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上午赵骏都在逛街。

    内城繁华似锦,人流穿梭,确实是一番盛世。

    而且很大,到处都是高门大院,到处都是商业街道,来来往往的人非常多。

    他走走停停,饿了就买点小吃,渴了还有汤水清茶,几乎每走几米,就有各种各样的茶铺、小吃铺以及饭庄酒楼。

    他站在清风桥上看风景,有穿着轻纱丝绸长衣的小姐打伞擦肩而过,手拿折扇的儒生士子吟诗作对,挑着货柜的货郎叫卖声在耳边回荡,一切都这么宁静祥和。

    甚至连治安都很好,逛了大半天,没有沿街乞讨的乞丐,没有邻里之间的纠纷,更没有没有打架闹事的泼皮,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和谐得过分。

    曹修已经走了,他毕竟是皇城使,皇城司的势力范围虽然只在汴梁,但皇城司的察子数以千计,每天要处理各类信息,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因此身边只有狄青以及他刚入伍带班的几个弟兄。

    至于身边还跟着多少暗探,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

    “小郎,那里就是汴梁有名的樊楼,听说樊楼是汴梁七十二楼之首,里面的美食、歌舞,还有小姐都是一绝。”

    狄青指着远处一栋高楼说道。

    金河岸杨柳飘飘,那高楼在参天树木的绿茵当中若隐若现,隐约间似乎还能看到三楼凸出的栏杆边有秀丽身影闪过。

    最重要的是这栋楼据说只是樊楼其中一栋,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还有连楼成栋的屋院,宛若宫殿。

    “狄青啊。”

    听到狄青的话,赵骏就问道:“你说的这个小姐,是我理解的那个小姐吗?”

    狄青挠挠头道:“不知道小郎说的小姐是什么?”

    “就是那个.算了,没事。”

    赵骏摇摇头。

    他其实知道小姐这个称呼大概就是从五代十国至北宋时候开始。

    有两个意思,最初就是称呼达官贵人的女儿。

    但因为五代十国战乱不休,常有俘虏敌人官员的家属送去当军妓或者官伎,慢慢地这个称呼自然也就变了味。

    旁边石玉笑着说道:“小郎不去见识一下吗?汴梁东角楼街巷、马前街、各瓦子大小勾栏五十余家,每家都有不一样的风采。”

    “你经常去吗?”

    赵骏笑道。

    “倒也不常去,咱们当差能有几个钱。”

    石玉嘟囔了一句,别看大宋每年要为军队花四五千万贯,算上去好像八十万禁军加四十万厢军,每个人每年能分到四十多贯。

    实际上每年能到手个四五贯就算不错了,毕竟这四五千万贯层层吸血,层层盘剥,到手已经是十不足一。

    “没钱就不去了,那些地方也不是我想去的地方,我想问问,外城也这般繁华吗?”

    赵骏问。

    “外城就差了许多。”

    狄青说道:“那边多是民居,人也多。”

    “下次去那边看看吧。”

    赵骏瞧了瞧天色,已经是下午,按照约定今天王曾会过来教他行文,该回去了。

    刘庆纳闷道:“小郎,内城不好玩吗?非得去外城。”

    赵骏摇摇头道:“内城不是我想看的地方,这里只剩下纸醉金迷,整日待在这种地方,就会觉得大宋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看不见人间疾苦。”

    “我觉得内城也挺人家疾苦的,比如说明明内城到处都是好玩的地方,但我兜里却比脸还干净,哪都玩不了。”

