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盆地的多雨季,要比长江流域迟两个月。
正是农历七月初,玉米已经开始授粉,水稻再过二十天也该陆续收割了。
朱国祥穿好衣服起床,墙壁上贴着喜字。
沈有容还在睡觉,困乏得不行,破天荒没有早起。
朱院长丧妻十年,一直没有作风问题,穿越后又体质改善,昨夜开荤折腾了大半宿。
刷牙之时,正好撞见严大婆。
严大婆满脸笑容,称赞道:“年轻人体力就是好。”
“呃……好。”
很普通的一句话,让朱国祥颇为尴尬。
沈有容还是很矜持的,架不住朱院长太猛,后半程叫得特别大声,这破茅屋的隔音效果就别指望了。
直至快要吃饭,沈有容才穿好衣服出来。一直红着脸,低头不敢见人,只是默默扒饭。
早餐过后,朱国祥带着白祺出门,来到新建成的村学当中。
说是村学,几间茅屋而已。
学生刚好有十个,年龄最大者11岁,年龄最小者才6岁。即便朱国祥免收束脩,村民也不愿把孩子送来,因为几岁大的孩童已能帮忙割草了。
这些学生当中,仅仅只有两人,不是白家及其宗族子弟。
等待片刻,发现学生少一个,朱国祥问道:“白禛呢?”
有个小屁孩举手:“白禛病了。”
朱国祥也懒得多问,说道:“今天上午不学字,跟我到山上学农去。”
听得此言,九个孩童欢呼起来。
屁股后面跟着一串小猴子,朱国祥踱步上山,来到玉米地时,那里已有许多佃户在等候。
朱国祥对佃户们高声说道:“人分男女,畜生分公母,这庄稼也分雌雄。看到玉米杆顶部没有?开花的便是男人,花粉是男人的种子。下面抽丝的是女人,花粉落到花丝上,就算男人跟女人行房了,就能结出粮食来。听懂了没有?”
“听懂了!”
佃户们说着说着就笑起来,几个中年妇人笑得特别大声,而那些小妇人则羞红着脸不说话。
朱国祥继续说道:“这玉米授粉,一般靠风吹。但我们没种多少,全靠风来做媒婆,就有男的讨不到婆娘,就有女的嫁不到汉子。所以啊,咱们种庄稼的,这个时候就该来做媒婆。”
如此通俗的描述,佃户们全都听明白了,而且觉得格外有意思。
朱国祥叫来这些佃户的头头:“曾大,我明年可能要搬走。你脑子好使,今天我说的话,你一定要记住了。明年有谁不懂,你要教会他们。”
“俺记得!”
曾大颇为激动,认为自己成了朱相公的首徒。
朱国祥说:“就算玉米种得多,风也足够,但如果天气特别热,这玉米授粉还是得靠人。嗯……就好似伱热得受不了,晚上抱着女人也没心思做那事。”
“哈哈哈哈!”
众人闻言再度大笑,曾大也扭头看向老婆。
真的,都不用刻意去背诵,在场之人全都记得牢靠了。就是天气太热,人不想啪啪啪,玉米也不想啪啪啪。
朱国祥又说:“这人啦,两口子喜欢晚上办事,玉米却喜欢上午办事。辰时两三刻钟,到巳时两三刻钟,是玉米最愿洞房的时候。想要多打粮食,就该这个时候来给玉米做媒。婚期不长,只有七八天时间,错过了黄道吉日,玉米可就生不出娃来。”
九个小学生,茫然望着朱老师,他们听得半懂不懂。
朱国祥自制了二十个取粉器,用竹竿、木板和麻布口袋做成。他先示范如何取粉,再把取粉器分给众人,手把手的督促教导起来。
待佃户们取完这块地的花粉,朱国祥又开始授课:“这些是花粉,这些是粉囊,这些是颖壳。我们给玉米做媒,只要花粉,不要别的东西。筛子拿来,把花粉筛出,去除多余杂物。”
佃户们学得极为认真,这关乎他们今后的温饱。
筛完花粉,朱国祥又拿出自制授粉器。
这玩意儿用竹筒做的,开了几个小孔,通过抖动将花粉撒出去。授粉之时,花丝也要剪去一部分,朱国祥一边授粉一边说:“阴雨天不好做媒的,你们平时去做客,也不会在下雨天出门嘛。玉米授粉,该选个好天气明媒正娶。”
等佃户们都学会了,再去另一小块地,重复刚才的所有流程。
直到确认佃户完全掌握,朱国祥才留下取粉器、授粉器,叮嘱道:“记住,婚期只有七八天,每天上午过来给玉米做媒,最好是在辰时两刻到巳时两刻!”
