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之间老熟人一般的交流方式,直接把周围从飞行学院院长到张九江在内的人都给搞得有些摸不着头脑。

    猎蝠行动和筑堤行动的具体情况,哪怕在军内也并不是完全公开的。

    尤其后者,几乎只有一些传闻而已。

    虽然有不少人猜测郑良群的连升两级可能与此有关,但相关细节注定无从得知。

    甚至就连有一支“海浪97”舰队想要前来挑衅这件事情本身,都不是所有人都了解。

    因此,没有人知道这两个无论年龄还是岗位都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人之间,到底是如何认识的。

    除了跟在常浩南身后的朱雅丹。

    她是已经见怪不怪了。

    朱雅丹早就发现,自己这位首长虽然年纪不大,但是无论走到哪几乎都有熟人,而且关系还都不错……

    总之,不管如何,这顿晚饭肯定是得先放一放了。

    “您就是常浩南同志?”

    随着两个人的寒暄告一段落,在郑良群旁边的另外一名少将也有了开口的机会:

    “我是空军飞行学院院长,齐立僮,久仰您的名字了。”

    刚见面的时候,郑良群叫出来过常浩南的全名,但也就止于此,并没有介绍跟常浩南有关的更多细节。

    以齐立僮的位置,其实未必会比张九江了解的东西更多。

    最主要还是,所有人都能看出来,常浩南和郑良群之间,关系挺好。

    而尽管后者的军衔和职级都跟齐立僮一样,但就和地方的情况类似,俩人岗位的含金量,以及背后隐含着的发展前景天差地别。

    否则今天也不会是“领导视察”了。

    “齐院长,您好。”

    常浩南其实并未听过这个人,刚才也没想到对方是学校的领导。

    但场面上的东西,显然还是不能少了:

    “很荣幸认识您。”

    齐立僮面对这种情况也是颇有经验。

    在刚才这短短几分钟时间里,他便已经发现常浩南对于郑良群的近况似乎并不太清楚。

    否则不会使用郑将军这么个奇怪的称呼。

    当然,这也不奇怪。

    毕竟常浩南看上去就不像军内人员,而一年之内连跳两级,也是属于绝无仅有的情况。

    这個年月信息传递效率比较慢,很可能郑良群从副师升正师的消息还没扩散开来,正师升副军的令就又下来了。

    因此,简单自我介绍之后,齐立僮话锋一转,开口道:

    “郑参谋长这次是代表盛京军区,来我们学校视察飞行学员训练情况,正准备上去开个小会,常总您看……”

    这句话听上去好像没头没尾,还有点越权的意思。

    但实际却非常有用。

    因为它毫不刻意地给常浩南点明了郑良群如今的职务,以及此行的目的。

    这个事如果由当事人自己说,一来有自我吹捧之嫌,二来也会搞得比较尴尬。

    但是经过齐立僮这么一转述,就过渡得非常圆滑。

    体面、自然、丝毫没有前据而后恭的姿态。

    但效果却很好。

    常浩南自然也听得懂弦外之音。

    意思是郑良群现在已经高升为盛京军区空军副参谋长了。

    而那没说完的后半句话,显然是留给郑良群去接的。

    “浩南同志,你要是有时间的话,也一起来吧,正好今天要讨论的话题跟装备情况有关系,能有一位航空领域的专家在,应该会更好。”

