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9年之前,不管是在哪个朝代,重要决策从来都不是通过集体表决来决定的。

  例如领导说某某事大家伙都来发表一下意见,尽快拿个章程出来。

  领导是这么问,但是对于这种章程,领导心里早有定论,甚至已经跟手下的心腹通过风,拿出来让大家议一议不过是走一个过场罢了。

  国民政府同样如此,虽然有军事委员会,行政院等诸多机构,但是真正一言而决的还是蒋某人,这也导致有些时候,侍从室的话比军政部还要管用。

  在国军的作战序列下,集团军是由若干个军、师或者独立旅组成的基本战役兵团,早在北伐战争期间,就曾出现过集团军的建制。

  当时一共有四个集团军,以派系进行划分,蒋某人的中央军是第一集团军,冯焕章的西北军是第二集团军,闫老西的晋绥军是第三集团军,李德邻的桂军是第四集团军。

  北伐战争胜利后,集团军的建制被军团替代,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集团军这一番号才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其受军事委员会或者战区长官部指挥,多用以参加大规模会战。

  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前,国军一共有40个集团军的番号,中间还有被取消编制的,所以有时候会在数量上少于40个。

  截止到当前时间线为止,滇军占一个(第1),西北军占三个(第2、3、33),陕军占一个(第4),晋绥军占四个(6、7、8、13),中央军占十五个(第9、10、11、14、19、20、24、25、26、28、31、32、34、37、38、),粤军占两个(第12、35),东北军占一个(第15),桂军占两个(第16、21),青马军占一个(第40),宁马军占一个(第17,看),川军占六个(第22、23、27、29、30、36)

  另外,第18集团军为八路军部队,第5集团军情况最为特殊,处于正在演变期间,该部由东北军、滇军杂编而来。

  湘军则是最早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部队早早被中央军吞并整编,川军虽有六个集团军的番号,但是其部队空有番号而无实际编制,好多部队看似是在军一级的编制,但实际上只有一个师的兵力。

  在中央军的十五个集团军中,集团军总**的职位大多由国民政府元老担任,黄埔军官生中只有李默庵、胡棕南、范汗杰、宋希濂、李仙洲、关麟征等寥寥数人担任集团军总**。

  诸如杜玉明、王耀武之流,只是中央军嫡系部队的军长,此时廖耀湘是师长,张灵甫也只是副师长。

  卫长官虽然远在滇南,可是同样听闻了陕甘宁根据地的严峻态势,不管是从与八路军的私交来看,还是从国内的整体大局出发,卫长官自然不愿意看到兄弟阋墙的事情发生。

  在得知计划的原委后,卫长官当即以远征军**部的名义向蒋某人侍从室发电,电报上言明,经过与美方的多次磋商,美国人同意将远征军调回,但是史迪威也提出了诸多条件。

  “校长,卫长官对您还是忠诚的,史迪威此人甚为固执,卫长官居然能成功说服他让远征军调回国内,实乃大功一件!”钱大均说道。

  此时,蒋某人心中略有喜意,远征军下辖的第5军、第6军、第66军,在入缅作战之前就是中央军的精锐部队,其中杜玉明的第5军更是中央军的王牌。

  如今部队装备了部分美械装备之后,更是如虎添翼,与日军作战战果不小。

  这样的精锐部队,蒋某人心中自然不想让其白白损耗在缅甸境内,一直想要将其调回国内作战,只是未与史迪威达成统一。

  对于史迪威提出的再重新选派一支部队入缅作战,蒋某人也并没有意见,毕竟有了第一次借鸡生蛋的成功案例,自然还想着第二次。

  稳赚不赔的买卖谁都愿意继续做下去,可是当蒋某人听到要将第14集团军调入缅甸作战,脸上的喜色顿时消失不见。

  “娘希匹,我看他卫俊如是包藏祸心,有意培植嫡系,表面上是在向我邀功,实际上却是想重新获得第14集团军的掌控权!”

