所谓内降诏书。

    即皇帝赵祯绕开中书直接批示的诏书。

    这种做法其实是有违大宋祖制的。

    但自真宗起,这种内降诏书却逐渐增多。

    因为这是皇帝权力的体现。

    皇帝私下对一些臣子外戚进行褒奖、体桖、甚至降低惩罚,以显圣恩。

    赵祯十三岁称帝,但二十三岁才亲政。

    期间章献太后(刘娥)垂帘亲政,甚是强势。

    这种原生家庭的压迫感,导致赵祯亲政后,多次内降诏书,彰显皇恩浩荡。

    尤其是对宗室贵戚,尤为恩宠。

    这种类型的诏书,其实对朝政影响不大。

    赵祯做的也很有分寸感。

    前丞相吕夷简、章得象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

    但是首相杜衍却认真了!

    他从银台司拦截这些诏书,还给了赵祯,让其走正规程序。

    这种做法,表面上彰显了杜衍的贤相之风,但其实打了皇帝赵祯的脸。

    相权过重,且有专政之嫌。

    苏良不由得一脸无奈。

    这算是什么事儿啊!

    知谏院孙甫揍了翰林学士承旨丁度,又逾矩举荐宰执,定然是要被外放了。

    而今,杜衍扣押丁度的奏疏,自身又有专政之嫌。

    官家本就对他不满,在王拱辰那些人的弹劾下,杜衍极有可能丢了相位。

    杜衍一旦失势。

    像韩琦、包拯、苏良等与贾昌朝、陈执中等人不和的官员,日子定然就不好过了。

    苏良本欲写奏疏替杜衍、孙甫求情,突然不知该如何写了。

    ……

    翌日。

    孙甫因打人和逾矩举荐宰执直接被勒令停职。

    垂拱殿变成了一个辩论场。

    杜衍称自己乃是行相公职权,无任何逾越之举。

    王拱辰、钱明逸质问他私扣丁度奏疏该作何解释,杜衍称如此小事,不值得惊动官家。

    二人来了一句:奏疏无小事。

    贾昌朝、陈执中、包拯、韩琦等人全都参与到了此事中,纷纷上疏。

    不过大家都有一个底线:闭口不谈官家内降诏书。

    因为此事确实不合规矩。

    若在朝堂放大处理,整不好官家都要写罪己诏了。

    ……

    近午时。

    苏良抬头看向窗外,见包拯正拿着一道奏疏大步向外走去。

    显然又要去上疏了。

    苏良想了想,快步追了出去。

    “希仁兄,留步,请留步!”苏良喊道。

    包拯顿时停下脚步,看向苏良。

    “希仁兄,可是去为杜相公说情?”

    包拯点了点头。

    “景明,你也快写奏疏,孙谏院定然是要外放了,若官家再将杜相公罢相,中书可就再无贤臣了!”

    “敢问希仁兄,为杜相公说情的理由是什么?”

    包拯胸膛一挺,道:“我朝大臣,当以杜相公为法,中书不能失去这么一位朝堂柱石!”

    大臣当以杜衍为法?

    苏良不由得哭笑不得。

    “希仁兄,此话没毛病,但这样上疏,只会让杜相公罢相来得更快一些!”

    “为何?”

    苏良环顾四周,然后与包拯走到前方的槐树下。

    “官家以仁德著称,其仁德宽厚之名,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来自内降诏书,这点你是否同意?”

    包拯微微点头。

    “官家为一些宗戚近幸减免罪责,私下恩赏可影响朝政?”

    “几乎不影响。”

    “既然不影响,为何要死揪着官家行展现仁德之名的事情呢?”苏良反问道。

    包拯微微摇头,道:“但这种做法坏了规矩,杜相无错,其扣压丁度的奏疏也不算有错,此非专权,而是尽职尽责!”

    “我知杜相无错,章相公、王中丞等人也知道杜相不算有错,但他们还疯狂地弹劾,源于一点:杜相阻碍了官家成为仁君的路!”

    包拯面带疑惑。

    “官家已年近不惑,自亲政以来,我们与西夏三战全输,被迫增加岁币求平安,军事上毫无建树;而今新政又以失败告终,朝堂上亦无建树;且官家还没有儿子,这可是顶着不孝的名头,令天下百姓都说不出口!”

    “如今他好不容易博得一个‘仁’的名头,习惯于宽仁待人,私下恩赏减罪,以得人心,还要被臣子掐断,他能不生气吗?”

    “官家虽仁善,但不是圣人,咱们想着青史留名,官家何曾不想?这种内降诏书的小事,既然不影响朝政,让官家做了又如何,何必要较真呢?”

    包拯听得苏良这么一说,才突然意识到官家竟然过得这么可怜!

    被朝臣监管。

    被后宫催生。

    天下百姓过得不如意了骂他反他。

    西夏辽国缺钱了便想方设法从他的口袋里挤钱……

    苏良已经说得很委婉了。

    简言之:

    赵祯亲政十余载一事无成,好不容易博得一個“仁”的名头,杜衍还阻止他行仁善之举。

    包拯无奈地揉了揉脑袋。

    顿时明白苏良为何说他手里的奏疏将加速杜衍罢相了。

    赵祯是个顺毛驴。

    包拯挺杜衍,就相当于助杜衍干涉赵祯的那一点点皇权自由。

    这是赵祯绝对不能接受的。

    “那……该如何是好?就眼看着杜相被排挤出朝堂?”

    苏良想了想,道:“我有一法,可以一试。”

    “快快道来!”

    “咱们稍后便去寻杜相,让其向官家上疏认错,承认扣压丁度的奏疏有错,但绝对不承认是为了包庇孙甫,如此一来,大错就变成了小错。”

    “内降诏书的事情,官家自然不会公开来说。杜相一旦表态认错,官家便知杜相以后不会再扣压他那些对朝政没什么影响的诏书了。”

    “接下来,我们保持沉默,让王拱辰那些人使劲弹劾,然后杜相还可用出你教我的那招装悲苦。官家仁善,必生怜悯之心,再考虑朝堂情况,没准儿不会罢相!”

    包拯点了点头。

    “不过……不过……杜相认死理,一旦认定的事情,恐怕十头牛都拉不回来?此事关系着他的贤相之名,恐怕不会妥协。”

    “个人名声还能比我大宋的江山社稷重要?孰重孰轻,杜相心里必然有一杆秤,我们道明情况,谋事在人,成事只能看天了!”

    这是目前苏良能想到的,唯一可保住杜衍相位的办法。

    此外,苏良拦下包拯去上疏还有一个理由。

    孙甫外放,谏院主官的位子应是包拯的,但包拯要硬挺杜衍,惹得官家不悦,可就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