“俺记住了!”佃户们纷纷喊道。
朱国祥笑着说:“你们忙吧,不用送我下山。”
曾大作为佃户代表,还是把朱国祥送下山去,他已经自命为朱相公的大弟子。
回到村塾,学生们被放回家,下午还得来继续上课。
白祧跟几个堂兄弟,蹦蹦跳跳离开学校,回去向祖父汇报上午的课程。
白宗望问道:“今天学了什么?”
白祧回答说:“先生带俺们上山,去给玉米做媒。”
“做媒?”白宗望有些迷糊。
白祧解释道:“就是玉米要结婚了,俺们要给玉米做媒婆。”
老白员外似乎……听懂了。
他把孙子打发走,叫来管家之子陆安,吩咐道:“这几日,你不用做别的事情,到山上去看佃户怎么伺候玉米。”
“是!”
陆安一直在跟着朱国祥学种地,已经快成为种稻专家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水稻收割时节。
全村都忙碌起来,喜悦中又带着忐忑。因为秋收来临,意味着秋粮也该交了。
夏秋两季的正赋,其实并不算多,大概10%而已(按田等计算),农民完全负担得起。
真正怕的是苛捐杂税,总伴着粮赋一起征,杂税往往是正税的好几倍!
如今的大宋,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河湟地区拓土千里,西夏一直被压着打,辽国也渐渐日薄西山。朝堂大臣,高唱赞歌,都说大宋进入了太平盛世。
既然大宋如此辉煌,官家也该享受享受。
今年,宫里新建成保和殿,房屋共有七十五间,修得那叫一个富丽堂皇。各种经史子集,都被搬去保和殿收藏,宋徽宗又在全国搜罗文玩字画,总得把那么多新房子给塞满不是?
保和殿不算什么,今年还落成了新的延福宫。
面积也不大,比原有皇宫更小。
大概就是北宋的皇宫面积,差一点直接翻倍而已。盛世气象啊!
既然是盛世,唐朝旧礼也不能用了,配不上大宋的独特气质。宋徽宗亲自撰写文案,交给议礼局完善,就此废除开元礼,朝廷改用大宋政和五礼。
皇宫扩建了,礼法修订了,还得有相应身份配套。
宋徽宗在梦中被太上老君召见,老君坐在殿上,对宋徽宗说:“尔奉承天命,该当振兴吾教。”
于是宋徽宗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寻找道经。他要建立道教学校,编修《道史》。也不晓得工作人员当中,有没有一个叫黄裳的,上班摸鱼写出一本《九阴真经》。
另外,宋徽宗还下令,要给天下道士评职称。
道士职称正在拟定当中,将设道阶二十六级、道官二十六等。
一个叫王老志的野道士,连度牒都没有。原本只是个山东文吏,自称获得钟离真人授法,遂被宋徽宗招进京城。先是赐号“安泊处士”,复又封为“洞微先生”,赐下豪宅跟蔡京做邻居,当朝重臣前来拜访者络绎不绝。
另外,升定州升级为中山府,苏州升级为平江府,润州升级为镇江府。拉开了徽宗朝州升府的序幕,府级行政区越多,就说明天下越富庶!
最多的时候,北宋在全国设有37府,其中22府是宋徽宗升上去的。他一个人的建府数量,比北宋其余皇帝的总和还多。除了听起来更风光,以及增加行政开支外,似乎……没啥卵用。
天下百姓,沐浴圣恩,幸福安乐。
上白村的百姓也很幸福,官府居然不催征往年欠税了。也就今年的杂征,莫名其妙又多了几样。
比如牛筋,五等户七家凑一条,四等户一家就得交一条。若没有牛筋,折算成钱财也行,说是要送到西北去制作弓箭。
稻谷晾晒归仓,陆安喜滋滋前来汇报:“老爷,朱相公种的那块田(约0.4亩),今年打了154斤谷子(不是大米)!”
