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叔来了不久,二叔也来了,带着三个儿女和二婶走入堂屋。

    孙大姑看到二弟,笑着说:“老二,你们去哪里了?”还一家人不在家,集体去哪里了?

    孙仲礼摸了摸脑袋,憨厚地说:“今天是集市,家里存了些鸡蛋,一起去赶集卖鸡蛋了。”要是知道大姐回来,肯定不会出去的。

    刚一脚踏入村口,就有人通知大姐和姐夫回来了。孙老二火急火燎地跑回家,放下集市买的东西,便来大哥家了。

    何姑爷笑着说:“怪不得我们来的时候,镇上那么多人了,原来是圩日。”圩日同墟日,集市也。

    二婶姜氏拉着三个儿女过来,向孙大姑和何姑爷问好。

    孙大姑又从饭桌上拿了些奶糖,一人塞几颗,笑着说:“吃糖,是奶糖,很香的。”这种糖不要说孙家村见不着,连何家也少见,是从京城过来的,奶香味特别浓郁。

    孙春兰特意留了几包,准备回娘家。

    二叔拿了一颗,塞入嘴里,又给三个娃子分别塞了一颗。

    笑着说:“大姐,姐夫,瑜哥儿,只有你们三个回来?”往常一般两个孩子回,这次只有一个,有点奇怪。

    孙春兰又解释了一遍孩子不回来的原因。

    二婶认同地说:“谨哥儿读书要紧,还是不要浪费时间来。”农村妇女别的不知道,但对读书人特别尊敬,谨哥儿年纪轻轻,就能上考场,真厉害。

    大家又聊了一会儿,黄氏看天色,快中午了,对着苏氏:“老大家的,赶紧做饭,瑜哥儿可饿了。”

    何氏是大户人家,一顿三餐少不了,听女儿说,他们还会吃下午茶,什么点心,糖果,水果,吃得可精致了。

    瑜哥儿听到外祖母说自己饿,赶紧反驳:“外婆,我不饿。”

    不过真得有点饿,一大早赶路,早上吃的已经消化掉了。

    黄氏笑着说:“好,你不饿,你阿爹阿娘饿了。”摸了摸瑜哥儿的头发,这小子特别像姑爷。

    苏氏赶紧坐起来,唯唯诺诺地说:“知道了,阿娘。”鸡是杀不及时,家里有腊鸭,刚才当家去村里买了几斤猪肉,中午随便对付一下,等吃完午饭,再杀鸡,杀鹅,杀鸭,晚上做丰盛的。

    二婶姜氏对着黄氏说:“阿娘,今天赶集,遇到我爹了,他送了条鱼,我拿过来,大家一起吃。”姜氏父亲偶尔会打鱼卖,碰巧遇到,便给闺女一条鱼。

    黄氏点了点头:“去吧,瑜哥儿喜欢吃鱼。”

    何书瑜正和表弟玩,听到鱼,眼睛溜溜转,大方承认:“外婆,还是你懂我,我最喜欢吃鱼了。”

    这话,惹得大家哈哈笑。

    三婶郑氏看到姜氏下血本送鱼,心里着急啊,讨好大姑姐第一要务,急切地说:“阿娘,大姐,我回家拿些鸡蛋过来,做个鸡蛋汤胡椒汤,驱寒暖胃呢。”

    孙老三赶紧附和:“对哩,德哥儿他娘做鸡蛋胡椒汤,特别好喝,大姐,大姐夫,瑜哥儿,你们可要好好尝尝。”

    使了个眼色给郑氏。

    郑氏秒懂,快速离开,回家拿鸡蛋。

    鸡蛋谁家都有,以大伯子的性格,肯定拒绝的。我可不能给他拒绝的时间,吃人嘴短,只要大姐吃上我家的东西,想必气也会慢慢消。

    孙伯民接过姜氏拿来的鱼,到水井边杀,是条草鱼,挺大的,8斤重也有。

    孙老二和孙老三以及何姑爷出院子看杀鱼。

    三婶和二婶以及她的女儿小雪去厨房帮忙。

    堂屋里留下一群男娃子。

    黄氏和孙大姑走进卧室,正在把玉娘的过年礼捡出来。

    孙山仗着人小,跟着黄氏进入卧室,看到一地的东西,心里不禁感慨:孙大姑是当仁不让的伏弟魔!

    说起孙大姑孙春兰,孙家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隔壁村,隔壁镇也流传她的故事。

    大乾的女子,想要一生过得好,在家靠父母,出嫁靠相公,老了靠儿子。

    孙大姑,出身不差,阿爹是村里的赤脚郎中,加上会辨识草药,挖草药卖,家里生活不错。

    孙家9间的青砖大瓦屋是孙郎中建的。

    孙大姑是第一个孩子,孙郎中对她宠爱有加。

    可惜好景不长,孙郎中丧命野猪坡,孙家一落千丈,家里的生计全靠积蓄维持。

    雪上加霜的是第二年,黄氏的最小儿子也是孙山的四叔,患上不知名的病,家里卖田卖牛医,两年后还是夭折。

    多年积攒的家底没了,只剩下空有其表的青砖大屋以及柑橘林和一亩旱地。

    孙家的日子可想而知,过得苦哈哈。

    由于黄氏身子弱,性子软,养家的重担落到孙大姑和孙伯民身上。

    黄氏在家照看孩子,两姐弟早出晚归,林中找吃。

    由于孙郎中去得早,两兄妹只认识最普通的药材,没日没夜地挖,也赚不到几个铜板。

    别人年三十鞭炮齐鸣,孙家姐弟还在山里找吃。

    日子越过越苦,孙家时常饿肚子,多亏族里接济,才勉强苟活。

    穷则思变,孙大姑觉得这样下去,一家老小迟早饿死,甚至沦落到要把兄弟姐妹卖了,给他们找活路。

    孙大姑长女为母,黄氏性子软,她性子便强。

    尝了一口自家的柑橘,清甜可口,味道独特,按道理价格应该不错。

    可黄阳县是穷县,城里人是说柑橘好吃,但卖贵了,没人买,只好贱卖,换取少量的米糠做口粮。

    孙大姑做了人生中最大胆的决定,她要去府城卖柑橘。

    这个想法先被黄氏制止,又被村里族老制止。十六七岁的女娃子,竟然敢去府城,说出来吓死人。

    别说孙家村,连明阳镇也没人去过府城。

    大家一致反对。

    孙大姑像九头牛一样倔强,拉不回头。

    黄氏和村里人无法,只由她去。

    因为孙大姑说:与其饿死,不如搏一搏。

    孙伯民身为家中长子,大姐都敢去了,自然要跟着去。

    于是两姐弟,到县城里打探一番怎么去府城,又存够去府城的路费,等柑橘成熟季节。

    两姐弟搭上县里的走镖队伍,交了搭伙费,拉着板车,装了5大箩筐柑橘,默默地跟着镖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