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在波拉克的楼上,陈一鸣与克罗艾的对话,同样围绕着那个少年在进行。
克罗艾用自己的个人感受引出话题,“陈,看过你的两部电影之后,我有一个猜想,你似乎特别钟爱年轻的主角,《魔都假日》的公主,《1951》的传令兵,都是如此。
所以说,你的电影主题是成长,是这样吗?”
陈一鸣双手虚拍给女记者点赞,“确实如此,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年轻人,也在经历成长。”
克罗艾不满足于浅层次的讨论,她继续追问,“那是作为导演,伱是如何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审视成长的?
你很喜欢把人物推至一个极端的环境,让其面对不好与更不好的两难抉择,这是你个人的主观趣味,还是你认为成长就应该是痛苦的?”
陈一鸣思索了片刻后回答,“坦白讲在编写剧本的时候,我没想过这些,最初我就是想讲一个让我本人提得起兴趣的故事。
虽然电影的归宿是面向大众,但创作本身是一件个性化的事情,我认为应该纯粹一点。
与此同时,我也不觉得故事的创作者与掌控者,也就是导演和编剧天然具备更高层次的视野,华国有一个词叫知见障,意思是懂得越多越是固执己见,最后的结果往往就是脱离大众。
关于成长,我认为与创作一样高度个性化,不存在通行世间的定律。
我从来不认为成长是一种痛苦的历程,因为我只是截取了公主和传令兵人生中的一个微小片段,电影里讨论了他们成长付出的代价,然后戛然而止。
事实上,他们同样有着巨大的收获,而且会在以后的岁月里受益终生,只不过受限于篇幅没有提及而已。
也许以后我会拍一部笑着成长的电影,把成长的现时喜悦分享给观众。”
克罗艾灵性接口,“然后把成长的延时代价隐藏在结局里,让观众心意难平是吧?这算什么,咬一口苹果发现半条虫子?”
陈一鸣摊手叹道,“成长不就是这样吗?某位哲学家的名言,小孩子都是既要又要的,当他开始明白获得什么的同时必须放弃什么时,他也就长大了。”
克罗艾一脸坏笑,“你说的哲学家,是不是就是你自己?
好吧,我们还是讨论得具体一点,关于背负电影主题的男主角,你一定有很多话可说。
根据我收集的意见反馈,昨晚很多专业人士都对传令兵的扮演者赞赏有加,甚至有人觉得他会是本届戛纳影帝的有力竞争者。”
陈一鸣换了一条二郎腿来叠,想了想说道,“很高兴戛纳的观众能够喜欢他的表演,刘确实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发现。
在此之前,他只是一个普通高中的中学生,有一点微不足道的校园话剧演出经验。
他很信任剧组的安排,独自一人在华国西南的偏僻乡村生活了一个多月,在电影开场把一个木讷少年的形象很好地竖立起来。
其实他本人完全不是这种性格,而是截然相反,喜欢唱歌、话剧、赛车,是一个社交达人。
当然也有赖于大量的练习,这部电影排练与实拍的次数非常多,刘穿越毒气的那场戏,全程走戏超过60次。
并不是拍的多就等于拍的好,我觉得刚好相反,如果演员本人不具备毅力、耐力和创造力,拍多少次都只是单纯的浪费时间。
我想这才是刘真正宝贵的精神品质,希望他能够一直保持住它,这会是他漫长演艺生涯的最大财富,如果他确实有志于此的话。”
克罗艾一下子来了兴趣,“真的吗?刘是一个纯素人,不是表演学校的学生或是童星?哇哦!
那么问题来了,你是怎么找到他的?
既然你说刘是个社交达人,你又是如何确信他可以胜任一个木讷的主角呢?”
“哈哈,那是一个戏剧性的过程,希望你听完不会认为我在编故事。
我写完了剧本初稿,然后在华国三个最著名的表演学校海选出六个学生,进入最后一轮面试。
面试当天,刘跟着他的表哥,也是六个学生之一,来试镜现场看热闹,然后刚好被我捡到。”
克罗艾听完翻译之后也跟着哈哈大笑,显然她确实认为这是陈一鸣在编造某种“传奇”。
她继续追问,“我们都知道,能在欧洲三大奖中引发热议的20岁以下演员,基本都具备某种本色出演的特质,而你选择了一个本性并非木讷而是恰恰相反的演员,因为什么?
