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张居正改革与白银货币化
【说起张居正改革,最出名的就是一条鞭法,其实一条鞭法只是改革其中一项,张居正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主要有5点,分别对应他在嘉靖朝时期上的《论时政梳》中提及的弊端】
【《论时政梳》说:其大者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疾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亏,分别是宗室问题,人才问题,官员问题,边防问题,财政问题】
【张居正掌权后,先是实行考成法,整顿吏治,对官员实行考核监督,明确职责、赏罚分明、严格执行,以业绩为核心行的升官、不行的贬官,大大提高了各个部门的办事效率】
【二是主张取财有度、用财有节,反对横征暴敛,削减宫中的一切无益之费,清理宗室空额人口等】
【三是在全国清丈土地,把民间地主豪强侵夺隐瞒的土地,清查丈量出来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从而达到民不加赋而府库充盈】
【四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其实就是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繁多的徭役,合并在一起征收,除了必须的米麦之外,其余都折成银两,按照拥有田地的多寡来征收赋税,官方征收,官方解运。】
【一条鞭法直接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的赋役制度,限制了胥吏的舞弊,大大减轻了当时百姓的压力】
【五就是军事上用戚继光镇守蓟门、李成梁镇守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3000多座,加强了北方的防备,并在边疆实行互市政策,使边疆在政治经济上保持了稳定】
【自万历初年到万历十年,可以说张居正改革这十年,确实将大明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考成法改变了官僚系统懒惰腐败的作风,同时裁汰冗官,任贤以能;军事上使得稳住了北方边防】
【清丈土地和一条鞭法直接解决了朝廷的财政问题,使得府库充盈,但此处之外其实也留下了一些隐患,甚至还有人扬言说明亡于张居正亡于一条鞭法,这是从崇祯朝的局面倒推因果】
【我们知道任何政策都有其历史局限性,它能解决当下时局的问题就已经很好了,没有人能预测得到几十年后的事情,要怪就只能怪万历天启崇祯和后来的内阁太菜了,没有张居正,大明都撑不到崇祯朝】
奉天殿前,朱元璋凝神屏息,不敢错过一丝内容。
天幕提及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就有多次,分别是宗室问题、一条鞭法、以及和万历之间的关系中,如今站在总览的位置上来看,虽然寥寥数语,但朱元璋依然清楚在如此内外交困的局面下,要开展变革是何等的困难。
无论是考成法整顿吏治,还是削减宫中无益之费,清理宗室,稳定北方边防等,都是极好的政策,何况还有清丈土地,实行一条鞭法,卸去百姓重重负担。
可以看出张居正掌权十年,虽然有擅权专政,僭越的行为,同时也是干了不少实事的。
问题是,清丈土地和一条鞭法的推广执行,是不是太快了.王朝中后期,往往这个时期的土地侵占和隐匿已经非常严重了、地方乡绅地主和官吏的关系错综复杂,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把土地给清理丈量完毕,并实施一条鞭法。
特别是土地侵占隐匿等,地方关系一笔烂账这些破事中。
朱元璋不知道其中具体的难度,但想来也不会如此简单,去岁登记户帖、普查人口,朝廷就特定绕开了这个敏感的地方,只粗略登记户主田地亩数,至于肥沃或者贫瘠、形状如何,位于何方,有无隐匿等统统略过不查。
是他不想吗?
自然不是,只是朝廷没把握在不激起地方民变的情况下办成此事,如今大明新立,北边残元余孽虎视眈眈,西南地区未平,朝廷不愿再生事端而已。
所以,张居正变革时虽然情况没有如今这么糟糕,但其要面对的困难和阻挠是同样的,这也是朱元璋想不通的地方,一切看起来都太顺利了。
此外,关于一条鞭法,朱元璋是和一干重臣是反复思量和讨论过的,众人一致觉得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事实上,一条鞭法是唐时的两税法的继承和发扬,朝廷征收夏秋税赋,一般以实物为主,但有时比如府库充盈时,一般会改征其他物品,也可以按官府制定的折率折算成银两。
一条鞭法把这个范围扩大了,将徭役也纳入了进来,统一折成银两征收。
为何天幕会说一条鞭法埋下了隐患?隐患又是什么?何以会牵涉到明亡这件事?
