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二月,明太宗朱棣亲率军踏上了北征路!率领五十万大军!

在这说一下,虽然记录的是五十万大军,但实际上没有那么多,先喊出来震慑一下对方,这是兵家的常用手段,就像明惠帝朱允炆号称有三十万大军,实际上不过十几万。

虽然没有五十万大军,但是十几万大军是有了。

若不是大明四年内.战战损,朱棣应该能整合更庞大的军队。

俗话说内战无英雄,外战无贼人,唉…】

内战无英雄。

这句话在众将领的脑中不断盘旋。

听到此话,朱元璋心中刺痛,都是他的错,若不是他选了朱允炆这孽障,他大明怎会自己人打自己人。

“今日起,皇太孙贬为庶人。”朱元璋下令,之前朱元璋只是废了朱允炆的储君之位,他仍旧是皇家子嗣。

若贬为庶人,那朱允炆就彻彻底底的变为平头百姓,再也继承权可言。

朱允炆瞳孔震动,“皇爷爷,您不要孙儿了么!”

朱允炆自认为自己没犯什么错,他皇爷爷真是好狠的心呀。

【朱允炆】:皇爷爷,你好狠的心。

众藩王见朱允炆心声,不由讽刺道,“这会知道好狠的心了,怎么削我们的时候不觉的狠心?果真巴掌不打在自己身上不疼。”

朱元璋不是一气之下才下的令,他这是以绝后患,省的日后有人拿皇太孙的名号做文章,没把朱允炆赐死已经是朱元璋最大的仁慈。

朱允炆被贬,他的娘亲也跑不了。

朱元璋这人向来护短,像之前几个儿子作奸犯科,他赐死的全是儿媳妇。

子不教父之过,没父了,那就是母之过。

“严查吕氏。”朱元璋再次下令,之前他没有怀疑,但如今细细想来,自己的嫡皇孙怎么就死了,为何会那么凑巧的死了。

若他的嫡皇孙不死,这个孽障如何会得皇位。

“皇爷爷,一切与娘亲无关,您要罚就罚孙儿好了。”朱允炆一脸仁孝,可惜感动不了朱元璋。

乐瑶不知直播间那头如此热闹,她继续看着自己的直播笔记,往下唠嗑。

【咱们再说一下对方的实力,不要以为鞑靼很弱。

此时的鞑靼兵马总人数大概有二三十万,已经是不容小觑的势力。】

*

建文年,大殿。

听到鞑靼竟然有这么多兵马,着实让明惠帝朱允炆一惊。

他脑子对外敌没有任何概念,也不关注,他所关注的全是民生大事。

“怎可能有如此多。”朱允炆皱起眉头喃喃道。

此话也发到了天幕上。

大明众将看到他们陛下如此怀疑的语气,不知该说什么。

果真是重文轻武的帝王,根本不关心边境之事,当真以为大明是当年唐朝的盛世?

军中的逆反心愈发强烈。

兵将们心中有莫名的委屈,仿佛他们在边境的浴血奋战是一场笑话。

朱允炆看像兵部齐泰,“当真有这么多?”

齐泰虽是兵部尚书,但从未去过战场,不过纸上谈兵罢了。

他全部精力全在助他家陛下削藩一事上,哪有心思管鞑靼的事。

但朱允炆问,他又不能不答,“回陛下,怎可能有这么多,咱们建文年间绝对没有。”

听齐泰的回答,朱允炆又有底气了,这说明外族是在他朱棣手上发展壮大的,和他朱允炆没半点关系,是朱棣无能。

朱允炆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他慌了。

从神迹开始讲述明太宗朱棣的功绩,朱允炆这心就吊了起来。

上位者最担心的是什么,最担心的就是没有功绩,偏偏朱允炆身上没有任何功绩可言。

越是没什么就会越讨厌别人有什么。

此时讥讽朱棣的朱允炆俨然如跳梁小丑。

【明惠帝朱允炆】:燕王朱棣竟然让他们由他们休养生息变大变强?!果真,他只会自己人打自己人。

朱允炆抓住这一点,讽刺朱棣。

【路人甲】:朱允炆不是废物,他上台怎么不打鞑靼?就只会打自己叔叔?

路人甲就是看朱允炆的脑残粉不顺眼,一见他发弹幕就想怼他。

【明惠帝朱允炆】:朕在位之时,鞑靼根本不成气候!

