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巴黎大炮
加利埃尼半信半疑的问:“你确定?能打到巴黎的大炮?”
“不,我不确定。”夏尔摇了摇头:“我只是收到消息,至于消息来源,很抱歉,我不得不保密。”
加利埃尼点了点头表示理解。
消息来源对外公布会对情报人员产生威胁,这无异于告诉德国人谁是间谍。
费尔南中校加入了讨论:“我认为这不可信,准将。他们为什么不像轰炸伦敦一样直接用飞艇?”
经过昨晚的事,许多人都在猜德国人同样会用同样的方式轰炸巴黎。
“飞艇轰炸巴黎没有可行性。”夏尔回答得很肯定。
“为什么?”费尔南中校对此表示不解。
夏尔走到挂在墙上的大地图前,一边笔画着一边解释:
“从战略、战术两个方向考虑,德国人都不大可能用飞艇轰炸巴黎。”
“战略上,德国人轰炸伦敦是为了配合其潜艇对英国的封锁,力求内外夹攻达到逼迫英国投降的目的。”
“轰炸巴黎,他们又是为什么呢?”
加利埃尼轻轻点头,巴黎处于大陆上且交通发达,轰炸巴黎没有实质意义。
夏尔接着说:“战术方面,伦敦距海岸线不远,德国人的飞艇轰炸它要穿过英吉利海峡,那是一片空旷的海洋,即便有英国皇家海军在那也很难发现头顶的飞艇。”
费尔南中校听到这就明白了:“而巴黎深处内陆,飞艇要想轰炸巴黎必须经过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陆地,它很容易被人们发现并提前向我们报告!”
“是的。”夏尔继续分析:“而速度缓慢的飞艇一旦被锁定位置,被跟踪击落几乎不可避免,除非它能在天亮前逃回自己的空域。”
“逃回自己的空域似乎也没用。”加利埃尼说。
“的确如此。”夏尔表示赞同。
法军装备有大批“骆驼”战机,它以压倒性的优势掌握了制空权,即便飞艇逃回德军空域依旧会被追上并消灭掉。
费尔南又补了一句:“它就算返回基地降落,也未必安全。”
“没错。”夏尔点头。
这话没毛病,有“卡普罗尼”轰炸机在,就连飞艇基地本身都要担心遭到轰炸。
“所以。”加利埃尼给出了结论:“他们只能研发能打到巴黎的大炮。”
“真有这样的大炮?”费尔南依旧不敢相信:“从德控区打到巴黎,至少要一百多公里的射程吧?”
这在一战时很难想像,此时火炮的射程还普遍在10公里左右。
加利埃尼则平静的回答:“想想‘大贝尔莎’吧,中校,德国人就喜欢这么干!”
费尔南中校一愣,然后点了点头,这似乎是德国人的标志。
确定下来后,指挥部马上紧张起来。
“能打到巴黎的大炮”不是飞艇能比的,有一天德国人真研发成功了,他们能轰炸的就不只是巴黎,还有西线后方的后勤补给路线。
如果防线后一百公里范围内的公路、铁路、桥梁等全被打烂,法军就真不知道该怎么守下去。
然后,法军就将被迫层层后退,直至丢了所有的土地!
(上图为“巴黎大炮”,该炮身管长36米,超过10层楼的高度,最大射程为131公里。该炮一共生产9门,其中一门被法军炮火击毁,一门因炮闩爆裂无法使用,最终只有7门用于轰击巴黎)
这其实是他们误会了。
德国人的确能研发出这样的大炮,但仅仅只有9门,它造价高产量低,精度还差,不是批量生产的装备同时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更多的只是吓唬人。
而参谋们一听到“炮”,马上就会联想到战场上成片的炮弹倾泻而至的情景。
不过夏尔没说破,因为这就是他希望看到的,只有这样他才能贩卖焦虑。
“或许。”费尔南中校依旧抱着一丝希望:“我们可以用轰炸机将其摧毁,毕竟我们掌握着制空权!”
