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鸣的故事,魔改于前世2009年的好莱坞电影《和莎莫的500天》,福克斯探照灯出品,约瑟夫-高登-莱维特与佐伊-丹斯切尔主演。

  这部电影算是一部不是爱情电影的爱情电影,影片开头也开宗明义地自我标榜,“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

  从心动到恋爱,因痛苦而分手,自挫败而新生,它具有一切爱情电影的流行元素,但又确实不是一个爱情故事。

  陈一鸣对这类电影有一个个人向的定义,他称之为爱情教学片,简称爱教片。

  就好比《地雷战》、《地道战》这类军教片,讲故事只是一方面,教化众生也是作用之一。

  跟普通爱情片里男男女女的百般折腾不同,爱教片里的男女主人公,大多属于非受迫性怨侣,他们的分手原因很少来自于突发性的外界压力,而是源于先天性的结构性矛盾。

  用人话表述,就是错的时间遇到了错的人。

  各有缺陷的两人相遇、相知、相守、想杀,彼此碰撞、试探、伤害、成长,将对方化为自身成熟的养料。

  这是一种公式化的爱情,初看代入感十足,因为男女主人公都是接地气的普通人,观众多少都能在他们身上,找到一些個人经历的影子。

  但沉浸到故事中之后,电影会不经意地引导观众注意到男女主的典型人设,进而结合自身经历去分析和探究,男女主究竟为什么不得长远,他们之间的问题到底出在谁身上。

  那么谁对谁错?

  这就是爱教片的叙事逻辑,只有生活的白描,没有对错与态度。

  差不多就是,垂死病中惊坐起,小丑就是我自己。

  拍电影是要赚钱的,就像军教片只是战争片的点缀,爱教片跟主流爱情片相比,也不过是清粥小菜。

  某种意义上,等待一个人长大,同样是一种煎熬。

  佐伊对这段感情真的像电影里表现的那样轻描淡写泰然处之吗?
  其实也不见得。

  俗话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不过眼下用来应付祥瑞的“刁难”,却是刚刚好合适。

  因为当观众在放映厅里开始思考的时候,电影的卖点就已经实质性地发生转移了。

  此时观众的情绪投射不再是男女主角,而是他们自己。

  不同的观众会有不同的解读,观点分歧甚至不以性别为依归,会有女生同情被打击的浑浑噩噩的囧瑟夫,也会有男生认可佐伊对待感情的慎重态度。

  而女主佐伊则性情飘忽不定,对囧瑟夫的回应三心二意,好听点叫试做型恋爱,不好听就是在PUA。

  舞台上的人并不是这场讨论会的关键,到了讨论阶段,参与讨论的每一位观众,其本人才是真正的演员。

  看电影是为了寄存脑子找乐子,没哪个观众愿意坐在放映厅里上大课。

  因此别看爱教片因为其“思想性”普遍评分不低,但票房和传播度都很一般,这类项目一直都谈不上热门。

  各花入各眼。

  但是如果认真观看电影并留意每一个细节,就能发现男主实际上是一个得过且过的大孩子,女主明里暗里给过他不少次机会,最终的分手决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比如《和莎莫的500天》里,男主囧瑟夫粗看之下是一个品行良好的小伙子,工作优异、生活健康、用情专一,男友力MAX。

  观众消费的不再是帅哥靓女谈情说爱的感官刺激,看的也不只是别人的爱情故事,而是对男女交往这一社会话题的普遍参与感。

  爱教片的男女主,相当于给观众提供了一个意见交锋的舞台,让大家的讨论有一个共同的基础。

  带着脑子看电影显然还称不上是思考,因此达不到令上帝发笑的程度,但电影导演确实可以笑一笑了。

  《情书》原班人马二搭,爱情片,拆CP,还要保住东东西西的观众缘。

  陈一鸣能想到的本子,只能是魔改爱教片了。

  反正当初陈一鸣看《和莎莫的五百天》时,基本是把囧瑟夫跟佐伊这一对儿当教具看了,谈的时候没几分火花,分的时候也无关怅然,就挺平淡的。

  陈一鸣一边听着大壮小美的争辩,一边脑子里胡思乱想着,由《和莎莫的五百天》,又想到了小日子的电影《花束般的恋爱》。

  喜欢给观众拆解恋爱心理学的导演,还真是大有人在啊!