    李义捏了捏自己干瘪的钱袋,自从跟着狄青从外围的御马直调到殿前司后,收入是高了点,但也高不到哪里去,而且还得养老婆孩子,实在没多少钱供他们享受。

    哥几个还以为跟了大人物身边,为大人物介绍点酒楼歌院勾栏,能跟着他去见见世面,哪知道大人物居然不好这口。

    但他们却不知道,不是赵骏不想去,路过一家勾栏的时候,他还多看了几眼。

    对那种地方好奇的心理更多一些。

    可前段时间还喊着口号要振兴大宋,结果刚出皇宫就直奔勾栏妓院,就实在离谱了点,而且这种地方以后有的时间去看,虽然好奇,却也不是耐不住性子。

    赵骏上午逛了内城两处坊市,也见识到了大宋最繁华的地区,这里的确如司马光说的那样“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若整个大宋都是如此,那大宋将是一片乐土,人间仙境,哪里还需要他来振兴呢?

    可惜的是一路走来,赵骏看到的不止是歌舞升平,还看到了各坊市纵横交错,街道上有禁军、衙役维持秩序,有角楼、望楼观察四方,治安和经商环境自然非常好。

    就是外城是不是也如这样一般。

    一行人便打道回府,赵骏回家之后,自己去了书房看书。

    书房内摆满了书籍,都是大儒注释的经典著作,他专注于《孝经》,就拿了本初唐大儒孔颖达注释的书看起来。

    等到下午申时三刻,王曾散值下班,径直被轿夫送到了他的住宅外,赵骏亲自出来迎接。

    在他家当护卫的皇城察子们见到这一幕,眼珠子都快瞪下来。

    王相公居然来了?

    “这位小郎到底是什么人物?王相公竟然亲自到访?”

    “谁知道去,咱们只管听令行事就行。”

    “上头的事情还是别管。”

    几个护卫察子为首的叫周辛,是探事司的押班,听起来像个普通衙役,实际上还是武职六品亲卫官,属于皇帝亲军。

    他早就察觉到了事情的不对劲,皇城司虽然被那些文官们忌惮,时常上奏折喊打喊杀,要官家将衙门裁撤掉。

    但因为深受官家倚重,所以皇城使的地位不低,寻常人哪有资格让他陪着过来,且还留下察子当护卫。

    现在又来了位相公,这证明里面的那位显然有惊天大的身份,这让原本因被无故派来留守,像坐牢一般的察子们顿时精神起来,认真做好护卫工作。

    赵骏也没管他们,毕竟才第一天认识,都不熟,就让他们做好分内工作就是,自己亲自领着王曾进入了书房。

    “骏小子,这里呆的怎么样?还习惯吗?”

    王曾进来打量了一下他的房子,虽说小是小了点,比不得他在御街州桥外的王家大宅,但胜在离皇宫近,想进宫还是很容易。

    赵骏整理了一下笔墨纸砚,笑着说道:“还行吧,有个住的地方就行,我是农村出身,不太挑地方。”

    “嗯,那就好。”

    王曾看到赵骏桌案上已经摆上了孝经,似乎有翻动的痕迹,满意地点点头道:“看来你已经开始在学习经义了。”

    “那有什么办法,让伱们帮忙你们又不帮,只能自己学了,总不能绕开科举,官家直接给我册封吧。”

    赵骏试探性地开了句玩笑。

    王曾的脸色一下子就不好看了起来,说道:“赵骏,人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为好。”

    “呵呵。”

    赵骏皮笑肉不笑地应了一句。

    “今日我来教你行文格式,我带了几张卷子,是我以前写的,你先抄一遍看看,熟悉这种行文。”

    王曾走过来从袖子里拿了几张卷子出来。

    赵骏接过来扫了一遍,然后自己准备了纸笔,拿毛笔在砚台里新倒的墨上沾了沾,就坐下开始抄写。

    王曾看到他握笔的姿势就皱起眉头道:“你难道不会用笔吗?”

