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0章 犀利点评,两大好消息
“陛下,火器研究院的徐光启院长和孙元化、毕懋康二位大人在乾清宫外候着了!”
“传!”
只是片刻的功夫,三人就进了冬暖阁。
见到东暖阁齐聚的内阁四位阁老和兵部尚书,三人顿时一惊,这五人聚在一起那可是能调动兵马的。
原本以为是皇帝想听听火器研究院的研究进度,没曾想会是战争。
“臣等参见陛下!”
“见过几位大人!”
三人立刻给皇帝行礼,而后又向五人一拱手,礼仪性的问候了一句。
崇祯朝着郑芝奇道:“郑爱卿,你给徐院长三人讲讲这个抱式大筒。”
郑芝奇应声后,朝着三人一拱手,轻声道:“三位大人,这门火器叫抱式大筒,是从扶桑带回来的……请三位大人查阅!”
郑芝奇快速、简单的将抱式大筒讲了一遍,又将图纸也递了过去。
三人都是制造火器的大行家,大明的顶尖人物,有图纸、有实物、有人讲解,瞬间就摸清了原理。
而后三人又对着图纸简单的交流了几句,便了然于心了。
“三位爱卿如何评价这扶桑的铁炮?”
“勇气可嘉!”
“花里胡哨,中看不中用!”
“不伦不类,铳就是铳,炮就是炮,路走偏了!”
徐光启三人轻轻吐出一句评语,众人也跟着笑了起来。
简直是点评的太到位了,更多的则是不屑。
“这玩意虽然有些离谱,但若是数量足够多,倒也能横着走,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早晚把自己炸死!”
徐光启摇了摇头,随即又道:“不过这东西的制造过程和冶炼倒是有借鉴之处,回头倒是可以在院中试一试!”
“对,这种棒火矢的大型箭倒是给了臣一些想法,如果将火药和箭结合,再能解决弹丸的稳定性和精准性,或者这种大筒可以成为战争的利器。
专门针对城墙、战车、盾车等等,箭头插入城门上,然后再发生爆炸,啧啧……威力肯定大很多。”
棒火矢
“孙爱卿,你这想法倒是可行,回头研究一下,用在战船上倒是不错,赤龙舟、鹰船、网梭船这种小型战船速度极快,但因为太小无法装火炮,
若是这东西能研究出来,一条船配个三五门,用小型战船去偷袭,那绝对是可行的。”
“臣遵旨!”
待孙元化回应后,崇祯看着徐光启三人:“三位爱卿,以你们对这个图纸和工艺的估算,扶桑有可能大批量装备吗?”
“可能性不大!”
徐光启摇了摇头:“这东西是大号的火神枪,但却不是数量能堆叠起来了,就这根八十毫米的口径,做一根至少得三个月,
而且做出来还不一定能直接用,耗费时间,加上又不算太安全、发射时间较长,
扶桑又那么大一点,火器少,这种大威力的东西估计有个两三百门就能震住群雄了,没必要做太多。”
“那就好!”
众人稍稍松了口气。
虽然火器能破城、大规模杀伤,但最后还是要白刃战,万一这玩意太多,还是会造成大伤亡的。
闲聊了几句后,郑芝奇离开东暖阁,崇祯看着徐光启三人,脸色也严肃了起来。
“徐爱卿,你们或许不知道,朝鲜已经被建奴、蒙古诸部、扶桑三方联手覆灭了,
内阁推测,他们如此做,表面上是为了占领朝鲜地盘,缓解粮荒,真正的目的是盯上了朝鲜的火器技术,而后三方联手进攻大明!”
嘶……
三人听着朝鲜覆灭,皆是猛的一震,脸色也瞬间严肃了起来。
徐光启沉声道:“陛下,朝鲜的火器技术虽然走偏了,但已经发展两百多年了,技术底蕴在那里,结合扶桑的火器技术,以及建奴近几年对火器的研究,搞不好真的能弄出大批火器,
建奴和蒙古诸部的骑兵战力本就极强,鲜有敌手,若是再加上火铳、甚至火炮,那绝对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了,对我大明来说是个巨大的威胁!”
