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剩下的都不对
在何晴主演的连续剧《一代名妓李师师》中有一段经典的剧情:周邦彦和李师师一场欢好,恰好云消雨歇之时,宋徽宗却来了。
没地方逃,周邦彦只能躲在床底下,然后,就听了整整一夜的床,等宋徽宗走了,他满含醋意的作了一首词,也就是后世被人津津乐道的《少年游》。
结果好死不死的,不知道怎么传到了宋徽宗的耳朵里,然后他就被皇帝找了个由头贬了官。
很有戏剧性,也充满了荒诞不经,但这件事绝不是杜撰,而是明确记载于南宋诗人、词人,仪真录事参军张端义所著的笔记体史《贵耳集》中。
这本书也是后世史学家公认的考据《宋史》的重要依据之一。
故事是不是真的不重要,但周邦彦确实很有名,他少年成名,曾作《卞都赋》,使“卞京纸贵”,更是宋代著名词人、诗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排名还在李清照之前。
他历经三帝,官虽然都不是太高,但大都清贵:神宗时任太学正,后出京任溧水县令,任内为政敬简,受百姓称颂。
哲宗时回京,再任国子监主薄,后转秘书省正字,转任校书郎。
徽宗时,升考工员外郎、再升卫尉少卿、宗正少卿,兼仪礼局检讨,其间提举主掌音律诗词的大晟府,后拜秘书监。
要是做一下概括,他这辈子主要做了四件事:作词、教学、作曲、修书。
包括中间虽然数次转任地方,皇帝依旧让他“管勾学事”、“兼事修书”。
所以要说有一本南宋举子必考的《仪礼注疏》是周邦彦手抄的,还真就不奇怪,因为他大半辈子干的都是这个工作。
但南宋周邦彦的手抄本能流传至今,这就相当让人不可思议了。
不是说不可能,流传下来的宋朝的手抄本也不是没有,各大拍卖会中时不时就能见到。
李定安觉得奇怪的是,来历这么不一般,价值这么高,还保存的这么完好的手抄本,自己竟然没听过?
这就好比突然冒出了一份苏轼或是王安石的亲笔手稿,之前却没有传出一丁点的风声和征兆。
周邦彦又不是什么冷门人物,清真居士的名气还是相当有知名度的。好,抛开这个不提,《秘书省管下校书郎朱记》总有人认识吧?
这妥妥的宋版手抄本,而且是宋代皇廷内府藏书,再看品相,摆明一直都是精心保存,而非从墓里挖出来的。所以这样的东西早该名动天下,既便问世,也不该出现在什么展览会中,而是苏付彼、佳士德、嘉德、保力之类的大型拍卖会,上拍之前,必然被炒到爆炸的那种。
包括现在,展览会举办了一个多星期,迄今为止价值最高的一件藏品不过是宣统时期的一份圣旨,标价不过八百多万,能不能卖出去都不一定。
做做对比:至少两亿的手抄本,这是什么概念?
心里震惊的不要不要的,他下意识的又翻了一页,想看看具体内容,然后,感觉眼睛就跟瞎了一样。
这是什么?