    他们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年多以前的歼8C交付仪式上面。

    那个时候常浩南还只是个在八三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年轻技术人员。

    作为第一批接装歼8C型号的部队领导,郑良群经常要往601所和112厂跑,所以倒是知道不少常浩南后来的丰功伟业。

    但他又不是科工委系统里面的人。

    所以,也就一直没改这个称呼。

    ……

    稍后,顶楼的会议室里。

    常浩南坐在会议桌的两个主位之一,一边感慨着自己在休假过程中都能被拉过来开一次会,一边听着旁边的郑良群讲开场白。

    刚重生过来的时候,他遇到这种会议场合,甚至都未必能混到一个桌子旁边的位置。

    那年二十,组里开会,坐着如喽啰……

    第一次在八三工程的研讨会上坐到杨奉畑侧边首位的时候,他甚至还为此兴奋过一段时间。

    不过现如今,他早就已经对此失去了兴奋的感觉。

    今天这场会,如果不是郑良群盛情邀请,他甚至都不太想来。

    毕竟这种领导视察结束之后的总结会,都可以想象得到有多无聊……

    然而,就在常浩南已经准备好度过接下来枯燥乏味的三十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时候,郑良群的第一句话就直接打了他的脸:

    “同志们,我这次来飞行学院的目的,其实是要确定9910工程空中编队的受阅安排。”

    “我去?”

    常浩南内心一个激灵,登时坐直了身子。

    你要是说起这个,那我可就不困了。

    而坐在长条形会议桌两侧的飞行学院领导们,反应则比常浩南更大。

    显然,他们此前也并不知道这件事,只当是一次正常的上级检查。

    而这显然也正是郑良群现在才表明来意的原因:

    “得益于军工系统同志们的艰苦努力,我们的空军,正在以一个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现代化。”

    “但是,军队的现代化不仅仅是装备的现代化,也应该是人员的现代化、思想的现代化,而对于我们空军来说,飞行学员和飞行教练员,就是人员现代化的最主要力量,是航空兵部队的未来。”

    “因此,受阅部队总指挥李良新司令,当然,还有我,希望能把最后一个固定翼编队,优先设置为教练机梯队,如果经过考察,发现条件不够充分,再以一个强击机梯队进行候补。”

    对于飞行学院的一众人来说,后怕是有点的,但已经不会紧张了——

    郑良群既然能把这话说出来,就意味着他们应该已经通过考验了。

    强击机梯队毫无疑问是强5,这个型号已经参与过84年大阅兵,到千禧年前夕已经属于无论怎么爆改都算落后的型号了,如果不是迫不得已,不会让它再上一次阅兵的。

    果然,稍作停顿之后,郑良群继续道:

    “从刚刚过去这一天我看到的情况来说,我认为,飞行学院有条件参与阅兵!”

    短暂的寂静过后,热烈的掌声从面积不大的会议室中爆发开来。

    这绝对属于巨大的惊喜。

    参与国庆阅兵,对于任何一名军人,包括已有战功在身的郑良群来说,都属于无上光荣的一件事。

    更何况是一般都被认为是“养老单位”的飞行学院了。

    “那么接下来需要确定的有两件事。”

    待到掌声逐渐平息,郑良群抬手稍微向下压了压,然后继续道:

    “第一,确定下来具体的参阅机组,包括五个正选机组和一个备份机组,每个机组需要有一名飞行学员和一名飞行教练员,当然,飞机肯定还是要由教练员操纵。”

    “第二,我知道航校这边,飞机的型号相对比较杂,所以,需要再额外确定一下参阅机型。”

    当一开始说到选人的时候,下面的众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

    飞行学院的教官不少,但哪些人技术最好大家心里都有数。

    阅兵属于必须万无一失的事情,谁也不敢在这上面玩幺蛾子,就是用能力说话。

    当然,学员的选择就要“自由”很多,不过那也是后面再说的事情了。

    而第二个,选飞机,则是让齐立僮几个人愁眉苦脸起来——

    航校目前有五种当家机型。

    初教6,1962年服役的。

    歼教5,1966年服役的。

    运教5,1962年服役的。

    轰教5,飞机本身是1968年服役,但原型是1950就服役的伊尔28。

    歼教7,1987年服役,尚且算是“新锐”型号,但无论是飞行性能还是座舱环境,都实在不适合飞低空低速大编队。

    一番苦思无果之后,众人突然想起,今天这场会,郑良群好像还专门拉来了一个外援……

    于是,一道道目光投向了正聚精会神坐着吃瓜的常浩南。

    “?”

    后者的笑容僵在了脸上。

    咋突然cue到我这来了?

