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其实同一行里的上下游之间,彼此也大多是一知半解而已。

  陈一鸣虽然开了记忆挂,但他前世一直在电视剧圈晃荡,对电影业态的发展演变只限于道听途说,其实并不算精通。

  他清晰掌握的,是互联网“入侵”文娱产业的大趋势。

  而他不经意忽略的,是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其实都在承受着社会变动带来的巨大冲击。

  前世的2009年,华国电影票房62亿,一年之后的2010年,这个数字暴涨至102亿,增幅高达70%。

  如此夸张的涨幅,显然不可能是电影本身能够驱动的,因为华国拍电影、演电影的还是同一拨人,里面并不存在基因突变的新人类。

  原因只能在电影制作环节以外找,也就是影院、院线、发行以及观众。

  前世到陈一鸣穿越时,关于华国电影市场的分析已经非常透彻,简单归纳一下有三个层面的原因。

  直接原因有些无厘头,就是电影票大涨价,从2009年的平均30大洋,涨到2010年的平均35大洋。

  5块钱的涨幅,相当于直接把总票房拉升了15%,刨去涨价带来的虚胖,55%的增幅是不是就没那么显眼了?
  间接原因是观影人次的暴增,从2009年的2亿涨到2010年的3亿,增长率高达50%。

  最终原因则源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世界霸主全世界割羊毛,各国为了自救不约而同地量化宽松大放水。

  海量的货币涌入,带动了华国新一轮的大建,特别是商业地产的大建。

  超大综合体在华国各大城市遍地开花,让高端影院在华国飞速增长,影院数、座位数、荧幕数同步递增。

  地基打得更深,楼自然可以盖得更高。

  光看媒体大肆渲染的票房数字,电影产业确实是钱景一片大好,然而只有行内人自己清楚,电影从业者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过。

  电影圈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焦虑。

  制作方是最早开始焦虑的,也是最早陷入麻木的。

  1997年一部《泰坦尼克》,像一顶绿帽子一样戴在华国电影人头上,一戴就是12年。

  从《英雄》开始,到《赤壁》截止,一连串的国产大片攻势此起彼伏,终究还是功亏一篑。

  最后终结好莱坞电影票房冠军的,是下一部好莱坞电影,也就是2009年的《2012》,和2010年的《阿凡达》。

  国产电影夺回历史票房冠军的年份,一直迟至2015年,彼时华国的荧幕数已经迈上3万块大关,是《阿凡达》上映时的足足5倍。

  某种意义上讲,华国电影人属于时代大潮的搭车人,先是躺平,再是躺赢,本身实在没什么可骄傲的。

  看看2009年的票房总榜,过亿的电影一共16部,其中国产电影9部,平均下来,一个月都摊不上1部。

  陈一鸣以前总结过,中等制作的院线电影,其保本红线就是票房过亿,低于这个数字的,基本上就只是赚个名声。

  全年500部电影,回报率能跑赢通胀的只有2%,这种投资谁做谁就是疯子。

  当然,也有可能是顶级的聪明人,这个懂的都懂,反正陈一鸣不懂。

  在投资风险高企不下的情况下,资本出于避险的本能,会向更安全的高处集中。

  在电影行业,价值高地自然就是头部那一小撮导演和演员。

  仅就2010前后的那段时间而言,这一小撮就是国师、钢炮、诗人、葛大爷再加上半个姜麻匪,以及港城那一票老牌导演和明星。

  这就是处于产业中游的院线,所面临的尴尬处境。

  向上游渗透,制作的头部资源过于集中,他们搭不上。

  向下游拓展,万达为首的资本大鳄疯狂扩张,他们刚不过。

  唯一的出路,就是往死里内卷,让自身的扩张速度跑赢整个行业的平均增速,让自己身后的牺牲品越多越好。

  然而这一策略很快也遭了当头棒喝,省际行政壁垒竖在那里,房子盖遍全国的万达都无可奈何,行业集中度在五成上下来回拉锯,再也推进不下去了。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互联网巨佬们碾压入场,让整个电影圈都成了他们的打工人。