或方或圆,或阴或阳,或朱或白,或篆或楷……这一页纸上字有多少不知道,就说印,足足十几枚,盖的密密麻麻,几乎没有一点缝隙。
也就是纸不够,不然绝对还会再盖几方上去。
读的就是“宋元明清”考古,又天天泡在国博,对这些印章李定安不要太熟悉:
依然是九叠篆刻大方官印:《内殿秘书之印》……这是靖康后高宗朝,也就是赵构时才刻的南宋内府书画鉴藏印章,同为秘书省藏书方印之一。
小篆方形白文印:《缉熙殿宝》……这是理宗朝始见的内府藏书印章。
同样是九叠篆刻,满朱文方形印:《祝融之后》,这是南宋倒数第二位皇帝端宗时的藏书印章。
再往下看:《翰林国史院官书》……先说这“翰林国史院”:修国史、典制诰、备顾问,等于尚书、中书、门下、秘书四省合一,是元朝的最高中央机构,没有之一。有这枚印,就等于这本书被元朝翰林国史院收藏过。
《文渊阁》满白文印,这是明代内府藏书印鉴。
朱文大印《广运之宝》,这是朱元璋亲自下旨刻的,为明代帝宝之一,专为藏书、赐书之用。说明这本书至少有一位明代的皇帝看过,还盖了章。
还有一方朱文长方印,同样是明代藏书印鉴之一,《国子监公用书籍记》,说明皇帝看过后,又赐到了国子监……
往下还有:天禄琳琅……这是乾隆早期建的藏书楼,印与楼同名,其中藏书全部都盖有这枚印。
还有:《五福五代堂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哈哈,这两方印章的来历更是不简单:
嘉庆二年,乾清宫大火,殃及昭仁殿,天禄琳琅藏书被烧了近半。太上皇乾隆帝痛心不已,下旨重建乾清宫及天禄琳琅,建成后,又令臣下:凡楼内剩余藏书,前副页必盖《五福五代堂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后副页必盖《八徵耄念之宝》和《太上皇帝之宝》。
李定安直接翻到最后,果不其然,副页上的那两枚大印不要太刺眼。
看到这里,他已然不知道怎么评价了:等于这本书,自南宋赵构开始,就被宫廷内府收藏,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就没有断过代。
而且绝不止一位皇帝看过,因为光是天子印玺,就足足有三位:南宋端宗、朱元璋、乾隆。
所以说,两亿算什么,再翻一倍怎么样?
看到这十多枚印章,葛教授没有拍案而起,大声惊呼,而是不动声色的把自己叫了过来,就说明定力够强,修养够到家。
包括李定安,惊的愣住了一样,怔了半晌才倒吸了一口凉气,直愣愣的看着男人和女人:“这书哪来的?”
“还能是捡的不成?当然是买的……”男人有些不耐烦,“你们到底看不看?”
废话,当然看。
这东西要是真的,少看一眼都是损失……
李定安几乎拿出了十二分的本事,恨不得把眼睛钉到书上。
再翻一页,终于看到了内容,和封面一样,字迹已有了点“虚化”的感觉,颜色也有点淡,已然不是黑,而是“灰”。乍一看,像是泡了水,其实是年代过于久远,色素逐渐流失所造成的现像。
字迹很工整,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标准的颜体楷书,也符合宋代官方手抄文书的书写要求。
至于是不是周邦彦的笔迹,李定安还真就不知道,关键是这位就没什么手迹流传下来过。
再看墨,不是特别亮,稍显“干涩”,但这并非墨不好,而是时间原因造成的。如果没看错,这肯定是用徽墨书写的,而且是徽墨中的上品:南宋时最为有名的潘谷八松烟。
反过来再看纸,隐约能看到雪花状的暗纹,也确实符合宋代宫廷御用“青檀花笺”纸的特点。
再看中间的线,肯定是蚕丝编制无疑,已经发黄发灰,是不是近千年之前的东西不知道,但同样够旧。
不过这东西没办法苛求,哪怕证明线是一百多年之前的也不能说这本书是假的:历朝历代,内廷机构都会对善本进行修缮,换线重订不过是基本操作之一。
所以,看到这里,只凭眼力,李定安至少确定有两样是对的:纸对,墨也对,宋朝的墨和宋朝的纸,绝对接近一千年的东西。
周邦彦没有作品留传下来,所以不知道字对不对,丝线也没办法确定,因为不知道中间有没有换过。
唯一觉得有点问题的,好像就是印:印章的内容倒是对,相同的印鉴李定安在国博都见过,凭记忆,暂时还看不出其中是不是有仿刻的。
他之所以觉得不太对劲,是三方宋代印鉴、一方元代印鉴,以及三方明代印鉴,颜色几乎一模一样。
如果和剩下的几方清代印鉴做对比,就能看出那么一点差别:清代的印鉴颜色比较深,印迹比较清晰,但之前的,好像稍有点浅,颜色稍有点淡。
而且隐约间,这七枚印鉴也有点字体和墨迹表现出来的那种“虚化”的迹像。
很细微,几乎微不可察,也就李定安眼睛经过千锤百炼,他也够仔细,不然真不一定看的出来。
既然有发现,他就不得不怀疑:元朝先不说,明与宋隔着好几百年,这几方印之间,也应该像和清朝的印一样,多少有一点差别才对?
如果抱着较真的心态再开发一下脑洞:这几方印,也就是宋、元、明三代的印章,是不是是同一时期刻的?