“去年是多少?”白宗望问。
陆安回答说:“不到120斤。”
古代计算稻田亩产,有时是“出米若干石”,有时又是“出谷若干石”。
按照没有脱壳的稻谷来算,宋代的水田亩产大致如下:黄河流域100斤,长江中游200斤,淮南地区300斤,浙东福建300—360斤,太湖地区540—630斤。
汉中这边的水稻亩产,跟淮南、浙东相当。
“果真是仙法!”
白宗望闻言大喜,朱国祥指挥耕种的那块稻田,面积连半亩都不到,就能多收三十几斤谷子,等于每亩可以增收七十斤!
老白员外实在坐不住了,问道:“山上的玉米,何时能收获?”
陆安回答:“已经结籽了,朱相公说,可以煮嫩玉米吃。但距离收割,恐怕还要再等二十天。”
“那俺就等着。”白宗望的心情有些激动。
还不到二十天,陆安就回来汇报,说有几块地的玉米已经开始收了。
白宗望带着白大郎,坐滑竿上山去。
只见许多佃户,正在地里掰玉米,一筐一筐往家里挑。
这是抗虫抗旱的高产良种,玉米结得又大又饱满。
朱国祥正在旁边监督,见白家父子来了,抱拳作揖道:“老员外安好,大郎安好!”
父子俩回礼之后,迫不及待想知道产量。
朱国祥说:“还未晒干,也没脱粒,尚须再等几日。”
佃户们把收来的玉米,或是挂在屋檐下,或是放在平地里晒。几天之后,开始喜滋滋剥玉米粒,他们已经感受到这玩意儿的高产。
朱国祥抓起一把玉米粒,心头想起儿子所言。
如果真能变异,种子可以不退化……
又过数日,玉米粒晒干。
白家父子再次上山,而且还带了大秤。一箩一箩挨个称重,总计584斤!
唉,没化肥就是这般低产。
朱国祥对此感到惋惜,他带来的玉米良种,即便种在贫瘠山地,如果有化肥的话,轻轻松松就能收获近千斤。
白宗望却是双眼圆瞪,问道:“朱相公,你种了几亩玉米?”
朱国祥说:“总计一亩多。”
白宗望又问:“玉米这般高产,能不能只种玉米,不套种那红薯和豆子?”
朱国祥解释说:“豆子是给玉米补肥的,红薯也能高产。如果全部种玉米,一来肥力不够,二来栽种太密,产量反而要降低。”
“可惜了。”白宗望叹息。
白大郎说:“爹,不可惜。这才种一亩多玉米,都快赶上两亩上田的稻子了。”
朱国祥担忧种子退化,提前给他们打预防针:“玉米乃海外之物,明年再种,可能水土不服,亩产降到两三百斤。”
“两三百斤也好,比种粟米划算!”白大郎兴奋道,他对这事儿非常认真。
“快扶俺起来。”白宗望说。
白大郎和陆安,连忙搀扶老白员外站起。
白宗望鞠躬长揖:“俺代百姓谢过朱相公,这玉米……能否卖给俺一百斤留种?”
朱国祥笑着说:“陆提学那里,要送三十斤过去。向知县那里,要送十斤过去。本村村民,各家卖一些,总计二十斤。老员外想买,今年只能买五十斤。剩下的,我要运回大明村。”
“五十斤也行,能种多少亩?”白宗望问道。
朱国祥说:“选种时,要挑那些颗粒饱满的。五十斤玉米选种,按照这种间作套种之法,应该能播三十几亩地。”
种三十亩玉米就够了,白宗望说道:“俺用三百斤稻子,换这五十斤玉米!”
“可以。”朱国祥并不狮子大开口,他也想玉米能够早日推广。
玉米丰收的消息,短短几天之内,就传遍整个上白村。
前来换种的村民络绎不绝,朱国祥干脆提高额度,总共换给村民四十斤玉米。并反复叮嘱,选种时要优中选优,莫要选了劣种影响下一代。
老白员外看着挑回家里的五十斤玉米,他感觉,白家的辉煌时代要来了。
这里水田不多,山地却多得很,如果全都种上玉米……
朱国祥的威望空前高涨,他如今走在村中,村民见了立即让路,恭恭敬敬等他过去。而且,皆发自内心,并无半点强迫。
当初朱铭瞎编的故事,也重新被村民们记起来。
村民们坚信不疑,玉米乃海外仙人授种,朱相公肯定遇到过神仙!
