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战狼2》上映时安排了30个城市的路演,一天一个城市,吴京在接受采访时亲口承认自己“睡眠不够、脑子缺氧”。

  陈一鸣这才走到第12个城市,已经有吴京在第二十几个城市时的感觉了。

  这天剧组在穗城的路演进行到最后一站,当地晚报的记者问陈一鸣,“根据最新统计《1951》的总票房已经接近8亿,陈导现在的心情如何,你看好票房冲破10亿大关吗?”

  其实这就是一个暖场子的小问题,全国人民都知道,电影放到9月下旬破10亿妥妥的。

  不过当时陈一鸣的脑子已经混沌一片了,他冲口而出,“10亿也算纪录?洒洒水啦,50亿还差不多。”

  现场一片哗然,当时是在影院的小会议室里,在场的都是穗城本地的媒体记者。

  粤省靠近港城,媒体历来活跃敢言,记者们一听陈一鸣这话立刻兴奋起来,知道今天又要有猛料了。

  晚报记者当即追问,“陈导,你的意思是《1951》的票房能超过50亿吗?”

  陈一鸣这会儿已经被身旁的老段掐清醒,知道自己说秃噜了,于是赶紧往回找补。

  “哈哈哈我说的当然不是《1951》,我的意思是,10亿的纪录只代表现在,50亿的峰值才是华国电影的未来,我对此充满信心。”

  在场媒体显然不会让陈一鸣这样滑过去,都市报的记者站出来质疑道,“陈导,我们都知道目前单一票房市场的最高纪录,是《冰海沉船》在北美的6.6亿坚果币。

  换算一下,依旧不到50亿华国币,这需要国内10个人里就有1个人买票看电影,你不觉得这个目标定得过于脱离实际吗?
  要知道,哪怕是在全球电影产业最成熟的北美市场,6.6亿这个纪录也尘封至今长达12年之久,伱的信心究竟从何而来呢?”

  身为一个穿越者,扮演言出法随的先知简直是暗爽的极致,陈一鸣喝了口水让自己再清醒一点,然后开始侃侃而谈。

  “既然不涉及《1951》,而是对未来的预测,那么我就姑且一说,大家姑且一听,咱们权当逗个乐子。

  我拿我爸妈举例子,他们老两口都退休了,两个人加起来退休金5000出头,年收入6万块左右,算是北方的中等家庭。

  两张电影票60块,差不多是年收入的千分之一,这个比例肯定不算高,因为按照经济学的相关指标,一个家庭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应该在5到15个百分点之间。

  是他们不舍得花这点儿钱,还是他们天生不喜欢看电影?

  我问过他们为什么去看《1951》,我妈说是小区舞团集体活动,我爸说是为了跟牌友能有个共同话题。”

  现场一阵哄笑,陈一鸣耸耸肩说道,“没错,我早就不在爸妈的生活圈里了,他们看电影也不是因为我。

  类似我爸妈这样的例子很多,路演中我遇到过一大家子来看电影的,老太太明跟我说,打枪放炮的其实她不高兴看,她就是不想扫兴。

  很多业内专家拿八九十年代的例子试图证明,电影已经被电视打败了,落伍了,电影产业的未来,是15-35岁的新生代。

  现在大家都看到了,《1951》有很多中老年观众,二刷三刷的也不少,这说明什么?
  说明那些曾经15-35岁的一代人,把精力投放到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上面的一代人,同样有看电影的需求。

  只是他们的这个需求,被时代的大潮卷到了犄角旮旯,被一时忽略了。

  很多记者朋友喜欢拿坚果电影产业的发达,来对比华国电影产业的落后,这个差距我承认。

  不过在凸显劣势的同时,不能也不该回避,我们也有着明显的优势。

  我们背靠一个14亿人口的巨大单一市场,世界上唯有三哥可以相提并论。

  而且在这个单一市场中,绝大部分都是有可能走入电影院的有效用户,而不是像坚果市场一样,由于高度成熟而丧失成长性。

  刚才那位记者朋友说,全国14亿人每10个人就有1个人看电影,这是天方夜谭。

  单看数字,如果我预测未来某部电影在公映期能够累积1.4亿观影人次,你肯定会说我疯了。

  但是咋说呢,咱们华国人就是这么疯。

  想想去年春运,全国客流量是22亿人次,单程是11亿人次,平均一下等于每个华国人都出了趟远门儿。

  你们说,是挤长途容易些,还是家门口买张电影票容易些?