盖在这本书上的时间,会不会也是同一天?
想验证也不难,麻烦一下马献明和舒静好,让他们找一下国博收藏的有同类印鉴的作品,再拍张照片发过来。
只要不是原印,就肯定有破绽,只要足够细心,肯定能找出不对的地主。
下意识的,李定安拿出了手机,但稍一转念,他又放了回去。
算了,没必要浪费时间,既然看了,就看个明明白白。比如万一是自己猜对了,难道只告诉对方:只是印有问题,其它看不出来?
被这么多专家叫“老师”,都不够跌份的。
再说了,宋元明清四代内府藏书,就这十个字,也值得他耗费一次技能点。
思忖间,他果断的打开了系统,瞅了一眼,然后,眼珠子“攸”的往外一突:
半真半假?
哈哈,这什么狗屁结论……
李定安看的很仔细,也不是一般的慢,从上手开始到现在,差不多快过去了十分钟。
两位客人也不出声,只是静静的等着。但葛教授心里急的跟猫挠似的:这七八天以来,李定安看东西,什么时候看这么久过?
大都是看几眼,再摸一摸,至多两三分钟就能给出结论。
看来十之八九没什么问题,换种说法:还真就被自己发现了一件价值好几亿的重宝?
想到这里,老葛的心跳都快了好几拍……
又过了一阵,李定安突然就直起了腰,然后,两只眼睛直勾勾的盯着他,脸上的表情还极怪,感觉像是被吓住了一样。
你看我干嘛,这东西又不是我的?
老葛心里一咯噔,有了丝不好的预感:“怎么样?”
这让人怎么说?
李定安“啧”的一声,然后嘴一咧,跟刚才葛教授的表情一模一样:别提有多痛苦了。
不是……你倒是说话呀?
老葛正急不可耐,李定安“吁”的吐了一口气,目光在男人和女人的脸上来回转了好几圈,最后才悠悠的问:“这东西是从国外弄回来的吧?”
“嘿,可以啊?”
男人一声惊呼,眼睛都瞪大了一圈,“有点东西?”
何止是有点,东西多了去了……
女人眼睛“唰”的亮了一下,双眼皮轻轻的抬了抬,若有所思的盯着李定安,好像在问:你怎么知道?
李定安稍一顿,又指了指书:“再冒昧的问一下:你们之前肯定去过其它地方鉴定过,能不能说一下结论?以及,为什么又来了这里?”
要说这两位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能值多少钱,几乎不可能。
不信?
就正排队的这些藏友,或是江灵雨直播间里的粉丝,随便拉过来一位让他看看这上面的印章……一枚不认识,难道全都不认识?
所以说就挺奇怪:为什么不去孤本、善本珍藏最多,鉴定也最为权威的故宫或是国博?
肯定没去,不然自己早听说了。
再退一步,京城的古籍研究机构一大把,哪个不比展览会权威?
“不是,你看东西就看东西,怎么尽……”
应该是想说“怎么尽东扯西扯”,但话还没说完,旁边传来“哼”的一声,像是被攥住了脖子,男人的声音戛然而止。
女人笑了笑,眼角浮出几道细细的纹路,但风情依旧:“不瞒李老师,我认识您!”
看吧,就猜是冲自个来的,可能是登记的人一看,鉴定物品为古籍,就先安排给了老葛。
不过殊途同归,终究还是落到了自己手里。
至于之前的鉴定结果……可能是怕自己会有顾虑,女人摆明不愿意说。
算了,不说就不说吧,自己也只是随口一问……
“好,言归正传!”
李定安点点头,手指划过手抄本的封面:“纸没问题,檀木特净宣,而且是宋代造纸名家潘谷所制的‘澄心堂雪花笺’……”
一听“澄心堂”,葛教授眼睛一突,腰弯成了九十度,恨不得一头栽到书里头。
这是宋代皇室御供,至于有多好……技法没有失传前,两宋皇帝全都用的是这种纸。
好只是一方面,关键是贵:宋代名家,包括苏、黄、米、蔡、宋四家,每有精品传世之时,才会用澄心堂纸书写。
苏轼、欧阳修、蔡襄、梅尧臣等名家甚至专为这纸写过诗,明代画家、书法家董其昌偶得一方澄心堂纸,直呼“此纸不敢书”。
不夸张,哪怕一个字都不写,十六开这么大一张,就能拍个万儿八千……
听到纸对,还是“澄心堂”雪花笺,男人的脸上浮出了喜色,女人依旧风轻云淡,波澜不惊。
“墨也对!”