(本章完)
正是农历七月初,玉米已经开始授粉,水稻再过二十天也该陆续收割了。
朱国祥穿好衣服起床,墙壁上贴着喜字。
沈有容还在睡觉,困乏得不行,破天荒没有早起。
朱院长丧妻十年,一直没有作风问题,穿越后又体质改善,昨夜开荤折腾了大半宿。
刷牙之时,正好撞见严大婆。
严大婆满脸笑容,称赞道:“年轻人体力就是好。”
“呃……好。”
很普通的一句话,让朱国祥颇为尴尬。
沈有容还是很矜持的,架不住朱院长太猛,后半程叫得特别大声,这破茅屋的隔音效果就别指望了。
直至快要吃饭,沈有容才穿好衣服出来。一直红着脸,低头不敢见人,只是默默扒饭。
早餐过后,朱国祥带着白祺出门,来到新建成的村学当中。
说是村学,几间茅屋而已。
学生刚好有十个,年龄最大者11岁,年龄最小者才6岁。即便朱国祥免收束脩,村民也不愿把孩子送来,因为几岁大的孩童已能帮忙割草了。
这些学生当中,仅仅只有两人,不是白家及其宗族子弟。
等待片刻,发现学生少一个,朱国祥问道:“白禛呢?”
有个小屁孩举手:“白禛病了。”
朱国祥也懒得多问,说道:“今天上午不学字,跟我到山上学农去。”
听得此言,九个孩童欢呼起来。
屁股后面跟着一串小猴子,朱国祥踱步上山,来到玉米地时,那里已有许多佃户在等候。
朱国祥对佃户们高声说道:“人分男女,畜生分公母,这庄稼也分雌雄。看到玉米杆顶部没有?开花的便是男人,花粉是男人的种子。下面抽丝的是女人,花粉落到花丝上,就算男人跟女人行房了,就能结出粮食来。听懂了没有?”
“听懂了!”
佃户们说着说着就笑起来,几个中年妇人笑得特别大声,而那些小妇人则羞红着脸不说话。
朱国祥继续说道:“这玉米授粉,一般靠风吹。但我们没种多少,全靠风来做媒婆,就有男的讨不到婆娘,就有女的嫁不到汉子。所以啊,咱们种庄稼的,这个时候就该来做媒婆。”
如此通俗的描述,佃户们全都听明白了,而且觉得格外有意思。
朱国祥叫来这些佃户的头头:“曾大,我明年可能要搬走。你脑子好使,今天我说的话,你一定要记住了。明年有谁不懂,你要教会他们。”
“俺记得!”
曾大颇为激动,认为自己成了朱相公的首徒。
朱国祥说:“就算玉米种得多,风也足够,但如果天气特别热,这玉米授粉还是得靠人。嗯……就好似伱热得受不了,晚上抱着女人也没心思做那事。”
“哈哈哈哈!”
众人闻言再度大笑,曾大也扭头看向老婆。
真的,都不用刻意去背诵,在场之人全都记得牢靠了。就是天气太热,人不想啪啪啪,玉米也不想啪啪啪。
朱国祥又说:“这人啦,两口子喜欢晚上办事,玉米却喜欢上午办事。辰时两三刻钟,到巳时两三刻钟,是玉米最愿洞房的时候。想要多打粮食,就该这个时候来给玉米做媒。婚期不长,只有七八天时间,错过了黄道吉日,玉米可就生不出娃来。”
九个小学生,茫然望着朱老师,他们听得半懂不懂。
朱国祥自制了二十个取粉器,用竹竿、木板和麻布口袋做成。他先示范如何取粉,再把取粉器分给众人,手把手的督促教导起来。
待佃户们取完这块地的花粉,朱国祥又开始授课:“这些是花粉,这些是粉囊,这些是颖壳。我们给玉米做媒,只要花粉,不要别的东西。筛子拿来,把花粉筛出,去除多余杂物。”
佃户们学得极为认真,这关乎他们今后的温饱。
筛完花粉,朱国祥又拿出自制授粉器。
这玩意儿用竹筒做的,开了几个小孔,通过抖动将花粉撒出去。授粉之时,花丝也要剪去一部分,朱国祥一边授粉一边说:“阴雨天不好做媒的,你们平时去做客,也不会在下雨天出门嘛。玉米授粉,该选个好天气明媒正娶。”
等佃户们都学会了,再去另一小块地,重复刚才的所有流程。
直到确认佃户完全掌握,朱国祥才留下取粉器、授粉器,叮嘱道:“记住,婚期只有七八天,每天上午过来给玉米做媒,最好是在辰时两刻到巳时两刻!”
