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诰的事情暂时不说,至少和珅与王杰达成了政治同盟的意向,决定展开合作。

    之后如果刘墉顺利入值军机处,他们两人就必须要统一步伐,站在一起,一同对抗东山再起的刘墉。

    局势的确如同和珅所预料的那样发展。

    他虽然不爽刘墉,但是也没有办法限制刘墉,更没想着限制刘墉。

    这是弘历需要办的事情,要是坏了事,不仅弘历饶不了他,他自己也未必就愿意接受坏事的后果。

    毕竟眼下兰芳的威胁还是实实在在的,不把兰芳赶走,他的利益也难以得到保全。

    但是他也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他得到了新的同盟,不再是孤立无援的。

    所以刘墉这边办事十分顺利,通过一系列的政治表演,成功在京城稳定了局势,大量老弱妇孺离开了京师,青壮男子和少量青壮女子留了下来,成为京城可靠的劳力。

    刘墉随即宣布把他们都编入官府书册之中,编组成队,从现在开始就加固京师城防,男子筑城,女子编入后勤队伍负责给男人们做饭洗衣,做一切力所能及的杂事。

    随着离开京师的老弱妇孺越来越多,整个京师周边地区的人们也逐渐得到了消息,一场由兰芳“带来”的妖术大恐慌席卷了京师周边地区的诸多州府。

    越来越多的老弱妇孺对于兰芳军队感到恐惧,纷纷决定向更安全的地方转移,而西边,山西,毫无疑问就是最合适的也是相对安全的地方。

    于是,很多人就开始收拾细软,朝着山西转移了

    这一切的一切让某些上了年纪的人突然感觉他们好像回到了二十年前一样。

    当然了,刘墉也不含糊,造成恐慌不是他的最终目的。

    他的最终目的是留下该留下的人,所以直接派人到各州府、县,让当地官员配合,颁布命令,允许老弱妇孺离开,但是青壮男子必须留下。

    限于带清地方官府的执行效率和官员本身的能力限制,这个政策执行的不说一本正经,也能算是依托答辩。

    除了京师由刘墉亲自处理,所以执行的相对比较好,其他地方都只是得过且过,甚至就压根儿没有人执行。

    低级官僚们没资格知道高官们的算盘,就抢着把自己的亲眷率先送走,百姓们一看官员们都这么干了,也赶快把自己的亲眷送走,顺便一些男丁也不想留下等死,就跟着亲眷们一起跑了。

    所以在政策层面上刘墉作出的要求是留下男丁,但实际执行层面,很多男丁混在家里装着细软的车子上跟着走了,也有些男丁趁夜逃到了山里面,从山路离开,再转到大路上和家人会合。

    他们才不愿意留下来给带清当炮灰。

    除了个别几個州府因为官员比较得力、执行比较好,所以留下来的男丁比较多,比如保定府,其他很多地方都是整个县整个县的人口大迁徙。

    从十一月初开始,整个京师地区大量人口开始流出,主要流出方向就是山西、陕西一带。

    而这,就不是刘墉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了。

    他不是神,不会法术,无法分身一同处理那么多人的事情,他只能把该怎么做告诉底下官员,然后抽样检查,具体怎么样,他很难顾及到全貌。

    因为他还需要组织留下来的男丁们编成队伍,一边从事城池加固任务,一边进行一定程度的军事训练,万一兵力不够了,还能把他们拉上去当炮灰。

    等十一月十日左右刘墉得知整个直隶范围内政策执行的一塌糊涂的时候,虽然生气,但是也无可奈何,向弘历上奏折称地方官僚无能,放走了太多的百姓,以至于某些县城的人都走空了。

