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太初宫。
大秦使团专使、内阁次辅兼礼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杨升平下了马车,稍稍整理一下官服后,并未立即随着那名引路的禁卫军官步入宫门,反而回头望着广场上那座巨大的太祖帝王铜像,聚神凝视着,久久不语。
整座雕像高16.20米,重65吨,大齐太祖皇帝侧身而立,眼神深邃地望着远方,右手高高的扬起,似乎在继续引领着齐国民众,向着远方坚实而远大的目标勇往直前。
“这是一位伟大而睿智的帝王。”
杨升平心中对这位大齐的开国皇帝由衷地充满敬意,他几乎以一己之力,创立了这个强大而富庶的帝国,并将帝国的威名远播四海,成为这片广阔海洋的主人。
尽管,我大秦雄踞神州,自诩东方大国,驭民亿万,兵员亦百万之众。
但以杨升平为主的大秦开明派官员却深知,以综合国力而论,大秦是远远不如齐国的,不说财力上的差距,就是单凭军力,百万大秦官兵也未必是齐国军队的对手。
那些受训于齐国海陆军学校的秦军将领归国后,无不为齐国军队强大的火力、充分的后勤保障、先进的武器系统、专业的战斗指挥技能所震慑。虽然,齐国陆军规模不过四万余,而且还分驻本土和众多海外领地,看上去军力单薄,不成规模。
然而,熟谙齐国军队指挥动员系统的秦军将领却并不敢以齐军人少而生出丝毫轻视之心。因为,齐国实施的是一种普遍兵役制度,全体适龄国民都有义务服役参军。而且齐国还拥有这个世界上可能是最庞大、也是最为有效的战时动员机制。
据说,齐国一旦进入战时状态,他们的军队规模可以在一个月内迅速由四万人扩充至八万人,三個月后,这个数字将会变成十五到二十万,而半年后则会达到五十万。
另外,齐国还拥有众多的藩属国和海外领地,在爆发大规模战事时,想必他们也将会义无反顾地承担出兵的义务,跟随齐军征战于沙场。
当然,我大秦如此算计齐国的军力,并不是要以他们为假想敌,采取激进的反齐政策。作为同宗同源的两个汉人国家,大秦朝堂内外其实并不愿意与齐国交恶,更不想与齐国发生战争,哪怕他们持续多年扶持那个北明伪朝,哪怕他们在我大秦传统势力范围内挖墙脚搞小动作,哪怕他们经常指责我大秦实施保守而严苛的贸易政策。
我大秦目前的战略重心在北方、在西北,在那些虎视眈眈窥探中原的鞑虏和蛮夷身上。纵观历朝历代,北方胡虏边患,始终是中原王朝的生死大敌,稍有不慎,就会被其趁虚而入,夺取神州,役使我亿万华夏之民。
而齐国,所图者,无非财货贸易之利罢了。
况且与齐国贸易往来,也相应地促进了大秦的市场繁荣。茶叶、瓷器、丝绸、药材、生丝、棉花、桐油、猪鬃、矿产品等,通过齐国商人大量出口,换回了无数的金银,也为朝廷贡献了数百万两白银的市舶税。
此次前来齐国,除了要求齐国约束北明停止侵犯大秦领土外,还要取得他们相应的财政支持。为此,大秦除了继续维持此前对齐国开放的广州、福州、上海、蓬莱、钦州等几个对外贸易口岸外,还增加了扬州、安庆、武汉三个长江沿岸城市,以及宁波、即墨(今青岛即墨区)两座沿海城市,对齐国商人开放,允许在上述地区从事进出口贸易,以满足齐国贸易扩大的需求。
随着与齐秦两国经贸往来频繁,双方的联系也日益紧密,朝野内外也受到齐国的深重影响。一些海贸商人、开明学者,以及不少留学齐国的官员纷纷向朝廷建言,要革新变法,师随齐国,重科技、兴实学、办工厂,在大秦境内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从而摆脱目前愚昧落后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但此举,遭到朝堂上下众多守旧派势力的激烈反对。他们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坚决主张维护传统文化和既有的教育体系,反对借鉴齐国文化和制度。华夏文明传承千年,自有调节机制,只要施仁政,行礼义,足可维系朝廷内外一统,上下一体。
至于什么所谓的科技、器物,乃至齐国的铁路、蒸汽机车,不过是“古今之奇观,绝世之巧术”而已。
而且,一些“仁人志士”还透过现象看本质,对齐国的建立、发展、运行的逻辑,进行了研究,并总结道,“齐人之商贾与闻政,官商相保卫,资商力以养兵。”
而我华夏数千年传统,则是“中国天下为家,已更数千载,政令统于一人,财赋归诸一人,尊卑贵贱礼制殊严,士农工商品流各别,逐末之人何得妄参国是?”