  “此风不可涨,断然不可涨!”蒋某人手中的拐杖狠狠戳了一下地面,足以见得蒋某人对卫长官的忌惮。

  “这定然是卫俊如与史迪威商量好的,两人联起手来蒙骗我,到时候这支部队还不一定被他们拐到哪里去?”

  远征军**部发来的第一封电报就这样被打了回去,同一时间,参谋长罗桌英接到蒋某人密电,让他尽快查明当前的情况,断然不能让卫、史两人阴谋得逞。

  卫长官与蒋某人相识多年,对于蒋某人的性格拿捏得一清二楚,他明白即使在第一封电报中就言明可让黄埔嫡系将领率领第14集团军入缅作战,同样会引起蒋某人的猜忌。

  反倒是不如一步步来,慢慢降低底线,让蒋某人人看见卫长官正在一步步妥协,如此一来反倒会让蒋某人放松警惕。

  远征军**部同样发生了争执,史迪威这个固执的老头对蒋某人意见不小,他认为自己已经流露出极大的诚意,但是蒋某人却丝毫不给面子。

  参谋长罗桌英这时候一言不发,但是却在不动声色的观察卫、史两人,他心中笃定这两人私下底肯定是达成了某种协议,否则不会提出让第14集团军入缅作战。

  “第14集团军是卫旧部,即使是黄埔毕业的军官也大多服从他的命令,史迪威原先一直不同意让远征军调回国内,现在不仅答应,还同意让第14集团军装备美械,两人如果联起手来,到时候恐怕就是委座也指挥不动!”

  这个念头在罗桌英心里一闪而过,不由得让他心里一阵发凉,到时候他这个参谋长该何去何从?

  罗桌英虽为参谋长,但是毕竟不是军事主官,有卫长官与史迪威两人在,他在**部的话语权并不高。

  紧接着,远征军**部的第二封电报又到了蒋某人面前,正如之前计划中所设想,卫长官主动提出刘茂恩年事已高,恐难适应滇缅恶劣环境,最好由黄埔系能征善战之辈担任集团军总**,请委座多加思量。

  “校长,罗参谋长在此前来往电报中,曾经多次提到,卫长官似乎对远征军各部多有怨言,各部时有各自为战,行动迟缓的情况,或许这就是他想调动第14集团军的原因!”钱大均说道。    钱大均说的颇为隐晦,实际上就是因为蒋某人频频干预远征军战前指挥,导致官长指挥不动下边的几个军长,远征军**部这才准备换人。

  蒋某人并没有立即回复,似乎心中依旧留有顾虑:“慕尹,史迪威为何要求将第66军留下?”

  “校长,史迪威说到底是个美国人,虽然把持着装备物资,但是不管是哪支部队,官兵可都是中国人,不会留在异国他乡!”

  “卫长官虽然地位崇高,可在地方上并没有根基,无法像桂系一样与中央相抗衡,反而需要依附校长您才能”

  “嗯,不错,此言有理!”蒋某人最为善变,在钱大均劝说之下,这时候反倒是想通了其中的关节。

  不过对于第14集团军主官的新人选,蒋某人又犯了难,最先考虑的是对于他本人的忠诚,其次才是资历,最后则是战功。

  国军中一干老将自然不在他的考量之中,黄埔的新生代将领多是军、师一级,能堪当大任者寥寥无几。

  钱大均是蒋某人眼巴前的红人,相当于是领导的贴身大秘,领导在我是秘书,领导不在我就是领导。

  此前,周维汉的父亲就已经联系上了钱大均,言明要为长子周维国疏通门路,请钱大均代为向蒋某人举荐一下。

  钱大均向来长袖善舞,周父虽然早就在家中养老,可周家在国民政府内部依旧有着不小的人脉和资源,如果时机合适,这种动动嘴皮的事情钱大均愿意卖一个人情。

  只不过钱大均没想到这个时机来的如此之快,他知道蒋某人一定会问他合适人选,他没有主动提出来,是不想让蒋某人认为他与军中实权派勾连。

  “慕尹,你看何人合适”

  “校长,从晚清到北洋,我国在对外作战中屡屡失败,现今远征军出国作战正是扬我国威之时,如果入缅作战能有些许成就,想必能在国联上为国争光!”