胡惟庸、刘基等人也是凝神倾听,从天幕之中得知,这一条鞭法乃是前承两税法,后启摊丁入亩,是“古代”赋役改革中极为重要的一個节点。
一条鞭法较之如今,虽然仅仅是将两税法的范围扩大到徭役部分,但确实是实实在在限制了胥吏舞弊盘剥,解决了百姓负担重的问题。
特别是徭役这一块的负担之重,简直是多重伤害,按户、定出办的甲役、徭役和临时摊牌的杂役,赋役者需要自备粮食,这是一重负担,家里少个成年男子,缺少劳动力又是一重负担,此外赋役者家庭还需足额缴纳田赋,又是一重负担。
【首先要从清丈土地开始讲起,清丈土地是有深刻的社会背景的,明中叶之后,皇亲、勋臣、贵戚等恃宠挟恩,奏求土地,名义上奏求的是“荒地”,但这些其实都是民间开垦好的荒地】
【缙绅地主在其中推波助澜,广占田地,从而使得全国刮起兼并土地的狂潮,到弘治时期,天下额田已减近半,而湖广,河南,广东失额最多】
【这些广占田地之人还不用纳税当差,官员也按品优免,官员之家率得优免,致使奸伪者多诡寄势家,没有优免者则勾结地方官吏,隐匿田地或将田地写在其他势单力薄的家庭,田连阡陌者诸科不兴,室如悬磬者无差不至,使得税基逐渐崩塌,剩下的百姓难以支撑,纷纷逃户】
【例如嘉靖末年,嘉靖帝就颁布了一些抑制土地兼并的法令,包括废除“皇庄”;禁止勋亲奏讨土地;禁止百姓将土地献给豪族;规定削减皇家远亲的庄田数量.派御史沈阳清夺隐冒庄田 16000余顷,还之与民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居正开始了清丈土地,万历六年在福建试点,万历八年十一月开始推广全国,到万历十年,满打满算不到三年要知道,洪武朝朱元璋清丈土地,从洪武十四年到洪武二十六年,都用了十二年的时间】
【张居正的效率比拿着屠刀的朱元璋还高?怎么可能!配合考成法来看就知道,做得好是本分,没做好就要被降职,那可不和职场打工人一样,直接糊弄所以清丈土地虽然说清查出了2.8亿亩土地,但其中水分多少,地方之间做了多少手脚那就不得而知了】
奉天殿前。
“该死的蠹虫!”朱元璋额头青筋直跳,恨恨地骂了一句,心里明白一切都对上了。
宗室本就人口庞大,拥有如此多御赐的土地,每月还有月俸可拿,本身朝廷供给就难以为继,没想到还如此贪心,侵占土地,致使朝廷财政问题日益加剧!
还有勋贵,贵戚,地方豪族,甚至朝廷官员,全都是蠹虫!
吃大明的,拿大明的,还反过来挖墙脚,朱元璋脸色阴沉,恨不得一刀砍死这帮中饱私囊的混蛋!
在侵占土地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清丈土地的时间太短太匆忙了。
不足三年能做到什么程度?朱元璋对此毫无信心,而且很明显的是,张居正有意绕过了皇亲、勋贵、外戚、朝廷公卿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对地方中小地主豪强动手。
张居正此举,不过是隔靴搔痒罢了,并未触及真正的核心。
朱元璋心情复杂,此前他觉得张居正独断专权,有僭越不轨的行为,此刻只觉得他做得不够,不过这事恐怕也和张居正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有关。
宗室问题
朱元璋深吸了一口气,有些焦头烂额,当初只想着让子孙后代至少都有口饭吃,没想到这个慷慨的决定为将来埋下多大的祸患。
如今要改变这个局面,对于后代子孙的给养问题,是个大大的难题。
胡惟庸、刘基内心深深叹息,以万历年间的局面,正常人都应该选择独善其身了,这已经不是一个权臣能挽救了的帝国。
从上到下,皇帝觉得他专权擅政,皇室、勋贵、外戚恨他多管闲事,断人财路,恨不得弄死他,再到上下官员的被考成法压制,苦不堪言,地方豪族利益受损等。
上上下下,跟他一条心的人极少极少,其改革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按理来说,这种为国尽忠的典范,该配享祖庙,事实是人走茶凉,死后差点被开棺戮尸,长子被逼自尽.