掌握制空权的好处,就是轰炸机想炸哪就炸哪。
但夏尔却摇了摇头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如果是我,在知道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会构筑一个坚固的水泥工事将这些大炮保护起来。”
费尔南中校无言以对。
卡普罗尼轰炸机目前携带的是几十公斤的小型航空炸弹,它们无法对坚固的水泥工事构成威胁。
……
事情就像夏尔希望的那样,不久“能打到巴黎的大炮”就从城防司令部传了出去。
这不是城防司令部口风不严,而是加利埃尼认为这个情报很重要,必须尽早讨论对策,于是第一时间上报给政府以及军方高层。
知道的人多了消息自然不胫而走,人们议论纷纷:
“如果德国人有这样的大炮,巴黎将成为一片废墟!”
“夏尔也没办法吗?”
“那是能打到一百公里外的大炮,而且据说德国人会把它藏在工事里,夏尔又能有什么办法?”
“我还听说德国人会同时用上大炮和飞艇!”
……
在恐慌和质疑声中,保险公司动摇了。
他们或许能接到更多的保单有更多钱进帐,因为人们认为自己的财产有危险。
然而,有敦克尔刻大批保险公司破产的前车之鉴,他们很清楚自己什么处境。
有一天,只要德国人这种超射程大炮一响,他们的公司很快就会面临一个个高额索赔。
然而,拒绝这些高风险生意?
那保险公司似乎就没必要开下去?
这时候的保险公司迫切希望有什么人能接手他们的业务,风险太大,已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范围!
在拖拉机厂忙着的德约卡也听到了这个消息,他初时也惊诧于这世上居然会有这种炮。
然而,德国人的确造出许多大口径火炮,另外这也是军方传出的消息,有相当高的可信度。
等等,军方!
德约卡忽然意识到这就是夏尔告诉他的“出现变化”。
换句话说,这很可能是夏尔有意放出的消息。
这消息或许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把保险公司吓住。
于是德约卡就知道,抄底的时候到了!
“不,我不确定。”夏尔摇了摇头:“我只是收到消息,至于消息来源,很抱歉,我不得不保密。”
加利埃尼点了点头表示理解。
消息来源对外公布会对情报人员产生威胁,这无异于告诉德国人谁是间谍。
费尔南中校加入了讨论:“我认为这不可信,准将。他们为什么不像轰炸伦敦一样直接用飞艇?”
经过昨晚的事,许多人都在猜德国人同样会用同样的方式轰炸巴黎。
“飞艇轰炸巴黎没有可行性。”夏尔回答得很肯定。
“为什么?”费尔南中校对此表示不解。
夏尔走到挂在墙上的大地图前,一边笔画着一边解释:
“从战略、战术两个方向考虑,德国人都不大可能用飞艇轰炸巴黎。”
“战略上,德国人轰炸伦敦是为了配合其潜艇对英国的封锁,力求内外夹攻达到逼迫英国投降的目的。”
“轰炸巴黎,他们又是为什么呢?”
加利埃尼轻轻点头,巴黎处于大陆上且交通发达,轰炸巴黎没有实质意义。
夏尔接着说:“战术方面,伦敦距海岸线不远,德国人的飞艇轰炸它要穿过英吉利海峡,那是一片空旷的海洋,即便有英国皇家海军在那也很难发现头顶的飞艇。”
费尔南中校听到这就明白了:“而巴黎深处内陆,飞艇要想轰炸巴黎必须经过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陆地,它很容易被人们发现并提前向我们报告!”