    “常总,您对航空工业那边的情况应该了解更多一些,不知道贵航工业那边正在开发的歼教9,能否有参与9910工程的条件?”

    郑良群突然开口问道。

    本来这个事情应该在会议结束之后由飞行学院跟贵航那边对接,不过这年头这种东北到西南的通讯其实还有点复杂,所以他才直接把常浩南带来开会。

    而且,料想后者对于阅兵的事情肯定也会感兴趣。

    常浩南知道对方所说的“有条件”,并不是简单指是否能在99年10月之前服役。

    更多地是在问型号是否成熟可靠——

    根据过去的经验,一种已经装备部队的型号,未必就可靠。

    反过来,尚未定型,还处在原型机阶段的型号,也未必就不可靠。

    这里面不仅仅有技术层面的因素,也要考虑到用户,也就是飞行学院的教官和学员们对于新型号的信心。

    这对于飞编队来说是尤其重要的。

    而常浩南作为一个军工系统的人,很适合给予这个信心。

    因此略加沉思之后,他开口回答道:

    “歼教9,其实是十号工程技术验证项目催生出的产品,完成度先天就很高。”

    “这个飞机的总体气动设计,是我亲自参与完成的,在歼教7的基础上加高了后部座舱,把大三角翼更换为带有大边条的双三角翼,进气道也改为两肋布局的DSI进气道,对于亚音速飞行工况进行了专门的优化,可控迎角和抗失速尾旋能力都有质的提升。”

    “飞机的动力,直接使用了成熟的涡喷14B,也是歼8C、歼7F还有波斯那边F4EC的动力,至于这个发动机的性能如何,我想郑参谋长应该有非常直观的体会才对。”

    常浩南用略带玩笑的语气,看着郑良群说道。

    会议室里顿时弥漫其一阵快活的空气。

    相对于筑堤行动,猎蝠行动的大致情况,在部队内部还是流传较广的。

    毕竟,郑良群去年还专门就如何应用雷达制导导弹进行超视距拦射,给各航空兵部队做过十几场报告。

    其中多少会涉及到有关于那次作战的内容。

    所以,当常浩南提到歼8C的时候,虽然这也是一种服役不过一年半的新型号,但大家的信心还是建立了起来。

    稍微放松了一些之后,常浩南又继续补充道:

    “另外,如果担心换装之后适应期太短的话,学院方面可以给采购的歼教9选装一个专用的编队飞行测距仪。”

    “这个设备能给出前半球上下左右最多四架飞机的距离,精确到厘米,对于大密度编队来说很实用,本来是给八一表演队设计的,不过如果有需求的话,任何用户都可以选择。”

    “而且有个好处是因为体积小,所以不会像雷达那样占据太多空间,换句话说,哪怕安装了这个测距仪,也还是可以选装雷达罩侧面的机头边条,把飞机的可控迎角提高到90°以上,几乎就相当于不会进入大迎角失速。”

    “90度?”

    这个数字差点让齐立僮被自己的口水呛到。

    像歼教5这种老飞机,可控迎角连19°都未必有,哪怕歼教7,也就是20°出头的水平。

    90°可控是啥概念,他甚至都不太能想得到。

    “嗯……保守估计吧。”

    常浩南说着摸了摸下巴:

    “贵航那边的试飞员其实还拉出来过更大角度,但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没必要搞那么极限,90°也够用了。”

    寥寥几句话,已经让飞行学院的一众人对于这个尚未谋面的新型号有了十足的期待。

    而一旦常浩南口中的夸张性能被证实,那么这种期待就将会化为对飞机的信任。

    “那……既然如此,我们就暂定使用高级教练机进行编队。”

    郑良群正色道:

    “这段时间你们先用歼教7进行适应性练习,我回去之后向上打报告,把一批六架歼教9编列到9910工程的专项预算里面,尽快交付过来!”

    回答他的自然是一阵整齐又兴奋的声音:

    “是!保证完成任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