  所以我对咱们国家的电影产业充满信心,按照年平均观影1次计算,全年票房就是420亿,而去年这个数字是52亿,差了将近10倍。

  低情商的说法是发展太慢,高情商的说法是潜力无限,大家各取所需吧。”

  陈一鸣说完,会议室里的众人面面相觑,一时没有人说话。

  52亿到420亿,初一看遥不可及,但是按照陈一鸣的逻辑,你还真不能说完全不可能。

  在场的记者都是文娱线的老油条,比业内砖家更专家,当然不可能被陈一鸣秀一脸,一位电视台的女记者站起来颇为不客气地提问。

  “陈导,我承认你说的有一定道理,单片50亿票房理论上确实有可能实现,但是在去年全年票房才52亿的当下,你口中的未来会不会过于遥远?    虽然之前你一直拿合作方自主商业行为来应对,但其实坊间一直有传闻,打折促销就是你一手策划的,对于整个电影产业来说,这算不算是一种拔苗助长?
  扪心自问,你觉得《1951》配得上10亿票房吗?”

  陈一鸣面上依旧是若无其事的样子,居然直接摇头答道,“配不上,肯定配不上。

  因为我自己一张电影票没买过,全程白嫖,10亿票房其实跟我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俗话说身体比嘴巴更诚实,我根本没有买票的行动,说多少次配得上也都是瞎扯。

  所以配不配得上我说了不算,贡献电影票钱的观众说了才算,《1951》制作完成之后,跟我就没关系了。

  昨天我看微博热搜上还挂着呢,陈一鸣懂什么《1951》。”

  女记者很不服气地说道,“陈导不要避重就轻,对于打折促销的行为,你怎么看?”

  陈一鸣直接回答:“用电脑看,我的笔记本电脑就是年终促销打7折买的,似乎IT记者对此并没有什么疑问。”

  小型记者会在一种略显怪异的氛围中结束,回酒店的路上,段一宁摇头感慨。

  “420亿,你是真敢吹啊!”

  陈一鸣撇了撇嘴,“420亿还是少的,500亿,600亿也不是不可能,老段,那一天并不遥远,你就享受得到。”

  段一宁斜了他一眼不屑道,“这些天我算是看出来了,你小子嘴里就没一句实话,人才二十五,忽悠人倒有五十年功力。”

  陈一鸣大感委屈,“天地良心,今天我可是半句假话没有,包括那个不客气的女记者。

  除了她说打折促销拔苗助长我没正面回答,其他的我可都是有一说一来着。”

  陈一鸣的话引起保姆车内所有人的兴趣,路演这么多天,这厮的口才大家是真心佩服,面对各种刁钻提问就从来没卡壳过,现在主动认怂的情形可不多见。

  段一宁笑着代众人提问,“说说,为什么不正面回答。”

  陈一鸣嘟囔道,“因为人家没说错啊,确实是拔苗助长了,这不是时间紧任务重么,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刘东君追问道,“陈哥你不是拿电脑打折怼回去了么,我听着很有道理。”

  陈一鸣摆手道,“两者根本不是一码事,我那是强词夺理呢。”

  看众人都一脸疑惑,陈一鸣索性揭晓答案。

  “你们想啊,电脑打折让利的是谁,电影票打折让利的又是谁?
  咱们打折是因为有三个微博大金主买单,微博肯买单,是因为他们可以拉新扩表,不管这回烧几千万还是上亿,下一轮融资加个零就全回来了。

  别忘了,人家融资可都是融的坚果币。

  如果接下来有同行想效仿《1951》,也跟订票平台合作搞打折,背后的金主可就得自己找了,而且这回微博不是金主而是中间商,不仅拉不到赞助还得多交一轮手续费。

  打折?哈!也得他们打得起才行哦。”

  众人不由自主地就想到了国庆档接棒《1951》上映的《建国大业》,想想线上线下关于这部电影是否会跟进打折的火热讨论,都替韩三爷捏了一把汗。

  看向陈一鸣的视线也都带了些古怪,这小子还真是属泥鳅的,不仅一点亏也不肯吃,连便宜都不让别人随便占。

  回到酒店,陈一鸣照例在睡前开电脑查邮件,意外发现祥瑞的剧本发过来了。

  陈一鸣一目十行地看完,本来就一团浆糊的脑子更混沌了。

  下床洗了把脸字斟句酌地看过第二遍,依旧没搞明白这是个什么故事。

  他不由得怀疑是不是自己太累了,以至于脑力不济,看不出剧本的精妙之处。

  于是他关了电脑上床睡觉,养精蓄锐第二天起床吃过早饭再看第三次。

  这回他无比庆幸地确定,不是自己有问题,是这个剧本有问题。

  就在这时,陈一鸣的手机响了,接通之后听筒里传来祥瑞信心满满的声音。

  “一鸣,你觉得我的剧本怎么样,是不是特别感动,有没有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