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蜡烛
安以南想了想,好像真应该弄个自行车,以前觉得弄自行车回村很麻烦,出村是车拉人,回村是人拉车。
但村里太远,一来一回,中间间隔的时间太久了,她总是要等时间。
要是自己有自行车,出村时候都不用骑车,直接顺着坡往下出溜,就能到县城了。
就是回去需要慢慢走,她倒是也不怕走路。
不过自行车票需要去换,有些麻烦。
晃晃荡荡回了村,安以南直接回了知青所,就看到谢圆圆和北北坐在饭桌前,一个做题,一个无聊地打着哈气。
“你可回来了。”谢圆圆看到安以南,眼睛一亮。
安以南笑了笑,“准备什么时候上工?应该有个几天,就要开始抢收山药、红薯、芥菜疙瘩和甜菜了。”
后来问了大队长媳妇,这些菜相对量少,也不是强制上工,安以南心也踏实下来了,既然不是强制上工,就代表她可以不上工。
只要不开介绍信,每天都回来村里,就没有任何事情,而且她无论是做翻译,还是做衣服,都比种地赚工分合算得多。
“不去了,我放弃了。”谢圆圆毫无斗志,没有了之前想要证明自己。
现实给了她一个教训,让她学会了认怂~
安以南进屋后,把装在饭盒的红烧肉从背篓里拿出来,又回到架子上,把肉笼放在瓷盆里,这才拿了八个肉笼过来。
“买回来的新吃食,北北热一下吧。”安以南把红烧肉和肉笼一起递给安向北。
本来已经煮好小米粥了,但几个人闻到红烧肉那霸道的香味,还有什么迟疑的?
“去我屋里热,这边北北熬了粥。”谢圆圆赶紧站了起来,然后拿了些木柴,就带安向北回了屋。
热饭很快,也就十多分钟。
红烧肉热的时候,味道没有那么霸道,离得近才能闻到,但味道却飘不出屋子,这也少了很多麻烦。
“热好了?把这三个肉笼给张谦哥哥送去吧。”安以南用一个碗装了三个肉笼,随后递给安向北。
安向北颠颠地跑去了一进院子。
最近张谦给拿了好几只野兔子,她收拾好后,做成了腊兔和风干兔,此刻还掉着呢,等干透了,就可以邮给干妈尝尝。
自己空间里的兔子还没有动,还需要过些日子才行。
三个人痛快地吃了一顿晚饭,红烧肉软烂入味,入口即化,还没有任何油腻感,唇齿留香。
“明天上山吗?”谢圆圆问道。
她发现天越冷,柴消耗得越快,自己的存储量,根本无法过冬呀。
安以南有些惊讶,抬头看向谢圆圆,“上山干嘛?你不是要认怂?”
说到这里,谢圆圆有些哭丧着脸,“认怂老谢也不会给我邮木柴的,在捡柴这件事上,我还是得凭自己呀。”
安以南想起来,这小丫头存的那两捆柴……
“这两天不行,我还有事儿,过三天我陪你上山打柴,这几天柴不够用的话,就拿侧道里的。”安以南回道。
不论是安以南还是安向北,都有意识的存柴,最近安以南把空间里的柴搬出来不少,而安向北每次上山,都会往家里带上一捆,整个过道都塞满了木柴。
“那行,我等着,让我自己上山,我还真打怵,听村里的人说,山上可有猛兽,好多人进山都没出来了。”谢圆圆立刻应下,和安以南八卦村里的传说。
安向北收拾好东西后,就回屋里看书去了,最近他已经看到了四年级下册,准备这个冬天把四年级学会,开学直接上五年级。
安以南觉得北北把自己逼得太紧了,但北北却以此为乐,她也就不太多干涉了。
