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悟就在禅慧园安顿下来,与张少飞抵足长谈了整整一个晚上。
张少飞与玄悟二人的禅慧话内容,已经无从知晓了,而“一宿觉”的典故便流传开来。
张少飞与玄悟的会面,可谓是单刀直入,箭锋相拄,长矛对快枪,针尖对麦芒。
石块相击,才能迸出炽烈的火花;块云交加,方可撞出照彻天空的闪光。禅,无须长篇大论,而是直探心源;禅者,没有必要虚与逶迤,而要直截了当。面对禅慧大师,玄悟展示了一位禅者的风度:简洁,直接,不盲从权威,不受条条框框约束。
可谓,心自由者人自由,性通达后皆通达。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让师。玄悟在禅慧园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他便沿着天露山活蹦乱跳的下了山。
路过冈陵村,那个卖水果的老伯热切地喊道:“师父,来,吃个果,喝碗茶水,好赶路。”
玄悟脚不停步地回答说:“谢谢您,大伯,我饱饮张大师法乳,不渴也不饿。”
“可是,有人在这里等着你呢。”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是好友法达。依然一杖、一钵、一斗笠,一副云游僧的装束。“法达师兄,你在外行脚一年,刚刚回来一天,便又要出行了?”
“你不也是一样?苦苦寻觅几十年,刚刚与心心相印的师父长谈了一个晚上,就挥手告别了。真可谓‘一宿觉’啊!”
两人结伴走在卢山的险峰之颠,深谷之底:苍松映碧潭,日照光明生。微风扫白云,极目太虚清。
不一日,他俩走到了赣州。该分手了,法达要继续北上,游匡山而渡长江;玄悟则要东行千里,回归故乡。禅者心无挂碍,喝杯茶就告别吧。于是,两人来到赣江之畔:
铜钵舀来江水,片石鼎立为灶,枯枝自有火性,烟气散后茶成。
刚刚烧开的茶水很烫嘴,玄悟就将一杯茶凉在了面前。于是,茶杯中倒映着青山绿树、蓝天白云。他指着茶水说:“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法达闻听此言,端起茶杯,将茶水倒回了浪花纷飞的赣江之中,然后问:“森罗万象,在什么地方?”
玄悟说得巧,法达逼拶得更妙。古人云,不破不立,不激不奋。在相互激扬下,二人心心相通,心心相印,大好禅机犹如滔滔江水,铺天盖地,滚滚而来。
玄悟是大宗师,自有其高明之处。这时,恰恰有一条硕大的鲤鱼高高跃出水面,在空中划出一道银白的闪电,然后又落回了水中。玄悟大声喊叫道:“鱼,鱼,鱼!”
森罗万象映在茶水里,茶水融入了江水中,鲤鱼在江中畅游吞吐,所以,鲤鱼即是森罗万象的显现。
更玄妙的是,不知从哪里划来一条小船,船上一个渔翁抛出一张大网,将刚才得意忘形的大鲤鱼罩在了其中捞上船头。渔翁拎着水淋淋的鱼儿开怀大笑,直笑得两位禅师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笑够了,渔翁将它抛回了江中。
玄悟心中灵光一闪,跃上了小船。
法达亦是心有灵犀,跟着跳了上去。
渔翁说:“两位,我老汉驾的是一叶渔舟,并不载客。”
玄悟呵呵一笑,说:“渔舟何妨载客去,画舫亦能打鱼来。”
“渔舟即是渡船,渔翁等同艄公。”法达说。
渔翁也豪情大发,捋着长须吟诵道:“撒下罗网捞明月,满船载得和尚归。”
江河淮汉,皆为流水;禅客相逢,何劳一问。
小舟顺流而下。这一叶扁舟,原来不知来自哪里,现在也不知驶向何方……
法达说:“老人家,耽误你捕鱼了。”
渔翁尚未回答,玄悟却说:“捕鱼还能耽误么?渔翁不是农民,庄稼顺应季节,农时不等闲人。而捕鱼,频频撒网,不见得大有收获;鱼群到来,一网尽可满载。”
渔翁频频点头:“老汉要的就是这营生的自由自在、飘逸闲散。一舟一槁,独来独往,眼闲心静,水清天宽。”
“好一个世外高人!好一个禅者境界。”玄悟击节叫好,“那么,我们就顺江而下一千里,到烟波浩淼的鄱阳湖去!”
渔翁说:“小溪通大江,大江连大海。我们到长江,到东海去!”