    “不是不会,是很久没用了,生疏了。”

    赵骏说道。

    他是学过毛笔字的,现在义务教育下,基本上只要不是特别偏远的农村,普通小镇的小学都有毛笔课,一直从三年级学到六年级,学了三年。

    之后到了高中,提倡素质教育下,文科生每周也有一节书法课,当年赵骏的书法居然还不错,写得有模有样。

    问题是他大学四年都没摸毛笔,手势自然没以前那么熟练。

    “会写字就好,慢慢来吧。”

    王曾点点头,然后指着卷文上面说道:“你看,一篇策论要分为三种,分别是策头、策项以及策尾,策头是策文的开头,可分为“启对语”“导引语”“收束语”,起到引导整篇策论题意的作用,至于这策项.”

    赵骏用毛笔抄王曾的策论,刚开始抄得磕磕绊绊,毕竟几年没拿毛笔,肯定是不如从前。但慢慢地也掌握了节奏,字写得差了些,不过勉强能认出来,倒也不成问题。

    考科举不是考书法,基本上只要字不是特别离谱,潦草到考官完全认不出来,在内容足够强悍的情况下,大抵是可以过关。

    而王曾讲述的就是写策论的行为格式,赵骏一边听着他的讲解,一边觉得怎么那么熟悉。

    又一边抄写一边听着,忽然就想到。

    这TM不就是作文吗?

    语文作文不就是先确定主题,然后立意,再阐述真理,最后点题呼应,也就是俗称的开头、中间和结尾。

    果然。

    千百年来写这玩意儿一直是一个套路。

    把这种行文格式理解成作为之后,倒是一下子让赵骏的脑子清晰了许多。

    他继续听着王曾的讲解,对策论行文的了解也深了不少。

    就这样过了三个多小时,到酉时三刻,也就是晚上八点钟的时候,赵骏对策论行文就已经有了个概念。

    现在只需要再深化理解一下,然后学会用古人的语气以及少部分需要用到的繁体字,并且把毛笔字重新拾起来,大抵就能写出一篇策论了。

    “这就是策论的一些要点,看来你学得很快啊,离乡试还有二十多天,我明天会让人多拿一些我当年写的策论过来,你先可以照着模仿写,争取十天之内写一篇属于自己的策论。”

    王曾看着赵骏领悟速度很快,已经对策论行文有了一定了解,不由得感叹后世之人真是聪慧,当年自己学了很久才学会的东西他一眼就看懂。

    却不知道赵骏高考作文是58分,就差2分就是满分,扣分的原因还是时间不够,写得太急,写了两个错别字。

    “多谢王公了,不知道王公的宅院在哪里,下次我去拜访拜访。”

    赵骏停了下手中的笔。

    他现在又找回了一点状态,笔迹已经比刚开始好了很多。

    王曾随口说道:“在御街鼓楼一侧,离相国寺倒是不远,那边风景不错,就在汴河边上。”

    “是那栋占地数十亩的豪门大院?”

    “是的。”

    “王公家还真是有钱。”

    “呵呵,我们都是一样,普通家庭,最多房子大了点。”

    王曾以为赵骏是嫌弃自己住小屋,他住豪宅,心里有些不平衡,就应付了一句。

    “呵呵。”

    赵骏也报以笑容。

    片刻功夫天色暗了下来,王曾就离开了。

    赵骏回到房间,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私人空间,他开始细细思索。

    其实最近这段时间,他一直在试探宋朝这些士大夫们的底线。

    刚穿越过来,他确实有想过赵祯会不会直接赐他什么官。

    毕竟只有拥有官职才有直接发号施令的权力,否则的话就只能间接给那群人下指令。

    问题是以后改革是要革这些士大夫,吕夷简王曾他们就是这个群体,又怎么可能革自己的命?

