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煎饼
每次我们掠夺完东西都会把战利品放到这座岛上,我就住在岛上,当然还有看守这些战利品的责任。”
“只有这一个海上据点吗?”
“不,还有,这只是其中一个,因为每过两天,会有其他船只来岛上拉战利品,应该就是拉往其他据点的。不过我从没有跟着船去过其他据点。”
“你能打听到吗?”
张员一愣,“什么意思?林师爷是要让我回去打探消息吗?”
“没错,你今天就回去给我打探消息,把倭寇的一举一动都要随时汇报,一定要调查清楚他们的其他海上据点,还有在大楚有没有联系人。”
“林师爷,这样隐秘的事情他们不会告诉我这个大楚人的,而且我现在还能回去吗?他们还能相信我吗?”
林风说道:“我给你一笔钱,回去后你交给倭寇头目,就说是你掠夺了一个富户得来的,倭寇见你给他银子,一定会打消怀疑,而且觉得你忠心耿耿。”
张员苦着脸说道:“可我怎么联系你?”
“我给你的一笔钱中,一部分你上交,另外一部分你围人打点关系,我相信你一定能找到办法联系我们的。”
“可是……”
“没有可是!”林风冷然地看着他,“如果超过七天没有你的消息,你以后就见不到你母亲和妹妹了。”
林风说完,掏出一个小药瓶,从里面拿出一粒药塞进了张员嘴里。
张员大惊,“林师爷,你给我吃的什么?!”
“一种药而已,每七天发作一次,每次发作痛不欲生,而且身体会慢慢腐烂……”
“林师爷,你饶了我吧……”
“所以,每七天你要跟我拿一次缓解痛苦和腐烂的解药,这正好也是你每次给我们消息的最长期限。”林风说道:“你虽说是迫不得已,但你跟着倭寇抢掠间接杀害自己大楚朝的百姓,把你凌迟一百遍也不为过,你的家人也不能幸免。所以,也算给你个戴罪立功的机会,表现好了,我肯定会把完全解毒的药给你,你的家人也平安无事。”
“可万一不这么合适怎么办?如果我去了海岛,一时半会儿无法给你传递消息。”
“我说了,你自己想办法!”
张员哪还能不答应?
林风拿出五千两的银票塞进了他的衣袋,“一共给你五千两,你看着去弄吧,来人,把他带出大牢!”
张员向着林风瑟瑟发抖地抱拳一拜,“林师爷……我去了……”
“等你的消息……去吧!”
牢里的衙役带着他离开了大牢。
林风说道:“雪影!”
眼前一花,一道人影出现在林风面前。
张远差点吓得蹦起来,雪影这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那个飞影走了吗?”
“还没有。”
“先别让他走了,你俩跟着那个张员,随时向我传消息。”
“是。”
说完又刹那间无影无踪。
张远擦了擦眼,“大哥,这雪影是人是鬼?”
“当然是人,就是轻身功夫不错而已……不要跟别人说雪影的事情。”
“明白。”
“走,去县城校场。”
此时校场那边已经人山人海,很多百姓甚至一些乡绅富户也来看热闹。
校场中间放着炊具,下面还点着火,空中弥漫着香气,还有两个大缸,里面不知道放的什么东西。
林风走到校场中间。
“林师爷!”
“林师爷!”
“……”
巴郎和六喜带头高喊,百姓也跟着高喊。
前日林风带人击杀倭寇,再加上他为百姓筹款治理水患重建家园的事情,在百姓心中越来越有威望。
“各位宋县的父老乡亲,大家好!今天叫大家来的目的是推广一种美味的食物,这食物叫玉米!”
林风说完打开大缸的盖子,对辛小妹和几个义民堂的小姑娘说道:“把煮玉米发给大家尝尝。”
辛小妹几人立刻把里面煮的金黄的玉米放进了盘子里,然后开始发给在场的百姓。
聂宏财也来了,他拿到玉米后迫不及待地啃了一口,眼中顿时星光灿烂。
“甜而不腻,香味浓郁,好吃,非常好吃!”