所谓兴起而发,兴尽而止。他们既没有到达鄱阳湖,更没有去大海,而是在顺水行舟四百里之后,在吉州附近弃舟登岸。因为,赣江右岸的青原山,是大师兄行思住持的道场。然而,登上青原山,来到静居寺方丈前,法达却不进门,而是将大师兄从未见过的玄悟单独推了进去。
禅者心意相通。他的意思,玄悟当然明白。因此,他也不说明身份,而是按照行脚禅僧拜山的规矩行礼之后,才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这一问,看似平淡,却绵里藏针,稍一拿捏,便会扎手。因为,佛法大义,岂能用语言说明?所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即是因此。
但明明不能用语言讲说明白,禅师还必须要说,不然的话,学僧如何能受到启发而契入禅机?因此,禅师的修行、见地、功夫,是否明见本心、彻悟自性,尽在这一言半句之中。
“吉州的米是什么价?”行思出其不意地问。
吉州,是来青原山的必经之地,但吉州的米价,与佛法大意有什么关系?更奇怪的是,闻听此言,门里面的玄悟与门外边的法达都哈哈大笑,恭恭敬敬向大师兄磕头顶礼。
原来,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禅,却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庐陵米价,虽然是个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生活问题,但关系到庐陵附近所有的人。而这生活中最基本的事物,恰恰蕴含着禅的法要。你全心全意、专心致志品味生活的真谛,就能修行佛法。所以,一句“吉州米价”,可谓鞭辟入里且不露痕迹,自然而然地表明了禅的精髓——吃饭穿衣是禅,拉屎撒尿是禅,清风明月是禅,劳动工作是禅。最朴素的常理,就是禅的真理。饥则吃饭困则眠,夏向凉荫冬向火。只要你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法则,你就会体验到禅的微妙。
从青原山下来,两位“玄”禅师在匡庐畅游一番之后,在山下告别。法达目送着玄悟渐渐走远,他的身影与苍莽原野融为一体……原野里,白云中,忽然回响起玄悟的吟诵之声: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天山路,了知生死不相关……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这首《证道歌》,在山川大地久久回荡。
法达禅杖之端,挑着天山明月;斗笠边沿,缭绕庐山烟霞;行囊之中,裹藏江淮波浪;草鞋之下,染着中原香花……
他渡长江,涉淮水,跨黄河,来到了河北境内。因为他听说,师兄志远的踪迹,在燕赵大地上出现了。还有,这里是张少飞的祖籍,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行进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苍莽燕赵,该是一种怎样壮阔的情怀!
一日,他在路过一座山脚下时,看到许多百姓冲着半山腰上的一个岩洞遥遥跪拜,便好奇地询问。当地百姓充满敬意地说那岩洞里有一位神奇的高僧在静修。
人们见法达不大相信,七嘴八舌告诉他:“那智隍禅师与誉满全国的神秀大师是同门,都是五祖弘忍亲自传授了禅要的子。”
“自从他老人家在黄梅得法之后,就回到了这个山洞,已经整整静修了二十多年。”
“他每次入定,少则十天八天,多则一个月。据说,有一次,山雀都在他的身上做了窝……”
“……”
法达还是大摇其头,因为甚深禅定是禅修的功夫,是形式,而不是禅的内容。他来到山洞中,看到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和尚——智隍禅师,静静坐在那里。
法达向智隍禅师打了个问讯,问道:“你在这里修什么?”
智隍禅师说:“我在修习入定。”
法达再问:“你所说的入定,是心有所想而入定呢?还是心无所想而入定?”
智隍禅师张口结舌,感到不好回答。
法达继续逼拶道:“如果你入定时心中没有任何意念,那么你周围的这些草木石头等没有生命的东西都应该能入定;假如你心有所想而入定,那么,一切有生命、有意识的众生,比如满山遍野的牛羊鼠兔也都应该能入定。”
智隍禅师一听,知道遇到了内行,并且是有证悟、有见地的大行家。他十分谨慎地回答说:“我在入定的时候,没有感觉到有无之心。也就是说,忘却了有无,不知道究竟有没有念头。”
他自以为回答得十分圆满。
然而,法达却紧紧盯住了他话中的漏洞,不客气地指出:“你入定时既然感觉不到有无之心,那就是常定。既然是常定,又怎么有入定和出定呢?如果有出有入的话,那就不是真正的禅定。”
智隍禅师哑口无言,羞愧难当。他毕竟是个心胸开阔的禅者,赶紧追问道:“你的师父是谁,能教出你这样出色的徒弟?”