“所以,朕需要大量的火炮,以数量碾压他们。”
听着皇帝的问话,众人瞬间将目光聚集到了徐光启身上,眼中满是期待之色。
看着众人的神色,徐光启也顿时觉得浑身压力大增。
“陛下,今日您不召臣见驾,过几日臣也会来向陛下禀报!”
徐光启语气很是平淡,但崇祯却是心里突然一轻,难道他的预感要实现了?
果然,下一刻徐光启继续道:“陛下,自苏州的冶炼世家吴家回京之后,我们结合他们家记载的冶炼技术,进行了数百次的冶炼,
按照目前的进度,最迟三个月内,铁模铸炮技术就能实现,
一旦实现,臣估算,火器研究院单月能产出百门以上合格的红夷大炮,或者两百门以上的大将军炮,至于小将军炮、虎蹲炮等至少千门以上。”
PS:不要觉得铁模铸炮就是用实心铁柱代替泥模那么简单的事情,如果那么容易也不至于两百年后才出现,主要是铁水的制约,只能说铁模比泥模制作的效率高、成本低、耗时低,减少工匠制作过程中的烫伤,成品率增加,质量会比泥模好。
“陛下,吴家带来的技术不仅仅是铁模这么简单,按照他们的构思和设备,铁的性能会有极大的提高,虽然比不了苏刚,但绝对比现在的要好很多。”
呼……
众人瞬间呼吸急促了,双眼通红,盯着徐光启等三人的眼神仿佛要择人而嗜。
连崇祯都坐不住了,紧紧的盯着徐光启。
铁的质量好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制造出来的兵器质量好,维修少;
意味着战场上破损的概率低,活命的机会高。
红夷大炮和大将军炮为什么参加野战的少?
就是因为太重了,因为要保证不炸膛,只能增加炮管的厚度,轻则两三千斤,重则五六千斤,甚至万斤。
不方便运输,严重影响行军速度,也容易被敌人偷袭。
如果铁水质量好一些,那造出来的火炮质量会更好,炸膛的几率低,炮管可以稍微薄一点点,如此重量就小一些,运输和行军就轻松一些。
这只是其一,其二就是崇祯压在心中两三年的想法也终于可以尝试一下。
PS:卑微的作者跪求催更……
“传!”
只是片刻的功夫,三人就进了冬暖阁。
见到东暖阁齐聚的内阁四位阁老和兵部尚书,三人顿时一惊,这五人聚在一起那可是能调动兵马的。
原本以为是皇帝想听听火器研究院的研究进度,没曾想会是战争。
“臣等参见陛下!”
“见过几位大人!”
三人立刻给皇帝行礼,而后又向五人一拱手,礼仪性的问候了一句。
崇祯朝着郑芝奇道:“郑爱卿,你给徐院长三人讲讲这个抱式大筒。”
郑芝奇应声后,朝着三人一拱手,轻声道:“三位大人,这门火器叫抱式大筒,是从扶桑带回来的……请三位大人查阅!”
郑芝奇快速、简单的将抱式大筒讲了一遍,又将图纸也递了过去。
三人都是制造火器的大行家,大明的顶尖人物,有图纸、有实物、有人讲解,瞬间就摸清了原理。
而后三人又对着图纸简单的交流了几句,便了然于心了。
“三位爱卿如何评价这扶桑的铁炮?”
“勇气可嘉!”
“花里胡哨,中看不中用!”
“不伦不类,铳就是铳,炮就是炮,路走偏了!”
徐光启三人轻轻吐出一句评语,众人也跟着笑了起来。
简直是点评的太到位了,更多的则是不屑。
“这玩意虽然有些离谱,但若是数量足够多,倒也能横着走,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早晚把自己炸死!”
徐光启摇了摇头,随即又道:“不过这东西的制造过程和冶炼倒是有借鉴之处,回头倒是可以在院中试一试!”
“对,这种棒火矢的大型箭倒是给了臣一些想法,如果将火药和箭结合,再能解决弹丸的稳定性和精准性,或者这种大筒可以成为战争的利器。
专门针对城墙、战车、盾车等等,箭头插入城门上,然后再发生爆炸,啧啧……威力肯定大很多。”
棒火矢
“孙爱卿,你这想法倒是可行,回头研究一下,用在战船上倒是不错,赤龙舟、鹰船、网梭船这种小型战船速度极快,但因为太小无法装火炮,
若是这东西能研究出来,一条船配个三五门,用小型战船去偷袭,那绝对是可行的。”
“臣遵旨!”