我大明一朝,对待忠义之士,历来刻薄。
“何苦来哉.”汪广洋内心叹息一声,有些无奈和失望。
【其次是一条鞭法以白银折算,要知道我国从古至今就是缺金银铜的,以白银作为法定货币,相当我们如今说的,直接把国家货币主权给丢了,换句话说谁控制了白银谁就控制了大明】
【看看那些直接与M元挂钩的国家的惨剧就知道了,有的是法子宰你.这个问题在白银大量集中到商人手上时也出现了,一直延续到明清,所以当时一条鞭法又称为残民一条鞭】
【这其实也怪不到张居正身上,毕竟他只是人不是神,又没学过现代经济学,追本溯源只能怪朱元璋太贪心,滥印宝钞把洪武宝钞给玩废了】
【自隆庆开关放开海禁以来,与欧洲国家的频繁贸易往来,使得白银大量涌入大明,市场一度繁荣,因此以白银为货币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至于几十年后因为欧洲内战导致贸易减少,从而导致白银流入大大减少,只能说没有人能未卜先知】
【另外就是地区差异过大,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适合一条鞭法,像西北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等地区,种的也都是粮食,没有工艺品可供交易,市场贸易不活跃,白银少,自然而然导致白银升值,拿粮食谷物等兑换成白银纳税时,反而多受了中间商人的一层盘剥,所以天启崇祯时期,西北地区先造反是有原因的】
【最后是火耗问题,因税法规定纳银,而银两熔铸过程就产生了所谓的损耗,这个是没办法的事情,像清朝雍正提到的“火耗归公”,也就是朝廷承担这部分损耗,才算是解决了火耗的问题】
唐,长安城。
李世民等人静静听着天幕的分析.叠加此前知道的明清小冰河时期
不得不承认,大明还真的是难啃的硬骨头,在这种天灾不断,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还能硬挺这么多年。
“货币主权.”一众人念叨着这句话,有些了悟,这就和天灾时控制灾区粮食一样,囤积居奇坐地起价,进而攫取暴利。
“这商人也太可恨了!”
“货币主权的缺失才是问题所在,将国家生死寄希望于人性本就是可笑的。”
李世民大开眼界,没想到小小的货币中还藏着这么多手段,这也是后世看到了这种结局,所以使用纸币的原因?
“但使用纸币同样会因乱印发宝钞导致各种问题,这个度又该如何把控呢?”
“.”
这些都是李世民心中的疑惑,只是没人能解答罢了。
正如天幕所讲,任何政策都有其局限性,张居正在万历十年就去世了,若他一直掌权,以他的洞察能力,想必也能及时纠正偏远地区的问题。
至于火耗问题,天幕已点明解决办法,这就不是问题。
李世民一一思索着天幕提到的问题,偏远地区交易少白银少是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这些地方保持原来的实物纳税会相对较好。
(本章完)
【《论时政梳》说:其大者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疾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亏,分别是宗室问题,人才问题,官员问题,边防问题,财政问题】
【张居正掌权后,先是实行考成法,整顿吏治,对官员实行考核监督,明确职责、赏罚分明、严格执行,以业绩为核心行的升官、不行的贬官,大大提高了各个部门的办事效率】
【二是主张取财有度、用财有节,反对横征暴敛,削减宫中的一切无益之费,清理宗室空额人口等】
【三是在全国清丈土地,把民间地主豪强侵夺隐瞒的土地,清查丈量出来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从而达到民不加赋而府库充盈】
【四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其实就是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繁多的徭役,合并在一起征收,除了必须的米麦之外,其余都折成银两,按照拥有田地的多寡来征收赋税,官方征收,官方解运。】
【一条鞭法直接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的赋役制度,限制了胥吏的舞弊,大大减轻了当时百姓的压力】
【五就是军事上用戚继光镇守蓟门、李成梁镇守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3000多座,加强了北方的防备,并在边疆实行互市政策,使边疆在政治经济上保持了稳定】
【自万历初年到万历十年,可以说张居正改革这十年,确实将大明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考成法改变了官僚系统懒惰腐败的作风,同时裁汰冗官,任贤以能;军事上使得稳住了北方边防】
【清丈土地和一条鞭法直接解决了朝廷的财政问题,使得府库充盈,但此处之外其实也留下了一些隐患,甚至还有人扬言说明亡于张居正亡于一条鞭法,这是从崇祯朝的局面倒推因果】
【我们知道任何政策都有其历史局限性,它能解决当下时局的问题就已经很好了,没有人能预测得到几十年后的事情,要怪就只能怪万历天启崇祯和后来的内阁太菜了,没有张居正,大明都撑不到崇祯朝】
奉天殿前,朱元璋凝神屏息,不敢错过一丝内容。
天幕提及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就有多次,分别是宗室问题、一条鞭法、以及和万历之间的关系中,如今站在总览的位置上来看,虽然寥寥数语,但朱元璋依然清楚在如此内外交困的局面下,要开展变革是何等的困难。
无论是考成法整顿吏治,还是削减宫中无益之费,清理宗室,稳定北方边防等,都是极好的政策,何况还有清丈土地,实行一条鞭法,卸去百姓重重负担。
可以看出张居正掌权十年,虽然有擅权专政,僭越的行为,同时也是干了不少实事的。
问题是,清丈土地和一条鞭法的推广执行,是不是太快了.王朝中后期,往往这个时期的土地侵占和隐匿已经非常严重了、地方乡绅地主和官吏的关系错综复杂,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把土地给清理丈量完毕,并实施一条鞭法。
特别是土地侵占隐匿等,地方关系一笔烂账这些破事中。
朱元璋不知道其中具体的难度,但想来也不会如此简单,去岁登记户帖、普查人口,朝廷就特定绕开了这个敏感的地方,只粗略登记户主田地亩数,至于肥沃或者贫瘠、形状如何,位于何方,有无隐匿等统统略过不查。
是他不想吗?
