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华纳兄弟的安排,《魔都假日》计划于1月21日星期四在伦敦首映,隔天全球上映。

  换了一个时空,发行方也由派拉蒙变成华纳兄弟,但依旧是和原时空《罗马假日》如出一辙的骚操作,好莱坞势要把玛格丽特公主的热度蹭到秃噜皮为止。

  对于《魔都假日》的海外发行,申芃菲比魔影发行更着紧,后者最多写到年度报告里面涨涨面子贴贴金,前者可是涉及到真金白银的进项和弥足珍贵的名声。

  她是一家中介吃两头儿,虽然铂爵这边的提成已经捞到了手,但华纳那边的“绩效奖金”还大有可分。

  申大姐天天泡在华纳,跟大壮说春节都不打算回国,恨不能直接住在人家总部大楼里。

  《魔都假日》在东亚这边的票房成绩,她更新的比华纳中国还要勤快。

  老古和莉莉的海外宣发行程,她张罗得比华纳发行更具主人翁精神。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魔都假日》争取到了北美地区2910馆的开画数,打破了此前2560馆的华语电影北美开画纪录,不知不觉又放了颗小卫星。

  铂爵三人组把《魔都假日》的业绩一汇总,发现这块开门砖竟然是条野生小黄鱼,看着个头儿不大,但是身价着实不低。

  国内票房1.6亿,足以排进年度前十,挂在第八的位置。

  看上去位次不高,可是如果把进口大片划出去,纯算国产片与合拍片,居然已经跻身前五。

  在普罗大众看来,显然属于“时无英雄遂让竖子成名”。

  但在华国电影圈里,《魔都假日》意义就截然不同。

  它是改制之后国产电影里最纯正的一匹黑马,是打破过去几年业界通行的电影制作规律的颠覆之作。

  独立制作公司(《魔都假日》的挂靠性质圈子里门儿清),新人导演兼编剧,新人演员(古越河在电影圈纯纯萌新),草台班子幕后。

  院线一日游的BUFF全部点满,上映之后却莫名其妙地火了。

  不仅票房火爆,而且还烧得十分持久,在竞争激烈的贺岁档一直烧了7个礼拜。

  过去几年国产电影的票房密码是什么?大投资,大制作,N地合拍,明星荟萃。

  孙旺泉和王小刚都讲过类似的话,“没有大场面大卡司,观众凭什么进电影院看电影?”

  而《魔都假日》这样一部没钱没腕的恋爱小甜品,却异军突起,硬是在大片云集的贺岁档切下一大块蛋糕。

  凭借骚断腿的“大规模点映”打动院线,线上结合线下的整合营销奠定口碑,铂爵这一套超越时代的组合拳一打出来,效果立竿见影,对业界的震动更是不小。

  现在马云腾再出去走局,抬头再也不是魔影集团马二爷的公子,而是大卖电影《魔都假日》的制作人。

  不仅票房杀入年度前十,蚕豆分也高得不讲道理,开画9.2下映8.8,只掉了0.4分,口碑爆棚。

  国产电影蚕豆8.8分什么概念?那是与孙旺泉、汪嘉伟、乃至谢静他老人家的海外获奖电影相提并论的级别。

  自蚕豆创立以来,国产商业片过8的凤毛麟角,摸到9的一部也没有,《魔都假日》是开天辟地的第一部。

  更关键的是,《魔都假日》还做到了墙内墙外两开花,这年头有全球上映待遇的国产电影可没几部。

  莉莉能不能在坚果一炮而红尚属未知,不过老古在棒国是真的火到炸裂,电影上映不到10天,居然已经有本地粉丝团了。

  老古过去时组织接机还算正常,回国时甚至还组了团陪着一起飞魔都,市面上买不到周边就杀到唐宋影视,直接把公司的存货买空了,把老蔡给乐得找不着北。

  总结下来,一部《魔都假日》让铂爵名利双收,既立了旗,又扬了名,还捞了米。

  陈一鸣和包娜娜一直出差在外,坐镇铂爵的马云腾被迫陷入“幸福的烦恼”。

  原因很简单,《魔都假日》热度不减,方方面面的需求自然是纷至沓来,约访问的媒体,谈合作的同行,邀座谈的协会,天天不断。

  这些大壮哪个都应付不来,他大学里学的那点专业知识,早就打包还给教授了。

  他好不容易拖到陈一鸣回来,结果一听正主回来就要闭关,眼泪险些夺眶而出。

  “铁柱啊,你就找个机会公开露个面吧,咱们毕竟是新人新公司,架子端太高会下不来台滴。”

  陈一鸣也没辙,当他不想人前显圣露大脸吗?
  可这眼瞅着就1月下旬了,《1951》的文学剧本还没影子呢,和出去装逼比起来,孰轻孰重啊!