法达笑着说:“说来,我的师父还与您有着很深的机缘。他就是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弟子六祖惠能兼的弟子张少飞。”
“张少飞?哦,听说过。不知他以何为禅定?”
“我师父张大师说,自性湛然常寂,灵明圆满,如如不动。色、受、想、行、识,五蕴本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虚幻不实。所以,禅定是指心理上的淡泊宁静,它外不受六尘的干扰,内不被五蕴所左右,无论行住坐卧,整个身心既不刻意专注,也不放纵散乱,时时保持自然平和、空明灵动的状态。禅的本性不是死板不变的,它不生不灭,无住无念。”
智隍禅师再也坐不住了,站立起来,合十问道:“张少飞师……师父,终于出山了?他现今在哪里开法?”
“岭南天露山禅慧园。你……”未等法达说完,智隍禅师呼啸一声,飞奔出洞,一溜白烟向岭南跑去。
他这一跑,跑得远了一些,一直跑了几千里,跑到了禅慧园,跑到了张少飞的面前。
张少飞问他:“看你的相貌,像是北方人士。你从哪里来?”
“河北。”“哎呀,咱俩还是半个老乡呢!先父就是河北人啊!你如何来到了岭南?”
智隍禅师向张少飞施礼之后,将他与法达的相见情况说了一遍。
听了他的叙述,张少飞十分高兴,一则为法达突飞猛进的修行兴奋,二则为智隍禅师不远万里,不耻下问的求法精神感动。他当下开示说:“正如你刚刚谈到的法达的说法,只要你做到心灵如虚空一样,又不拘泥、执著于空无,使心灵保持自由自在的状态,无论行、止、动、静,都不刻意存心。请你看那棵大树。”
智隍禅师顺着张少飞手指的方向看了看,四处的树木与自己家乡河北的并无多大的区别。没看出什么独特的禅意。
张少飞说:“你看,每当微风吹拂的时候,那树叶就哗啦哗啦唱歌;风停的时候,它就自在地享受阳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就是禅定!忘却凡圣情结,泯灭能动与所动之间的分别,内在本性与外在现象相统一,就能无时无刻不在禅定之中了。”
智隍禅师听后豁然大悟,连连跪拜致礼。后来,他又回到河北,将张少飞弘扬的六祖顿悟禅法带到了燕赵大地,为日后的南禅大举北上,起到了急先锋的作用。
张少飞与玄悟二人的禅慧话内容,已经无从知晓了,而“一宿觉”的典故便流传开来。
张少飞与玄悟的会面,可谓是单刀直入,箭锋相拄,长矛对快枪,针尖对麦芒。
石块相击,才能迸出炽烈的火花;块云交加,方可撞出照彻天空的闪光。禅,无须长篇大论,而是直探心源;禅者,没有必要虚与逶迤,而要直截了当。面对禅慧大师,玄悟展示了一位禅者的风度:简洁,直接,不盲从权威,不受条条框框约束。
可谓,心自由者人自由,性通达后皆通达。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让师。玄悟在禅慧园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他便沿着天露山活蹦乱跳的下了山。
路过冈陵村,那个卖水果的老伯热切地喊道:“师父,来,吃个果,喝碗茶水,好赶路。”
玄悟脚不停步地回答说:“谢谢您,大伯,我饱饮张大师法乳,不渴也不饿。”
“可是,有人在这里等着你呢。”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是好友法达。依然一杖、一钵、一斗笠,一副云游僧的装束。“法达师兄,你在外行脚一年,刚刚回来一天,便又要出行了?”
“你不也是一样?苦苦寻觅几十年,刚刚与心心相印的师父长谈了一个晚上,就挥手告别了。真可谓‘一宿觉’啊!”
两人结伴走在卢山的险峰之颠,深谷之底:苍松映碧潭,日照光明生。微风扫白云,极目太虚清。
不一日,他俩走到了赣州。该分手了,法达要继续北上,游匡山而渡长江;玄悟则要东行千里,回归故乡。禅者心无挂碍,喝杯茶就告别吧。于是,两人来到赣江之畔:
铜钵舀来江水,片石鼎立为灶,枯枝自有火性,烟气散后茶成。
刚刚烧开的茶水很烫嘴,玄悟就将一杯茶凉在了面前。于是,茶杯中倒映着青山绿树、蓝天白云。他指着茶水说:“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法达闻听此言,端起茶杯,将茶水倒回了浪花纷飞的赣江之中,然后问:“森罗万象,在什么地方?”