李定安随意一翻,书页上出现密密麻麻的正楷小字:“同样是潘谷所制的八松烟……”
老葛倒吸了一口气,已经不知道说什么了。
潘谷的纸是御贡之物,但他的墨却上升到了御藏的程度,就从宋徽宗开始,专门建了一座阁楼,用来收藏八松烟。
他死后,就轮到赵构……这两位的作品全都用的是这种墨,以及澄心堂纸。
同样的,宋代好多名家为潘谷的八松烟写过诗词,写最多的就是苏轼,整整六首。
流传下来的倒是极多,但绝大多数都在国外,比如美国国立博物馆就有一百零八锭,绘的是水浒一百零八将的戏剧脸谱……
听到墨对,女人依旧无动于衷,男人却更轻松了:懒洋洋的往后一靠,浑身上下都透着得意:“还有呢?”
“这几方印鉴也对!”
李定安又指了指《天禄琳琅》,以及乾隆的两枚印章,“包括后副页的《八徵耄念之宝》和《太上皇帝之宝》也对……”
印章竟然也是对的?
女人终于有了点反应,轻轻的点了一下头。男人则笑的更开心了,但嘴刚咧开,李定安话锋一转:“但是……”
但是……怎么还有但是?
男人愣了一下,纯粹是本能的反应:“什么?”
稍一顿,李定安语气悠然:“其他的都不对!”
其他的都不对……意思就是这书有问题?
男人彻底呆住了,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听错了,但随即,脸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红了起来。
女人也怔了一下,茫然了好几秒:“李老师,哪不对?”
摆明就没好好听。
李定安吐了一口气:“是剩下的都不对!”
“怎么可能?”
男人“腾”一下就站了起来,像是被人迎面砸了一拳,五官扭成了一堆,“我们去好多地方鉴定过,都说没问题……”
看吧,问题来了!
但之前问,你又不说?
(本章完)
没地方逃,周邦彦只能躲在床底下,然后,就听了整整一夜的床,等宋徽宗走了,他满含醋意的作了一首词,也就是后世被人津津乐道的《少年游》。
结果好死不死的,不知道怎么传到了宋徽宗的耳朵里,然后他就被皇帝找了个由头贬了官。
很有戏剧性,也充满了荒诞不经,但这件事绝不是杜撰,而是明确记载于南宋诗人、词人,仪真录事参军张端义所著的笔记体史《贵耳集》中。
这本书也是后世史学家公认的考据《宋史》的重要依据之一。
故事是不是真的不重要,但周邦彦确实很有名,他少年成名,曾作《卞都赋》,使“卞京纸贵”,更是宋代著名词人、诗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排名还在李清照之前。
他历经三帝,官虽然都不是太高,但大都清贵:神宗时任太学正,后出京任溧水县令,任内为政敬简,受百姓称颂。
哲宗时回京,再任国子监主薄,后转秘书省正字,转任校书郎。
徽宗时,升考工员外郎、再升卫尉少卿、宗正少卿,兼仪礼局检讨,其间提举主掌音律诗词的大晟府,后拜秘书监。
要是做一下概括,他这辈子主要做了四件事:作词、教学、作曲、修书。
包括中间虽然数次转任地方,皇帝依旧让他“管勾学事”、“兼事修书”。
所以要说有一本南宋举子必考的《仪礼注疏》是周邦彦手抄的,还真就不奇怪,因为他大半辈子干的都是这个工作。
但南宋周邦彦的手抄本能流传至今,这就相当让人不可思议了。
不是说不可能,流传下来的宋朝的手抄本也不是没有,各大拍卖会中时不时就能见到。
李定安觉得奇怪的是,来历这么不一般,价值这么高,还保存的这么完好的手抄本,自己竟然没听过?
这就好比突然冒出了一份苏轼或是王安石的亲笔手稿,之前却没有传出一丁点的风声和征兆。
周邦彦又不是什么冷门人物,清真居士的名气还是相当有知名度的。好,抛开这个不提,《秘书省管下校书郎朱记》总有人认识吧?