分到玉米的百姓都吃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女人和小孩。
一个大缸发完后,林风说道:“没有吃到煮玉米的不用着急,下面的美食你们先品尝。”
林风又打开一个大缸,让辛小妹把里面的美食拿了出来,“这道美食叫煎饼,就是用玉米磨成面以后烙成的。”
他拿起一个平底锅,倒上一勺玉米面糊,用摊子熟练地把玉米面糊抹平,不一会儿,玉米糊就变成了金黄色的散发着香气的薄饼。
“这就是制作煎饼的方法。”林风对辛小妹说道:“把煎饼发给大家尝尝。”
金黄酥香的煎饼自然引得大家一阵赞赏。
“玉米还有其他吃法。”
林风再次舀了一勺玉米面糊倒在平底铁锅上,并没有摊开,而是直接烙了起来,不一会儿,玉米糊做成了一个个圆圆的厚面饼。
“这叫玉米饼,也很美味,如果大家觉得摊成煎饼麻烦,可以烙成这种玉米饼,做法简单而且好吃。”
聂宏财高声道:“林师爷,这玉米确实好吃,不过哪里有卖玉米的地方,我可以去大量购买,让宋县的百姓都能吃到。”
“没有地方买,因为大楚还没有人种过这种粮食。”林风说道。
“好种吗?”聂宏财又问道。
“非常好种!比你们以前种的所有农作物都好种,下面我说一下玉米的种植方法和步骤,玉米种植对土地要求不高,什么样的土地基本都能种,一般是四五月份种植,不过七八月份种也可以,在冬天到来之前也能有收获。
玉米种植距离最适合于每株三四公分的距离,这给玉米种子足够的生长空间和生长所需的水和养分,播种后要覆盖上一层薄土,并适量浇水,使土壤保持微微湿润的状态,这样玉米才能快速出苗……”
“这就是种植玉米的具体步骤,我相信在场有很多有经验的农民,一听就能明白。”
“只有这一个海上据点吗?”
“不,还有,这只是其中一个,因为每过两天,会有其他船只来岛上拉战利品,应该就是拉往其他据点的。不过我从没有跟着船去过其他据点。”
“你能打听到吗?”
张员一愣,“什么意思?林师爷是要让我回去打探消息吗?”
“没错,你今天就回去给我打探消息,把倭寇的一举一动都要随时汇报,一定要调查清楚他们的其他海上据点,还有在大楚有没有联系人。”
“林师爷,这样隐秘的事情他们不会告诉我这个大楚人的,而且我现在还能回去吗?他们还能相信我吗?”
林风说道:“我给你一笔钱,回去后你交给倭寇头目,就说是你掠夺了一个富户得来的,倭寇见你给他银子,一定会打消怀疑,而且觉得你忠心耿耿。”
张员苦着脸说道:“可我怎么联系你?”
“我给你的一笔钱中,一部分你上交,另外一部分你围人打点关系,我相信你一定能找到办法联系我们的。”
“可是……”
“没有可是!”林风冷然地看着他,“如果超过七天没有你的消息,你以后就见不到你母亲和妹妹了。”
林风说完,掏出一个小药瓶,从里面拿出一粒药塞进了张员嘴里。
张员大惊,“林师爷,你给我吃的什么?!”
“一种药而已,每七天发作一次,每次发作痛不欲生,而且身体会慢慢腐烂……”
“林师爷,你饶了我吧……”
“所以,每七天你要跟我拿一次缓解痛苦和腐烂的解药,这正好也是你每次给我们消息的最长期限。”林风说道:“你虽说是迫不得已,但你跟着倭寇抢掠间接杀害自己大楚朝的百姓,把你凌迟一百遍也不为过,你的家人也不能幸免。所以,也算给你个戴罪立功的机会,表现好了,我肯定会把完全解毒的药给你,你的家人也平安无事。”
“可万一不这么合适怎么办?如果我去了海岛,一时半会儿无法给你传递消息。”
“我说了,你自己想办法!”
