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保存历史典籍的静嘉堂,对于纸本的保存修缮,经验就比藤田美术馆丰富得多,哪怕是南宋的《风雨山水图》,状态依然相当的不错。
《风雨山水图》一般用于表现身处逆境之下的风骨,其实是画家的传统题材之一,不说国内,就算岛国都有好几幅。
一幅是夏圭的,一幅是马远的。
不过都存疑,夏圭的那幅经过专家研究,已经可以证明画作上的“夏圭”二字是后添的,不过夏圭的画作本来也有不留名字的,因此这幅画从风格,手法,笔墨绢的研究,都符合夏画的特征。
也就是说“夏圭”二字后添款,大有可能是曾经的卖画者拙劣的画蛇添足,不加“夏圭”二字,大家还更相信这是夏圭原作,加了这两个字,反倒是令人存疑了。
那幅画是国宝,而静嘉堂的这幅,比夏圭的画更早,夏圭绘画里多取法这位的笔法,马远。
马远和夏圭都是南宋时期“院体”山水画家的代表人物,位列“南宋四大家”之中。两人都师承李唐,在山水画方面成就最突出,且绘画风格十分相近,因此后人将二人并称为“马夏”。
马远善于留白,夏圭善于用墨,两人在各自画面表现中,糅杂了自己的绘画理念与审美态度,二者在画面表现方面还是各具特色,后人根据两人的绘画特点,将一个称为“马一角”,一个称为“夏半边”,就是对两人绘画做出的最直观的总结。
马一角,指的是马远画作的构图精妙,表现力极强,后人也喜欢以“残山剩水”来赞誉马远独特的画风,那就是不以雄伟见长,而以清新取胜。
或峭峰直上而不见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脚,或四面全空独有一翁……灵动轻盈,由繁入简,放弃整体而只取局部,将以前宏观大气的画风转向隽永小品的风格,不再入前朝山水那般迫人心肺,转而崇尚清新自然。
这个风格,也和唐宋两朝诗风的转换暗合。
这幅《风雨山水图》同样是取山川景色之一角,松树与杂树环抱中见楼台亭阁,水边石畔,可见半叶孤舟停泊。
山崖峻峭的中远景与主景间,以微妙的淡墨烘染造成风雨侵掠之迹,松树与杂树枝叶成相映姿态,以助风势。
山间小道上,有一人躬腰缩项,打着雨伞,顶着风雨疾行,更使画意盎然。
远山崖壁用大斧劈皴画出,精彩至极。
这幅画将马远山水画构图的“一角”之称表现得淋漓尽致,用笔圆厚坚韧,渲染整括爽朗,水波荡漾之态更得自然之气韵,堪称佳作。
周至通观全作,发现风雨侵掠的方向,与松树,杂树的偏移方向,半叶小艇的停靠位置,行人顶风的雨伞方向,甚至身躯为了对抗风力而倾斜的角度,虽然有细节上的变化,但是总体却是一致的。
让这半天风雨,满纸烟云,神奇地和谐统一,让人一望而觉寒湿逼面,两腋生风。
故而虽然并没有署名,岛国学者多认为这是马远的原作,最起码,其是原作的可能性,甚至比夏圭那幅《风雨山水图》还要高。
水平实在是太高。
在这幅画作之前,周至和马爷停留了良久,周至不仅仅只看画功,同时还在仔细审查装裱手艺和保存状态。
答案是非常完好,虽然画卷曾经碎裂成无数块,但是经过高手匠人的修复,但是最后却没有使用华夏古代书画修复传统的“补墨添色”,将画卷修复到焕然一新,观者看不出损伤的程度,而是刻意保留了裂纹,让人可以品味出其上的“古早”味道。 这样的修复风格在近代华夏也有些流行,周至现在琢磨,倒是更加符合岛国的审美哲学——“侘寂”。
失意,落寞,孤寒,可不就是这味儿。
这也说明中国古代的装裱技术也曾经传入到了岛国,因为听介绍,这幅绢本墨画淡彩的画作是镰仓时期就传到岛国来的,那是七八百年前的事情了,而周至断定这幅画的最后一次修裱,却是在三四百年前。
因为保存得非常周到,从那个时候直到现在,画卷上除了正常的氧化旧痕,几乎没有任何损伤。