  就在他暗地里吐槽时,听故事的正主祥瑞终于开口说话了。

  “一鸣,我不喜欢从男主的视角讲故事,而且你描述的人设支离破碎,让我对两个主角都喜欢不起来。    这个故事有女主视角的版本吗?小夏之前受过什么样的感情创伤,她为什么已经辞职一周了还答应跟小东约会?

  她嘴上说不相信爱情,那为什么分手之后没几天就遇到了对的那个人,她何以做出这样的判断,甚至跳过谈恋爱直接领证结婚?

  我相信你讲故事的能力,小夏的决定一定是符合逻辑的,我需要那些支持她做决定的细节。”

  祥瑞连珠炮一样地发问,一副不得答案不罢休的样子。

  陈一鸣笑道,“这些难道不是你这个导演兼编剧的职责吗,作为项目策划,我做到现在的程度,已经是超负荷工作了吧。”

  陈一鸣的敷衍引来一片嘘声和声讨,众人哪肯就这么放过他。

  除了祥瑞导演预备役,已经预定了男女主角的刘东君和安西西也表现出了额外的关切。

  现在这个版本的故事,男女主的人设多少都有些不讨喜,一个是八分半舔狗,一个是九成九渣女。

  刘东君在包房里是没人权的小字辈,只能苦着一张脸无语凝噎。

  安西西大小姐则抱着肩膀表达了明确的不合作态度,茶都不给陈一鸣倒了。

  天地良心,陈一鸣的推脱还真是有一说一,不是他拿乔,而是他自己也没想好,或者说压根儿就没想过。

  照着《和莎莫的五百天》依葫芦画瓢搭个框架没问题,但直接一步到位魔改成华国故事,却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事情。

  原片发生在枪战每一天的坚果,确定关系之前先趴一下属于正常操作,没人会大惊小怪。

  人家是欲在情前,趴完了觉得生命大和谐之后才轮到感情交流,跟华国人谈恋爱的顺序完全相反。

  更别说陈一鸣编的是个纯爱故事,比起《情书》只前进了一小步,从视线纠缠到双手相连,再往前半步都不能再走了。

  这样一来就少了几个关键的外在表现,不吧唧嘴,不上垒,怎么让观众明白两人的感情有推进呢?

  虽然这场恋爱是一次造化弄人的不合时宜,但男女主终究是认真投入地谈过一场,进度条总是要有的。

  否则小夏就真成欺骗感情的渣女了。

  谈的过程需要填充本地化的细节,分的过程同样需要仔细斟酌。

  比如祥瑞刚刚问的,小夏为什么分手不久就带上了别人的订婚戒指,就值得深思熟虑一番。

  不同的动机,代表着不同的人设,以及导演不同的意图。

  原片对此选择了略过不谈,对小夏的订婚原因未予置评,究竟是出于本心还是形势使然,从佐伊的表演完全无从推测。

  陈一鸣能够理解导演的这种处理。

  《和莎莫的五百天》是男主视角的故事,主线是囧瑟夫的成长,也许导演觉得只表现女主的外在表现就够了,内在动机并不重要。

  而现在祥瑞想从女主视角讲故事,那么整个本子就需要重构。

  不管是大改为一个女主成长的故事,还是小改为女主眼中男主成长的故事,与陈一鸣的原版故事相比,都已经是一个完全两样的故事。

  稍微想一想就是一头乱麻,陈一鸣果断停止思考,使出了擅长的转移话题招式,看向祥瑞反问道,“抛开细节不谈,你觉得这个故事能不能拍?”

  祥瑞被问得一愣,片刻之后点头道,“发挥空间很大,我想拍。”

  搞定了祥瑞,陈一鸣又伸手点了点刘东君和安西西。

  “二位怎么看,小东和小夏,你们想演吗?”

  刘东君一脸茫然地回答,“说实话我不知道,我都是被倒追的,不懂舔狗心理学。

  不过祥瑞姐找我演戏,我不可能说不啊!”

  安西西则皱起了小眉头陷入沉思,片刻后说道,“故事本身我没什么好说的,不过听下来小夏对演技要求很高,跟《情书》里的校花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我觉得自己很难胜任。”

  陈一鸣朝着祥瑞摊手道,“你瞧,现在不是我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