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一天天消减,昼夜温差愈发明显,昨夜李建昆在厂区散步时,看见几片枯叶随风打着璇儿,感受到了一丝秋意。

  9月1日。

  华电的职工入厂日,如期而至。

  凌晨四点,天刚蒙蒙亮时,管理人员们纷纷从床上爬起,按照昨晚的动员会安排,兵分数路:

  有的赶去运输公司,与租赁好的解放卡车碰头。

  有的蹬着自行车,带上几包边防证,直冲二线关的入口。

  有的在厂门口搭起梯子,拉欢迎横幅。

  有的留守厂区,协调后勤事宜。

  大伙分工明确,各自忙碌着负责事宜,一切有条不紊地运行着。

  黎明破晓,当第一缕晨辉洒落在华电厂区里时,厂院门口已是人头躜动,热闹非凡。

  招聘的特区本地人,拎着大包小包,从门前的主干路两侧,如蚂蚁搬家样向过汇聚,在黄土大路上,拉出两条长蛇般的队伍。

  随着时间推移,队伍越来越长,人流也越发密集。

  乍一看,像极了某所高校开学的情景。

  “叮铃铃~”

  两辆小自行车,一前一后,如同过往许多时日一样,碾着朝阳的剪影,去往道路另一头的水产品市场。

  内地生活资源不富裕,肉食品紧张,在特区这地方,吃海鲜是最好的选择。

  好吃还不贵。

  黄茵竹和栾惠玉但凡出来买菜,总不会错过。还得赶早才能买到最新鲜的海鲜。

  “我滴个乖乖!他们厂到底招多少人啊?”栾惠玉放缓车速,注定也骑不快,向身后搭话。

  黄茵竹其实并不清楚,没问过李建昆,笑嘻嘻说:“怎么的…不得上千打底?”

  “他们老板还挺有钱的。”栾惠玉感慨。

  自家开厂,她很清楚,虽说内地工资与港城相比,非常便宜,但人数多了后,养起来仍然是一笔不菲开销。

  像她家的制衣厂,有五百来号工人,每月单是薪水支出就是好几万人民币,折合港币十几万。

  诚然,这些工人也在为工厂创造利益,但做生意的人都懂,生意场上拖拖欠欠的,货款很难及时到账。

  她家正是这种情况,还有不少去年的货款没结清,资金捉襟见肘,她爸急得常常半夜起来抽烟喝酒。

  黄茵竹笑而不语。

  厂名叫华人电子,老板还能是谁?

  “茵竹,你有没有发现一件事。”

  “嗯?”

  “他们一家电子厂,竟然男人也招。”

  “为什么不能招男人?”这涉及到黄茵竹的知识盲区。

  “笨呐!电子厂都是精细活,男人笨手笨脚的。脾气还大,不好使唤。”

  栾惠玉这不藏不掖的声音,引得过路的拎着行李的不少爷们,侧头探来,面色不善。吓得她急忙提速,哧溜闪人。

  黄茵竹仍不紧不慢骑着,没打算跟上,反正目的地一样。每每路过这里时,想起这是李建昆的工厂,她总忍不住多打量几眼。

  周遭只要是个爷们,甭管视线往哪边瞟,余光全在她身上。有些小伙哈喇子直淌,太漂亮了!
  画里走出的人似的。

  轰~轰~
  后方驶来一辆解放大卡,后斗中戳满人头,行驶到华电工厂门前停下。车上人拎起行李,相帮着下车。

  望着这热火朝天的景象,黄茵竹小嘴微扬,“真好。”

  弄得她都想去生产线上做几天女工,融入内地人的群体,体验一下别样人生。可是又知道,李建昆不会同意,他终究还是有点心疼自己的,比如那晚在滕公馆,发现自己吃了大逼兜后,模样可吓人。

  想到这里,黄茵竹素面朝天的小脸上,洋溢起一抹幸福。

  时间匆匆,傍晚。

  东湖丽苑1期,6幢201室。    室内的装修风格竟跟黄茵竹那套房,一毛一样。

  简洁,温馨,搁这年头又不失时尚感。

  原木色的小餐桌旁,栾家父女相对而坐,共享晚餐。栾伟华有个习惯,无论工作再忙,一定会回家陪女儿吃晚饭。

  栾慧玉自然乐在其中,变着花样给父亲做好吃的。

  父女二人不紧不慢吃着,一边搭话。

  “对啦爸,上次茵竹那朋友,去找你谈生意,谈了没有?”

  栾伟华没好气道:“你算是别提了,搞不清状况不说,态度还差。”

  “没谈成?”

  “我跟他谈个鬼啊,他算老几?”

  “不过…他们那家厂还挺有实力的呢。”栾惠玉说着,把今天路过华电工厂看到的盛景,娓娓道来。

  栾伟华听罢,怔了怔,“上千人规模的大厂?”

  “茵竹说,打底上千人。”

  噶!
  栾伟华心头生出了那么一丝丝后悔,当时应该多聊几句的……新厂,反而好合作,不可能开门买卖就挂账。

  同一时间,华电工厂里。

  行政楼二楼,总经理办公室门外的长廊上,李建昆、金彪和陈亚军三人,肩并肩站着,扒在护栏上,眺望着厂区内的景象。

  招聘的一千名职工,一个不落,今天全部进厂。

  华电承诺的八小时工作制,和薪资待遇,是他们无法抗拒的。

  当然了,这些职工相对而言也比较优质,季美仙他们招聘时是真费了心思,逐一把关过,没有文盲,还都有点上进心。

  这个时间,职工们主要集中在三处地方:
  床铺没拾掇好的,搁宿舍忙活。四幢宿舍楼灯火通明,每间房都亮着灯。

  搞好住的地方的职工,涌动到食堂吃饭。特殊日子,今晚食堂会供应饭菜到九点。

  填饱肚子的职工则排队去水房打水,或洗漱。以迎接他们在厂里的第一晚,好生休整,明天起正式成为一名华电人,开启在这里生活。

  “宋向阳呢?”李建昆看向左右。

  “他还有空冒头啊,紧张得不得了,猫在宿舍准备他的教案。”陈亚军回话。

  “教官明天什么时候来?”

  “八点前。”金彪答话。

  李建昆微微颔首。

  按计划,从明天起,生产方面的管理人员,和挑选出的一部分文化程度较高的职工,会跟随宋向阳一起,学习设备运用与生产流程、工艺。

  另外,特地拜托工程兵那边有交情的陆大江连长,找来了十个退伍老兵,组成教官团,对其他职工进行军训。

  一是磨炼他们的意志;二来,好让他们适应未来的军事化管理。

  这年头绝大多数工厂里的风气都不行,老百姓又深受耳濡目染,必须纠正一下。

  等这边操练好。

  宋向阳那边的课程也结束了,培训好的人员下放到各车间、各工种部门,对普通职工进行教学。

  一套走完后,开始正式投产。

  李建昆抽完一根烟,回到办公室,金彪和陈亚军跟进来。

  “伱俩谁明天去趟报社,把这个登出去。”

  李建昆取过红漆桌台上的一张信纸。陈亚军伸手接来,瞅了瞅,点头应下。

  信息闭塞的年代,机关单位格外热衷办报纸,像当初陈春仙的等离子体服务部都有份科普报,特区当然也不缺。

  而且特区初创,报纸上常有政策公布,看报,已然成为在特区捞营生的老板们,每天的功课。

  也算入乡俗随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