你相信他去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本性大变吗?”
陈一鸣坦诚地答道,“华国有句俗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怎么可能换个环境就性情大变呢?
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你我以为的本性,并不是真的本性。”
克罗艾接口道,“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吗?”
陈一鸣摇头,“到不了那个形而上的层次,我只是觉得一个人的本性会比较复杂,单一的标签难以概括而已。
比如刘,我选择他做主演,除了年龄、外形合适以外,只是因为偶然之下看到了他发呆的样子。
木讷并不是主角的固有标签,这取决于刘体验生活之后呈现出来的状态,也许是开朗活泼,也许是调皮捣蛋,也许是其他的什么。
他进入剧组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主角就可以是什么样子。这是我的故事,我当然可以随时对之做出调整。”
克罗艾张大了嘴巴,这个回答显然令她很惊讶。
“陈,我可不可以认为,你是看人编故事,而不是编好故事再找演员?”
陈一鸣点了点头,“确实如此,电影本来就不是导演和编剧一家的事,演员是非常重要的创作者,毕竟第一时间给观众施加观感的是他们。
此外,摄影、灯光、录音以及后期工种,同样是电影的创作者,某种情况下其重要性可能比导演、编剧以及演员更高一些。 我相信看过《1951》的观众,都会对里面的运镜印象深刻。
那是摄影师与演员的共同创造,我这个导演的作用是给他们打辅助,单论存在的价值,并不比镜头旁边的录音杆更多一些。”
陈一鸣的话引发了克罗艾的共鸣,她大点其头,“是的是的,穿越毒气的那场戏,我至今回想起来还是觉得不可思议,刘的表演确实精彩,但镜头的贴切呈现更加令我痴迷。
很难相信,一场单一视角的独角戏,却有着一种美妙的韵律,就像是演奏家,牵引着我的情绪不断积蓄、累积、充实,直到烟消雾散那一刻彻底升华。”
……
在万里之外的魔都,米图此刻的情感并没有升华,她只觉得心里头堵得慌。
从火炮发射的段落开始,导演似乎是觉得前期铺垫已经到位,于是突然按下了加速键,开始疯狂地提进度。
甚至让米图有了应接不暇的错觉。
在迷宫般的炮阵地,侦查小组来的快打的快跑的更快,像是火燎屁股一样把节奏带得飞起。
结果就是,米图这个军盲根本没看明白这场战斗是怎么打的,乒乒乓乓一顿音效输出,就打完了。
土匪长相的侦查组长战斗作风也如同土匪,战友牺牲仿佛对他毫无触动,对战友遗体也不屑一顾,唯有引走炮击火线的举动,给他保留了那么一丝人民军队的风采。
然后又是如影随形的“吭吭吭”,“吭”得米图一度有了厌烦的情绪。
眼看着主角组即将逃出生天,米图也即将把情绪调整到位,眨个眼的功夫,参谋下线了!
什么鬼!这么草率的吗?
这算剧情杀吧?不然木小林才是跑在前头的那个,为什么触雷的不是他?
然后她就隐约想起,那个叫刘四喜的落单士兵,似乎提到过地雷。
可恨啊,原来那么早就打了埋伏吗?
有伏笔她也拒绝原谅!
米图知道秦志亮大概率是要以身为引的,唯有这样才能促使木小林转变。
可是秦志亮的牺牲场景,还是让她意难平。
正面大特写都不给一个,这是得罪了摄影师吧?
然而平心而论,全程肩后视角的处理方式,情绪上确实让她更感遗憾,使她一直陷于一种想脑补又不忍脑补的压抑之中。
在木小林走出树林登上山坡,却再次遭遇从天而降的炮击之时,米图内心的压抑达到了巅峰。
短短的一段路,怎么就这么难?