朱允炆反驳,底气还很足的那种反驳。

【变大变强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了,能当兵的起码得满十岁吧,鞑靼能攒够二三十万人,不可能是明太宗上位的那五六年生的。

史上为何一次次的对抗外族,俗话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人是最难掌握的生物,当无法掌握对方时,只能掌握自己,只有自己变的更强,才能让对方灭了心思。

大明朝刚刚经历的巨大的内战,燕王朱棣基本把明太.祖留给朱允炆的家底给打没了。

之后便是权利交替,毕竟从理法上燕王朱棣得位不正,建文旧臣有的直接殉葬,有的直接辞官不做,还有不少乱党势力。

光是平内就耗费明太宗朱棣大量心神,如此才给了对方发展的机会。】

【明惠帝朱允炆】:罪在反贼。

【路人甲】:罪在庸君@朱允炆

庸君二字再次刺痛了朱允炆。

路人甲的发言被当做神迹之言,听神迹给朱允炆定义为庸君,不光是武将,文臣的心也微微动摇。

不过大多数文臣还是支持朱允炆,庸君未必是昏君,只要他们时刻进谏,就如同宋太宗时期,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不照样天下太平。

【又跑题了,咱们接着说,虽然鞑靼有的二三十大军,但鞑靼的重装骑兵的占比特别少,原因是游牧民族的炼铁本就不行,主要指望与中原地区的贸易。

但明朝一早就严禁各种铁制品输出蒙古地区,因此缺少铁器的鞑靼无力再武装重骑大军。】

乐瑶放出明朝对边境的封锁线,这条封锁线从东北一直到西域的哈密。

可见明朝对北部外族的提防。

【虽没重骑兵,鞑靼另辟蹊径,把军事重点放在加强轻装骑兵上。

他们就地取材制作轻骑弓箭,以草原上的桑、榆等树木为弓箭主干,箭则以柳木做杆,以铁为头,大大减少用铁量,把少量的资源用在刀刃上。

有了轻骑大军,鞑靼随之对应机动战术,与重骑兵相比轻骑大军最大的优势就是可灵活作战。

重骑的战马驮载着沉重的装备,移动速度必定缓慢,加上骑兵们上身披挂着的大块铠甲也大大降低了他们的灵活性,所以在重骑还未发起进攻时,轻骑却可抢占先机。

由此可见,鞑靼的实力不容小觑,大将丘福的失败正是小看了鞑靼。】

*

嬴政认真记录下有关战术的一字一言,特别是重骑。

目前秦朝有轻车、步兵、骑兵和水军。

鞑靼的轻骑大军就类似于秦朝骑兵,嬴政可以类比。

方才听神迹所述,嬴政赶紧把重骑兵的大概轮廓刻出来,这些日子嬴政日日握着刻刀,虎口处厚厚的一层老茧。

因在竹简刻字太为缓慢,嬴政已经派人着手改良竹简,也不知后朝用什么记录文字。

目前信息整合,后朝除了有强大的火器外,还有以铁为主的战甲。

看来秦还要大力发展铁制品的冶炼,从而代替青铜器。

【明太宗朱棣吸取经验,鞑靼改变战术,他亦改变战略。

首先不能再以重骑兵为主,可短时间内大明又无法组建出一支可与鞑靼轻骑大军匹敌的骑兵。

没办法,四年内战真的消耗太多。】

明朝众将听他们堂堂大明竟然凑不出轻骑军队,心里不知什么滋味。

他们低头看着自己的箭弩,本该射向敌人的箭弩却对准了自己人,民族危难之际无能为力。

【众将领】:大明内战给大明带来了什么?

【路人甲】:带来了一位永乐大帝呗!

【因此明太宗朱棣此次只能以步兵为主,步兵更为机动。

但大明的步兵装备却很简陋,毕竟大明内战的时候以重骑兵为主,自然把最好的装备都给重骑兵。】

听神迹这么说,步兵营的将领士兵特别激动,神迹提到他们了!

说不羡慕是假的,谁不想带着最好的装备上战场。

【此次明太宗朱棣给步兵配置了更多装备,例如弓箭。

因为步兵不用控马,因此比鞑靼的轻骑兵更为机动,如此以步兵为主攻击,重骑兵则可穿插作战,找准敌人的突破口,重创之。

所以作战如同治国,要灵活变通,审时度势。

按照常理,重骑兵该是最强的,可重骑兵却打不了轻骑兵,但是最弱的步兵加上远程弓弩却能克制轻骑兵,但步兵在重骑兵面前却又无优势。

大有一物降一物之感。

所以为何同样用兵,明太宗朱棣却能以少胜多,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明太宗朱棣很强!】

很强!

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出现在天幕上。

【明惠帝朱允炆】:他强什么!

朱允炆不服,他不承认。

【路人甲】:承认别人强就那么困难么?非得换种说法,说大明的将士们弱?那同样的将领怎么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手下就很强呢?

【就像咱们之前说的,被后世誉为草包的李景隆其实并没有那么无能,毕竟是明太.祖朱元璋选中的人。

如此贬低李景隆,实际上也是在贬低明太宗朱棣,明军并不弱。

若他们能在明太宗手下,而不是白白内耗在内战中,不知大明会是如何强盛。】

乐瑶一声叹气,自己人为啥要打自己人呢……

【又又又跑题了,咱们继续说明太宗朱棣的这一次北征,看看永乐大帝朱棣如何领兵。

首先,后援补给必须充足,特别是水源。

明太宗朱棣下令每隔十日路程,便找一个有水源的地方作为营寨,当大军缺水时可快速供给。

此时鞑靼大汗本雅失里与权臣阿鲁台听闻明太宗朱棣御驾亲征,于是兵分两路!跑了!】

朱棣???

朱元璋!!!

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