欣赏完这里最古老的一幅宋画,周至和马爷都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由此也可以看得出来,静嘉堂的底蕴,的确要比藤田美术馆还要深一层,经营得也更加完美。
至少无需通过变卖藏品来筹措经费,维持运作。
作为重要嘉宾,接待的地方自然不会放在新馆地下一层的学术大厅,而是被引入到旧馆的员工办公区和古籍收藏区。
那里也有员工的会议室,小野哲男将周至一行安排在这里座谈。
会议室里陈列着静嘉堂的各种学术成果,主要是出版物,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门类,就是静嘉堂重要古籍的影印本和更加珍贵的仿古本。
影印本就是将原版书籍拍成排版图片,然后通过现代书籍的激光照排方式印刷,用于出版的书籍。
而仿古本就厉害了,同样是利用拍摄图片翻印,但是翻印所用的纸张是仿古的书籍纸张,如仿古宣纸,竹纸等传统用纸印刷,再用传统的装帧方式制作出来,形制规格甚至书匣都和原版风格无限接近的仿古图书。
当然这样的图书一般都不是拿来阅读用的,而是作为高档的礼品送人之用。
周至是爱书之人,一见到这些就翻了起来,连小野招呼他坐下都没听见。
还是池田丘过来扯了扯他的衣角,周至才反应了过来,笑道:“这几种仿古本太厉害了,《周礼》、《说文解字》、《李太白文集》都是宋本的,其中《周礼》是蜀刻、《说文解字》,《李太白文集》是杭刻,我师公可是念叨好久了。”
这厚脸皮话都说到这儿了,小野也只得笑道:“这三部仿古本虽然是翻印本,但也是我们静嘉堂在一九二七年完成的,当时为了复原出可与宋本接近的书本,也是耗费了极大的精力和财力。”
“现在这三部书的库存已然不多,不过既然劳周桑的师长记挂,那弊馆就各赠一套给周桑,请您代为转赠。”
“只希望我们的数字图书馆建立起来之后,将来再印制这样的图书,可以变得不再困难。”
(本章完)
《风雨山水图》一般用于表现身处逆境之下的风骨,其实是画家的传统题材之一,不说国内,就算岛国都有好几幅。
一幅是夏圭的,一幅是马远的。
不过都存疑,夏圭的那幅经过专家研究,已经可以证明画作上的“夏圭”二字是后添的,不过夏圭的画作本来也有不留名字的,因此这幅画从风格,手法,笔墨绢的研究,都符合夏画的特征。
也就是说“夏圭”二字后添款,大有可能是曾经的卖画者拙劣的画蛇添足,不加“夏圭”二字,大家还更相信这是夏圭原作,加了这两个字,反倒是令人存疑了。
那幅画是国宝,而静嘉堂的这幅,比夏圭的画更早,夏圭绘画里多取法这位的笔法,马远。
马远和夏圭都是南宋时期“院体”山水画家的代表人物,位列“南宋四大家”之中。两人都师承李唐,在山水画方面成就最突出,且绘画风格十分相近,因此后人将二人并称为“马夏”。
马远善于留白,夏圭善于用墨,两人在各自画面表现中,糅杂了自己的绘画理念与审美态度,二者在画面表现方面还是各具特色,后人根据两人的绘画特点,将一个称为“马一角”,一个称为“夏半边”,就是对两人绘画做出的最直观的总结。
马一角,指的是马远画作的构图精妙,表现力极强,后人也喜欢以“残山剩水”来赞誉马远独特的画风,那就是不以雄伟见长,而以清新取胜。
或峭峰直上而不见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脚,或四面全空独有一翁……灵动轻盈,由繁入简,放弃整体而只取局部,将以前宏观大气的画风转向隽永小品的风格,不再入前朝山水那般迫人心肺,转而崇尚清新自然。
这个风格,也和唐宋两朝诗风的转换暗合。
这幅《风雨山水图》同样是取山川景色之一角,松树与杂树环抱中见楼台亭阁,水边石畔,可见半叶孤舟停泊。
