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一会的功夫,铁盘被送了上来。

    约摸巴掌大,直径十五六公分,有盘心,有刻度,有分层,有符号,同样也是八思巴文。

    没错,也是罗盘。

    但还锈着锈,不知道中间有没有盘池,池内有没有指针,又指向什么方位。

    包括上面字迹也有些模糊,无法推断具体内容。

    “小舒,罗盘!”

    舒静好连忙打开包,把左朋送来的那块铜罗盘取了出来。

    李定安直接将两块扣在了一起:大小一模一样。

    再分开对比:大部分的刻线都没有错差,同样是九层,盘面同样被分成十二等分。

    唯一有一点:一块是铜,一块是铁。

    具体是不是还有区别,要除去上面的铁锈,翻译出符号信息后才能知道。

    但基本可以判断:这两块罗盘之间必然有联系。

    至于和其它几件东西的关系?

    朱古钱很好猜:说不定是哪位大喇嘛或大人物赐给了这里的喇嘛,喇嘛当做圣物保存了下来。

    这枚大钱的来历也不难推断:元贞折三钱铸成之后的主要作用,是元成宗用于赏赐大臣,就没有向中下阶层流通过,所以才少,所以才贵。

    而恰好,罗盘的卖家的祖上为塔布囊(指与成吉思汗的后代结婚者,皆为贵族),祖钱和罗盘都是祖传。

    再开发一下脑洞:这两块罗盘,这些铜钱,之前都属于同一个人。要么属于哪座喇嘛庙,要么属于卖了铜罗盘的牧民的祖先塔布囊。

    之后又因为某种原因分开了:比如喇嘛把铜罗盘和部分铜钱敬献给了塔布囊,要么塔布囊赏赐给了喇嘛庙。

    这座庙离这儿也不远,十有八九就在头顶上:老道山。

    就是不知道两截道家八宝纹的筒瓦从哪来的。

    总不能是盖在喇嘛庙顶上的吧?

    想了想,李定安把铁罗盘递给了舒静好:“小舒先拿到宾馆清洗,然后联系高老师,请他帮忙翻译一下……注意,是清洗,不是修复,但尽量不要有破损!”

    “李老师,我明白!”

    李定安又指了指山上:“左局,上去看看!”

    “好!”

    左朋格外的兴奋,“李老师,我帮你拿包!”

    “不用!”

    李定安摇摇头,快步上了山。

    左朋紧紧的跟在后面……

    ……

    天气很好,风景也很好。

    天空湛蓝,白云悠远,草原一望无际。

    群山苍莽,高低错落,却又起伏不断,仿佛一座巨大的城郭。

    河流蜿蜒,连连绵绵,环绕不绝,如城外的护城河。

    远远望去,不论是山,还是河,都像一道一道的环圈在一起。

    从风水学而论,这种地形很特别。

    《撼龙经》:勾夹是砂螺是穴,水注明堂聚气多,四傍绕户如城郭,水绕山还聚一窝。

    勾夹即指河流环绕,螺指的是一圈一圈的环,后面两句更好理解……简而言之,这种地形中,遍地都是龙穴。

    还有一句出自《疑龙经》:凡山大曲水大转,必有王候居此间。

    说简单点:此处的龙穴很多,只要找对地方下葬,后代肯定能出王公。

    这两本书都出自同一位作者:唐代国师,堪舆学家杨益,风水罗盘也是由其发明。

    也是最早的《堪舆学》论著,也不管是哪种流派,是注重理论还是注重实践,凡是唐以后的风水堪舆之术,全是以这两本为核心思想洐生而来。

    区别只在于感悟不同,具体点儿:各派以《撼龙经》和《疑龙经》为纲,总结出各自的观山看水之术、点穴分金之法,观星定位及出煞收山的口诀、以及复杂到繁琐的测吉凶的算法。

    要问为什么弄这么复杂?

    当然是为了防盗墓的。

    特别是《疑龙经》,几乎把什么身份坐什么山,分什么金,葬什么穴标的清清楚楚,等于盗墓贼的找墓秘籍。

    就这一句:凡山大曲水大转,必有王候居此间……但凡识字的,都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那怎么办?

    只能弄复杂点,尽量让盗贼找不到……跟保险柜密码越复杂越安全是同样的道理……

    眺望了一阵,李定安叹了一口气:“遗址有没有还不知道,但说不好,山下就有大墓!”

    “大墓?”

    左朋愣了一下,“李老师你不知道?”