对兴办工厂、倡导实业,扩大对外贸易,守旧派认为亦不可取,称“盖重农抑商所以教勤朴,而广生财之源,重士抑商多以劝德行,立制治之本,其实抑商贾之利权,即以伸朝廷爵位之权。”
嗯,说直白点,就是我大秦是官尊商卑的社会秩序,乃至朝廷权威,均是建立在压制商业的基础上的,可不能像齐国那般,官商一体,颠覆了官员士绅的“尊贵”地位,没了体统。
作为游学齐国三载,深切认识到秦齐两国之间巨大差距的杨升平,就是大秦朝堂中不折不扣的开明派。他在不同场合,都极力主张朝廷要进行一场彻底的维新变法,仿效齐国之政,厉行变革,从而像齐国一样,变得富裕而强大。
大陆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资源禀赋更是要强出汉洲万分,齐国能在短短数十年迅速崛起,作为同文同种的大秦,若是能稍稍变法革新,再引进一些齐国诸多先进经验和技术,没理由会继续落后于齐国。
然而,在古老的华夏大地,守旧顽固势力的强大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他们坚持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若是“正气为之不伸,数年之后,将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齐)不止。”
朝堂中,守旧派对那些倡导维新变革的开明派展开了疯狂打压和攻讦。杨升平三十年的宦途中,数度起起落落。就在他担任此次访齐专使前,尚被贬至青海总督任上,整日里吹着凛冽寒风,看着遍地的牛羊,郁郁而不得志。
要不是大秦乾元帝需要一位通晓外务并且熟悉齐国内情的官员为使,前往汉洲访问,杨升平怕是也不会被召入朝中,还被擢升为内阁次辅、礼部尚书之职。
“为秦齐交好,继续维系双方百年盟约之谊,朕已着令内阁礼教部从明年开始,将秦国留学名额增加至八百人。”
杨升平礼在太初宫永昌殿觐见泰平帝后,代表大秦乾元帝礼节性地问安泰平帝,并简短叙说了大秦朝堂的近况、国内民生,以及西北和漠北的战事。同时,对齐国予以大秦的财政和军事支持,表示了诚挚的感谢。
而泰平帝则表现得较为平易,除了问候乾元帝外,还对大秦内部的新旧两派争执,表达了严重的关切,希望齐秦两国目前维持的友好关系,不以“个别人”的执念和喜恶,而受到损害,更不能因此,波及齐国的商人和旅行的国民。
未了,泰平帝表示,为了增进齐秦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消弭隔阂,齐国内阁政府会拨出一些教育款项,用于资助那些有志于前来齐国留学的大秦学生。
“非常感谢陛下的慷然之举。”杨升平拱手施礼道:“待本使返回南京后,必会奏请我皇,于国子监和各地府县监学中,遴选聪慧机变之人,前往贵国游学。”
泰平帝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自三十多年前,太祖皇帝时期,便开始施行资助秦国学生留学之事,这么多年来,陆续培养了数千秦国留学生。虽然有不少人最后留在了齐国,成为齐国的人才储备。但那些回到大陆的秦国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和生活,潜移默化中,或多或少都会对齐国产生一种亲近感,以及一丝敬畏感。
这些人要么进入大秦朝堂当中,成为亲齐国的开明派,要么从事于工商业,成为潜在的买办商人。通过他们,齐国间接扩大了在秦国的影响力,也对秦国的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
“陛下,此前我大秦皇室请求与大齐皇室联姻,以维系两国亲近友好之势,但至今,贵国内阁仍不予回应。”就在此次觐见行将结束时,杨升平突然开口询问道:“本使为此颇感疑惑,特奏于陛下,聆听圣裁。”
“哦。”泰平帝闻言,怔了一下,随即笑了笑,轻声说道:“此事,内阁已呈请于朕。不过,朕不同意联姻。”
“陛下,敢闻此间情由?”杨升平心中生出一丝不快。
什么意思,你们齐国皇室难道瞧不起我大秦皇室?