何必这么拼命折腾一个孩子?
看着大荧幕上那个死死蜷成一团、绝望无助如小兽的少年,米图不由自主地萌发一种冲动,想要走到他的身边,抱一抱他。
下一刻,炮声停歇,黄雾弥漫。
米图想象中的场景终究没能发生,面对危险的毒雾,她还是胆怯了。
她的脑海中勃发出一股愤怒,为自己内心的怯懦,为看不见影子的敌人,为不做人的陈一鸣。
少年撕心裂肺地咳着,一直咳进她心里,咳得让她忍不住想要闭上眼睛。
米图把视线稍稍偏移开来,以分散自己的思绪,结果一侧头,发现自打秦志亮下线就没了声息的群友,此刻已经进入弃疗状态,垂着头捂着耳朵,拒绝更多信息的摄入。
她又稍稍抬头快速扫视一圈,原来东张西望的不止她一个。
米图逼迫自己直视大屏幕,木小林无力地翻身仰躺,还不忘记把硌到腰的军号扒拉开。
她使劲儿揉了揉鼻子,然后捂住自己的嘴巴,极力把翻腾的泪意憋回去。
少年终于不动了。
寂静,死一般的寂静,唯有黄绿色的雾气逐渐浅淡。
充斥着大屏幕的那张脏兮兮的脸,突然抽动了一下。
尽管米图知道主角不死定律,但这一刻真正发生时,她还是身不由己地感到激动。
手、枪、腰、腿,木小林一点一点地重新掌控自己的身体,米图的心情也随之一点一点地复苏、平和、激越。
即便其间还夹杂着某个令她稍感尴尬的场面。
她看着少年拄着冲锋枪勉力登山,一步步地接近毒雾消散的山脊。
又看着他莫名其妙地折返,收拾起之前被甩得到处都是的随身物品。
在木小林披挂整齐昂首挺立的那一刻,米图居然有了一种家里有儿终长成的欣慰感。
她一个青春少女,怎么会代入到老母亲心态的?
这电影有毒!
(本章完)
克罗艾用自己的个人感受引出话题,“陈,看过你的两部电影之后,我有一个猜想,你似乎特别钟爱年轻的主角,《魔都假日》的公主,《1951》的传令兵,都是如此。
所以说,你的电影主题是成长,是这样吗?”
陈一鸣双手虚拍给女记者点赞,“确实如此,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年轻人,也在经历成长。”
克罗艾不满足于浅层次的讨论,她继续追问,“那是作为导演,伱是如何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审视成长的?
你很喜欢把人物推至一个极端的环境,让其面对不好与更不好的两难抉择,这是你个人的主观趣味,还是你认为成长就应该是痛苦的?”
陈一鸣思索了片刻后回答,“坦白讲在编写剧本的时候,我没想过这些,最初我就是想讲一个让我本人提得起兴趣的故事。
虽然电影的归宿是面向大众,但创作本身是一件个性化的事情,我认为应该纯粹一点。
与此同时,我也不觉得故事的创作者与掌控者,也就是导演和编剧天然具备更高层次的视野,华国有一个词叫知见障,意思是懂得越多越是固执己见,最后的结果往往就是脱离大众。
关于成长,我认为与创作一样高度个性化,不存在通行世间的定律。
我从来不认为成长是一种痛苦的历程,因为我只是截取了公主和传令兵人生中的一个微小片段,电影里讨论了他们成长付出的代价,然后戛然而止。
事实上,他们同样有着巨大的收获,而且会在以后的岁月里受益终生,只不过受限于篇幅没有提及而已。
也许以后我会拍一部笑着成长的电影,把成长的现时喜悦分享给观众。”
克罗艾灵性接口,“然后把成长的延时代价隐藏在结局里,让观众心意难平是吧?这算什么,咬一口苹果发现半条虫子?”
陈一鸣摊手叹道,“成长不就是这样吗?某位哲学家的名言,小孩子都是既要又要的,当他开始明白获得什么的同时必须放弃什么时,他也就长大了。”
克罗艾一脸坏笑,“你说的哲学家,是不是就是你自己?
