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第二日
维也纳,美泉宫。
弗兰茨看着制裁埃及的条款,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英国人的目的已经达成了,《英土商约》将会在埃及正式生效,同时法国在埃及的特权也被奥斯曼收回。
至于英国人的春秋笔法,他们玩得小伎俩,弗兰茨觉得梅特涅可以应对,如果不行,那就可以考虑换人了。
埃及归还了克里特岛和叙利亚,但好歹保住了本土和苏丹两个地区,一个虚弱的埃及是无法阻止奥地利对的黎波里的扩张的。
弗兰茨觉得,第一天的会议进行的还算成功,只要没让奥斯曼重新收回埃及就是胜利。虽然条约将埃及的实力限制得很惨,但原本的世界线英国人几次三番想进入埃及都没成功,到最后反而是要向阿里行贿才能如愿以偿。
历史上1843年,英国政府送给了默罕默德·阿里一艘蒸汽战舰。(排水量大概800吨,算不上战列舰。)
英国女王也向他赠送私人礼品,同时东印度公司等英国第一批跨国企业也向阿里赠送礼品,以寻求可以在埃及立足的权利。
之后更是给他颁发了和平奖章,甚至邀请他的长子去英国访问。
第二天的议题则是海峡问题,英国人和历史上一样提出了共管的提议,区别是提出的人从帕麦斯顿换成了坎宁。
在这个问题上英法态度一致,他们觉得出于为和平着想,列强们有必要以联合声明或者条约的形式达成共识。
历史上是由于英奥坚持,加上法国态度的改变,和涅谢尔洛夫的一顿自杀性操作,才达成了海峡公约。
然而此时奥地利是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倒是涅谢尔洛夫有些被人绕晕了,他不得不写信给沙皇。
“我们为海峡付出的代价太高了!事实上,它束缚了我们的手脚。”
这个时代电报还没普及,长距离传递信息最有效的方式是鸽子信。
事实上,由于弗兰茨的影响,此时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并不准备放弃自己在海峡的特权。
他在回信中写道:
“我们必须保护俄国的安全,奥斯曼帝国的安全,因此黑海海峡不应对任何国家开放。”
当然,与会的各国并不会干等沙皇的回信,所以直接开始了下一话题。
坎宁提出了犹太国的设想,他的主张是:虽然犹太人在欧洲并不受待见,但是他们应有建立自己国家的权利,正好默罕默德·阿里放弃了叙利亚,也许可以在此建立一个犹太国。
听到这话,刚才还很开心的费尔·恰克的脸色立刻变得难看起来。
他本以为能收回被阿里夺走的土地,可没想到英国人居然要把奥斯曼帝国的神圣领土,划给那些肮脏的犹太人。
犹太人在奥斯曼帝国,同样不太受待见。至于原因么,懂的都懂。
听到将圣地划给犹太人,涅谢尔洛夫坐不住了。他立刻站起来了和坎宁怒目而视。
“我要和您决斗,先生!”
其实基佐对英国人的提议持保留意见,因为法国的天主教势力强大,如果将圣地划给犹太人,毫无疑问会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那他这个外交大臣也做到头了。
而有些实在忍不住打哈欠的瑟维尔显然没有把谈判放在心上,对和宗教有关的话题更是兴趣全无。
奥地利的情况和法国差不多,只是教会最多表达一些不满,并不会拿梅特涅这个首相怎么样。
如果涅谢尔洛夫不出头的话,梅特涅也许会表达一下自己的不满,但现在似乎用不着了。
很快这又变成了,英国和俄国的全面冲突。
坎宁自然不会接受涅谢尔洛夫的决斗提议,毕竟他不想和一个退伍军人对打,如果输了那一定会沦为外交界的笑柄。
但即使坎宁赢了决斗,以俄国人的脑回路,下次多半会派个决斗大师来找回场子,这对于谈判的进展毫无益处。
“我拒绝!”
“你这个懦夫!你侮辱了我的信仰,我要求你道歉!”
“我们这是在谈判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
...