“俺记住了!”佃户们纷纷喊道。
朱国祥笑着说:“你们忙吧,不用送我下山。”
曾大作为佃户代表,还是把朱国祥送下山去,他已经自命为朱相公的大弟子。
回到村塾,学生们被放回家,下午还得来继续上课。
白祧跟几个堂兄弟,蹦蹦跳跳离开学校,回去向祖父汇报上午的课程。
白宗望问道:“今天学了什么?”
白祧回答说:“先生带俺们上山,去给玉米做媒。”
“做媒?”白宗望有些迷糊。
白祧解释道:“就是玉米要结婚了,俺们要给玉米做媒婆。”
老白员外似乎……听懂了。
他把孙子打发走,叫来管家之子陆安,吩咐道:“这几日,你不用做别的事情,到山上去看佃户怎么伺候玉米。”
“是!”
陆安一直在跟着朱国祥学种地,已经快成为种稻专家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水稻收割时节。
全村都忙碌起来,喜悦中又带着忐忑。因为秋收来临,意味着秋粮也该交了。
夏秋两季的正赋,其实并不算多,大概10%而已(按田等计算),农民完全负担得起。
真正怕的是苛捐杂税,总伴着粮赋一起征,杂税往往是正税的好几倍!
如今的大宋,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河湟地区拓土千里,西夏一直被压着打,辽国也渐渐日薄西山。朝堂大臣,高唱赞歌,都说大宋进入了太平盛世。
既然大宋如此辉煌,官家也该享受享受。
今年,宫里新建成保和殿,房屋共有七十五间,修得那叫一个富丽堂皇。各种经史子集,都被搬去保和殿收藏,宋徽宗又在全国搜罗文玩字画,总得把那么多新房子给塞满不是?
保和殿不算什么,今年还落成了新的延福宫。
面积也不大,比原有皇宫更小。
大概就是北宋的皇宫面积,差一点直接翻倍而已。盛世气象啊!
既然是盛世,唐朝旧礼也不能用了,配不上大宋的独特气质。宋徽宗亲自撰写文案,交给议礼局完善,就此废除开元礼,朝廷改用大宋政和五礼。
皇宫扩建了,礼法修订了,还得有相应身份配套。
宋徽宗在梦中被太上老君召见,老君坐在殿上,对宋徽宗说:“尔奉承天命,该当振兴吾教。”
于是宋徽宗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寻找道经。他要建立道教学校,编修《道史》。也不晓得工作人员当中,有没有一个叫黄裳的,上班摸鱼写出一本《九阴真经》。
另外,宋徽宗还下令,要给天下道士评职称。
道士职称正在拟定当中,将设道阶二十六级、道官二十六等。
一个叫王老志的野道士,连度牒都没有。原本只是个山东文吏,自称获得钟离真人授法,遂被宋徽宗招进京城。先是赐号“安泊处士”,复又封为“洞微先生”,赐下豪宅跟蔡京做邻居,当朝重臣前来拜访者络绎不绝。
另外,升定州升级为中山府,苏州升级为平江府,润州升级为镇江府。拉开了徽宗朝州升府的序幕,府级行政区越多,就说明天下越富庶!
最多的时候,北宋在全国设有37府,其中22府是宋徽宗升上去的。他一个人的建府数量,比北宋其余皇帝的总和还多。除了听起来更风光,以及增加行政开支外,似乎……没啥卵用。
天下百姓,沐浴圣恩,幸福安乐。
上白村的百姓也很幸福,官府居然不催征往年欠税了。也就今年的杂征,莫名其妙又多了几样。
比如牛筋,五等户七家凑一条,四等户一家就得交一条。若没有牛筋,折算成钱财也行,说是要送到西北去制作弓箭。
稻谷晾晒归仓,陆安喜滋滋前来汇报:“老爷,朱相公种的那块田(约0.4亩),今年打了154斤谷子(不是大米)!”