“近亲不婚。”泰平帝说道:“贵使需知,朕与贵国皇帝乃为表亲,为子孙计,当不宜联姻。此间缘由,朕当亲笔书信致贵国皇帝,以示说明。”
“近亲不婚?”杨升平诧异地看着泰平帝。
“嗯,我齐国医学界已然证明,近亲通婚,后代多隐疾。”泰平帝微笑着说道:“若是想加强两国皇室之亲近,联姻也无不可,但需在三代旁系以外,另寻宗室子弟,以为通婚。”
记得幼时,太祖皇帝曾耻笑欧洲的两家哈布斯堡王朝,说那两家子皇室,娶过来嫁过去的全是都亲戚,生出的后代,不是傻瓜,就是神经病,或者就是身体严重缺陷者。
为了后人着想,更是为了皇室族群的健康,最好是严禁三代之内的近亲通婚。
虽然,两国目前的适婚的皇室子女,已经不属于三代以内的近亲,但泰平帝一想到太祖皇帝的警言,还是下意识地拒绝自家的直系子(孙)女与秦国皇室联姻。
“陛下,长安皇家医学院奏报,乐安大长公主情势已然不好,恐……时日无多。”秦国专使刚刚离去,一名皇室秘书官神情凝重地上前奏道。
“准备车驾吧。”泰平帝立时起身,微微叹了一口气,“召皇后,随我一同去送姑母最后一程。”
大秦使团专使、内阁次辅兼礼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杨升平下了马车,稍稍整理一下官服后,并未立即随着那名引路的禁卫军官步入宫门,反而回头望着广场上那座巨大的太祖帝王铜像,聚神凝视着,久久不语。
整座雕像高16.20米,重65吨,大齐太祖皇帝侧身而立,眼神深邃地望着远方,右手高高的扬起,似乎在继续引领着齐国民众,向着远方坚实而远大的目标勇往直前。
“这是一位伟大而睿智的帝王。”
杨升平心中对这位大齐的开国皇帝由衷地充满敬意,他几乎以一己之力,创立了这个强大而富庶的帝国,并将帝国的威名远播四海,成为这片广阔海洋的主人。
尽管,我大秦雄踞神州,自诩东方大国,驭民亿万,兵员亦百万之众。
但以杨升平为主的大秦开明派官员却深知,以综合国力而论,大秦是远远不如齐国的,不说财力上的差距,就是单凭军力,百万大秦官兵也未必是齐国军队的对手。
那些受训于齐国海陆军学校的秦军将领归国后,无不为齐国军队强大的火力、充分的后勤保障、先进的武器系统、专业的战斗指挥技能所震慑。虽然,齐国陆军规模不过四万余,而且还分驻本土和众多海外领地,看上去军力单薄,不成规模。
然而,熟谙齐国军队指挥动员系统的秦军将领却并不敢以齐军人少而生出丝毫轻视之心。因为,齐国实施的是一种普遍兵役制度,全体适龄国民都有义务服役参军。而且齐国还拥有这个世界上可能是最庞大、也是最为有效的战时动员机制。
据说,齐国一旦进入战时状态,他们的军队规模可以在一个月内迅速由四万人扩充至八万人,三個月后,这个数字将会变成十五到二十万,而半年后则会达到五十万。
另外,齐国还拥有众多的藩属国和海外领地,在爆发大规模战事时,想必他们也将会义无反顾地承担出兵的义务,跟随齐军征战于沙场。
当然,我大秦如此算计齐国的军力,并不是要以他们为假想敌,采取激进的反齐政策。作为同宗同源的两个汉人国家,大秦朝堂内外其实并不愿意与齐国交恶,更不想与齐国发生战争,哪怕他们持续多年扶持那个北明伪朝,哪怕他们在我大秦传统势力范围内挖墙脚搞小动作,哪怕他们经常指责我大秦实施保守而严苛的贸易政策。
我大秦目前的战略重心在北方、在西北,在那些虎视眈眈窥探中原的鞑虏和蛮夷身上。纵观历朝历代,北方胡虏边患,始终是中原王朝的生死大敌,稍有不慎,就会被其趁虚而入,夺取神州,役使我亿万华夏之民。
而齐国,所图者,无非财货贸易之利罢了。
