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安十二年的春天对于琅琊天子“刘协”来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春暖花开之日。

    因为一直压着他的那位大汉丞相死了。

    曹操之死对于刘协来说就像是一个爆炸性的好消息一样,得知这个消息的刘协一晚上都没睡。

    元安十二年的元月元日。

    刘协看着外面的太阳都觉着更加温暖了,即便这太阳没有出现多长时间,那漫天的雨水又落了下来。

    “今日的天气,的确不错啊。”

    刘协的脸上并没有什么笑容,但从他的眼神中来看,却能够看到无数的“兴奋”与开心。

    周围侍奉的内侍与宫女都没有开口,他们不是刘协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哪怕仅仅只是笑一下。

    “上朝吧。”

    身旁的内侍为刘协更衣之后,刘协便缓缓的朝着前殿而去。

    赤壁之战后,他的确是被囚禁在深宫中不得出,但如今曹操死了他还是需要出面的,而他自己坚信,这一次出面之后,他能够很快的收拢曹操剩余的那些“势力”。

    毕竟他是真正的“天子”。

    有天命在身。

    官渡

    陈泽熙将最后一封信件送了出去,他明白,一场巨大的变故很快就要发生了,而这场变故会决定天下的局势重新洗牌。

    天下的巨变很快就要再次来临。

    或许这一场巨变之后没多久,天下就可以再次恢复和平与安定了。

    陈泽熙不敢奢望统一能够在短暂的数十年中到来,但他觉着自己或许可以期待一下,在自己死亡之前,天下能够再次一统。

    未央宫中

    刘协的神色十分难看,他整个人胸口中似乎有一股火焰在升腾一样。

    他死死的盯着面前的人:“你想要干什么!”

    “朕乃天子!”

    “你如何敢如此欺辱朕?!”

    刘协的面前站着一个身上穿着蟒袍,但看起来更像是龙袍的、不算很年轻的男人,他就那样站在那里,脸色看起来同样不是很好,但他与刘协不同。

    刘协是因为过于生气,他则是因为“病态”。

    “咳咳——”

    一连串的咳嗽声响起后,曹丕只是笑了笑,他站在那里,目光有着前任丞相曹操没有的那种“野心”,你只是看着他的眼睛,就能够明白他与曹操的区别。

    即便他与曹操的样貌有七八分相似也是一样。

    “陛下,您还是老老实实的待在这未央宫中吧。”

    曹丕的声音响起,带着几分不屑一顾,甚至还有些不耐烦。

    “外面的世界对于陛下来说,太过于为危险了,陛下若是遭遇了什么危险,臣又该如何对天下人交代呢?”

    “陛下也不想哪一日突然横死在外吧?”

    这话说是提醒,其实更像是威胁了。

    而刘协的神色更加阴沉,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才开始怀念起来那位已经故去的曹丞相。

    起码在他做出“赤壁之战”的那件事情前,曹操对他的态度一向是较为恭敬的,或者说至少是面子工程做到位了的。

    即便是在赤壁之战后,那般愤怒的情况下,他也只是被囚禁在未央宫中,若是真想出去还是可以的,甚至想要见一见外人也是可以的。

    与其说是囚禁,顶多算是“监视”。

    可如今.

    刘协下意识的看向这空旷而又荒凉的未央宫,未央宫中的绝大部分物品都被搬走了,刘协的身边也只剩下了两个从小侍奉到如今的内侍。

    这里更像是“冷宫”。

    刘协开始害怕了。

    但面前的曹丕显然没有曹操那么好的脾气,他只是最后警告了刘协几句之后,就转身走了。

    他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

    时间不等人。

    他没有功夫在这里和刘协玩什么君臣相宜的游戏。

    看着曹丕越走越远的背影,刘协的神色中终于带着了几分慌张,但此时那宫门缓缓关闭的声音响起,外面的阳光似乎已经无法照射进这大殿中了。

    越来越阴沉,越来越阴沉。

    最后无尽的黑暗将这大殿彻底掩埋住,这里像是黑暗的栖息地一样,没有一点光明。

    刹那之间,刘协只觉着身体中无尽的冰冷涌上心头。

    曹丕

    刘协闭上眼睛。

    他知道曹丕去做什么了,他也知道等到曹丕做完那件事情之后,他的下场是什么。

    可如今他有办法反抗么?