“去年是多少?”白宗望问。
陆安回答说:“不到120斤。”
古代计算稻田亩产,有时是“出米若干石”,有时又是“出谷若干石”。
按照没有脱壳的稻谷来算,宋代的水田亩产大致如下:黄河流域100斤,长江中游200斤,淮南地区300斤,浙东福建300—360斤,太湖地区540—630斤。
汉中这边的水稻亩产,跟淮南、浙东相当。
“果真是仙法!”
白宗望闻言大喜,朱国祥指挥耕种的那块稻田,面积连半亩都不到,就能多收三十几斤谷子,等于每亩可以增收七十斤!
老白员外实在坐不住了,问道:“山上的玉米,何时能收获?”
陆安回答:“已经结籽了,朱相公说,可以煮嫩玉米吃。但距离收割,恐怕还要再等二十天。”
“那俺就等着。”白宗望的心情有些激动。
还不到二十天,陆安就回来汇报,说有几块地的玉米已经开始收了。
白宗望带着白大郎,坐滑竿上山去。
只见许多佃户,正在地里掰玉米,一筐一筐往家里挑。
这是抗虫抗旱的高产良种,玉米结得又大又饱满。
朱国祥正在旁边监督,见白家父子来了,抱拳作揖道:“老员外安好,大郎安好!”
父子俩回礼之后,迫不及待想知道产量。
朱国祥说:“还未晒干,也没脱粒,尚须再等几日。”
佃户们把收来的玉米,或是挂在屋檐下,或是放在平地里晒。几天之后,开始喜滋滋剥玉米粒,他们已经感受到这玩意儿的高产。
朱国祥抓起一把玉米粒,心头想起儿子所言。
如果真能变异,种子可以不退化……
又过数日,玉米粒晒干。
白家父子再次上山,而且还带了大秤。一箩一箩挨个称重,总计584斤!
唉,没化肥就是这般低产。
朱国祥对此感到惋惜,他带来的玉米良种,即便种在贫瘠山地,如果有化肥的话,轻轻松松就能收获近千斤。
白宗望却是双眼圆瞪,问道:“朱相公,你种了几亩玉米?”
朱国祥说:“总计一亩多。”
白宗望又问:“玉米这般高产,能不能只种玉米,不套种那红薯和豆子?”
朱国祥解释说:“豆子是给玉米补肥的,红薯也能高产。如果全部种玉米,一来肥力不够,二来栽种太密,产量反而要降低。”
“可惜了。”白宗望叹息。
白大郎说:“爹,不可惜。这才种一亩多玉米,都快赶上两亩上田的稻子了。”
朱国祥担忧种子退化,提前给他们打预防针:“玉米乃海外之物,明年再种,可能水土不服,亩产降到两三百斤。”
“两三百斤也好,比种粟米划算!”白大郎兴奋道,他对这事儿非常认真。
“快扶俺起来。”白宗望说。
白大郎和陆安,连忙搀扶老白员外站起。
白宗望鞠躬长揖:“俺代百姓谢过朱相公,这玉米……能否卖给俺一百斤留种?”
朱国祥笑着说:“陆提学那里,要送三十斤过去。向知县那里,要送十斤过去。本村村民,各家卖一些,总计二十斤。老员外想买,今年只能买五十斤。剩下的,我要运回大明村。”
“五十斤也行,能种多少亩?”白宗望问道。
朱国祥说:“选种时,要挑那些颗粒饱满的。五十斤玉米选种,按照这种间作套种之法,应该能播三十几亩地。”
种三十亩玉米就够了,白宗望说道:“俺用三百斤稻子,换这五十斤玉米!”
“可以。”朱国祥并不狮子大开口,他也想玉米能够早日推广。
玉米丰收的消息,短短几天之内,就传遍整个上白村。
前来换种的村民络绎不绝,朱国祥干脆提高额度,总共换给村民四十斤玉米。并反复叮嘱,选种时要优中选优,莫要选了劣种影响下一代。
老白员外看着挑回家里的五十斤玉米,他感觉,白家的辉煌时代要来了。
这里水田不多,山地却多得很,如果全都种上玉米……
朱国祥的威望空前高涨,他如今走在村中,村民见了立即让路,恭恭敬敬等他过去。而且,皆发自内心,并无半点强迫。
当初朱铭瞎编的故事,也重新被村民们记起来。
村民们坚信不疑,玉米乃海外仙人授种,朱相公肯定遇到过神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