    弘历也很生气,认为是一群无能之辈坏了他和刘墉制定的天才计划,以至于天才计划出了纰漏,必须要出重拳对付这群无能之辈。

    但是一听这是普遍现象而不是个别现象,顿时也没有那个想法要去追求谁的责任了。

    老了,精力不济,实在顾及不了太多事情,能得过且过就得过且过,折腾下去,坏的是大局。

    就目前来看,至少京师范围内大部分老弱妇孺都离开了,弘历甚至还打算把宫里面的皇子皇女后妃们都给送到大同去。

    但是受到了一些皇子和皇女乃至于后妃的反对。

    他们认为这样做太危险,离开京师,还不知道路上会遇到什么,他们觉得长途跋涉去大同,实在是不安全。

    弘历也禁不住几个年轻妃子的请求,只能答应他们继续留在京师,但是一旦有危险,还是要把他们送走,不能留在京师被兰芳一网打尽。

    人少了,吃的粮食也就少了,且留下来的都是能办事的人,能筑城,能军事训练,还能为大军办理后勤事务、运粮,大部分粮食都给该吃的人吃了,弘历对此还是很满意的。

    所以十一月十一日,弘历下旨,着直隶总督刘墉入值军机处。

    刘墉总算距离他那个首席大军机的老爸更进一步了。

    看起来这对于刘墉来说的确是好事,但是好事也要发生在正确的时候才能算是好事,如果发生在错误的时候,自然算不得好事。

    只是刘墉当下还没有完全理解他所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与之相比,朝鲜国王李祘倒是明确的知道自己正在面临什么样的局面。

    因为带清的兵马就在鸭绿江畔,等着进入朝鲜帮助朝鲜“平定叛乱”。

    不久前,帝国使者抵达了朝鲜,传达了皇帝旨意,皇帝告诉李祘,你这边有困难,大清做为宗主国不能视若无睹,必须要帮助你们。

    所以我这边虽然艰难,但还是决定派遣五千精锐前来协助你平定叛乱,你不用担心叛乱会威胁到你的王位,只要提供给大军足够的粮秣就可以了。

    李祘当时就傻眼了。

    带清这是看穿了他的把戏吗?

    所以决定不跟他一起玩了?

    这是要给他颜色看看,所以一点也不打算给他台阶下,又要逼迫他站队?

    要么承认自己有问题,跟随带清出兵征战,但是这样一来,国内舆论肯定爆炸。

    要么就干脆拒绝他们,冒着带清和朝鲜全面开战的风险坚持不出兵,这样一来,国内舆论平息了,可是一旦带清出兵,谁能帮朝鲜对付带清?

    还是朝鲜自己能独立击败带清?

    李祘放下了带清的国书,忽然感觉自己有点能够理解当初他的先祖李倧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感觉了。

    当初,李倧面对带清强横武力的强迫,也是百般不愿意臣服带清,也是想方设法的反抗,挣扎到了亡国边缘,最后还是认了。

    三跪九叩,对着皇太极称臣,忍受了极大的屈辱。

    现在也是一样,在清帝国和反对清帝国的势力之间被迫站队。

    甚至和当初还有点相似的就是,清帝国还是一样出动了军队针对朝鲜,不同的是当时好歹还有明帝国多多少少给朝鲜一点帮助,但是现在,连明帝国的帮助都没有了。

    那朝鲜怎么可能对付得了清帝国的军队呢?

    哪怕是五千。

    曾经被清帝国大军狠狠教训过的朝鲜人对清帝国的军事力量的畏惧是一直存在的。

    要不是因为带清的军事力量,朝鲜又怎么可能接受清帝国成为宗主国呢?

    李祘长叹一声,把两派大臣喊到了身边,把带清的国书和带清陈兵边境的消息告诉了他们,问他们自己该怎么办。

    然后大臣们就充分发挥了什么叫【嘴强王者】的风范。

    那些原先非常义正言辞的说着不能迎合夷狄之国、不能进攻中华正统的僻派大臣一个个的都变成了缩头乌龟,面对带清陈兵边境的威胁,一个两个都拿不出什么办法。

    甚至原先堵着王宫大门不让李祘派兵帮助带清征战的读书人们也基本消失不见了,不再继续堵门,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那一日,继续堵门的读书人只剩下十几个。

    很显然,在生命威胁面前,没几个人还能坚持心中所想。

    反倒是原先就支持国王的时派官员还能提出一些建议,希望李祘以朝鲜基业为重,谨慎考虑,否则难免重蹈李倧时期的覆辙,那对于大家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

    李祘看着那一个个如鹌鹑一样的僻派大臣,只是摇头叹息。

    朝鲜的硬骨头,大概已经被皇太极杀完了。

    剩下来的,都是些嘴炮。

    “小国事大国,便是如此,不管怎么说,怎么想,轮到要做的时候,永远是要在大国的逼迫下做出决定,没有自主的可能,诸君言之凿凿,大清兵临边境之时,又有何作为?”