    没有。

    只能够继续等待。

    静静的等待。

    元安十二年,夏。

    琅琊天子诏令,令魏王世子曹丕继承魏王的王位,同时,拜世子曹丕为摄政王、丞相,加赐九锡,剑履上殿、赞拜不名。

    元安十二年,夏六月。

    在上个月刚刚对魏王曹丕进行加封的情况下,天子再次发布诏令,赐曹丕冠十一旒。

    何为冠十一旒?

    这首先要说到“旒”到底是什么东西。

    在古代,冕冠前后有“旒”,以示庄重,一般是出现在很重要的大朝服的冠冕之上。

    依照礼治,等级和地位的不同也只能够使用不同情况的“旒”。

    其中,天子冠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

    天子赐魏王十一旒,只能够说明这个时候的魏王地位身份依照礼法来说,仅在天子之下,在诸位诸侯王之上。

    并且——

    这是不合乎礼治的,是对礼治的一种践踏。

    天下不少人对天子的这一道诏令加封表示不满,但天子并没有撤回这一道旨意,并且他们甚至连天子的面都没有见到。

    每次想要面见天子,那位新任的丞相便会表示陛下身体不太好,不方便见人。

    一些古板的汉臣还以为这是曹操还在的时候,他们妄想用天下人的口诛笔伐来让“曹丕”服软,并且“释放”天子。

    但他们却忘记了一件事情。

    曹操已经死了。

    这是新的时代,属于曹丕的时代。

    而十分显而易见的,曹丕对大汉并没有什么情怀,也并不是十分想当汉臣——甚至他对自己的名声好像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在乎。

    元安十二年,秋九月。

    一件令天下人都震惊的事情爆发了。

    在琅琊方面的史书中将这一事件记录为“杀儒之祸”。

    他简单干脆明了的点明了这一次事件到底是什么,并且将其称之为“祸”。

    在这一场浩劫中死去的大儒有十几位,请注意,这里说的并不是死去的“儒生”,而是“大儒”。

    天下之间能够被称之为“大儒”的人,一共也不过是三十多位上下,这一次的事情中直接死去了一半。

    这怎么不能够说是一场灾难呢?

    事情爆发的原因十分简单。

    因为那一封赐曹丕“十一旒”的诏令,也因为曹丕不让众多大汉旧臣去见天子的强硬态度。

    许多的儒生开始不断的在朝堂上弹劾曹丕,曹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人指责他。

    不断的有儒生、大儒从天下各地来到琅琊,来到魏王府邸之前静坐示威。

    他们不说话,只是静静的坐在那里。

    一部分的儒生开始在琅琊宣扬起来“曹丕”囚禁了皇帝的事情,这件事情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却不是一件能够摆明了路子说出来的事情。

    眼见着天下的舆论声越来越大,而甚至长安方面都对此表示了不满之后,曹丕做出了另外一个令人想象不到的决定。

    他决定,将这些静坐示威的、指责朝政的、弹劾他的这些儒生全都抓起来,并且直接定罪。

    决定做出的很顺畅。

    儒生们如同一个火药桶一样瞬间爆炸的速度也很快。

    于是,在元安十二年的秋天,这个事情愈演愈烈。

    几乎到了一个谁都无法控制住的地步了。

    到了后面,参与到这个事情中的人早已经不只是儒生了,还有琅琊城内的一些其他世家、其他势力,天下人的目光都汇聚在这一座城池中。

    无数人都在盯着曹丕。

    等待着他做出新的反应。

    这个时候的曹丕在做什么?