待孙元化回应后,崇祯看着徐光启三人:“三位爱卿,以你们对这个图纸和工艺的估算,扶桑有可能大批量装备吗?”
“可能性不大!”
徐光启摇了摇头:“这东西是大号的火神枪,但却不是数量能堆叠起来了,就这根八十毫米的口径,做一根至少得三个月,
而且做出来还不一定能直接用,耗费时间,加上又不算太安全、发射时间较长,
扶桑又那么大一点,火器少,这种大威力的东西估计有个两三百门就能震住群雄了,没必要做太多。”
“那就好!”
众人稍稍松了口气。
虽然火器能破城、大规模杀伤,但最后还是要白刃战,万一这玩意太多,还是会造成大伤亡的。
闲聊了几句后,郑芝奇离开东暖阁,崇祯看着徐光启三人,脸色也严肃了起来。
“徐爱卿,你们或许不知道,朝鲜已经被建奴、蒙古诸部、扶桑三方联手覆灭了,
内阁推测,他们如此做,表面上是为了占领朝鲜地盘,缓解粮荒,真正的目的是盯上了朝鲜的火器技术,而后三方联手进攻大明!”
嘶……
三人听着朝鲜覆灭,皆是猛的一震,脸色也瞬间严肃了起来。
徐光启沉声道:“陛下,朝鲜的火器技术虽然走偏了,但已经发展两百多年了,技术底蕴在那里,结合扶桑的火器技术,以及建奴近几年对火器的研究,搞不好真的能弄出大批火器,
建奴和蒙古诸部的骑兵战力本就极强,鲜有敌手,若是再加上火铳、甚至火炮,那绝对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了,对我大明来说是个巨大的威胁!”
“所以,朕需要大量的火炮,以数量碾压他们。”
听着皇帝的问话,众人瞬间将目光聚集到了徐光启身上,眼中满是期待之色。
看着众人的神色,徐光启也顿时觉得浑身压力大增。
“陛下,今日您不召臣见驾,过几日臣也会来向陛下禀报!”
徐光启语气很是平淡,但崇祯却是心里突然一轻,难道他的预感要实现了?
果然,下一刻徐光启继续道:“陛下,自苏州的冶炼世家吴家回京之后,我们结合他们家记载的冶炼技术,进行了数百次的冶炼,
按照目前的进度,最迟三个月内,铁模铸炮技术就能实现,
一旦实现,臣估算,火器研究院单月能产出百门以上合格的红夷大炮,或者两百门以上的大将军炮,至于小将军炮、虎蹲炮等至少千门以上。”
PS:不要觉得铁模铸炮就是用实心铁柱代替泥模那么简单的事情,如果那么容易也不至于两百年后才出现,主要是铁水的制约,只能说铁模比泥模制作的效率高、成本低、耗时低,减少工匠制作过程中的烫伤,成品率增加,质量会比泥模好。
“陛下,吴家带来的技术不仅仅是铁模这么简单,按照他们的构思和设备,铁的性能会有极大的提高,虽然比不了苏刚,但绝对比现在的要好很多。”
呼……
众人瞬间呼吸急促了,双眼通红,盯着徐光启等三人的眼神仿佛要择人而嗜。
连崇祯都坐不住了,紧紧的盯着徐光启。
铁的质量好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制造出来的兵器质量好,维修少;
意味着战场上破损的概率低,活命的机会高。
红夷大炮和大将军炮为什么参加野战的少?
就是因为太重了,因为要保证不炸膛,只能增加炮管的厚度,轻则两三千斤,重则五六千斤,甚至万斤。
不方便运输,严重影响行军速度,也容易被敌人偷袭。
如果铁水质量好一些,那造出来的火炮质量会更好,炸膛的几率低,炮管可以稍微薄一点点,如此重量就小一些,运输和行军就轻松一些。
这只是其一,其二就是崇祯压在心中两三年的想法也终于可以尝试一下。
PS:卑微的作者跪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