  制片方具有相对独立的生产力,不是现阶段的大数据和AI可以完全取代的,因此尚可苟延残喘赚个辛苦钱。

  院线和影院彻底成了时代的眼泪,被互联网资本和订票APP两头围堵,拿捏得欲仙欲死。    本时空华国的电影行业,其实比前世更艰难。

  不去分析那些深层次的原因,只要看看去年的行业数据就知道了。

  《魔都假日》最终票房1.6亿,排在全榜第八、国产第五。

  这个成绩拿到前世,可以排在同年度的全榜第九、国产第六。

  这就表明,两个时空头部电影的品质和成绩,其实相差并不大。

  然而再看全年票房数据,本时空只有52亿,少了整整10亿。

  刨除5块钱的票价涨幅,两者之间的差距其实很接近,但是别忘了,本时空华国的影院大建要猛得多,影院数和荧幕数都比前世高出一大截。

  两相抵消只有一个结论,国产电影的表现太差,已经拖累了影院和院线的发展。

  今年上半年国产电影的业绩,似乎也可以印证这一判断。

  劳模孙旺泉连着折腾了好几年大片,终于折腾不动了,今年学习《魔都假日》,搞了一部小清新的年代爱情片,票房神话自然没能延续下去,止步于1.3亿。

  另一个台柱子帝圈小王依然没有放弃大片之心,正在闭关搞一部灾难巨片,据说制作周期长达两年,今年一整年都没他什么事了。

  吴克森的《三国下-赤壁》5月份刚刚杀青,《官渡》的成功让他信心爆棚,果断踹掉国内编剧鲁一围选择自己来,结果么就是舆论普遍看衰,同时大幅调低了票房预期。

  武连靖宝刀不老,继续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发片,这次不当家具城战神改玩儿古装战争了,还拉上棒国、小日子的影星打造“亚洲史诗巨制”,一部《传奇》票房将将爬到1.5亿。

  5月底《传奇》一下映,院线经理群简直要暴动。

  整个上半年,只有两部国产电影票房过亿,加上进口电影也才五部,下半年的好莱坞大片又被无限期延档,这样下去大家都得饿死了。

  六月份上映的国产电影全都不温不火,首周票房没有一个过千万的,这也意味着全都破亿无望。

  再看看七月份的排片表,似乎只有两部港城电影有一点看头,但是正如陈一鸣所说,港片上限摆在那里,几乎不可能迈过2亿的门槛。

  这么算下来,陈一鸣的《1951》已然是全村的希望,不仅是院线经理,影院经理甚至电影局,都不得不对之寄以十二分的期待。

  听着院线经理们的花式诉苦,陈一鸣还是很难对他们的焦虑感同身受。

  而且他就算知道也无能为力,电影都已经成片了,结果如何只能交给老天爷。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马二爷只给陈一鸣划了一条“底线”,并没有给他提出更高的要求,想必也是不想给他带去太多压力。

  实际上算一下就知道,想要保住52亿的年度票房不跌,光靠一部《1951》绝对不够用,算上《建国大业》都不行。

  去年20部好莱坞进口电影,合计产出了全年票房的40%,也就是20亿,这么大的缺口,不是那么容易填上的。

  这么一想,张里立的扑克脸倒是情有可原了,这位在院线经理中算是一个异类,有话直说极少客套,陈一鸣还挺喜欢他这种风格。

  沉重的业绩压力扛在身上,直肠子的老张可不就七情上脸了么。

  也幸好有巩义凡和卫晋方两个场面人,不停把歪到天边的话题拉回到陈一鸣身上,否则今天的看片会,说不定就会沦为对华国导演的批判大会。

  送别了意犹未尽的院线经理们,陈一鸣极力按捺住烦躁的内心,打起精神去招呼受邀前来观看成片的剧组成员。

  他第一个就找上了段一宁,“老段,感觉怎么样,是不是帅呆了,酷毙了?”

  段一宁看上去却不是很激动,反而颇为严肃地回道,“看完全片,我又有了些新的想法。真想再演一次啊,把我内心构建的那个秦志亮尽情地释放出来。”

  陈一鸣愣是没敢搭腔,看段一宁那副感慨出神的样子,好像也根本不期待他的回答。

  于是他转向石磊,笑着夸赞,“石老师,大荧幕上看你的战前动员,我都忍不住想要站起来冲上去了。”

  没想到石磊也是一副板正的样子,沉吟着答道,“第一次看成片,感觉脚底没跟还是影响了情感表达,不过我能接受这个遗憾。”

  得,又聊不下去了,这都什么毛病,怎么一个两个总喜欢反思呢。

  陈一鸣被搞得兴致全失,幸好侯永在外拍戏没空过来,否则少不了又要接受一番教育。

  跟张宇和毛豆简单交流几句之后,他干脆去找圈外人,直奔刘东君一家三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