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李鸿章督任直隶
李鸿章调补直督,接办教案,入津伊始,即召江苏巡抚丁日昌、三口通商大臣毛昶熙等彻夜研磨;尔后复与法英俄美诸领事反复协商,终于达成正法人犯、赔偿银两、修葺教堂、赴法道歉四项协议。
教案尘埃落定,鸿章甚为得意,欣然道:恩师涤公据实审案,秉公办理,却至举国欲杀之地步,这有天理?
丁日昌道:襄助涤公办理天津教案,万般辛苦勿论,国人却曰吾乃丁鬼奴,殊属可恨!而李帅巧施各个击破之术,先将正法之二十一人犯,骤减至八人;复又以李代桃僵之策,将那赴死之人,全部施救。李帅谋略,超越时人矣!
毛昶熙道:此案,缘由刁民苟且逐利,然夷官丰大业枪击吾大清命官在先,曲不在我,一意委曲求全,可得全乎?李大人精通夷务,吾等望尘莫及。
李鸿章道:二大人言过,雕虫小技不足挂齿。中国不亟图强兵经武,徒纷纷遇事张皇,事后苟且粉饰,必至失国而后已,可为寒心。然兵者,国之大事也,筹备不足,焉能轻率开启!教堂一案,恩师涤公早有公断,李某狗尾续貂耳。
毛昶熙道:天津通商以来,华洋杂处,夷务繁杂,紧要之事,非李大人不能决也!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吾已奏请两宫,天津、牛庄、登州三口通商亦不必专设大员,所有洋务海防均宜责成李大人悉心经理。
李鸿章道:保定与天津相距三百里,吾鞭长莫及也。昔人于保定建署省城,实得形要,是以历任总督,均须驻防省城办事,总览全局。吾与旭初兄,各司其职,各安其位,皆用其能,上乃无事。
毛昶熙道:事权专一,可成大功;木即成舟,尚望李大人海涵。
毛昶熙别后,李鸿章道:洋务繁琐费力且不讨好,毛旭初见好即收也。
丁日昌道:直督乃疆圻之首,倘若兼署三口通商大臣,亦如江督之兼署南洋通商大臣,则通商、行政实得两便。李帅就任,宜应放眼天下。李帅明鉴,以炮台为经,以师船为纬,仅可缉匪拿盗;欲防洋人之蒸汽动力舰队,务必从长计议。
李鸿章道:吾辈恰逢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幸载?悲哉?
丁日昌道:吾辈生逢此时,自当奋力一搏。魏源公曰师夷长技以致夷;日昌以为,倾尽国力,广购抑或自制蒸汽铁甲战舰,分设北洋、东洋、南洋三支铁甲水师,依托津沽、吴淞、厦门三重镇,各组营兵千数,半数于岸,半数于海,磨砺半载,会哨演习;届时三洋相通,联为一气,鸣笛启碇,浩荡瀚海,扬吾国威!
李鸿章道:吾本以为,天津偏在一隅,似非督臣久驻之所;然听兄一言,茅塞顿开;毛旭初之奏章,助吾大力也。天下大势,首重畿辅,中原有事,患在河防;中原已无事,此后祸患皆在海防。筹建北洋水师,靡费甚重,断非一日可成;练兵以制器为先,吾即奏请两宫,先行扩建天津军火机器总局,机局一应员弁,除仍多雇佣洋人外,其余缺员,吾即致书恩师,速自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调派。
丁日昌道:制器虽属紧要,然中原甫定,发、捻余孽犹在,李帅切切不可掉以轻心。
李鸿章道:内外兼顾,表里皆修。吾即奏请,先前开缺之淮将、裁撤之淮勇,皆须转为经制之师,择机调驻直隶各口;传吾口讯,潘鼎新、周盛波等,暂停省亲,速即整饬旧部,接令即行。
两宫太后接毛昶熙、李鸿章奏章,急召军机大臣议商。
慈禧太后道:塘沽、登州、牛庄三口通商之处,不必专设大员,所有洋务海防均宜责成直隶总督悉心经理。毛昶熙之奏言,可乎?李鸿章之增扩机局、募兵护直、构筑粮台、疏浚河道、添设海关税衙,准乎?