好吧,我们还是讨论得具体一点,关于背负电影主题的男主角,你一定有很多话可说。
根据我收集的意见反馈,昨晚很多专业人士都对传令兵的扮演者赞赏有加,甚至有人觉得他会是本届戛纳影帝的有力竞争者。”
陈一鸣换了一条二郎腿来叠,想了想说道,“很高兴戛纳的观众能够喜欢他的表演,刘确实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发现。
在此之前,他只是一个普通高中的中学生,有一点微不足道的校园话剧演出经验。
他很信任剧组的安排,独自一人在华国西南的偏僻乡村生活了一个多月,在电影开场把一个木讷少年的形象很好地竖立起来。
其实他本人完全不是这种性格,而是截然相反,喜欢唱歌、话剧、赛车,是一个社交达人。
当然也有赖于大量的练习,这部电影排练与实拍的次数非常多,刘穿越毒气的那场戏,全程走戏超过60次。
并不是拍的多就等于拍的好,我觉得刚好相反,如果演员本人不具备毅力、耐力和创造力,拍多少次都只是单纯的浪费时间。
我想这才是刘真正宝贵的精神品质,希望他能够一直保持住它,这会是他漫长演艺生涯的最大财富,如果他确实有志于此的话。”
克罗艾一下子来了兴趣,“真的吗?刘是一个纯素人,不是表演学校的学生或是童星?哇哦!
那么问题来了,你是怎么找到他的?
既然你说刘是个社交达人,你又是如何确信他可以胜任一个木讷的主角呢?”
“哈哈,那是一个戏剧性的过程,希望你听完不会认为我在编故事。
我写完了剧本初稿,然后在华国三个最著名的表演学校海选出六个学生,进入最后一轮面试。
面试当天,刘跟着他的表哥,也是六个学生之一,来试镜现场看热闹,然后刚好被我捡到。”
克罗艾听完翻译之后也跟着哈哈大笑,显然她确实认为这是陈一鸣在编造某种“传奇”。
她继续追问,“我们都知道,能在欧洲三大奖中引发热议的20岁以下演员,基本都具备某种本色出演的特质,而你选择了一个本性并非木讷而是恰恰相反的演员,因为什么?
你相信他去乡村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本性大变吗?”
陈一鸣坦诚地答道,“华国有句俗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怎么可能换个环境就性情大变呢?
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你我以为的本性,并不是真的本性。”
克罗艾接口道,“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吗?”
陈一鸣摇头,“到不了那个形而上的层次,我只是觉得一个人的本性会比较复杂,单一的标签难以概括而已。
比如刘,我选择他做主演,除了年龄、外形合适以外,只是因为偶然之下看到了他发呆的样子。
木讷并不是主角的固有标签,这取决于刘体验生活之后呈现出来的状态,也许是开朗活泼,也许是调皮捣蛋,也许是其他的什么。
他进入剧组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主角就可以是什么样子。这是我的故事,我当然可以随时对之做出调整。”
克罗艾张大了嘴巴,这个回答显然令她很惊讶。
“陈,我可不可以认为,你是看人编故事,而不是编好故事再找演员?”
