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聪明人,在和不喜欢的人相处时,总是能够在小的方面做出让步,在大的方面获取利益。

  宁卫民就做到了这点,这就是一种眼光长远的睿智。

  道理是很简单的,就是一句老话而已。

  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人多堵墙。

  这世界如此之大,而联系却异常的紧密。

  谁能保证以后不会求着谁,与对方就完全没有合作的可能?
  所以人在社会上混,即便是和不喜欢的人做不成朋友,也尽量别和人家做敌人为好。

  但偏偏这个简单的道理,许多人却做不到。

  就因为人是情绪动物,最喜欢的就是任性而为。

  而一个人的无知,往往体现在他有多么自大上了。

  过去的宁卫民也曾经是这样的。

  一旦取得一点小成就,他就觉着自己特牛,可以把别人不放眼里。

  那时的他,单纯就单纯在看问题本末倒置上了。

  他认为实力决定一切,认为自己层次高了就可以把别人不当回事。

  完全不曾想到,这世上永远都会有管着自己的人,管着自己的地儿。

  而且即使自己层次高了,可相应的,需要打交道的人,层次也会相应拔高的。

  跋扈嚣张更容易倒霉。

  但好在今生他总算明白过来了。

  他懂得了人世间往上走的路,就如同被一层层布满钢针的天花板阻碍着。

  人想要硬闯,是闯不上去的。

  只会被扎的遍体鳞伤,头破血流。

  这些天花板上,其实只有几条不规则狭窄缝隙在对芸芸众生开放着。

  人想要向上去,只能把自己缩成缝隙大小努力钻营,才有可能成功。

  所以一个人能爬多高,绝不是由人的刚性来决定的,其实是由这个人的韧性和柔性来决定的。

  韧性是本事,是耐性,也是动力。

  柔性是聪慧,是胸襟,也是方法。

  没错,通天之路从来就不好走。

  但莫大的好处在于,人一旦钻过了一道天花板,也就上升了一个境界。

  所享受到的便利条件,就会大不一样了。

  脚底下也因此有了立足点,不在无着无落。

  过去拦着你的钢针,反过来又会成为悬在空中,托着你继续向上的支撑。

  就像宁卫民的这些总公司的同事们。

  他们的资金不但对宁卫民有用,他们的交际网同样是一种丰富宝藏。

  就因为大家伙儿现在组团凑在一起炒邮票,彼此成了利益攸关的伙伴。

  这些同事们的人脉资源,自然而然对宁卫民开放了,与之共享。

  就比如沙经理就有个姓牛的同学,是邮政管着邮品仓库的一个主任。

  大家坐在一起,一顿酒一喝,这位牛主任就批了一张条儿。

  直接就可以让宁卫民他们从库房里调出五百套“西厢记”小型张和一千五百套西厢记邮票。

  这些是计划外的指标,平时专门给关系户留着的,不用拿集邮证来买。

  调出价也都是平价,每张小型张两元,每套邮票一块零六分。

  但在邮市上,春节时上市的西厢记小型张,如今已经价值两块五了。

  而西厢记的邮票则在一块二三。

  等于说这些邮票从库里一拿出来,放在市场上,就是将近两成的浮盈。

  另外一桩让宁卫民惊喜的好事,是策划部的副经理为他带来的。

  这位副经理的亲爹,居然是琉璃厂一个门市部专门负责内销文物的负责人。

  当酒桌上聊天,副经理得知宁卫民对古董瓷器感兴趣,就回去专门问了问他爹,回头就卖了宁卫民一个人情。

  说按规定,“内柜”的内销文物只卖给厅局级以上的干部,但根据特殊需要,也可以照顾照顾关系户。

  宁卫民呢,只要能搞来记者证。

  那么他爹打着有利于宣传的旗号,多少可以卖给宁卫民几件儿。

  作为老跟媒体打交道的斋宫负责人,宁卫民要找几个记者朋友来帮忙,那太容易不过了。

  于是很快,他就喜滋滋的去“接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了。

  不用说,对他而言,文物商店这种“特供”的内柜犹如一个巨大的宝库摆在了他的面前。

  他惊喜的发现,内柜里的好东西太多了。

  像一个雍正官窑粉彩将军罐不过是三百块钱。

  虽然价格比“鬼市”还要高点,可比友谊商店可便宜多了。

  关键是这里的官窑能保真啊,而且还都是品相比较好的。

  这样的东西,放两千年后,他花个上千万大价钱,还不一定能买到呢。

  至于有崩、有冲、有毛病的,日后能值个几百万的,在店里百十块钱就可以买到。

  瞧瞧,这不是耗子掉在了米缸里,都不愿意爬出来了吗?

  宁卫民确实是看这个,觉着这个好。

  等看那个,他又觉着那个好,哪儿件儿也不愿意撒手。

  于是乎,从此之后,他一有空就请认识的记者吃饭。

  图的就是,想借用人家的记者证登个记,好去文物商店的“内柜”买东西。

  当然,这种登记可不是那种,为了确定所有权的凭证。

  而为了防止文物外流,签署的一份保证书。

  内销文物有特别的规定,要确保从店里买走的东西,绝对不能赠送或转卖给外国人。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种便宜好是好啊,可却很像张士慧从莫斯科餐厅搞茅台酒,从“国通社”大院搞万宝路那两件事比较类似。

