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诗词歌赋,终是小道!
“去岁冬日,我有友人自北方寄信而至,言及长城边上,大雪茫茫,蔚为壮观。”
“两位皇孙虽自幼在南方长大,未曾去过北方,却也都见过雪景。”
“便以这长城之雪为题,作诗或词一首,以一柱香的时间为限,看谁能写得更好吧。”
黄子澄说完,嘴角边掠过一抹笑意。
一般而言,命题作诗大多都是即景即情即事。
他怕朱允熥早做了准备,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出的题目,离此十万八千里。
如此一来,就算朱允熥有备而来,也完全用不上。
更重要的是,黄子澄此前教导过朱允炆功课,刚才就写过咏雪的诗。
此时正好拿来用。
他出完题,深深地看了朱允炆一眼。
朱允炆立时会意过来。
当即故意做出沉思状。
朱允熥却是轻轻摇头,问道:“二哥莫非想好了?”
朱允炆愣了一下。
不是一柱香的时间吗?
怎么才刚刚开始,就在问了呢?
难道这小子,真有诗才不成?
若是让他抢在前面,那就不好了。
一念及此,朱允炆微微笑道:“却是有一两句,只恐登不得大雅之堂。不过,既然三弟相问,那二哥便献丑了。”
朝堂上顿时一阵阵窃窍私语。
古有曹子建七步成诗,传为千秋美谈。
想不到二皇孙竟也有如此本事。
才刚刚出题,这么快就想好了?
不过,也有人看了看黄子澄,立即就明白过来。
毕竟,黄子澄是东宫的人,曾在朱标手下办事。
听闻素来与朱允炆的关系不错。
此时故意出此题,想来是之前朱允炆早就写过的。
由此看来,朱允熥多半要输!
此子狂勃,不知天高地厚,也该给他一个教训。
……
很快,太监拿来纸笔。
朱允炆当即挥毫写道:
长城雪后更巍峨,一片银装映日多。
古道蜿蜒铺白练,雄关静默裹银波。
寒风吹动旌旗猎,冷气袭来剑戟磨。
此景此情堪入画,千秋万代任人歌。
“好!”
“好诗!”
“二皇孙有才啊!”
朱允炆的诗写完,朝堂上顿时响起一片赞赏声。
这首诗要说多好,倒也谈不上。
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但命题作诗,根本无瑕思虑,挥笔而就。
再加上朱允炆也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能有如此才华,当真值得称赞。
至于是不是事先早就写好,大家纵然心知肚明,也不会有人去揭穿的,都只当是临场发挥了。
太监将诗作呈到老朱案前,朱元璋看了看,满意的点了点头。
朱允炆极尽孝道,好儒学诗文,正是非常适合的守成之君。
朱元璋虽然只识过两年字,但他十分好学。
即使在战争中,也勤读不倦。
论真识学问,老朱当然不是只读两年书的半文盲。
单论文学造诣和修养,老朱看过的史书和诗词歌赋,可是要远远超过后世大学生的。
他望向朱允炆的脸色,露出几分笑意。
自古马上打天下,文才治天下。
朱允炆的特质,很符合老朱对未来江山继承人的期许。
……
“古有曹子建七步吟诗,今有二皇孙挥笔成文,当为千秋美谈啊!”
“二皇孙之才,当世同辈之人,无人能及,可笑还有人说他无才?”
“夏虫不可语冰,有些人见识浅薄,无礼狂妄,不知天高地厚,还以为自己有才呢。”
“他如何能与二皇孙相比?”
……
一众文臣议论纷纷。
朱允炆,乃是吕氏之后。
吕氏一族又是文官中人。
他们自然乐意看到朱允炆上位。
至于武将勋贵,他们懂诗词歌赋吗?
文官们评价,他们也就只能在旁边看热闹了!
“三皇孙,你还有何话可说?”
“三皇孙殿下,不知你的诗词可曾想好了?”
“三皇孙殿下,不会一柱香的时间过去,你还写不出来吧?”
众文官一个個询问,充满了戏谑之意。
黄子澄显然不会帮他。
也就意味着他不可能事先写好。
要在一柱香的时间内,写出一首诗词,还要水平不能低于朱允炆的,这可不是一件易事。
在场的许多人都是进士出身,作诗写词乃是一等一的好手,信手拈来。
但易地而处,纵然他们自己,也未必能轻易写出来。
毕竟时间紧迫。
何况朱允熥不过是一名十四岁的少年而已。
众人都在等着看他出丑。
朱允熥不慌不忙,朗声道:
“为君者,治国为要。”
“诗词歌赋,终究只是小道。”
“昔李后主好诗词,笔下有千古名句,仍不免为亡国之君!”
“读书人最重要的学以致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真本事。”
他的话音刚落,立即就有人反驳。
“刚才还大言不惭,自许能力才华远胜二皇孙,现在却巧言令色,不敢写诗了吗?”