况且与齐国贸易往来,也相应地促进了大秦的市场繁荣。茶叶、瓷器、丝绸、药材、生丝、棉花、桐油、猪鬃、矿产品等,通过齐国商人大量出口,换回了无数的金银,也为朝廷贡献了数百万两白银的市舶税。
此次前来齐国,除了要求齐国约束北明停止侵犯大秦领土外,还要取得他们相应的财政支持。为此,大秦除了继续维持此前对齐国开放的广州、福州、上海、蓬莱、钦州等几个对外贸易口岸外,还增加了扬州、安庆、武汉三个长江沿岸城市,以及宁波、即墨(今青岛即墨区)两座沿海城市,对齐国商人开放,允许在上述地区从事进出口贸易,以满足齐国贸易扩大的需求。
随着与齐秦两国经贸往来频繁,双方的联系也日益紧密,朝野内外也受到齐国的深重影响。一些海贸商人、开明学者,以及不少留学齐国的官员纷纷向朝廷建言,要革新变法,师随齐国,重科技、兴实学、办工厂,在大秦境内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从而摆脱目前愚昧落后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但此举,遭到朝堂上下众多守旧派势力的激烈反对。他们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坚决主张维护传统文化和既有的教育体系,反对借鉴齐国文化和制度。华夏文明传承千年,自有调节机制,只要施仁政,行礼义,足可维系朝廷内外一统,上下一体。
至于什么所谓的科技、器物,乃至齐国的铁路、蒸汽机车,不过是“古今之奇观,绝世之巧术”而已。
而且,一些“仁人志士”还透过现象看本质,对齐国的建立、发展、运行的逻辑,进行了研究,并总结道,“齐人之商贾与闻政,官商相保卫,资商力以养兵。”
而我华夏数千年传统,则是“中国天下为家,已更数千载,政令统于一人,财赋归诸一人,尊卑贵贱礼制殊严,士农工商品流各别,逐末之人何得妄参国是?”
对兴办工厂、倡导实业,扩大对外贸易,守旧派认为亦不可取,称“盖重农抑商所以教勤朴,而广生财之源,重士抑商多以劝德行,立制治之本,其实抑商贾之利权,即以伸朝廷爵位之权。”
嗯,说直白点,就是我大秦是官尊商卑的社会秩序,乃至朝廷权威,均是建立在压制商业的基础上的,可不能像齐国那般,官商一体,颠覆了官员士绅的“尊贵”地位,没了体统。
作为游学齐国三载,深切认识到秦齐两国之间巨大差距的杨升平,就是大秦朝堂中不折不扣的开明派。他在不同场合,都极力主张朝廷要进行一场彻底的维新变法,仿效齐国之政,厉行变革,从而像齐国一样,变得富裕而强大。
大陆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资源禀赋更是要强出汉洲万分,齐国能在短短数十年迅速崛起,作为同文同种的大秦,若是能稍稍变法革新,再引进一些齐国诸多先进经验和技术,没理由会继续落后于齐国。
然而,在古老的华夏大地,守旧顽固势力的强大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他们坚持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若是“正气为之不伸,数年之后,将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齐)不止。”
朝堂中,守旧派对那些倡导维新变革的开明派展开了疯狂打压和攻讦。杨升平三十年的宦途中,数度起起落落。就在他担任此次访齐专使前,尚被贬至青海总督任上,整日里吹着凛冽寒风,看着遍地的牛羊,郁郁而不得志。