这妥妥的宋版手抄本,而且是宋代皇廷内府藏书,再看品相,摆明一直都是精心保存,而非从墓里挖出来的。所以这样的东西早该名动天下,既便问世,也不该出现在什么展览会中,而是苏付彼、佳士德、嘉德、保力之类的大型拍卖会,上拍之前,必然被炒到爆炸的那种。
包括现在,展览会举办了一个多星期,迄今为止价值最高的一件藏品不过是宣统时期的一份圣旨,标价不过八百多万,能不能卖出去都不一定。
做做对比:至少两亿的手抄本,这是什么概念?
心里震惊的不要不要的,他下意识的又翻了一页,想看看具体内容,然后,感觉眼睛就跟瞎了一样。
这是什么?
或方或圆,或阴或阳,或朱或白,或篆或楷……这一页纸上字有多少不知道,就说印,足足十几枚,盖的密密麻麻,几乎没有一点缝隙。
也就是纸不够,不然绝对还会再盖几方上去。
读的就是“宋元明清”考古,又天天泡在国博,对这些印章李定安不要太熟悉:
依然是九叠篆刻大方官印:《内殿秘书之印》……这是靖康后高宗朝,也就是赵构时才刻的南宋内府书画鉴藏印章,同为秘书省藏书方印之一。
小篆方形白文印:《缉熙殿宝》……这是理宗朝始见的内府藏书印章。
同样是九叠篆刻,满朱文方形印:《祝融之后》,这是南宋倒数第二位皇帝端宗时的藏书印章。
再往下看:《翰林国史院官书》……先说这“翰林国史院”:修国史、典制诰、备顾问,等于尚书、中书、门下、秘书四省合一,是元朝的最高中央机构,没有之一。有这枚印,就等于这本书被元朝翰林国史院收藏过。
《文渊阁》满白文印,这是明代内府藏书印鉴。
朱文大印《广运之宝》,这是朱元璋亲自下旨刻的,为明代帝宝之一,专为藏书、赐书之用。说明这本书至少有一位明代的皇帝看过,还盖了章。
还有一方朱文长方印,同样是明代藏书印鉴之一,《国子监公用书籍记》,说明皇帝看过后,又赐到了国子监……
往下还有:天禄琳琅……这是乾隆早期建的藏书楼,印与楼同名,其中藏书全部都盖有这枚印。
还有:《五福五代堂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哈哈,这两方印章的来历更是不简单:
嘉庆二年,乾清宫大火,殃及昭仁殿,天禄琳琅藏书被烧了近半。太上皇乾隆帝痛心不已,下旨重建乾清宫及天禄琳琅,建成后,又令臣下:凡楼内剩余藏书,前副页必盖《五福五代堂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后副页必盖《八徵耄念之宝》和《太上皇帝之宝》。
李定安直接翻到最后,果不其然,副页上的那两枚大印不要太刺眼。
看到这里,他已然不知道怎么评价了:等于这本书,自南宋赵构开始,就被宫廷内府收藏,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就没有断过代。
而且绝不止一位皇帝看过,因为光是天子印玺,就足足有三位:南宋端宗、朱元璋、乾隆。
所以说,两亿算什么,再翻一倍怎么样?
看到这十多枚印章,葛教授没有拍案而起,大声惊呼,而是不动声色的把自己叫了过来,就说明定力够强,修养够到家。
包括李定安,惊的愣住了一样,怔了半晌才倒吸了一口凉气,直愣愣的看着男人和女人:“这书哪来的?”
“还能是捡的不成?当然是买的……”男人有些不耐烦,“你们到底看不看?”