送走谢圆圆后,安以南敲了安向北的房门,“北北。”
北北打开门的时候,还有一些迷茫,他算一道题,已经算了一晚上了,就快要得到答案了,就听到了敲门声。
安以南看他这个样子,有些无语,怎么会有人这么喜欢读书?至少她就不会……
“今天去县城买东西,正好看到有蜡烛,要比煤油灯亮很多,以后学习就点蜡烛吧。”安以南把一包蜡烛递给安向北,一包是十根,按照北北的努力程度,估计一包也就能用二十来天。
“姐,这个很贵吧?”安向北有些迟疑。
“给你看样东西。”安以南想了想,还是把翻译证拿了出来,递给了安向北。
“姐姐现在是国家编译局的外编翻译员,每个月都能赚上百块,无论是吃食和蜡烛你都不用担心。”
以前还想藏着,毕竟让别人知道会麻烦,整天问东问西太耽误事。
但北北心智早熟,这些解释好了,他就能安心学习,不用为家里的生计而苦恼,也不会太过省吃俭用,有的时候只给自己煮鸡蛋,他自己却舍不得吃。
安向北眼睛一亮,心里的石头稍微减轻了一些,他听说了姐姐赚工分,但也知道自己家里的生活水平,不用说是知青所了,就连整个泉水村都没有这水平。
别人家几个月能吃点儿荤腥,一年也就是宰猪的时候,能吃上一点肉,但自己家隔三差五就有肉,荤腥更是没断过,这样的生活都需要钱和票。
而且他上小学一年还需要六块钱的学费,他为了让姐姐少花钱,就拼命在家里自学,少上一年,就少花钱。
“现在安心了?小管家公。”安以南点了点安向北的脑门。
安向北笑着点了点头,双手接过蜡烛,喜不自禁,立刻回屋将蜡烛点燃,瞬间照亮了整个小屋,比点三个煤油灯还亮。
“真亮。”安向北抬头,看着屋子的周围。
“以后就用蜡烛吧,不过注意安全,不要引起火灾。”安以南嘱咐了一句,也就回屋了,北北这孩子心里有成算。
她回到空间洗漱一番,然后拿出买的布,那军绿色的布一匹足有四十尺,安以南想着安向北的尺寸,手起“咔咔”的声音一直没有停,剪刀和布不断在手中变换位置,不过三分钟,两块布就出现在工作台上。
但村里太远,一来一回,中间间隔的时间太久了,她总是要等时间。
要是自己有自行车,出村时候都不用骑车,直接顺着坡往下出溜,就能到县城了。
就是回去需要慢慢走,她倒是也不怕走路。
不过自行车票需要去换,有些麻烦。
晃晃荡荡回了村,安以南直接回了知青所,就看到谢圆圆和北北坐在饭桌前,一个做题,一个无聊地打着哈气。
“你可回来了。”谢圆圆看到安以南,眼睛一亮。
安以南笑了笑,“准备什么时候上工?应该有个几天,就要开始抢收山药、红薯、芥菜疙瘩和甜菜了。”
后来问了大队长媳妇,这些菜相对量少,也不是强制上工,安以南心也踏实下来了,既然不是强制上工,就代表她可以不上工。
只要不开介绍信,每天都回来村里,就没有任何事情,而且她无论是做翻译,还是做衣服,都比种地赚工分合算得多。
“不去了,我放弃了。”谢圆圆毫无斗志,没有了之前想要证明自己。
现实给了她一个教训,让她学会了认怂~
安以南进屋后,把装在饭盒的红烧肉从背篓里拿出来,又回到架子上,把肉笼放在瓷盆里,这才拿了八个肉笼过来。
“买回来的新吃食,北北热一下吧。”安以南把红烧肉和肉笼一起递给安向北。
本来已经煮好小米粥了,但几个人闻到红烧肉那霸道的香味,还有什么迟疑的?