要不是大秦乾元帝需要一位通晓外务并且熟悉齐国内情的官员为使,前往汉洲访问,杨升平怕是也不会被召入朝中,还被擢升为内阁次辅、礼部尚书之职。
“为秦齐交好,继续维系双方百年盟约之谊,朕已着令内阁礼教部从明年开始,将秦国留学名额增加至八百人。”
杨升平礼在太初宫永昌殿觐见泰平帝后,代表大秦乾元帝礼节性地问安泰平帝,并简短叙说了大秦朝堂的近况、国内民生,以及西北和漠北的战事。同时,对齐国予以大秦的财政和军事支持,表示了诚挚的感谢。
而泰平帝则表现得较为平易,除了问候乾元帝外,还对大秦内部的新旧两派争执,表达了严重的关切,希望齐秦两国目前维持的友好关系,不以“个别人”的执念和喜恶,而受到损害,更不能因此,波及齐国的商人和旅行的国民。
未了,泰平帝表示,为了增进齐秦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消弭隔阂,齐国内阁政府会拨出一些教育款项,用于资助那些有志于前来齐国留学的大秦学生。
“非常感谢陛下的慷然之举。”杨升平拱手施礼道:“待本使返回南京后,必会奏请我皇,于国子监和各地府县监学中,遴选聪慧机变之人,前往贵国游学。”
泰平帝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自三十多年前,太祖皇帝时期,便开始施行资助秦国学生留学之事,这么多年来,陆续培养了数千秦国留学生。虽然有不少人最后留在了齐国,成为齐国的人才储备。但那些回到大陆的秦国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和生活,潜移默化中,或多或少都会对齐国产生一种亲近感,以及一丝敬畏感。
这些人要么进入大秦朝堂当中,成为亲齐国的开明派,要么从事于工商业,成为潜在的买办商人。通过他们,齐国间接扩大了在秦国的影响力,也对秦国的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
“陛下,此前我大秦皇室请求与大齐皇室联姻,以维系两国亲近友好之势,但至今,贵国内阁仍不予回应。”就在此次觐见行将结束时,杨升平突然开口询问道:“本使为此颇感疑惑,特奏于陛下,聆听圣裁。”
“哦。”泰平帝闻言,怔了一下,随即笑了笑,轻声说道:“此事,内阁已呈请于朕。不过,朕不同意联姻。”
“陛下,敢闻此间情由?”杨升平心中生出一丝不快。
什么意思,你们齐国皇室难道瞧不起我大秦皇室?
“近亲不婚。”泰平帝说道:“贵使需知,朕与贵国皇帝乃为表亲,为子孙计,当不宜联姻。此间缘由,朕当亲笔书信致贵国皇帝,以示说明。”
“近亲不婚?”杨升平诧异地看着泰平帝。
“嗯,我齐国医学界已然证明,近亲通婚,后代多隐疾。”泰平帝微笑着说道:“若是想加强两国皇室之亲近,联姻也无不可,但需在三代旁系以外,另寻宗室子弟,以为通婚。”
记得幼时,太祖皇帝曾耻笑欧洲的两家哈布斯堡王朝,说那两家子皇室,娶过来嫁过去的全是都亲戚,生出的后代,不是傻瓜,就是神经病,或者就是身体严重缺陷者。
为了后人着想,更是为了皇室族群的健康,最好是严禁三代之内的近亲通婚。
虽然,两国目前的适婚的皇室子女,已经不属于三代以内的近亲,但泰平帝一想到太祖皇帝的警言,还是下意识地拒绝自家的直系子(孙)女与秦国皇室联姻。
“陛下,长安皇家医学院奏报,乐安大长公主情势已然不好,恐……时日无多。”秦国专使刚刚离去,一名皇室秘书官神情凝重地上前奏道。
“准备车驾吧。”泰平帝立时起身,微微叹了一口气,“召皇后,随我一同去送姑母最后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