双方争论了半天也没有结果,坎宁最后只好要求举手表决。
然而他很快就发现,会场内的列强并没有人赞成他的提议,俄国更是激烈地表达了反对意见,坎宁只能放弃了这个提议。
他理所当然地认为,奥地利、法国、奥斯曼都是叛徒,背叛了他的计划。
第二日谈判结束之后的舞会上,涅谢尔洛夫拿着酒杯到处炫耀他是如何忠实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保护耶路撒冷,挫败了那些异教徒的阴谋。
对于举办舞会,梅特涅可是行家了,维也纳的贵族对此也是有着丰富的经验,现场气氛十分热烈,这当然少不了维也纳气氛组的功劳。
梅特涅为了招待各国来的贵宾,可是将维也纳最顶级的几家妓院当红的姑娘都包了下来,此外还有一些女演员和芭蕾舞者。
当然除了气氛组以外,还有很多知名艺术家和各行业的翘楚。
在那个时代想认识大人物,这种舞会可是最佳场所,同时梅特涅也是在向各国展现奥地利的软实力。
和各国忧心忡忡的使团相比,瑟维尔则是玩得不亦乐乎。但他也是由衷感叹,奥地利的娱乐服务业是如此强大,柏林与之相比就像是一个贫民窟。
当然普鲁士使团的其他成员,则是一副忙碌的景象,他们来此有的是为了谈生意,有的则是为了能刺探出更多有用的情报。
虽然普鲁士国内已经有人开始提议向非洲殖民,但并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
在使团之中有一个特别的年轻人,他是一名来自波美拉尼亚的农场主,参加使团时用的身份却是波茨坦步兵团的列兵。
一个列兵并没能引起奥地利官员的特别关注,然而眼前这个不起眼的年轻人便是日后鼎鼎大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
此时的他本应在家帮父亲打理农场,然而由于时间线的改变,奥地利帝国的影响力空前强大,让这个曾经赢下过二十五场决斗的年轻人有些心痒难耐。
历史上,俾斯麦曾经在大学期间参加过二十五次,只有一次手臂负伤。
俾斯麦想见一见自己未来最大的敌人,以及那位执欧洲之牛耳三十余年的宰相。
此时回到了主场的梅特涅自然是如鱼得水,周围各国的大使都纷纷向他举杯祝贺,奥地利帝国可以说是此次近东危机中受益最大的国家。
同时奥地利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强,伦敦会议的失败,和两次维也纳会议的胜利召开形成了鲜明对比,人们甚至将维也纳称为“会议之都”、“欧洲政治的中心”...
舞会期间,奥地利和各国的交易还在不断进行,无数的达官显贵、富商巨贾、窈窕淑女都围绕在梅特涅的身边如众星捧月一般。
此时,一位青年说了一句让众人捧腹的话“彼可取而代之”,同行的普鲁士官员就把这当成了一个笑话。
弗兰茨看着制裁埃及的条款,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英国人的目的已经达成了,《英土商约》将会在埃及正式生效,同时法国在埃及的特权也被奥斯曼收回。
至于英国人的春秋笔法,他们玩得小伎俩,弗兰茨觉得梅特涅可以应对,如果不行,那就可以考虑换人了。
埃及归还了克里特岛和叙利亚,但好歹保住了本土和苏丹两个地区,一个虚弱的埃及是无法阻止奥地利对的黎波里的扩张的。
弗兰茨觉得,第一天的会议进行的还算成功,只要没让奥斯曼重新收回埃及就是胜利。虽然条约将埃及的实力限制得很惨,但原本的世界线英国人几次三番想进入埃及都没成功,到最后反而是要向阿里行贿才能如愿以偿。
历史上1843年,英国政府送给了默罕默德·阿里一艘蒸汽战舰。(排水量大概800吨,算不上战列舰。)
英国女王也向他赠送私人礼品,同时东印度公司等英国第一批跨国企业也向阿里赠送礼品,以寻求可以在埃及立足的权利。
之后更是给他颁发了和平奖章,甚至邀请他的长子去英国访问。
第二天的议题则是海峡问题,英国人和历史上一样提出了共管的提议,区别是提出的人从帕麦斯顿换成了坎宁。
在这个问题上英法态度一致,他们觉得出于为和平着想,列强们有必要以联合声明或者条约的形式达成共识。
历史上是由于英奥坚持,加上法国态度的改变,和涅谢尔洛夫的一顿自杀性操作,才达成了海峡公约。
然而此时奥地利是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倒是涅谢尔洛夫有些被人绕晕了,他不得不写信给沙皇。
“我们为海峡付出的代价太高了!事实上,它束缚了我们的手脚。”
这个时代电报还没普及,长距离传递信息最有效的方式是鸽子信。
事实上,由于弗兰茨的影响,此时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并不准备放弃自己在海峡的特权。
他在回信中写道:
“我们必须保护俄国的安全,奥斯曼帝国的安全,因此黑海海峡不应对任何国家开放。”
当然,与会的各国并不会干等沙皇的回信,所以直接开始了下一话题。
坎宁提出了犹太国的设想,他的主张是:虽然犹太人在欧洲并不受待见,但是他们应有建立自己国家的权利,正好默罕默德·阿里放弃了叙利亚,也许可以在此建立一个犹太国。
听到这话,刚才还很开心的费尔·恰克的脸色立刻变得难看起来。
他本以为能收回被阿里夺走的土地,可没想到英国人居然要把奥斯曼帝国的神圣领土,划给那些肮脏的犹太人。
犹太人在奥斯曼帝国,同样不太受待见。至于原因么,懂的都懂。
听到将圣地划给犹太人,涅谢尔洛夫坐不住了。他立刻站起来了和坎宁怒目而视。
“我要和您决斗,先生!”