    僻派大臣们一个个面色涨红,低着头,紧着身子,一声不吭,仿佛此事和他们完全没有任何关系,他们

    于是,李祘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无论别人怎么说,挨打的总归还是自己,所以,要为了自己考虑。

    不过或许是时来运转吧,就在李祘已经决定要服软,决定调遣军队跟随带清出征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了。

    兰芳共和国派来了使者,希望见一见李祘。

    李祘闻言大惊,马上决定接见兰芳的使者。

    而后他知道了兰芳派来的使者的身份。

    兰芳共和国外交总长,陈启隆。

    他乘船抵达了朝鲜,希望和李祘见面。

    “因为听闻贵国与清国之间所发生的一些事情,所以奉大总统之命,特意前来拜访殿下,殿下愿意接见,陈某不胜荣幸。”

    李祘看着身穿兰芳制服、留着短寸发型的陈启隆,略有些意外。

    “听闻贵国大总统乃明室后裔,不知为何没有使用大明衣冠呢?”

    “我国大总统并非是明室后裔,出身平凡,之所以谣传为明室后裔,是因为国旗有日月图案,但是日月红旗的意思是彰显大总统吞吐天地之慷慨意志,并不是明字的转化,否则直接写个明字,不是更直接?”

    陈启隆笑道:“不单单是大总统,我兰芳上上下下,皆出身草莽,不是什么累世贵族,所以是否恢复大明衣冠,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不保留金钱鼠尾就可以,其他的允许民众自行选择,这是兰芳的政策。”

    “这……”

    李祘有些意外,看向了身边的四名官员。

    时派和僻派的四名代表官员对此也有些意外,他们都以为兰芳的大总统是明室后裔,结果却不是。

    那……

    还算是恢复中华正统吗?

    陈启隆似乎知道朝鲜君臣的想法,所以笑了笑,缓缓开口。

    “贵国的想法,兰芳也差不多能够了解,因为兰芳攻略七省之后,遇到的也大多数都是这样的情况,都以为我们是来反清复明的,但是我们是来驱逐鞑虏再造中华的,与明无关。

    中华是天下,明是朝廷,朝廷可以亡,天下不能亡,满清据有天下,便是亡了天下,兰芳要做的就是恢复天下,再造天下,至于是不是明廷做这个事情,并不重要。

    中华自古以来之发饰、衣冠并非完全一样,历朝历代都有历朝历代的风范,兰芳不限制这些,除了金钱鼠尾,其他的都可以自由选择,使民自由,大总统以为,这便是中华风范。”

    四名官员面面相觑。

    李祘倒是对这个说法挺有兴趣。

    因为他的上位也不是一帆风顺,早前也遇到过不少人质疑他的统治地位,他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并不轻松,对于兰芳这种朝廷、天下的说法很是喜欢。

    他觉得这一套自己也能用上。

    于是他感叹道:“尊使此言,本王深表赞同,的确,明廷恢复与否,不是最重要的,中华天下能否恢复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方才尊使好像说,攻略七省之后?难道说?”

    陈启隆点了点头,又从怀里掏出了一张兰芳制式地图,展开来放在了李祘面前,给了指了一下当前的局势。

    “从乾隆五十二年六月到九月,三个月间,我兰芳十三万大军北伐,已经拿下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七省,并且占据了江宁府、镇江府和天津府三地。

    目前,我大军除却控制七省之外,还截断了京杭大运河,断了满清朝廷南北漕运,又占据了产粮重地湖南,断了满清朝廷的重要粮食来源,并且攻击了天津府,吸引满清大军聚集在天津府,无法南下。

    之所以满清朝廷着急征调天下大军,包括逼迫朝鲜出兵,就是被我兰芳大军打在了关键的地方,现在缺乏兵力难以前进,所以大总统派我前来,就是为了劝说贵国不要出兵相助满清。”

    ————————

    ps:午餐肉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我喜欢的是羊羔肉卷,煮面的时候加上几卷,那滋味儿,美汁汁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