  “还是算了吧,剧组天天都是一摊子事,好不容易才把前期工作安排完,我得趁着这个空当赶紧把剧本赶出来,不然耽误了拍摄,分分钟流掉的都是钱啊!

  等把《1951》忙活完,我高低都得给自己放了大假,这一波可把我给累毁了。”

  一听这话,马云腾已经到了嘴边的劝说,终究还是收了回去。

  从面色上就能看出来,陈一鸣这段时间被折腾得不轻,人肉眼可见地瘦了不少。

  大壮本来计划晚上拉着陈一鸣凑个局,把他介绍给几个圈内的朋友,现在也改了主意。

  三人把近期情况对了一遍,没发现有什么大问题,就草草结束了碰头会。    陈一鸣回到租屋,饭都顾不上吃倒头就睡。

  躺在熟悉床铺上的踏实感刚刚渗入他的感官,一阵困意袭来,他就被拉入了黑甜的睡眠。

  ……

  电影是一种典型的视听艺术,落在纸面上的文学剧本,重要性究竟有多高呢?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答案。

  本时空陈一鸣初来乍到,对圈内导演的认识只限于网络,不过原时空的一众名导,陈一鸣还是很熟悉的。

  比如摄影师出身的国师,就十分依赖文学名家创作或改编的剧本,他自己鼓捣的故事十个里八个都砸了锅。

  与国师齐名的吟诗小达人,同样属于人菜瘾大的案例,有大师级编剧芦苇出手的《霸王别姬》是经典,自编自导的《无极》是血案,泾渭分明。

  冯小刚能在体制时代从美工跳级做导演,靠的就是能写剧本,他早期导演的电影大多会参与编剧,他也凭借独有的京味儿幽默,在华国开创出冯氏喜剧这片天。

  不过他的编剧风格过于突出,跳不出自己的舒适圈,一旦进入陌生领域就不灵了。

  真正做到通吃视听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华国导演,只有姜文一个。

  把这四位的名字排成一行画个单向箭头,就大致可以说明导演对文学剧本的态度了。

  不屑一顾的是凯子哥,因为他自恃诗气护体,剧本和编剧完全是对他满腹才华的束缚。

  比他弱一线的是姜麻匪,虽然剧本是他自己编的,但是同样删改由心,因为他每天都有新想法,而且自信今天的必定比昨天的强。

  再下来是冯小刚,野路子出身的他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重,一般是与文学名家联名编剧,以避免暴露自身薄弱的文学功底。

  等到他飘成小钢炮之后,也学着其他几位爬到树上秀逼格,搞自编自导偶尔还自演,以往藏得好好的红屁股立马露于人前,结果自然是丢人现眼。

  在编剧方面最不自信的是国师,其摄影师的出身没少被正牌导演们诟病,他早期的获奖电影大多来源于名著改编,剧本的执笔人不是原作者就是名编剧。

  不过从《英雄》开始,国师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创作欲,开始深度参与剧本编写,然后就有了毁誉参半的《十面埋伏》和《黄金甲》。

  自那之后,画面华丽,内容空洞,就成了国师电影的典型印象。

  这四位大导演的经历,清晰地反映出文学编剧在电影圈的尴尬弟位。

  华国电影缺好故事吗?
  缺得厉害,特别是华国还没有原创漫画这个IP池,未来只会越来越缺。

  那在华国电影圈做编剧有前途吗?

  毫无前途,趁早转行!

  因为在导演中心制下,哪个大权在握的导演能克制住自身的表达欲呢?

  电影导的越多,根植于内心的表达欲望就越强烈。

  压抑到极点的结果,往往就是导演甩开编剧自己干。

  没那个文字功底自己写的,也要在定稿的剧本上大改几笔。

  甚至很多时候都不是导演故意想要彰显存在感,而是从文字到影像必然会出现增减,编剧和导演的想象不可能完全一致,导演出于自身理解修改剧本完全合乎情理。

  自编自导看似一条康庄大道,但却是一条没有限速标志的高速路,很容易一脚油门踩到嗨,结果吃罚单而不自知。

  如果一个导演肆意放纵自己的表达欲望,从一个旁观的监控者彻底融入其中变为一个创作者,他就会渐渐忘记一个道理。

  从影像到观众,同样要经历一轮增减,而且是千人千面的增减,导演的表达越是主观,距离观众的认知就越是遥远。

  最后导演拍得酣畅淋漓,观众却看得云里雾里,不借助影评人的阅读理解甚至看不明白故事情节。

  然后就不免会发生垃圾电影与垃圾观众的骂战了。

  拍完《魔都假日》之后,陈一鸣结合自己上辈子的导演经历,有了一条独特的感悟。

  导演的边界,不在于表达什么,而在于不去表达什么。

  套用一下《让子弹飞》的名台词,剧本是这么改好,还是那么改好?

  其实不改最好。

  克制,才是一个导演最难能可贵的品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