恭亲王奕訢道:启禀皇上、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政令不一,士民无所适从,宜会合督臣以一事权。办机器、购洋枪、置洋炮、造轮船,凡有益于国家者,有请必行。
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文祥上言:启禀皇上、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毛昶熙曾言,功成而喜者,常人之同情;功成而惧者,圣人之远虑。其人功成释兵,全身而退,无一丝游移,其老成谋国,於斯见之。
慈禧太后道:李鸿章、毛昶熙等所奏,毋庸再议。速传谕旨,天津洋务海防,较之保定省防,关系尤重,必须专归总督一手经理,以免推诿而责专成。便宜行事起见,直督应于海口春融开冻后,移驻天津;至冬令封河,再回省城;如天津遇有要件,亦不必拘定封河回省之制。
文祥道:启禀皇上、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倭国使臣柳原前光、花房义质等来京叩访,屡欲签约定规,奴才不敢定夺,恳请皇上、皇太后速下谕旨。
慈禧太后道:六爷何意?
奕訢道:倭国之人天性凉薄,与之交往,须慎之又慎。
慈禧太后道:传谕各省督抚将军,速即协奏与倭国签约定规事宜。
倭国使臣柳原前光至京月余,屡屡碰壁,遂辗转至天津,游说直隶总督李鸿章,几番客套,柳原上言道:英、法、美、俄诸国,强与我国通商,我心不甘,而力难独抗。惟念我国与中国最为邻近,宜先通好,以冀同心合力。
李鸿章闻听,心有戚戚焉,私谓某幕僚道:五载之前,吾即致书恩师,中国已开关纳客,无论远近强弱之客均要接待,无例可以拒阻;与倭国睦邻友好,未始不为西洋多树一敌。
幕僚道:倭国之人,专行诡计,不可轻信。
李鸿章道:前时发逆横行,苏浙糜烂,西人胁迫,倭国不于那时乘机内寇,又未乘危要求立约,亦可见其安心向化矣。
安徽巡抚英翰甚恶倭人,上疏曰:倭虽属弹丸小国,然其欺软怕硬、口是心非,吾国与其骤然交往,恐贻后患。
直隶总督李鸿章与两江总督曾国藩函商良久,上疏曰:闻该国自与西人定约,广购机器兵船,仿制枪炮铁路,又派人往西国学习各色技业,其志固欲自强以御侮。究之距中国近而西国远。笼络之或为我用,拒绝之则必为我仇。将来与之定议后,似宜由南洋通商大臣就近遴委妥员,带同江浙熟悉东洋情形之人,往驻该国京师或长崎岛,管束我国商民,藉以侦探彼族动静,而设法联络牵制之,可冀消弭后患,永远相安。
李鸿章调补直督,接办教案,入津伊始,即召江苏巡抚丁日昌、三口通商大臣毛昶熙等彻夜研磨;尔后复与法英俄美诸领事反复协商,终于达成正法人犯、赔偿银两、修葺教堂、赴法道歉四项协议。
教案尘埃落定,鸿章甚为得意,欣然道:恩师涤公据实审案,秉公办理,却至举国欲杀之地步,这有天理?
丁日昌道:襄助涤公办理天津教案,万般辛苦勿论,国人却曰吾乃丁鬼奴,殊属可恨!而李帅巧施各个击破之术,先将正法之二十一人犯,骤减至八人;复又以李代桃僵之策,将那赴死之人,全部施救。李帅谋略,超越时人矣!
毛昶熙道:此案,缘由刁民苟且逐利,然夷官丰大业枪击吾大清命官在先,曲不在我,一意委曲求全,可得全乎?李大人精通夷务,吾等望尘莫及。
李鸿章道:二大人言过,雕虫小技不足挂齿。中国不亟图强兵经武,徒纷纷遇事张皇,事后苟且粉饰,必至失国而后已,可为寒心。然兵者,国之大事也,筹备不足,焉能轻率开启!教堂一案,恩师涤公早有公断,李某狗尾续貂耳。
毛昶熙道:天津通商以来,华洋杂处,夷务繁杂,紧要之事,非李大人不能决也!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吾已奏请两宫,天津、牛庄、登州三口通商亦不必专设大员,所有洋务海防均宜责成李大人悉心经理。
李鸿章道:保定与天津相距三百里,吾鞭长莫及也。昔人于保定建署省城,实得形要,是以历任总督,均须驻防省城办事,总览全局。吾与旭初兄,各司其职,各安其位,皆用其能,上乃无事。
毛昶熙道:事权专一,可成大功;木即成舟,尚望李大人海涵。
毛昶熙别后,李鸿章道:洋务繁琐费力且不讨好,毛旭初见好即收也。
丁日昌道:直督乃疆圻之首,倘若兼署三口通商大臣,亦如江督之兼署南洋通商大臣,则通商、行政实得两便。李帅就任,宜应放眼天下。李帅明鉴,以炮台为经,以师船为纬,仅可缉匪拿盗;欲防洋人之蒸汽动力舰队,务必从长计议。
李鸿章道:吾辈恰逢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幸载?悲哉?