    他在发愁。

    魏王府内

    曹丕神色中带着疲惫,他的身旁则是坐着郭嘉等人,他的眼睛中带着些许的茫然:“我不过是抓了几个人而已,他们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荀彧闭着眼睛。

    他现在有些后悔了,后悔几个月之前曹操询问他到底谁适合当他继承人的时候,他回答了曹丕的名字。

    这个人实在是太擅长伪装了。

    在成为真正的魏王之前,他几乎没有表露出任何的“肆意”和“狂放”,但在成为魏王之后,他几乎是在短暂的时间内做出了一系列、一连串爆炸的事情,让整个琅琊、甚至整个天下都乱了起来。

    人群中,唯有一个人的神色没有丝毫变化,反而是低着头,一句话都不说。

    这个人叫做“司马懿”。

    是司马迁的第不知道第几代传人,同样是司马氏如今的家主。

    他低着的眼睛中闪烁着沉思。

    曹丕不像是这么蠢笨的人,那么他这样做,甚至不惜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傻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当将外面的一切“伪装”都去掉之后,司马懿很快就想出来了曹丕的目的。

    这个目的实在是太过于惊悚,但又好像十分寻常。

    司马懿都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意识的抬起头看向了坐在那里的“曹丕”。

    此时的曹丕脸上依旧是慌张的神色,但那一双深邃的眼眸中却带着些许玩味的笑意,甚至还带着几分“恶劣”。

    刹那之间,司马懿与曹丕的眼神对视了。

    对视的那一瞬间,司马懿发誓自己看到了这辈子最“恶意”的眼神,那是一双如同妖魔的眸子,其中装着的全部都是野心。

    而司马懿能够想到的,郭嘉、荀彧这些顶尖谋臣自然也都能够想到。

    这是一出由面前这位新任的丞相、新的魏王、新的摄政王一手导演的一出好戏。

    于是,所有人都沉默了。

    而曹丕则是看出来了众人的心知肚明,嘴角更是带着几分恶劣的笑容说道:“诸位怎么都不说话了?”

    “父王将我交托给诸位,诸位难道要在这个时候舍弃我么?”

    看着这些顶尖聪明人的沉默,曹丕不由得有一种“畅快”的情绪在心中蔓延开来。

    曹丕为什么会做出来这一系列不明智的举动呢?

    一切都要从一个月前说起。

    那个时候,曹丕刚刚坐上魏王的位置,甚至刚刚成为大汉的丞相。

    虽然他是继承自己父亲的“势力”,但总有人,总有“老臣”是不满意他这个继承者的,尤其是一些支持他弟弟的那一部分老臣们。

    于是,这些人暗中开始给曹丕找麻烦。

    甚至有些人开始“听调不听宣”,这是对曹丕的一种赤裸裸的挑衅。

    可是当时刚刚坐上这个位置的曹丕却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掌握这一切,于是他选择将所有人都拉下水。

    事情闹大之后,如今被质疑的只有他曹丕么?

    不。

    是所有归属于“曹氏”这个势力范围内的人,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都被曹丕拉下水。

    曹丕坐在那里,扫视着在座的诸位谋臣。

    心中十分快意。

    你们不是顶尖谋士么?不是顶尖聪明人么?不是出自各大世家,十分傲慢么?

    我要你们这些聪明人、还有你们身后的世家,要你们这些以往看不起我的、甚至站在我面前与我为敌的人全都给我想办法。

    大家都在一条船上,要么你们想不出办法跟我一起死,甚至比我死的还要更惨,要么你们乖乖的给我想出来办法,帮我收拾我制造出来的残局。

    这便是“曹丕”想出来的办法。

    一个只有“不要脸”的掀桌子,不需要别人赞颂“英明神武”,不需要手下人“服气”,只需要让他们害怕的人才能够做出来的办法。

    恰好。

    曹丕就是这样一个不要脸、且并不觉着自己是一个“强大英明”的人。

    于是,有了今日的局面。

    元安十二年,秋十月。

    “杀儒之祸”爆发的第二个月,天下诸多世家都下手了。

    但他们却没有任何办法。

    因为曹丕的手里有“士卒”,也就是“兵权”。

    在这个时候,颍川陈氏、颍川荀氏、范阳卢氏、琅琊王氏、琅琊诸葛氏、琅琊谢氏,除却官渡陈氏之外,这天下最顶尖的六个大氏族汇聚在琅琊城内。

    他们要与“曹丕”面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