    “哦,你说青龙山战国墓……这个我知道:出土了一把青铜剑,现在就收藏在国博!”

    “不是战国墓,我说的辽代陈国公主与驸马墓?”

    左朋往东指了指,“就在青龙山水库旁边,离这不远,也就五公里……”

    李定安愣了一下:我一专业捡漏的,稍带着研究一下古董,哪需要知道不相干的墓葬?

    也别以为我带考古队出田野,就觉得我是专业考古的,说实话,真就是第一次。

    所以别说这儿,他连京城发掘过几座墓葬都没个数,何况还是辽代的?

    但他惊诧的不是这个,而是陈国公主与附马合葬墓……刚说王公墓,这不是王公墓是什么?

    关键的是那处水库的地形,和《撼龙经》里说的一模一样:

    高水一寸即是山,低水一寸水回环。

    水缠便是山缠样,缠得真龙如仰掌。

    ……

    再看具体地形:墓在哪他不知道,但那么大一口水库,他想看不到都难:数道河流,蜿蜒环绕,注入湖中。

    再往两边看,水库两端还有数座小山丘,不出意外,没修水库之前,那一块是一道带段丘陵,水流绕着丘陵,绕了好多個“S”型……每一道弯,不都像是蜷曲的掌心?

    也就等于一处龙穴……

    不是……这不对劲。

    自己之前基本没接触过风水和堪舆,只是为了研究那块罗盘,才顺带着研究了一点,至多也就了解了个皮毛。

    不能只凭着这么点皮毛,就能找到大墓了?

    仔细一想,李定安不由失笑:哪有这么容易?

    水库南北长有两公里,南北还有山丘,总体长近四五公里,在四五公里的范围中找一座墓,依旧不好找。

    再者,辽与北宋并立,那时候的风水学才是起步阶段,没那么多的加密手段。

    放明清两代的墓试试?

    丘陵南北长五公里,以风水学的说法,龙脉脉气又能廷十里,加起来就是十公里。

    流派又多,算法又杂,如果汇总一下,感觉这方圆十公里哪儿都是龙穴。但没秘传的口诀和算法,你知道哪个是凶,哪个是吉?

    一不小心就给人埋错了……

    算了,干正事吧。

    李定安摇摇头,又往四处打量:“左局,墙基在哪?”

    左朋来到悬崖边,往下指了指:“在这!”

    李定安探头一看,好家空:悬空寺?

    悬边有一条斜道,曲折向下,之前估计有石阶,但年代久远,只剩一条乱石道。

    不但陡,还极窄,宽不足一米,两个人并肩都够呛。

    再往下,大概十多米,有一块突出的岩石,长有十一二米,但依旧很窄,也就三米左右。

    仔细再瞅,岩台上的残存的石基,及一些砖瓦。

    但离这么远,看不出什么,且处于水平面,连岩台上面刻的什么字都看不清。

    “左局,峭壁上刻的什么?”

    “只有皇统四年,其它的太模糊,已无法辩认!”

    “有没有发现遗物?”

    “除了墙基和砖瓦残片,再没有发现!”

    “具体点!”

    “墙基是石基,只比岩台高一点点,砖与瓦都是黄泥烧制……”

    “没有红瓦?”

    “没有!”

    “有没有瓦当?”

    “也没有!”

    左朋想了一下,“当时倒是想过,可能岩台断裂,庙宇随岩台崩塌,被埋到了山下,但一是觉得没什么价值,二是山上落石太多,危险系数太高,就没有发掘……”

    只是深山中的一座孤庙,这里也不是什么宗教圣地,附近更没有什么大城,自然也就没有研究的价值。

    不过可以联想一下:金熙宗时建成,当时应该是道观,所以刻有“皇统四年”(金熙宗的年号)。到了元朝,蒙族牧民迁徙至此,改成了喇嘛庙,所以会供奉朱古钱。

    到了明代哪一朝,可能又被改成了道观,所以有八宝纹的瓦当,然后到了清,又被改成了喇嘛庙……牧民祖上塔布囊的罗盘和铜钱,应该就是喇嘛敬献……再之后,岩台断裂,庙宇被埋……”

    “对,这样推断最合理!”

    “只是推测,最好还是下去看一看!”

    李定安瞅了瞅,“石道太陡,崖又太深……等两天吧,等老马腾出人手后在山顶打个安全桩,我再下去看看!”

    “麻烦李老师!”