自然不是,只是朝廷没把握在不激起地方民变的情况下办成此事,如今大明新立,北边残元余孽虎视眈眈,西南地区未平,朝廷不愿再生事端而已。
所以,张居正变革时虽然情况没有如今这么糟糕,但其要面对的困难和阻挠是同样的,这也是朱元璋想不通的地方,一切看起来都太顺利了。
此外,关于一条鞭法,朱元璋是和一干重臣是反复思量和讨论过的,众人一致觉得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事实上,一条鞭法是唐时的两税法的继承和发扬,朝廷征收夏秋税赋,一般以实物为主,但有时比如府库充盈时,一般会改征其他物品,也可以按官府制定的折率折算成银两。
一条鞭法把这个范围扩大了,将徭役也纳入了进来,统一折成银两征收。
为何天幕会说一条鞭法埋下了隐患?隐患又是什么?何以会牵涉到明亡这件事?
胡惟庸、刘基等人也是凝神倾听,从天幕之中得知,这一条鞭法乃是前承两税法,后启摊丁入亩,是“古代”赋役改革中极为重要的一個节点。
一条鞭法较之如今,虽然仅仅是将两税法的范围扩大到徭役部分,但确实是实实在在限制了胥吏舞弊盘剥,解决了百姓负担重的问题。
特别是徭役这一块的负担之重,简直是多重伤害,按户、定出办的甲役、徭役和临时摊牌的杂役,赋役者需要自备粮食,这是一重负担,家里少个成年男子,缺少劳动力又是一重负担,此外赋役者家庭还需足额缴纳田赋,又是一重负担。
【首先要从清丈土地开始讲起,清丈土地是有深刻的社会背景的,明中叶之后,皇亲、勋臣、贵戚等恃宠挟恩,奏求土地,名义上奏求的是“荒地”,但这些其实都是民间开垦好的荒地】
【缙绅地主在其中推波助澜,广占田地,从而使得全国刮起兼并土地的狂潮,到弘治时期,天下额田已减近半,而湖广,河南,广东失额最多】
【这些广占田地之人还不用纳税当差,官员也按品优免,官员之家率得优免,致使奸伪者多诡寄势家,没有优免者则勾结地方官吏,隐匿田地或将田地写在其他势单力薄的家庭,田连阡陌者诸科不兴,室如悬磬者无差不至,使得税基逐渐崩塌,剩下的百姓难以支撑,纷纷逃户】
【例如嘉靖末年,嘉靖帝就颁布了一些抑制土地兼并的法令,包括废除“皇庄”;禁止勋亲奏讨土地;禁止百姓将土地献给豪族;规定削减皇家远亲的庄田数量.派御史沈阳清夺隐冒庄田 16000余顷,还之与民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居正开始了清丈土地,万历六年在福建试点,万历八年十一月开始推广全国,到万历十年,满打满算不到三年要知道,洪武朝朱元璋清丈土地,从洪武十四年到洪武二十六年,都用了十二年的时间】
【张居正的效率比拿着屠刀的朱元璋还高?怎么可能!配合考成法来看就知道,做得好是本分,没做好就要被降职,那可不和职场打工人一样,直接糊弄所以清丈土地虽然说清查出了2.8亿亩土地,但其中水分多少,地方之间做了多少手脚那就不得而知了】
奉天殿前。
“该死的蠹虫!”朱元璋额头青筋直跳,恨恨地骂了一句,心里明白一切都对上了。
宗室本就人口庞大,拥有如此多御赐的土地,每月还有月俸可拿,本身朝廷供给就难以为继,没想到还如此贪心,侵占土地,致使朝廷财政问题日益加剧!
