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同僚都是饱读经史典籍的,敢问诸位,盛世的标准是什么?”

    听着毕自严的问题,不止群臣愣住了,就连龙椅上的崇祯都有些错愕,坐直了身体。

    他们搞不懂毕自严怎么会突然问这么一个问题。

    大明如今外敌还未尽去,离盛世怎么着都还差一些时间吧。

    况且盛世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打造的,那都是得经过一两代君主共同努力的结果。

    见众人沉默,崇祯轻笑了一下:“诸位爱卿都说说,朕也想听听诸位爱卿的想法。”

    “陛下,这个标准有很多,我们各自分工不同,那就说说各自领域的看法吧!”

    侯恂出声了,众人闻言也是点了点头。

    “臣是兵部尚书,主管兵政,臣以为盛世的标准是‌外部安全,外部没有外敌侵袭、边境安宁,边境线稳固,与诸国和平相处、甚至是万国来朝。

    这是国家安全得到保障、百姓安稳生活的基础,外部不安宁,那就势必出现战争,战争就意味着兵役、税收、徭役等等的加重。”

    “陛下,臣以为内部统一、四海澄清,官员们尽心尽职、为民排忧解难,上下一心,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等降到最低,这是百姓能安居乐业的基础之一。”

    “陛下,臣以为‌技术繁荣也是一方面,这里面不仅包含民生的,也包含军用的,民生的诸如提高生产效率的农具、提高生活水平的器械等等,

    诸如取水车、代耕、极速商船等等,军用包含冶炼、锻造的技术提升,以及冷兵器、火器的技术等等。

    前者减轻百姓劳作负担的同时提高效率,后者则是军事实力的保证。”

    “陛下,持续时间长也是一个标准,盛世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短期的繁荣,至少要持续三五十年的时间。”

    “陛下,臣从礼部的角度看,文化昌盛也是一个重要标准,这里面包含着幼有所学、壮有所用,文人辈出、各方面都得了极大的发展,这是开启民智的事情。”

    “陛下,臣以为经济的繁荣也算是一方面,经济的繁荣意味着诸如农业、手工业等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百姓生活水平提升、国库充足等等。”

    “陛下,《礼记·礼运》‌中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应该算是盛世的巅峰标准了。”

    ……

    群臣各自从各自的角度说出了一些对盛世标准的看法。

    无非是内部统一、外部没有外敌侵袭、边境安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文化昌盛、科技发达、持续时间长等等。

    “诸位大人,你们说的这些条件都算,但却是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温饱问题!”

    温饱两个字虽然轻,但听在群臣耳朵中犹如惊雷炸响,让众人头皮发麻。

    他们似乎明白了毕自严的目的了。

    “从有史书记载以来,各朝各代盛世、治世、中兴等六十七个之多,诸如夏朝的少康中兴、不降之治,商朝成汤之治、武丁盛世,再到西汉文景之治、汉武盛世,

    以及唐朝的贞观之治,北宋仁宗盛世、大明的洪武之治、永乐盛世等等。

    就算是称之为盛世的也有十一个之多,诸如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唐虞之治,后面的少康盛世、始皇盛世、汉武盛世、大业盛世以及大明的洪永盛世等等。

    有一个算一个,这些真的是盛世吗?

    可这些盛世中,有一个算一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粮食。

    这些盛世的时间中,基本都只能说是勉强饿不死人,至少接近一半的人处于温饱的挣扎线之上。

    一次天灾、人祸的出现,就会出现饿死人的存在。

    即便是号称历史上最强的文景之治,也基本处在这个水平。

    史书是怎么记载的?

    《资治通鉴》中说‘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

    《史记·平准书》中记载‘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从这两本史书的记载中就能看出,哪怕是文景的时候,能不能会吃饱都得看天说话。

    但史书的记载有太多水分,还是平准书的记载‘都鄙瘭瘦皆满,而府库余货才,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不可校也。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与外,至腐败不可食’,

    大致意思本官就不说了,你们从这种夸张的记载中就能看出史书中的水分和盛世的水分了。

    还有汉文帝、景帝两朝的重臣、御史大夫晁错的《论贵粟疏》奏疏中的记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上》上记载‘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

    从这些史书的记载中就能看出被称之为最强的文景之治在没有天灾的情况下也不过是勉强能不饿死人,更何况其他盛世、中兴了。”

    群臣沉默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个道理他都懂,官方史学家撰写的对各大王朝的史书记载、尤其是当朝的史学家的记载,掺杂了太多的因素在里面。

    他们能做到今天这个位置,那都是有真才实学的,自然也知晓史书的记载,只是他们没有细想或者说主动忽略了这个事实。

    经过毕自严引据论典的叙说,崇祯立刻就明白了毕自严的想法了。

    “外部安宁、内部澄清就能让百姓吃饱肚子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和耕地面积、粮食产出、天灾等等有很大关系,史书的记载已经说的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