    所以如果他不做官的话,那么推动革新,下场依旧跟王安石一样,下层执行会不到位,最终也只是黯然收场。

    只有入官场,纠集一批志同道合者,如范仲淹这样,才能够积蓄力量,打败这群顽固守旧派。

    但当他听到赵祯只是给个赐同进士出身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想多了。

    不管是大宋皇帝还是大宋官员们,都不会让一个连科举都没有参加过的人直接进入官场身居高位。

    虽说有门荫的说法,可他们也有底线,那就是门荫入仕者当不了最高级别的官员。

    比如夏竦他爹是个烈士,靠着这点入仕,得到了宰相李沆的举荐也只是从小武官变成一个文官主簿,之后还得考科举才能升上去。

    所以如果直接把一个没参加过科举的人送入官场,这本身就是对整个士大夫阶级的挑衅,会被歧视,被反对。

    因而一开始赵祯他们就想让赵骏走个过程,参加一下科举,等落第之后再赐同进士出身。

    这一点赵骏并不反对。

    在知道强行不靠科举入仕道路艰难的情况下,他就只能先按照大宋的规则走。否则刚穿越过来,就直面庞大的士大夫阶级,实在是有点不自量力。

    这也算是入乡随俗,以及先融入他们的规则,了解他们的规则,再打破他们的规则。

    不然的话,强行从外部打破,很容易引起整个士大夫阶级的反扑。

    问题是赵骏需要话语权和摸清楚他们的底线,自然要力主争取自身的利益,怎么能得个赐同进士出身,去做官场的底层人呢?

    所以他也有自己的要求,那就是需要吕夷简王曾他们开后门,除了争取话语权外,也是在看看这些人会不会同意。

    只要同意了,那他入仕起点就很高,升迁速度快自然就是情理之中。

    同时也证明了吕夷简王曾他们确实是真心想改革,在不遗余力地帮助自己,希望自己能给大宋带来强盛。

    可目前来看,显然他们依旧有自己的立场和利益,不愿意赵骏走得那么快,死抱着底线不放。

    那赵骏暂时也没什么办法,他还没那么蠢到强行和他们继续硬刚下去。

    只不过他总觉得哪里有什么不对劲。

    比如说吕夷简他们当初就一直说什么,只有进入官场才能了解官场之类的话,明明应该很支持自己入仕的,为什么又要设置一定障碍呢?

    而且赵祯赐自己同进士出身的时候,也是吕夷简他们一直在劝说自己同意。

    道理是这个道理没错了,但他们似乎既想让自己科举入仕,又似乎不想让自己那么容易进去,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阴谋之类?

    或者说他们并不想改革?

    应该不至于吧。

    自己都跟他们说了这么多了,难道他们不知道不改革会是什么下场?

    所以他们应该是支持自己的?

    那是自己想多了?

    似乎也是。

    毕竟他们说的确实有道理,宋朝官员的权力真就是顶格了。

    皇帝拥有的也就是兵权和罢免官员权,其余治理权、政治权、司法权全都捏在他们手中。

    所以只有当官才能改革也是这样。

    只是科举入仕会不会太拖延时间了些,等自己真正掌权怕是得几十岁之后了。

    当然。

    也许可以通过吕夷简他们来控制权力。

    算了,这些东西以后再想吧。

    现在还是想想今后要走的路。

    “今日看了一天汴梁的歌舞升平,倒是只看到了朱门酒肉臭,还没见到路有冻死骨,但王曾吕夷简他们家的宅院,是真的大。”

    “这帮人一个个清洁廉政,实际上也确实不贪污,可TM每个月拿着相当于几百万的工资,再加上家里还做生意,住着几十亩大的豪宅,一个个爽得飞起。”

    “清朝一品大臣一个年工资才180两,这帮家伙一年工资两三万贯,是清朝同级别大臣的一百多倍,真的离谱。”

    “就算砍一半都能给宋朝这冗官省不知道多少钱,估计几十上百万贯肯定是有。”

    “嗯。”

    “先考上科举再说,考不上的话,那就只能拿老范当枪使了。”

    赵骏抬起头,透过书房右侧的窗子,看到外面皎洁的月。

    心里想着。

    等我考上了,第一个就先拿你们开刀,看我不砍了你们的工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