陈一鸣点了点头,“确实如此,电影本来就不是导演和编剧一家的事,演员是非常重要的创作者,毕竟第一时间给观众施加观感的是他们。
此外,摄影、灯光、录音以及后期工种,同样是电影的创作者,某种情况下其重要性可能比导演、编剧以及演员更高一些。 我相信看过《1951》的观众,都会对里面的运镜印象深刻。
那是摄影师与演员的共同创造,我这个导演的作用是给他们打辅助,单论存在的价值,并不比镜头旁边的录音杆更多一些。”
陈一鸣的话引发了克罗艾的共鸣,她大点其头,“是的是的,穿越毒气的那场戏,我至今回想起来还是觉得不可思议,刘的表演确实精彩,但镜头的贴切呈现更加令我痴迷。
很难相信,一场单一视角的独角戏,却有着一种美妙的韵律,就像是演奏家,牵引着我的情绪不断积蓄、累积、充实,直到烟消雾散那一刻彻底升华。”
……
在万里之外的魔都,米图此刻的情感并没有升华,她只觉得心里头堵得慌。
从火炮发射的段落开始,导演似乎是觉得前期铺垫已经到位,于是突然按下了加速键,开始疯狂地提进度。
甚至让米图有了应接不暇的错觉。
在迷宫般的炮阵地,侦查小组来的快打的快跑的更快,像是火燎屁股一样把节奏带得飞起。
结果就是,米图这个军盲根本没看明白这场战斗是怎么打的,乒乒乓乓一顿音效输出,就打完了。
土匪长相的侦查组长战斗作风也如同土匪,战友牺牲仿佛对他毫无触动,对战友遗体也不屑一顾,唯有引走炮击火线的举动,给他保留了那么一丝人民军队的风采。
然后又是如影随形的“吭吭吭”,“吭”得米图一度有了厌烦的情绪。
眼看着主角组即将逃出生天,米图也即将把情绪调整到位,眨个眼的功夫,参谋下线了!
什么鬼!这么草率的吗?
这算剧情杀吧?不然木小林才是跑在前头的那个,为什么触雷的不是他?
然后她就隐约想起,那个叫刘四喜的落单士兵,似乎提到过地雷。
可恨啊,原来那么早就打了埋伏吗?
有伏笔她也拒绝原谅!
米图知道秦志亮大概率是要以身为引的,唯有这样才能促使木小林转变。
可是秦志亮的牺牲场景,还是让她意难平。
正面大特写都不给一个,这是得罪了摄影师吧?
然而平心而论,全程肩后视角的处理方式,情绪上确实让她更感遗憾,使她一直陷于一种想脑补又不忍脑补的压抑之中。
在木小林走出树林登上山坡,却再次遭遇从天而降的炮击之时,米图内心的压抑达到了巅峰。
短短的一段路,怎么就这么难?
何必这么拼命折腾一个孩子?
看着大荧幕上那个死死蜷成一团、绝望无助如小兽的少年,米图不由自主地萌发一种冲动,想要走到他的身边,抱一抱他。
下一刻,炮声停歇,黄雾弥漫。
米图想象中的场景终究没能发生,面对危险的毒雾,她还是胆怯了。
她的脑海中勃发出一股愤怒,为自己内心的怯懦,为看不见影子的敌人,为不做人的陈一鸣。
少年撕心裂肺地咳着,一直咳进她心里,咳得让她忍不住想要闭上眼睛。
米图把视线稍稍偏移开来,以分散自己的思绪,结果一侧头,发现自打秦志亮下线就没了声息的群友,此刻已经进入弃疗状态,垂着头捂着耳朵,拒绝更多信息的摄入。
她又稍稍抬头快速扫视一圈,原来东张西望的不止她一个。
米图逼迫自己直视大屏幕,木小林无力地翻身仰躺,还不忘记把硌到腰的军号扒拉开。
她使劲儿揉了揉鼻子,然后捂住自己的嘴巴,极力把翻腾的泪意憋回去。
少年终于不动了。
寂静,死一般的寂静,唯有黄绿色的雾气逐渐浅淡。
充斥着大屏幕的那张脏兮兮的脸,突然抽动了一下。
尽管米图知道主角不死定律,但这一刻真正发生时,她还是身不由己地感到激动。
手、枪、腰、腿,木小林一点一点地重新掌控自己的身体,米图的心情也随之一点一点地复苏、平和、激越。
即便其间还夹杂着某个令她稍感尴尬的场面。
她看着少年拄着冲锋枪勉力登山,一步步地接近毒雾消散的山脊。
又看着他莫名其妙地折返,收拾起之前被甩得到处都是的随身物品。
在木小林披挂整齐昂首挺立的那一刻,米图居然有了一种家里有儿终长成的欣慰感。
她一个青春少女,怎么会代入到老母亲心态的?
这电影有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