玄悟说得巧,法达逼拶得更妙。古人云,不破不立,不激不奋。在相互激扬下,二人心心相通,心心相印,大好禅机犹如滔滔江水,铺天盖地,滚滚而来。
玄悟是大宗师,自有其高明之处。这时,恰恰有一条硕大的鲤鱼高高跃出水面,在空中划出一道银白的闪电,然后又落回了水中。玄悟大声喊叫道:“鱼,鱼,鱼!”
森罗万象映在茶水里,茶水融入了江水中,鲤鱼在江中畅游吞吐,所以,鲤鱼即是森罗万象的显现。
更玄妙的是,不知从哪里划来一条小船,船上一个渔翁抛出一张大网,将刚才得意忘形的大鲤鱼罩在了其中捞上船头。渔翁拎着水淋淋的鱼儿开怀大笑,直笑得两位禅师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笑够了,渔翁将它抛回了江中。
玄悟心中灵光一闪,跃上了小船。
法达亦是心有灵犀,跟着跳了上去。
渔翁说:“两位,我老汉驾的是一叶渔舟,并不载客。”
玄悟呵呵一笑,说:“渔舟何妨载客去,画舫亦能打鱼来。”
“渔舟即是渡船,渔翁等同艄公。”法达说。
渔翁也豪情大发,捋着长须吟诵道:“撒下罗网捞明月,满船载得和尚归。”
江河淮汉,皆为流水;禅客相逢,何劳一问。
小舟顺流而下。这一叶扁舟,原来不知来自哪里,现在也不知驶向何方……
法达说:“老人家,耽误你捕鱼了。”
渔翁尚未回答,玄悟却说:“捕鱼还能耽误么?渔翁不是农民,庄稼顺应季节,农时不等闲人。而捕鱼,频频撒网,不见得大有收获;鱼群到来,一网尽可满载。”
渔翁频频点头:“老汉要的就是这营生的自由自在、飘逸闲散。一舟一槁,独来独往,眼闲心静,水清天宽。”
“好一个世外高人!好一个禅者境界。”玄悟击节叫好,“那么,我们就顺江而下一千里,到烟波浩淼的鄱阳湖去!”
渔翁说:“小溪通大江,大江连大海。我们到长江,到东海去!”
所谓兴起而发,兴尽而止。他们既没有到达鄱阳湖,更没有去大海,而是在顺水行舟四百里之后,在吉州附近弃舟登岸。因为,赣江右岸的青原山,是大师兄行思住持的道场。然而,登上青原山,来到静居寺方丈前,法达却不进门,而是将大师兄从未见过的玄悟单独推了进去。
禅者心意相通。他的意思,玄悟当然明白。因此,他也不说明身份,而是按照行脚禅僧拜山的规矩行礼之后,才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这一问,看似平淡,却绵里藏针,稍一拿捏,便会扎手。因为,佛法大义,岂能用语言说明?所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即是因此。
但明明不能用语言讲说明白,禅师还必须要说,不然的话,学僧如何能受到启发而契入禅机?因此,禅师的修行、见地、功夫,是否明见本心、彻悟自性,尽在这一言半句之中。
“吉州的米是什么价?”行思出其不意地问。
吉州,是来青原山的必经之地,但吉州的米价,与佛法大意有什么关系?更奇怪的是,闻听此言,门里面的玄悟与门外边的法达都哈哈大笑,恭恭敬敬向大师兄磕头顶礼。
原来,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禅,却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庐陵米价,虽然是个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生活问题,但关系到庐陵附近所有的人。而这生活中最基本的事物,恰恰蕴含着禅的法要。你全心全意、专心致志品味生活的真谛,就能修行佛法。所以,一句“吉州米价”,可谓鞭辟入里且不露痕迹,自然而然地表明了禅的精髓——吃饭穿衣是禅,拉屎撒尿是禅,清风明月是禅,劳动工作是禅。最朴素的常理,就是禅的真理。饥则吃饭困则眠,夏向凉荫冬向火。只要你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法则,你就会体验到禅的微妙。
从青原山下来,两位“玄”禅师在匡庐畅游一番之后,在山下告别。法达目送着玄悟渐渐走远,他的身影与苍莽原野融为一体……原野里,白云中,忽然回响起玄悟的吟诵之声: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天山路,了知生死不相关……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这首《证道歌》,在山川大地久久回荡。
法达禅杖之端,挑着天山明月;斗笠边沿,缭绕庐山烟霞;行囊之中,裹藏江淮波浪;草鞋之下,染着中原香花……
他渡长江,涉淮水,跨黄河,来到了河北境内。因为他听说,师兄志远的踪迹,在燕赵大地上出现了。还有,这里是张少飞的祖籍,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行进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苍莽燕赵,该是一种怎样壮阔的情怀!
