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五年,梁国之事彻底画上句号,姬御并没有询问梁嵩姬烨之事,毕竟五年前那场战役并不是梁嵩指挥,当事人死的都差不多了,梁嵩也不一定认得姬烨是谁。
而且随着李崇规的离奇死亡,谜底差不多也已经揭晓,只是没办法捅破这层窗户纸罢了。
姬御深吸了一口气,将目光投向了京城的方向,久久无言。
“进城!”柳洪勇的军令打破了姬御的沉思,将他拉回到现实之中,他长叹一声,随着大将军一同进驻了高阳城。
此战过后,梁山与高阳之间的旷野之上,横尸遍野,弥漫着硝烟与哀伤,双方损失惨重,大周死伤人数高达五千,而俘获的魏军也有一万余人,战争的残酷,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历时三个多月的激烈战斗,大周将士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拿回了本属于魏大周的国土,更是对大周国家尊严的胜利捍卫。
捷报传回,洛阳上下都沸腾了,人们欢呼雀跃,庆祝这场胜利。
街道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游行队伍,挥舞着大周旗帜,高呼着庆祝的口号。
“陛下,高阳大捷!!”太和殿之内,皇帝夏潜正在专心致志地批改奏折,突然听见太监路谨的通报,他的笔一顿,墨水在奏折上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污点。
“你说什么?高阳大捷?”夏潜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激动,这是他期盼已久的好消息。
“是的,陛下。”路谨低头恭敬地回答,“刚刚收到的战报,我军在高阳大败魏军,已经成功收复了失地。”
夏潜猛地站起来,脸上露出了难以掩饰的喜悦,激动地说:“好!好!这么快就拿下了!”
太监接着说道:“这是姬御殿下的请战奏折,殿下的意思是,来而不往非礼也,我军也应该乘胜追击,向着魏国进军!”
夏潜接过奏折,仔细地阅读起来,他看到姬御在奏折中详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以及乘胜追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夏潜内心的激动难以掩盖,哪个皇帝不想改将拓土,这已经是他压抑在心底将三十年的欲望了,如今真应该感谢魏国给了这么一次机会啊!
“立刻召集朝臣议事情。”夏潜说道。
朝议大殿,没等大臣开口,夏潜就直接说道。
“诸位爱卿,”夏潜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刚刚收到高阳大捷的消息,我军已成功收复失地,同时,姬御提出了乘胜追击、向魏国进军的建议。”
“陛下,战争之害,深于猛虎,臣以为陛下应当以和为贵,切不可轻易发起战争啊!”监察御史站出来说道。
御史言罢,很快又有许多的大臣站出来附和。
“陛下,御史所言极是,战争一旦爆发,百姓将流离失所,国家也会因此陷入动荡。”一位老臣痛心疾首地说道。
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理念当然也有不同,许多人认为能够和平共处,当然要好过打仗。
夏潜微微皱眉,他看向这一众官员,心中虽然有些不悦,但也知道这是臣子的职责所在,并未多说什么,而是转而看向丞相赵斯。
赵斯自然知道皇帝是什么意思,君臣共事多年,皇帝的想法必然瞒不过他,若是不想打,就不会召开这场朝会。
于是赵斯只能站出来说道:“陛下,臣认为,此次战争并非我大周所挑起,而是魏国侵犯我国领土在先,我军又刚刚取得大捷,士气正盛,此时必须要维护我大周的尊严。”
丞相说完,御史正要反驳,夏潜直接开口道:“丞相言之有理,朕也认为,此时正是乘胜追击的好时机,我们不仅要收回被侵占的土地,更要让魏国知道,侵犯我大周的下场,朕决定,采纳姬御的建议,乘胜追击,向魏国进军。”
此时此刻就算是傻子也明白皇帝早有决议,不过是召集大臣走一个过场罢了,御史也就不再多言。
“户部尚书,国库能不能支撑起这场战争?”夏潜严肃地问道。
孙文良站出来回答道:“以目前国库的状况,支撑五万大军这一年的打仗开销,还是绰绰有余的。”
“很好,”夏潜点了点头,“太子。”他呼唤道。
“儿臣在。”太子应声而出。
“务必保证此战的军备供应无虞,稳定军心”夏潜沉声说道。
太子神色坚定,毫不犹豫地回答:“儿臣定能做到,保证军备充足,让将士们无后顾之忧。”
......
......
高阳,此时的城内的魏军已经全部被控制,梁嵩已经死,这个时候他们的最高将领便是当时率领一队骑兵在黄河与姬御对视的薛计。
“你叫什么?”姬御沉声问道
薛计冷漠地瞥了一眼姬御,随后别过头去,选择了沉默。
“别忘了,你身后还站着一万魏军。”姬御淡淡地提醒
这句话触动了薛计的神经,他猛然回头,双目怒视着姬御。但是在姬御平静而坚定的目光下,他的愤怒渐渐消散,最终他垂下眼帘,低声说道:“我叫薛计,是这次的统军副将。”
“薛计,”姬御微微点头,“你觉得我该如何处置你们这么多人?”