其实基佐对英国人的提议持保留意见,因为法国的天主教势力强大,如果将圣地划给犹太人,毫无疑问会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那他这个外交大臣也做到头了。
而有些实在忍不住打哈欠的瑟维尔显然没有把谈判放在心上,对和宗教有关的话题更是兴趣全无。
奥地利的情况和法国差不多,只是教会最多表达一些不满,并不会拿梅特涅这个首相怎么样。
如果涅谢尔洛夫不出头的话,梅特涅也许会表达一下自己的不满,但现在似乎用不着了。
很快这又变成了,英国和俄国的全面冲突。
坎宁自然不会接受涅谢尔洛夫的决斗提议,毕竟他不想和一个退伍军人对打,如果输了那一定会沦为外交界的笑柄。
但即使坎宁赢了决斗,以俄国人的脑回路,下次多半会派个决斗大师来找回场子,这对于谈判的进展毫无益处。
“我拒绝!”
“你这个懦夫!你侮辱了我的信仰,我要求你道歉!”
“我们这是在谈判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
...
双方争论了半天也没有结果,坎宁最后只好要求举手表决。
然而他很快就发现,会场内的列强并没有人赞成他的提议,俄国更是激烈地表达了反对意见,坎宁只能放弃了这个提议。
他理所当然地认为,奥地利、法国、奥斯曼都是叛徒,背叛了他的计划。
第二日谈判结束之后的舞会上,涅谢尔洛夫拿着酒杯到处炫耀他是如何忠实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保护耶路撒冷,挫败了那些异教徒的阴谋。
对于举办舞会,梅特涅可是行家了,维也纳的贵族对此也是有着丰富的经验,现场气氛十分热烈,这当然少不了维也纳气氛组的功劳。
梅特涅为了招待各国来的贵宾,可是将维也纳最顶级的几家妓院当红的姑娘都包了下来,此外还有一些女演员和芭蕾舞者。
当然除了气氛组以外,还有很多知名艺术家和各行业的翘楚。
在那个时代想认识大人物,这种舞会可是最佳场所,同时梅特涅也是在向各国展现奥地利的软实力。
和各国忧心忡忡的使团相比,瑟维尔则是玩得不亦乐乎。但他也是由衷感叹,奥地利的娱乐服务业是如此强大,柏林与之相比就像是一个贫民窟。
当然普鲁士使团的其他成员,则是一副忙碌的景象,他们来此有的是为了谈生意,有的则是为了能刺探出更多有用的情报。
虽然普鲁士国内已经有人开始提议向非洲殖民,但并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
在使团之中有一个特别的年轻人,他是一名来自波美拉尼亚的农场主,参加使团时用的身份却是波茨坦步兵团的列兵。
一个列兵并没能引起奥地利官员的特别关注,然而眼前这个不起眼的年轻人便是日后鼎鼎大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
此时的他本应在家帮父亲打理农场,然而由于时间线的改变,奥地利帝国的影响力空前强大,让这个曾经赢下过二十五场决斗的年轻人有些心痒难耐。
历史上,俾斯麦曾经在大学期间参加过二十五次,只有一次手臂负伤。
俾斯麦想见一见自己未来最大的敌人,以及那位执欧洲之牛耳三十余年的宰相。
此时回到了主场的梅特涅自然是如鱼得水,周围各国的大使都纷纷向他举杯祝贺,奥地利帝国可以说是此次近东危机中受益最大的国家。
同时奥地利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强,伦敦会议的失败,和两次维也纳会议的胜利召开形成了鲜明对比,人们甚至将维也纳称为“会议之都”、“欧洲政治的中心”...
舞会期间,奥地利和各国的交易还在不断进行,无数的达官显贵、富商巨贾、窈窕淑女都围绕在梅特涅的身边如众星捧月一般。
此时,一位青年说了一句让众人捧腹的话“彼可取而代之”,同行的普鲁士官员就把这当成了一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