废话,当然看。
这东西要是真的,少看一眼都是损失……
李定安几乎拿出了十二分的本事,恨不得把眼睛钉到书上。
再翻一页,终于看到了内容,和封面一样,字迹已有了点“虚化”的感觉,颜色也有点淡,已然不是黑,而是“灰”。乍一看,像是泡了水,其实是年代过于久远,色素逐渐流失所造成的现像。
字迹很工整,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标准的颜体楷书,也符合宋代官方手抄文书的书写要求。
至于是不是周邦彦的笔迹,李定安还真就不知道,关键是这位就没什么手迹流传下来过。
再看墨,不是特别亮,稍显“干涩”,但这并非墨不好,而是时间原因造成的。如果没看错,这肯定是用徽墨书写的,而且是徽墨中的上品:南宋时最为有名的潘谷八松烟。
反过来再看纸,隐约能看到雪花状的暗纹,也确实符合宋代宫廷御用“青檀花笺”纸的特点。
再看中间的线,肯定是蚕丝编制无疑,已经发黄发灰,是不是近千年之前的东西不知道,但同样够旧。
不过这东西没办法苛求,哪怕证明线是一百多年之前的也不能说这本书是假的:历朝历代,内廷机构都会对善本进行修缮,换线重订不过是基本操作之一。
所以,看到这里,只凭眼力,李定安至少确定有两样是对的:纸对,墨也对,宋朝的墨和宋朝的纸,绝对接近一千年的东西。
周邦彦没有作品留传下来,所以不知道字对不对,丝线也没办法确定,因为不知道中间有没有换过。
唯一觉得有点问题的,好像就是印:印章的内容倒是对,相同的印鉴李定安在国博都见过,凭记忆,暂时还看不出其中是不是有仿刻的。
他之所以觉得不太对劲,是三方宋代印鉴、一方元代印鉴,以及三方明代印鉴,颜色几乎一模一样。
如果和剩下的几方清代印鉴做对比,就能看出那么一点差别:清代的印鉴颜色比较深,印迹比较清晰,但之前的,好像稍有点浅,颜色稍有点淡。
而且隐约间,这七枚印鉴也有点字体和墨迹表现出来的那种“虚化”的迹像。
很细微,几乎微不可察,也就李定安眼睛经过千锤百炼,他也够仔细,不然真不一定看的出来。
既然有发现,他就不得不怀疑:元朝先不说,明与宋隔着好几百年,这几方印之间,也应该像和清朝的印一样,多少有一点差别才对?
如果抱着较真的心态再开发一下脑洞:这几方印,也就是宋、元、明三代的印章,是不是是同一时期刻的?
盖在这本书上的时间,会不会也是同一天?
想验证也不难,麻烦一下马献明和舒静好,让他们找一下国博收藏的有同类印鉴的作品,再拍张照片发过来。
只要不是原印,就肯定有破绽,只要足够细心,肯定能找出不对的地主。
下意识的,李定安拿出了手机,但稍一转念,他又放了回去。
算了,没必要浪费时间,既然看了,就看个明明白白。比如万一是自己猜对了,难道只告诉对方:只是印有问题,其它看不出来?
被这么多专家叫“老师”,都不够跌份的。
再说了,宋元明清四代内府藏书,就这十个字,也值得他耗费一次技能点。
思忖间,他果断的打开了系统,瞅了一眼,然后,眼珠子“攸”的往外一突:
半真半假?
哈哈,这什么狗屁结论……
李定安看的很仔细,也不是一般的慢,从上手开始到现在,差不多快过去了十分钟。
两位客人也不出声,只是静静的等着。但葛教授心里急的跟猫挠似的:这七八天以来,李定安看东西,什么时候看这么久过?
大都是看几眼,再摸一摸,至多两三分钟就能给出结论。
看来十之八九没什么问题,换种说法:还真就被自己发现了一件价值好几亿的重宝?
想到这里,老葛的心跳都快了好几拍……
又过了一阵,李定安突然就直起了腰,然后,两只眼睛直勾勾的盯着他,脸上的表情还极怪,感觉像是被吓住了一样。
你看我干嘛,这东西又不是我的?
老葛心里一咯噔,有了丝不好的预感:“怎么样?”
这让人怎么说?
李定安“啧”的一声,然后嘴一咧,跟刚才葛教授的表情一模一样:别提有多痛苦了。
不是……你倒是说话呀?
老葛正急不可耐,李定安“吁”的吐了一口气,目光在男人和女人的脸上来回转了好几圈,最后才悠悠的问:“这东西是从国外弄回来的吧?”
“嘿,可以啊?”
男人一声惊呼,眼睛都瞪大了一圈,“有点东西?”
何止是有点,东西多了去了……
女人眼睛“唰”的亮了一下,双眼皮轻轻的抬了抬,若有所思的盯着李定安,好像在问:你怎么知道?