    “应该的……”李定安点点头,“还有什么?”

    “基本就这些……哦对……”

    左朋一拍额头,“还有祭坛!”

    “去看看!”

    ……

    离的还挺远,庙址在山顶靠南,祭台在山顶正中,相距有两百多米。

    山顶很大,也很平,宛如平地,有裸露的岩层,却没有乱石,有的地方甚至凿的很平,明显是人为。

    值被很茂盛,有杂草,有灌木,有菇类,还有几株枯萎的燕麦苗和青稞。

    “有人在山顶种过地?”

    “种过,估计就是当时留下来的种子,但年代已不可考……”

    李定安点点头:“但收成肯定不怎么好!”

    “确实。”

    因为缺水……

    说着话,两个人走到了台顶。

    左朋用脚蹭了蹭,露出一块石基:“李老师,就是这!”

    你管这叫祭坛?

    一块长方型石台,长有两米左右,宽一米多,撑到头三个平方,别说祭坛,说是祭台都够呛,至多也就是张祭桌。

    上面全是板结土,长满了杂草,还有一株冬青,说明石基上有孔。

    李定安蹲了下来,捡起了块石片刮了刮上面的土。

    石面相对平整,没有字,也没有纹路,但有好多拇指大小,但排列不一的石坑。

    而且很深,足有五六公分。

    李定安看了一阵,又站了起来。围着石台转了几圈之后,又看了看天空。

    “有点像是……天文台?”

    “观星用的!”

    “对!”

    李定安用石片划了几下,“这三个坑连一块,就是危宿,这两颗星是虚宿,这四个星是女宿……”

    左朋有点迷茫:“二十八星宿?”

    “对……但星图好像不全,而是这观星台着实有点小,感觉看不了什么!”

    “不小!”左朋又在旁边踢了踢,“李老师,这边还有!”

    还有一块,还一模一样大。

    左朋又往下踢:“旁边也有……总共二十八块,围着山顶中央建了一圈!”

    李定安愣了一下,不知道说什么。

    刚还说这观星台小?

    如果照这个距离算,半径三十米以上,面积近三千个平方?

    京城的古观象台才多大?

    暗暗惊诧,李定安蹲了下来。

    没错,一模一样,密密麻麻的坑眼,随便一连,就是一座星宿。

    没跑了,就是观星台,二十八块加一起,星座肯定不会缺,只会多。

    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把坑凿这么深?

    感觉像是插过什么东西,比如杆,比如旗。

    瞅了半天,感觉没什么头绪,李定安直起腰:“左局,这就是你说的八卦?”

    “不是这个……八卦在这!”

    左朋往里走,也就五六步,指着脚下:“李老师,你看!”

    是一块圆型石基,稍小点,直径约一米。

    上面没有坑,但中心有字,仔细辩认,好像是“艮”?

    八卦之一,山卦?

    字在石盘正中间,没有卦象,甚至连线条的痕迹都没有。

    可以确定,不是风化或磨损而消失,就是没刻。

    “再有没有?”

    “正对面还有一块!”

    左朋又往前走,这次有点远,足足走了五十多米。

    依旧是一块圆型石基,与之前那块差不多大小,上面也有字迹,好像是个田?

    八卦中没这一卦,不论是先天还是后天卦,都没有。

    仔细再看,石基磨损的比较厉害,上下应该还有线条。

    估计是个“申”字。

    八卦中依旧没有这一卦,只有“坤”。

    但以方位推断,艮卦与坤卦相邻,不可能跑到正对面?

    反正很奇怪……

    李定安左右瞅了瞅:“还有没有?”

    “还有一块,字倒是很清晰,但碎成了好多块,当时就清理了。”

    “什么字?”

    “申!”

    嗯,又是一副坤卦?

    不应该啊?

    “位置在哪?”

    “在这!”左朋的脚往多踏了一步,“和这块‘田’挨在一块?”

    “确定是申?”

    “确定!”

    这就奇怪了。

    看着不像八卦,反倒有点像二十四山向?

    也就是堪舆学中的二十四方法,分别用四卦、八干、十二支表示,其中就有“艮”、“坤”、“申”。

    恰好,“艮”在坤对面,“申”在“坤”旁边,而且只有字,没有什么卦象……

    嗯……不对?

    二十四山向……

    李定安猝然愣住,险些喷出一口老血:这哪是什么八卦?

    也压根不是观象台……

    这特么是罗盘……山顶这么大的罗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