薛计抬起眼,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决然,“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姬御轻轻一笑,摇了摇头,“魏国,你们是回不去了。但战争结束后,我会为你们找一个好去处。所以,好自为之,别做无谓的反抗。”姬御警告道,他的声音虽然平静,但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般敲在薛计的心头。
一万余人的俘虏数量太过于庞大,自然无法像上次一样与魏军交换,姬御选好的去处自然是去幽州做苦力,反正幽州兵多将广,再多的人也无法在幽州生事。
不过此行路途遥远,自然也只能等到到时候大军返航的时候一起,不过对于现在来说,看管确实是需要消耗不少兵力。
但是好在,此后若是举兵攻魏,并不需要攻城拔寨,大军只需要为骑兵压阵就行,三千骑兵足以横推。
而且随着李崇规的离奇死亡,谜底差不多也已经揭晓,只是没办法捅破这层窗户纸罢了。
姬御深吸了一口气,将目光投向了京城的方向,久久无言。
“进城!”柳洪勇的军令打破了姬御的沉思,将他拉回到现实之中,他长叹一声,随着大将军一同进驻了高阳城。
此战过后,梁山与高阳之间的旷野之上,横尸遍野,弥漫着硝烟与哀伤,双方损失惨重,大周死伤人数高达五千,而俘获的魏军也有一万余人,战争的残酷,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历时三个多月的激烈战斗,大周将士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拿回了本属于魏大周的国土,更是对大周国家尊严的胜利捍卫。
捷报传回,洛阳上下都沸腾了,人们欢呼雀跃,庆祝这场胜利。
街道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游行队伍,挥舞着大周旗帜,高呼着庆祝的口号。
“陛下,高阳大捷!!”太和殿之内,皇帝夏潜正在专心致志地批改奏折,突然听见太监路谨的通报,他的笔一顿,墨水在奏折上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污点。
“你说什么?高阳大捷?”夏潜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激动,这是他期盼已久的好消息。
“是的,陛下。”路谨低头恭敬地回答,“刚刚收到的战报,我军在高阳大败魏军,已经成功收复了失地。”
夏潜猛地站起来,脸上露出了难以掩饰的喜悦,激动地说:“好!好!这么快就拿下了!”
太监接着说道:“这是姬御殿下的请战奏折,殿下的意思是,来而不往非礼也,我军也应该乘胜追击,向着魏国进军!”
夏潜接过奏折,仔细地阅读起来,他看到姬御在奏折中详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以及乘胜追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夏潜内心的激动难以掩盖,哪个皇帝不想改将拓土,这已经是他压抑在心底将三十年的欲望了,如今真应该感谢魏国给了这么一次机会啊!
“立刻召集朝臣议事情。”夏潜说道。
朝议大殿,没等大臣开口,夏潜就直接说道。
“诸位爱卿,”夏潜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刚刚收到高阳大捷的消息,我军已成功收复失地,同时,姬御提出了乘胜追击、向魏国进军的建议。”
“陛下,战争之害,深于猛虎,臣以为陛下应当以和为贵,切不可轻易发起战争啊!”监察御史站出来说道。
御史言罢,很快又有许多的大臣站出来附和。
“陛下,御史所言极是,战争一旦爆发,百姓将流离失所,国家也会因此陷入动荡。”一位老臣痛心疾首地说道。
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理念当然也有不同,许多人认为能够和平共处,当然要好过打仗。
夏潜微微皱眉,他看向这一众官员,心中虽然有些不悦,但也知道这是臣子的职责所在,并未多说什么,而是转而看向丞相赵斯。
赵斯自然知道皇帝是什么意思,君臣共事多年,皇帝的想法必然瞒不过他,若是不想打,就不会召开这场朝会。
于是赵斯只能站出来说道:“陛下,臣认为,此次战争并非我大周所挑起,而是魏国侵犯我国领土在先,我军又刚刚取得大捷,士气正盛,此时必须要维护我大周的尊严。”
丞相说完,御史正要反驳,夏潜直接开口道:“丞相言之有理,朕也认为,此时正是乘胜追击的好时机,我们不仅要收回被侵占的土地,更要让魏国知道,侵犯我大周的下场,朕决定,采纳姬御的建议,乘胜追击,向魏国进军。”
此时此刻就算是傻子也明白皇帝早有决议,不过是召集大臣走一个过场罢了,御史也就不再多言。
“户部尚书,国库能不能支撑起这场战争?”夏潜严肃地问道。
孙文良站出来回答道:“以目前国库的状况,支撑五万大军这一年的打仗开销,还是绰绰有余的。”
“很好,”夏潜点了点头,“太子。”他呼唤道。
“儿臣在。”太子应声而出。
“务必保证此战的军备供应无虞,稳定军心”夏潜沉声说道。
太子神色坚定,毫不犹豫地回答:“儿臣定能做到,保证军备充足,让将士们无后顾之忧。”
......
......
高阳,此时的城内的魏军已经全部被控制,梁嵩已经死,这个时候他们的最高将领便是当时率领一队骑兵在黄河与姬御对视的薛计。
“你叫什么?”姬御沉声问道
薛计冷漠地瞥了一眼姬御,随后别过头去,选择了沉默。
“别忘了,你身后还站着一万魏军。”姬御淡淡地提醒
这句话触动了薛计的神经,他猛然回头,双目怒视着姬御。但是在姬御平静而坚定的目光下,他的愤怒渐渐消散,最终他垂下眼帘,低声说道:“我叫薛计,是这次的统军副将。”
“薛计,”姬御微微点头,“你觉得我该如何处置你们这么多人?”
薛计抬起眼,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决然,“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姬御轻轻一笑,摇了摇头,“魏国,你们是回不去了。但战争结束后,我会为你们找一个好去处。所以,好自为之,别做无谓的反抗。”姬御警告道,他的声音虽然平静,但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般敲在薛计的心头。
一万余人的俘虏数量太过于庞大,自然无法像上次一样与魏军交换,姬御选好的去处自然是去幽州做苦力,反正幽州兵多将广,再多的人也无法在幽州生事。
不过此行路途遥远,自然也只能等到到时候大军返航的时候一起,不过对于现在来说,看管确实是需要消耗不少兵力。
但是好在,此后若是举兵攻魏,并不需要攻城拔寨,大军只需要为骑兵压阵就行,三千骑兵足以横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