丁日昌道:吾辈生逢此时,自当奋力一搏。魏源公曰师夷长技以致夷;日昌以为,倾尽国力,广购抑或自制蒸汽铁甲战舰,分设北洋、东洋、南洋三支铁甲水师,依托津沽、吴淞、厦门三重镇,各组营兵千数,半数于岸,半数于海,磨砺半载,会哨演习;届时三洋相通,联为一气,鸣笛启碇,浩荡瀚海,扬吾国威!
李鸿章道:吾本以为,天津偏在一隅,似非督臣久驻之所;然听兄一言,茅塞顿开;毛旭初之奏章,助吾大力也。天下大势,首重畿辅,中原有事,患在河防;中原已无事,此后祸患皆在海防。筹建北洋水师,靡费甚重,断非一日可成;练兵以制器为先,吾即奏请两宫,先行扩建天津军火机器总局,机局一应员弁,除仍多雇佣洋人外,其余缺员,吾即致书恩师,速自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调派。
丁日昌道:制器虽属紧要,然中原甫定,发、捻余孽犹在,李帅切切不可掉以轻心。
李鸿章道:内外兼顾,表里皆修。吾即奏请,先前开缺之淮将、裁撤之淮勇,皆须转为经制之师,择机调驻直隶各口;传吾口讯,潘鼎新、周盛波等,暂停省亲,速即整饬旧部,接令即行。
两宫太后接毛昶熙、李鸿章奏章,急召军机大臣议商。
慈禧太后道:塘沽、登州、牛庄三口通商之处,不必专设大员,所有洋务海防均宜责成直隶总督悉心经理。毛昶熙之奏言,可乎?李鸿章之增扩机局、募兵护直、构筑粮台、疏浚河道、添设海关税衙,准乎?
恭亲王奕訢道:启禀皇上、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政令不一,士民无所适从,宜会合督臣以一事权。办机器、购洋枪、置洋炮、造轮船,凡有益于国家者,有请必行。
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文祥上言:启禀皇上、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毛昶熙曾言,功成而喜者,常人之同情;功成而惧者,圣人之远虑。其人功成释兵,全身而退,无一丝游移,其老成谋国,於斯见之。
慈禧太后道:李鸿章、毛昶熙等所奏,毋庸再议。速传谕旨,天津洋务海防,较之保定省防,关系尤重,必须专归总督一手经理,以免推诿而责专成。便宜行事起见,直督应于海口春融开冻后,移驻天津;至冬令封河,再回省城;如天津遇有要件,亦不必拘定封河回省之制。
文祥道:启禀皇上、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倭国使臣柳原前光、花房义质等来京叩访,屡欲签约定规,奴才不敢定夺,恳请皇上、皇太后速下谕旨。
慈禧太后道:六爷何意?
奕訢道:倭国之人天性凉薄,与之交往,须慎之又慎。
慈禧太后道:传谕各省督抚将军,速即协奏与倭国签约定规事宜。
倭国使臣柳原前光至京月余,屡屡碰壁,遂辗转至天津,游说直隶总督李鸿章,几番客套,柳原上言道:英、法、美、俄诸国,强与我国通商,我心不甘,而力难独抗。惟念我国与中国最为邻近,宜先通好,以冀同心合力。
李鸿章闻听,心有戚戚焉,私谓某幕僚道:五载之前,吾即致书恩师,中国已开关纳客,无论远近强弱之客均要接待,无例可以拒阻;与倭国睦邻友好,未始不为西洋多树一敌。
幕僚道:倭国之人,专行诡计,不可轻信。
李鸿章道:前时发逆横行,苏浙糜烂,西人胁迫,倭国不于那时乘机内寇,又未乘危要求立约,亦可见其安心向化矣。
安徽巡抚英翰甚恶倭人,上疏曰:倭虽属弹丸小国,然其欺软怕硬、口是心非,吾国与其骤然交往,恐贻后患。
直隶总督李鸿章与两江总督曾国藩函商良久,上疏曰:闻该国自与西人定约,广购机器兵船,仿制枪炮铁路,又派人往西国学习各色技业,其志固欲自强以御侮。究之距中国近而西国远。笼络之或为我用,拒绝之则必为我仇。将来与之定议后,似宜由南洋通商大臣就近遴委妥员,带同江浙熟悉东洋情形之人,往驻该国京师或长崎岛,管束我国商民,藉以侦探彼族动静,而设法联络牵制之,可冀消弭后患,永远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