  钱大均做出思量之色,似乎也难以决定,随后说道:“在集团军总**的人选上,的确应多加考虑,据我所知,第34集团军副总**周维国曾经多次给军政部发来请战电报,不过因为第34集团军在陕省责任重大,均被军政部驳回!”

  “周维国是黄埔三期毕业,多年来一直在我中央军嫡系部队中任职,颇有战功,且素来受同仁敬重,倒是一个不错的人选!”钱大均并没有提及周维国的家庭背景,也没有说刚刚立了战功,只是给蒋某人说这是自己人。

  “嗯,周家的长子,参加过东征,在教导二师中当过杜玉明的营长,渭南大捷也是他指挥的,不错,的确是一个合适的人选!”蒋某人点头说道,他对周维国的印象很深。

  黄埔军校在民国时期是一块金字招牌,毕业之后大部分军官生被分配到当时作为党军的第一军担任基层军官,另一部分虽然同样是军官身份,但是却在政府任职。

  还有一部分是自主择业,实际上是去地方军阀的部队中发展力量,然后逐渐壮大国民革命军的武装力量。

  杜玉明与旅长在军校毕业之前,就一起参加过敢死队的夺城行动,后来中山先生在北平重病,还曾作为代表去北平转交仲恺先生书信,从而受到了汪兆铭的召见。

  当时,国民政府中汪、廖、胡都是接替中山先生的有力人选,蒋某人只是一个跟在后边的小老弟,杜玉明自然还谈不上是蒋某人的嫡系。

  谁承想后来蒋某人依靠黄埔学生军掌握了军权,从而弯道超车,这让一干在政府图谋大业的国民政府元老措手不及。

  杜玉明是黄埔一期,而周维国是黄埔三期,还得管杜玉明叫一声学长,但是杜玉明在从北平南下之后,不小心被孙传芳的稽查队抓住,在监狱里关了一段时间。

  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杜玉明比同期毕业生慢了一步,反观周维国一毕业就进入部队担任连长,后来教导二师组建又调过去担任营长,反倒是压了杜玉明一头。

  回归正题,蒋某人对周维国担任第14集团军总**并无意见,随即就让军政部下发了晋升命令。

  无论是蒋某人还是钱大均,都没有将第14集团军入缅作战与帮八路军解围联系起来,最多只是认为卫长官想要召集旧部。

  至于第14集团军调走会不会影响陕北的局势,蒋某人反倒是不担心,总之八路军是不敢主动挑起事端,只要时机合适,大可将远征军调到陕北。

  命令一经下达,很快就传到了西按行营,诸多同仁对周维国晋升集团军总**皆道恭喜,但是说到出国作战,这些人却是为洪水猛兽。

  在自己国家作战,打了败仗大不了还能跑,可是到了缅甸作战,身处陌生环境往哪跑都跑不明白,弄不好就在异国他乡为国捐躯,这也是大多数国军将领的想法。

  此外,周维国调走之后,空出来的位置自然会有人补上,所以身边的同仁多有喜色,反观胡棕南却是一脸的苦大仇深。

  “玉林,你我兄弟情同手足,今你南下,兄奈之若何!”

  无怪胡棕南发愁,自从胡棕南担任西按行营主任之后,已经不再是单单的军事将领,重心逐渐向行政上转移,第34集团军的日常军务则是由周维国代为主持。

  现在周维国走了,胡棕南如同被卸掉了一只臂膀,本就难以在对付八路军方面有所建树,以后的只会更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