还有勋贵,贵戚,地方豪族,甚至朝廷官员,全都是蠹虫!
吃大明的,拿大明的,还反过来挖墙脚,朱元璋脸色阴沉,恨不得一刀砍死这帮中饱私囊的混蛋!
在侵占土地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清丈土地的时间太短太匆忙了。
不足三年能做到什么程度?朱元璋对此毫无信心,而且很明显的是,张居正有意绕过了皇亲、勋贵、外戚、朝廷公卿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对地方中小地主豪强动手。
张居正此举,不过是隔靴搔痒罢了,并未触及真正的核心。
朱元璋心情复杂,此前他觉得张居正独断专权,有僭越不轨的行为,此刻只觉得他做得不够,不过这事恐怕也和张居正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有关。
宗室问题
朱元璋深吸了一口气,有些焦头烂额,当初只想着让子孙后代至少都有口饭吃,没想到这个慷慨的决定为将来埋下多大的祸患。
如今要改变这个局面,对于后代子孙的给养问题,是个大大的难题。
胡惟庸、刘基内心深深叹息,以万历年间的局面,正常人都应该选择独善其身了,这已经不是一个权臣能挽救了的帝国。
从上到下,皇帝觉得他专权擅政,皇室、勋贵、外戚恨他多管闲事,断人财路,恨不得弄死他,再到上下官员的被考成法压制,苦不堪言,地方豪族利益受损等。
上上下下,跟他一条心的人极少极少,其改革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按理来说,这种为国尽忠的典范,该配享祖庙,事实是人走茶凉,死后差点被开棺戮尸,长子被逼自尽.
我大明一朝,对待忠义之士,历来刻薄。
“何苦来哉.”汪广洋内心叹息一声,有些无奈和失望。
【其次是一条鞭法以白银折算,要知道我国从古至今就是缺金银铜的,以白银作为法定货币,相当我们如今说的,直接把国家货币主权给丢了,换句话说谁控制了白银谁就控制了大明】
【看看那些直接与M元挂钩的国家的惨剧就知道了,有的是法子宰你.这个问题在白银大量集中到商人手上时也出现了,一直延续到明清,所以当时一条鞭法又称为残民一条鞭】
【这其实也怪不到张居正身上,毕竟他只是人不是神,又没学过现代经济学,追本溯源只能怪朱元璋太贪心,滥印宝钞把洪武宝钞给玩废了】
【自隆庆开关放开海禁以来,与欧洲国家的频繁贸易往来,使得白银大量涌入大明,市场一度繁荣,因此以白银为货币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至于几十年后因为欧洲内战导致贸易减少,从而导致白银流入大大减少,只能说没有人能未卜先知】
【另外就是地区差异过大,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适合一条鞭法,像西北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等地区,种的也都是粮食,没有工艺品可供交易,市场贸易不活跃,白银少,自然而然导致白银升值,拿粮食谷物等兑换成白银纳税时,反而多受了中间商人的一层盘剥,所以天启崇祯时期,西北地区先造反是有原因的】
【最后是火耗问题,因税法规定纳银,而银两熔铸过程就产生了所谓的损耗,这个是没办法的事情,像清朝雍正提到的“火耗归公”,也就是朝廷承担这部分损耗,才算是解决了火耗的问题】
唐,长安城。
李世民等人静静听着天幕的分析.叠加此前知道的明清小冰河时期
不得不承认,大明还真的是难啃的硬骨头,在这种天灾不断,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还能硬挺这么多年。
“货币主权.”一众人念叨着这句话,有些了悟,这就和天灾时控制灾区粮食一样,囤积居奇坐地起价,进而攫取暴利。
“这商人也太可恨了!”
“货币主权的缺失才是问题所在,将国家生死寄希望于人性本就是可笑的。”
李世民大开眼界,没想到小小的货币中还藏着这么多手段,这也是后世看到了这种结局,所以使用纸币的原因?
“但使用纸币同样会因乱印发宝钞导致各种问题,这个度又该如何把控呢?”
“.”
这些都是李世民心中的疑惑,只是没人能解答罢了。
正如天幕所讲,任何政策都有其局限性,张居正在万历十年就去世了,若他一直掌权,以他的洞察能力,想必也能及时纠正偏远地区的问题。
至于火耗问题,天幕已点明解决办法,这就不是问题。
李世民一一思索着天幕提到的问题,偏远地区交易少白银少是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这些地方保持原来的实物纳税会相对较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