张员哪还能不答应?
林风拿出五千两的银票塞进了他的衣袋,“一共给你五千两,你看着去弄吧,来人,把他带出大牢!”
张员向着林风瑟瑟发抖地抱拳一拜,“林师爷……我去了……”
“等你的消息……去吧!”
牢里的衙役带着他离开了大牢。
林风说道:“雪影!”
眼前一花,一道人影出现在林风面前。
张远差点吓得蹦起来,雪影这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那个飞影走了吗?”
“还没有。”
“先别让他走了,你俩跟着那个张员,随时向我传消息。”
“是。”
说完又刹那间无影无踪。
张远擦了擦眼,“大哥,这雪影是人是鬼?”
“当然是人,就是轻身功夫不错而已……不要跟别人说雪影的事情。”
“明白。”
“走,去县城校场。”
此时校场那边已经人山人海,很多百姓甚至一些乡绅富户也来看热闹。
校场中间放着炊具,下面还点着火,空中弥漫着香气,还有两个大缸,里面不知道放的什么东西。
林风走到校场中间。
“林师爷!”
“林师爷!”
“……”
巴郎和六喜带头高喊,百姓也跟着高喊。
前日林风带人击杀倭寇,再加上他为百姓筹款治理水患重建家园的事情,在百姓心中越来越有威望。
“各位宋县的父老乡亲,大家好!今天叫大家来的目的是推广一种美味的食物,这食物叫玉米!”
林风说完打开大缸的盖子,对辛小妹和几个义民堂的小姑娘说道:“把煮玉米发给大家尝尝。”
辛小妹几人立刻把里面煮的金黄的玉米放进了盘子里,然后开始发给在场的百姓。
聂宏财也来了,他拿到玉米后迫不及待地啃了一口,眼中顿时星光灿烂。
“甜而不腻,香味浓郁,好吃,非常好吃!”
分到玉米的百姓都吃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女人和小孩。
一个大缸发完后,林风说道:“没有吃到煮玉米的不用着急,下面的美食你们先品尝。”
林风又打开一个大缸,让辛小妹把里面的美食拿了出来,“这道美食叫煎饼,就是用玉米磨成面以后烙成的。”
他拿起一个平底锅,倒上一勺玉米面糊,用摊子熟练地把玉米面糊抹平,不一会儿,玉米糊就变成了金黄色的散发着香气的薄饼。
“这就是制作煎饼的方法。”林风对辛小妹说道:“把煎饼发给大家尝尝。”
金黄酥香的煎饼自然引得大家一阵赞赏。
“玉米还有其他吃法。”
林风再次舀了一勺玉米面糊倒在平底铁锅上,并没有摊开,而是直接烙了起来,不一会儿,玉米糊做成了一个个圆圆的厚面饼。
“这叫玉米饼,也很美味,如果大家觉得摊成煎饼麻烦,可以烙成这种玉米饼,做法简单而且好吃。”
聂宏财高声道:“林师爷,这玉米确实好吃,不过哪里有卖玉米的地方,我可以去大量购买,让宋县的百姓都能吃到。”
“没有地方买,因为大楚还没有人种过这种粮食。”林风说道。
“好种吗?”聂宏财又问道。
“非常好种!比你们以前种的所有农作物都好种,下面我说一下玉米的种植方法和步骤,玉米种植对土地要求不高,什么样的土地基本都能种,一般是四五月份种植,不过七八月份种也可以,在冬天到来之前也能有收获。
玉米种植距离最适合于每株三四公分的距离,这给玉米种子足够的生长空间和生长所需的水和养分,播种后要覆盖上一层薄土,并适量浇水,使土壤保持微微湿润的状态,这样玉米才能快速出苗……”
“这就是种植玉米的具体步骤,我相信在场有很多有经验的农民,一听就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