山崖峻峭的中远景与主景间,以微妙的淡墨烘染造成风雨侵掠之迹,松树与杂树枝叶成相映姿态,以助风势。
山间小道上,有一人躬腰缩项,打着雨伞,顶着风雨疾行,更使画意盎然。
远山崖壁用大斧劈皴画出,精彩至极。
这幅画将马远山水画构图的“一角”之称表现得淋漓尽致,用笔圆厚坚韧,渲染整括爽朗,水波荡漾之态更得自然之气韵,堪称佳作。
周至通观全作,发现风雨侵掠的方向,与松树,杂树的偏移方向,半叶小艇的停靠位置,行人顶风的雨伞方向,甚至身躯为了对抗风力而倾斜的角度,虽然有细节上的变化,但是总体却是一致的。
让这半天风雨,满纸烟云,神奇地和谐统一,让人一望而觉寒湿逼面,两腋生风。
故而虽然并没有署名,岛国学者多认为这是马远的原作,最起码,其是原作的可能性,甚至比夏圭那幅《风雨山水图》还要高。
水平实在是太高。
在这幅画作之前,周至和马爷停留了良久,周至不仅仅只看画功,同时还在仔细审查装裱手艺和保存状态。
答案是非常完好,虽然画卷曾经碎裂成无数块,但是经过高手匠人的修复,但是最后却没有使用华夏古代书画修复传统的“补墨添色”,将画卷修复到焕然一新,观者看不出损伤的程度,而是刻意保留了裂纹,让人可以品味出其上的“古早”味道。 这样的修复风格在近代华夏也有些流行,周至现在琢磨,倒是更加符合岛国的审美哲学——“侘寂”。
失意,落寞,孤寒,可不就是这味儿。
这也说明中国古代的装裱技术也曾经传入到了岛国,因为听介绍,这幅绢本墨画淡彩的画作是镰仓时期就传到岛国来的,那是七八百年前的事情了,而周至断定这幅画的最后一次修裱,却是在三四百年前。
因为保存得非常周到,从那个时候直到现在,画卷上除了正常的氧化旧痕,几乎没有任何损伤。
欣赏完这里最古老的一幅宋画,周至和马爷都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由此也可以看得出来,静嘉堂的底蕴,的确要比藤田美术馆还要深一层,经营得也更加完美。
至少无需通过变卖藏品来筹措经费,维持运作。
作为重要嘉宾,接待的地方自然不会放在新馆地下一层的学术大厅,而是被引入到旧馆的员工办公区和古籍收藏区。
那里也有员工的会议室,小野哲男将周至一行安排在这里座谈。
会议室里陈列着静嘉堂的各种学术成果,主要是出版物,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门类,就是静嘉堂重要古籍的影印本和更加珍贵的仿古本。
影印本就是将原版书籍拍成排版图片,然后通过现代书籍的激光照排方式印刷,用于出版的书籍。
而仿古本就厉害了,同样是利用拍摄图片翻印,但是翻印所用的纸张是仿古的书籍纸张,如仿古宣纸,竹纸等传统用纸印刷,再用传统的装帧方式制作出来,形制规格甚至书匣都和原版风格无限接近的仿古图书。
当然这样的图书一般都不是拿来阅读用的,而是作为高档的礼品送人之用。
周至是爱书之人,一见到这些就翻了起来,连小野招呼他坐下都没听见。
还是池田丘过来扯了扯他的衣角,周至才反应了过来,笑道:“这几种仿古本太厉害了,《周礼》、《说文解字》、《李太白文集》都是宋本的,其中《周礼》是蜀刻、《说文解字》,《李太白文集》是杭刻,我师公可是念叨好久了。”
这厚脸皮话都说到这儿了,小野也只得笑道:“这三部仿古本虽然是翻印本,但也是我们静嘉堂在一九二七年完成的,当时为了复原出可与宋本接近的书本,也是耗费了极大的精力和财力。”
“现在这三部书的库存已然不多,不过既然劳周桑的师长记挂,那弊馆就各赠一套给周桑,请您代为转赠。”
“只希望我们的数字图书馆建立起来之后,将来再印制这样的图书,可以变得不再困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