  说白了,耳挖勺炒芝麻——小鼓捣油而已。

  对宁卫民来说,实在有点不解渴。    这可不是他贪,关键是现在的宁卫民,同时把持着服装和工艺品的生意,手里的闲钱实在“淤”了。

  别忘了,去年整整一年,他是有时间挣,没时间花啊。

  光工艺品这块,每个月都是两万的纯利润在往他兜儿里蹦。

  从5月份开始,服装尾货生意又走上了正轨,两项相加,每月光外快就得七八万的利润。

  这还不算下半年他上手的烟酒店生意呢。

  要都算一起,他每月妥妥得赚上十万块了,绝对是这年头京城头一号的财主。

  可就是因为太忙了,他一直只能凭借外企高管的身份,与街道的业务牵扯,把这些钱伪装成公款存进银行去。

  这是唯一的处理方式。

  所以即使刨去开烟酒店的两万五成本,留在缝纫社继续运营的十万资金。

  还有去年把狗票补足了二十万枚,今年开年又买了两千五百张整版的猪票耗费的六万块。

  如今他银行里的户头上也已经积攒了四十七八万了。

  要比财力,别说皮尔·卡顿公司的所有高层绑一起也赶不上他。

  就连他自己都感到这些巨量的现金成了一种巨大的负担,多得烫手,多得咬手。

  是一定得尽快花出去,是万万不能突破五十万大关的了。

  这么一来,他要想赶紧把这些巨量资金浓缩成便于积存的财富。

  终归还是得从不受任何限制,可大批购买的东西上想办法。

  可到底买什么呢?

  还是那句话,买东西不能瞎买。

  一方面得考虑未来的升值潜力,眼下付出的成本代价,储存是否方便。

  另一方面也得考虑品种投机时间差,便于在投机市场打接力赛。

  继续收字画吗?

  已经不大合适了。

  因为1980年的5月,京城在港城举办了首次的出口商品展览会后。

  就让港人惊喜地发现京城送去的书画和各类文玩摆件、工艺品是那么的便宜。

  和本地存在着巨大的价差。

  于是不但那些送去展览的东西被港人抢购一扫而空,也促使许多港城藏家开始来京城淘宝。

  这样一来,自此京城就拉开的各类文玩字画涨价的大潮。

  涨得最快的还恰恰就是书画类,和古籍类。

  至今为止,小三年过去,书画的均价已经足足翻了四五倍之多。

  齐白石已经二百八十块一平尺了,徐悲鸿和张大千二百三四,陆俨少和黄宾虹涨幅最少,也到了三十五一平尺。

  虽然这价格也算是物有所值的吧,对比日后的升值幅度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可问题是宁卫民已经吃下去太多的精品字画,手里又握有巨款,不但眼界高了,胃口也大了。

  他的心思是要买就买大尺幅的精品。

  偏偏市面上要见到这样的力作已经没有那么容易了,得靠运气,题材未必好。

  打个比方,要让他花个两千块就拿一幅齐白石的五六尺花卉走,五百块买个齐白石的扇面。

  他一琢磨涨幅,这性价比可有点低啊,也有点费劲。

  买是可以买的,可已经没太大吸引力了。

  而瓷器、佛像、青铜器这样的古董又受到政策性严厉的监管,想吃个饱根本不可能。

  木质家具最大的难题就是储存问题,潮了不行,太干也不行,耗子啃了更不行,需要的空间还大。

  关键是价格也贵,好几十块买回去一个椅子,还只是鸡翅木的,松松垮垮还得修,这又何必呢?
  所以最终退而求其次,也就剩下印石、翡翠、玉器这些东西了。

  这些玩意的缺陷不用说。

  由于外国人大部分是欣赏不了的,鉴赏品质又没有统一标准。

  在时间上,就属于相对较晚才会热起来的投机品种,买下来恐怕长时间得忍受寂寞。

  可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不需要太多的空间,便于储存,就连着火都毁不了。

  关键是这年头能居然随处可见品质优异的大料。

  在“萃文阁”刻字门市部里,无论是田黄、鸡血、还是芙蓉石,这“印石三宝”六十克以上六面平章大料,随处可见。

  要知道,平章损耗多重啊,这放在三十年之后,是一种根本难以想象的奢侈。

  而且这些印石的价格也居于行情的谷底。

  这个年头金价都每克三十了。

  可田黄石每克标价才十五元,鸡血石每克十二元,芙蓉石每克十元,

  按照过去的说法“一克石料一克金”,这都打了五折。

  再想想三十年后,田黄石一克价值二十万。

  和那所谓的“极品田黄成国粹,易金百倍古今扬”、“高山石系田黄贵,贵逾黄金数十翻”的情况再一比较,那简直就是个天大笑话了。

  绝对是个低得不能再低的白菜价儿,近似于白给啊。

  于是乎,面对这顿丰盛的大餐,宁卫民那就可劲儿招呼吧,毫不吝惜的把钱撒了出去。

  这倒是效率快,买个十块的大章,就能花掉一万多了。

  要是巨大的摆件,价格更高。

  宁卫民买下来一块356克的乌鸦皮田黄石景物摆件,一气儿就花了三万二。

  这多痛快啊。

  就这样,用不了十天半拉月的,宁卫民就把账上的那些钱花了个净光净。

  都变成这些石头玩意,存在新买的三个樟木大箱子里。

  一箱子的摆件,两箱子的印章。

  处理完这件事后,这小子不但心里踏实了,觉着不用再为今后现金的去处发愁了。

  甚至还颇有点志得意满,自觉已成印石收藏大家的得瑟。

  这还真不能怪他,因为就凭三个箱子,未来至少能值十栋楼!

  十栋楼啊!

  他这辈子就是撂着蹦儿地糟蹋钱,那也穷不了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