李定安稍一顿,又指了指书:“再冒昧的问一下:你们之前肯定去过其它地方鉴定过,能不能说一下结论?以及,为什么又来了这里?”
要说这两位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能值多少钱,几乎不可能。
不信?
就正排队的这些藏友,或是江灵雨直播间里的粉丝,随便拉过来一位让他看看这上面的印章……一枚不认识,难道全都不认识?
所以说就挺奇怪:为什么不去孤本、善本珍藏最多,鉴定也最为权威的故宫或是国博?
肯定没去,不然自己早听说了。
再退一步,京城的古籍研究机构一大把,哪个不比展览会权威?
“不是,你看东西就看东西,怎么尽……”
应该是想说“怎么尽东扯西扯”,但话还没说完,旁边传来“哼”的一声,像是被攥住了脖子,男人的声音戛然而止。
女人笑了笑,眼角浮出几道细细的纹路,但风情依旧:“不瞒李老师,我认识您!”
看吧,就猜是冲自个来的,可能是登记的人一看,鉴定物品为古籍,就先安排给了老葛。
不过殊途同归,终究还是落到了自己手里。
至于之前的鉴定结果……可能是怕自己会有顾虑,女人摆明不愿意说。
算了,不说就不说吧,自己也只是随口一问……
“好,言归正传!”
李定安点点头,手指划过手抄本的封面:“纸没问题,檀木特净宣,而且是宋代造纸名家潘谷所制的‘澄心堂雪花笺’……”
一听“澄心堂”,葛教授眼睛一突,腰弯成了九十度,恨不得一头栽到书里头。
这是宋代皇室御供,至于有多好……技法没有失传前,两宋皇帝全都用的是这种纸。
好只是一方面,关键是贵:宋代名家,包括苏、黄、米、蔡、宋四家,每有精品传世之时,才会用澄心堂纸书写。
苏轼、欧阳修、蔡襄、梅尧臣等名家甚至专为这纸写过诗,明代画家、书法家董其昌偶得一方澄心堂纸,直呼“此纸不敢书”。
不夸张,哪怕一个字都不写,十六开这么大一张,就能拍个万儿八千……
听到纸对,还是“澄心堂”雪花笺,男人的脸上浮出了喜色,女人依旧风轻云淡,波澜不惊。
“墨也对!”
李定安随意一翻,书页上出现密密麻麻的正楷小字:“同样是潘谷所制的八松烟……”
老葛倒吸了一口气,已经不知道说什么了。
潘谷的纸是御贡之物,但他的墨却上升到了御藏的程度,就从宋徽宗开始,专门建了一座阁楼,用来收藏八松烟。
他死后,就轮到赵构……这两位的作品全都用的是这种墨,以及澄心堂纸。
同样的,宋代好多名家为潘谷的八松烟写过诗词,写最多的就是苏轼,整整六首。
流传下来的倒是极多,但绝大多数都在国外,比如美国国立博物馆就有一百零八锭,绘的是水浒一百零八将的戏剧脸谱……
听到墨对,女人依旧无动于衷,男人却更轻松了:懒洋洋的往后一靠,浑身上下都透着得意:“还有呢?”
“这几方印鉴也对!”
李定安又指了指《天禄琳琅》,以及乾隆的两枚印章,“包括后副页的《八徵耄念之宝》和《太上皇帝之宝》也对……”
印章竟然也是对的?
女人终于有了点反应,轻轻的点了一下头。男人则笑的更开心了,但嘴刚咧开,李定安话锋一转:“但是……”
但是……怎么还有但是?
男人愣了一下,纯粹是本能的反应:“什么?”
稍一顿,李定安语气悠然:“其他的都不对!”
其他的都不对……意思就是这书有问题?
男人彻底呆住了,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听错了,但随即,脸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红了起来。
女人也怔了一下,茫然了好几秒:“李老师,哪不对?”
摆明就没好好听。
李定安吐了一口气:“是剩下的都不对!”
“怎么可能?”
男人“腾”一下就站了起来,像是被人迎面砸了一拳,五官扭成了一堆,“我们去好多地方鉴定过,都说没问题……”
看吧,问题来了!
但之前问,你又不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