一日,他在路过一座山脚下时,看到许多百姓冲着半山腰上的一个岩洞遥遥跪拜,便好奇地询问。当地百姓充满敬意地说那岩洞里有一位神奇的高僧在静修。
人们见法达不大相信,七嘴八舌告诉他:“那智隍禅师与誉满全国的神秀大师是同门,都是五祖弘忍亲自传授了禅要的子。”
“自从他老人家在黄梅得法之后,就回到了这个山洞,已经整整静修了二十多年。”
“他每次入定,少则十天八天,多则一个月。据说,有一次,山雀都在他的身上做了窝……”
“……”
法达还是大摇其头,因为甚深禅定是禅修的功夫,是形式,而不是禅的内容。他来到山洞中,看到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和尚——智隍禅师,静静坐在那里。
法达向智隍禅师打了个问讯,问道:“你在这里修什么?”
智隍禅师说:“我在修习入定。”
法达再问:“你所说的入定,是心有所想而入定呢?还是心无所想而入定?”
智隍禅师张口结舌,感到不好回答。
法达继续逼拶道:“如果你入定时心中没有任何意念,那么你周围的这些草木石头等没有生命的东西都应该能入定;假如你心有所想而入定,那么,一切有生命、有意识的众生,比如满山遍野的牛羊鼠兔也都应该能入定。”
智隍禅师一听,知道遇到了内行,并且是有证悟、有见地的大行家。他十分谨慎地回答说:“我在入定的时候,没有感觉到有无之心。也就是说,忘却了有无,不知道究竟有没有念头。”
他自以为回答得十分圆满。
然而,法达却紧紧盯住了他话中的漏洞,不客气地指出:“你入定时既然感觉不到有无之心,那就是常定。既然是常定,又怎么有入定和出定呢?如果有出有入的话,那就不是真正的禅定。”
智隍禅师哑口无言,羞愧难当。他毕竟是个心胸开阔的禅者,赶紧追问道:“你的师父是谁,能教出你这样出色的徒弟?”
法达笑着说:“说来,我的师父还与您有着很深的机缘。他就是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弟子六祖惠能兼的弟子张少飞。”
“张少飞?哦,听说过。不知他以何为禅定?”
“我师父张大师说,自性湛然常寂,灵明圆满,如如不动。色、受、想、行、识,五蕴本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虚幻不实。所以,禅定是指心理上的淡泊宁静,它外不受六尘的干扰,内不被五蕴所左右,无论行住坐卧,整个身心既不刻意专注,也不放纵散乱,时时保持自然平和、空明灵动的状态。禅的本性不是死板不变的,它不生不灭,无住无念。”
智隍禅师再也坐不住了,站立起来,合十问道:“张少飞师……师父,终于出山了?他现今在哪里开法?”
“岭南天露山禅慧园。你……”未等法达说完,智隍禅师呼啸一声,飞奔出洞,一溜白烟向岭南跑去。
他这一跑,跑得远了一些,一直跑了几千里,跑到了禅慧园,跑到了张少飞的面前。
张少飞问他:“看你的相貌,像是北方人士。你从哪里来?”
“河北。”“哎呀,咱俩还是半个老乡呢!先父就是河北人啊!你如何来到了岭南?”
智隍禅师向张少飞施礼之后,将他与法达的相见情况说了一遍。
听了他的叙述,张少飞十分高兴,一则为法达突飞猛进的修行兴奋,二则为智隍禅师不远万里,不耻下问的求法精神感动。他当下开示说:“正如你刚刚谈到的法达的说法,只要你做到心灵如虚空一样,又不拘泥、执著于空无,使心灵保持自由自在的状态,无论行、止、动、静,都不刻意存心。请你看那棵大树。”
智隍禅师顺着张少飞手指的方向看了看,四处的树木与自己家乡河北的并无多大的区别。没看出什么独特的禅意。
张少飞说:“你看,每当微风吹拂的时候,那树叶就哗啦哗啦唱歌;风停的时候,它就自在地享受阳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就是禅定!忘却凡圣情结,泯灭能动与所动之间的分别,内在本性与外在现象相统一,就能无时无刻不在禅定之中了。”
智隍禅师听后豁然大悟,连连跪拜致礼。后来,他又回到河北,将张少飞弘扬的六祖顿悟禅法带到了燕赵大地,为日后的南禅大举北上,起到了急先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