“是的。”夏尔继续分析:“而速度缓慢的飞艇一旦被锁定位置,被跟踪击落几乎不可避免,除非它能在天亮前逃回自己的空域。”
“逃回自己的空域似乎也没用。”加利埃尼说。
“的确如此。”夏尔表示赞同。
法军装备有大批“骆驼”战机,它以压倒性的优势掌握了制空权,即便飞艇逃回德军空域依旧会被追上并消灭掉。
费尔南又补了一句:“它就算返回基地降落,也未必安全。”
“没错。”夏尔点头。
这话没毛病,有“卡普罗尼”轰炸机在,就连飞艇基地本身都要担心遭到轰炸。
“所以。”加利埃尼给出了结论:“他们只能研发能打到巴黎的大炮。”
“真有这样的大炮?”费尔南依旧不敢相信:“从德控区打到巴黎,至少要一百多公里的射程吧?”
这在一战时很难想像,此时火炮的射程还普遍在10公里左右。
加利埃尼则平静的回答:“想想‘大贝尔莎’吧,中校,德国人就喜欢这么干!”
费尔南中校一愣,然后点了点头,这似乎是德国人的标志。
确定下来后,指挥部马上紧张起来。
“能打到巴黎的大炮”不是飞艇能比的,有一天德国人真研发成功了,他们能轰炸的就不只是巴黎,还有西线后方的后勤补给路线。
如果防线后一百公里范围内的公路、铁路、桥梁等全被打烂,法军就真不知道该怎么守下去。
然后,法军就将被迫层层后退,直至丢了所有的土地!
(上图为“巴黎大炮”,该炮身管长36米,超过10层楼的高度,最大射程为131公里。该炮一共生产9门,其中一门被法军炮火击毁,一门因炮闩爆裂无法使用,最终只有7门用于轰击巴黎)
这其实是他们误会了。
德国人的确能研发出这样的大炮,但仅仅只有9门,它造价高产量低,精度还差,不是批量生产的装备同时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更多的只是吓唬人。
而参谋们一听到“炮”,马上就会联想到战场上成片的炮弹倾泻而至的情景。
不过夏尔没说破,因为这就是他希望看到的,只有这样他才能贩卖焦虑。
“或许。”费尔南中校依旧抱着一丝希望:“我们可以用轰炸机将其摧毁,毕竟我们掌握着制空权!”
掌握制空权的好处,就是轰炸机想炸哪就炸哪。
但夏尔却摇了摇头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如果是我,在知道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会构筑一个坚固的水泥工事将这些大炮保护起来。”
费尔南中校无言以对。
卡普罗尼轰炸机目前携带的是几十公斤的小型航空炸弹,它们无法对坚固的水泥工事构成威胁。
……
事情就像夏尔希望的那样,不久“能打到巴黎的大炮”就从城防司令部传了出去。
这不是城防司令部口风不严,而是加利埃尼认为这个情报很重要,必须尽早讨论对策,于是第一时间上报给政府以及军方高层。
知道的人多了消息自然不胫而走,人们议论纷纷:
“如果德国人有这样的大炮,巴黎将成为一片废墟!”
“夏尔也没办法吗?”
“那是能打到一百公里外的大炮,而且据说德国人会把它藏在工事里,夏尔又能有什么办法?”
“我还听说德国人会同时用上大炮和飞艇!”
……
在恐慌和质疑声中,保险公司动摇了。
他们或许能接到更多的保单有更多钱进帐,因为人们认为自己的财产有危险。
然而,有敦克尔刻大批保险公司破产的前车之鉴,他们很清楚自己什么处境。
有一天,只要德国人这种超射程大炮一响,他们的公司很快就会面临一个个高额索赔。
然而,拒绝这些高风险生意?
那保险公司似乎就没必要开下去?
这时候的保险公司迫切希望有什么人能接手他们的业务,风险太大,已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范围!
在拖拉机厂忙着的德约卡也听到了这个消息,他初时也惊诧于这世上居然会有这种炮。
然而,德国人的确造出许多大口径火炮,另外这也是军方传出的消息,有相当高的可信度。
等等,军方!
德约卡忽然意识到这就是夏尔告诉他的“出现变化”。
换句话说,这很可能是夏尔有意放出的消息。
这消息或许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把保险公司吓住。
于是德约卡就知道,抄底的时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