“去我屋里热,这边北北熬了粥。”谢圆圆赶紧站了起来,然后拿了些木柴,就带安向北回了屋。
热饭很快,也就十多分钟。
红烧肉热的时候,味道没有那么霸道,离得近才能闻到,但味道却飘不出屋子,这也少了很多麻烦。
“热好了?把这三个肉笼给张谦哥哥送去吧。”安以南用一个碗装了三个肉笼,随后递给安向北。
安向北颠颠地跑去了一进院子。
最近张谦给拿了好几只野兔子,她收拾好后,做成了腊兔和风干兔,此刻还掉着呢,等干透了,就可以邮给干妈尝尝。
自己空间里的兔子还没有动,还需要过些日子才行。
三个人痛快地吃了一顿晚饭,红烧肉软烂入味,入口即化,还没有任何油腻感,唇齿留香。
“明天上山吗?”谢圆圆问道。
她发现天越冷,柴消耗得越快,自己的存储量,根本无法过冬呀。
安以南有些惊讶,抬头看向谢圆圆,“上山干嘛?你不是要认怂?”
说到这里,谢圆圆有些哭丧着脸,“认怂老谢也不会给我邮木柴的,在捡柴这件事上,我还是得凭自己呀。”
安以南想起来,这小丫头存的那两捆柴……
“这两天不行,我还有事儿,过三天我陪你上山打柴,这几天柴不够用的话,就拿侧道里的。”安以南回道。
不论是安以南还是安向北,都有意识的存柴,最近安以南把空间里的柴搬出来不少,而安向北每次上山,都会往家里带上一捆,整个过道都塞满了木柴。
“那行,我等着,让我自己上山,我还真打怵,听村里的人说,山上可有猛兽,好多人进山都没出来了。”谢圆圆立刻应下,和安以南八卦村里的传说。
安向北收拾好东西后,就回屋里看书去了,最近他已经看到了四年级下册,准备这个冬天把四年级学会,开学直接上五年级。
安以南觉得北北把自己逼得太紧了,但北北却以此为乐,她也就不太多干涉了。
送走谢圆圆后,安以南敲了安向北的房门,“北北。”
北北打开门的时候,还有一些迷茫,他算一道题,已经算了一晚上了,就快要得到答案了,就听到了敲门声。
安以南看他这个样子,有些无语,怎么会有人这么喜欢读书?至少她就不会……
“今天去县城买东西,正好看到有蜡烛,要比煤油灯亮很多,以后学习就点蜡烛吧。”安以南把一包蜡烛递给安向北,一包是十根,按照北北的努力程度,估计一包也就能用二十来天。
“姐,这个很贵吧?”安向北有些迟疑。
“给你看样东西。”安以南想了想,还是把翻译证拿了出来,递给了安向北。
“姐姐现在是国家编译局的外编翻译员,每个月都能赚上百块,无论是吃食和蜡烛你都不用担心。”
以前还想藏着,毕竟让别人知道会麻烦,整天问东问西太耽误事。
但北北心智早熟,这些解释好了,他就能安心学习,不用为家里的生计而苦恼,也不会太过省吃俭用,有的时候只给自己煮鸡蛋,他自己却舍不得吃。
安向北眼睛一亮,心里的石头稍微减轻了一些,他听说了姐姐赚工分,但也知道自己家里的生活水平,不用说是知青所了,就连整个泉水村都没有这水平。
别人家几个月能吃点儿荤腥,一年也就是宰猪的时候,能吃上一点肉,但自己家隔三差五就有肉,荤腥更是没断过,这样的生活都需要钱和票。
而且他上小学一年还需要六块钱的学费,他为了让姐姐少花钱,就拼命在家里自学,少上一年,就少花钱。
“现在安心了?小管家公。”安以南点了点安向北的脑门。
安向北笑着点了点头,双手接过蜡烛,喜不自禁,立刻回屋将蜡烛点燃,瞬间照亮了整个小屋,比点三个煤油灯还亮。
“真亮。”安向北抬头,看着屋子的周围。
“以后就用蜡烛吧,不过注意安全,不要引起火灾。”安以南嘱咐了一句,也就回屋了,北北这孩子心里有成算。
她回到空间洗漱一番,然后拿出买的布,那军绿色的布一匹足有四十尺,安以南想着安向北的尺寸,手起“咔咔”的声音一直没有停,剪刀和布不断在手中变换位置,不过三分钟,两块布就出现在工作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