“就是,休得托言多语,还是写一首诗词来证明吧。”
“虽然诗词是小道,无关治国,但却能看出一个人的才气能力。三皇孙是因为才华远不及二皇孙,故而写不出来吗?”
……
众人纷纷出言。
话语也越说越过分,越说越难听。
若非顾及他的皇孙身份,恐怕这帮家伙,早就骂起来了。
朱元璋开口道:“熥儿,既然已经出题,你就该作题,若是写不出来,就乖乖承认自己不如炆儿。”
“皇爷爷有旨,孙儿自当遵从。”
朱允熥道:“诗词我早已在心中写好,可拿笔记录。”
他不打算自己亲自去写。
实在是因为一手毛笔字,写得委实有点烂。
今日既然要表现自己的才华,便不能自爆弱点。
“遵命!”
旁边的小太监连忙备好笔墨。
众人都不再言语,皆一齐望了过来。
但眸中的神光,便已说明了一切。
都在等着朱允熥出糗呢。
朱允熥开口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此句一出,众人顿时皆觉眼前一亮。
这起句倒也算不错了。
此子狂妄,却也有一些才华。
只是不知道接下又如何?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朝堂越发安静,唯有呼吸声起伏可闻。
朱允熥继续念道:“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好!”
蓝玉击掌大赞。
他曾多次出征北漠,见过北国风光。
此时朱允熥的几句诗一写出来,顿觉与自己昔日所见所闻,一般无二。
更重要是用词朴实雄迈,有吞天下山河之气势。
蓝玉虽是一个大老粗,不懂诗词,却只觉得写得好。
一言喊出,却见朝堂上所有人都望了过来,才惊觉自己失态,连忙闭口不语。
文官们也是一个个都不言不语,面色变得极为复杂。
朱允熥高声诵念。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上方,老朱的双眸内,骤然射出两道精芒。
好气魄啊!
想不倒他竟然有如此气魄,以前倒是一直忽视了。
朱允熥微微一笑,吐出最后一句。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两位皇孙虽自幼在南方长大,未曾去过北方,却也都见过雪景。”
“便以这长城之雪为题,作诗或词一首,以一柱香的时间为限,看谁能写得更好吧。”
黄子澄说完,嘴角边掠过一抹笑意。
一般而言,命题作诗大多都是即景即情即事。
他怕朱允熥早做了准备,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出的题目,离此十万八千里。
如此一来,就算朱允熥有备而来,也完全用不上。
更重要的是,黄子澄此前教导过朱允炆功课,刚才就写过咏雪的诗。
此时正好拿来用。
他出完题,深深地看了朱允炆一眼。
朱允炆立时会意过来。
当即故意做出沉思状。
朱允熥却是轻轻摇头,问道:“二哥莫非想好了?”
朱允炆愣了一下。
不是一柱香的时间吗?
怎么才刚刚开始,就在问了呢?
难道这小子,真有诗才不成?
若是让他抢在前面,那就不好了。
一念及此,朱允炆微微笑道:“却是有一两句,只恐登不得大雅之堂。不过,既然三弟相问,那二哥便献丑了。”
朝堂上顿时一阵阵窃窍私语。
古有曹子建七步成诗,传为千秋美谈。
想不到二皇孙竟也有如此本事。
才刚刚出题,这么快就想好了?
不过,也有人看了看黄子澄,立即就明白过来。
毕竟,黄子澄是东宫的人,曾在朱标手下办事。
听闻素来与朱允炆的关系不错。
此时故意出此题,想来是之前朱允炆早就写过的。
由此看来,朱允熥多半要输!
此子狂勃,不知天高地厚,也该给他一个教训。
……
很快,太监拿来纸笔。
朱允炆当即挥毫写道:
长城雪后更巍峨,一片银装映日多。
古道蜿蜒铺白练,雄关静默裹银波。
寒风吹动旌旗猎,冷气袭来剑戟磨。
此景此情堪入画,千秋万代任人歌。
“好!”
“好诗!”
“二皇孙有才啊!”
朱允炆的诗写完,朝堂上顿时响起一片赞赏声。
这首诗要说多好,倒也谈不上。
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但命题作诗,根本无瑕思虑,挥笔而就。
再加上朱允炆也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能有如此才华,当真值得称赞。
至于是不是事先早就写好,大家纵然心知肚明,也不会有人去揭穿的,都只当是临场发挥了。
太监将诗作呈到老朱案前,朱元璋看了看,满意的点了点头。
朱允炆极尽孝道,好儒学诗文,正是非常适合的守成之君。
朱元璋虽然只识过两年字,但他十分好学。
即使在战争中,也勤读不倦。
论真识学问,老朱当然不是只读两年书的半文盲。
单论文学造诣和修养,老朱看过的史书和诗词歌赋,可是要远远超过后世大学生的。
他望向朱允炆的脸色,露出几分笑意。
自古马上打天下,文才治天下。
朱允炆的特质,很符合老朱对未来江山继承人的期许。
……
“古有曹子建七步吟诗,今有二皇孙挥笔成文,当为千秋美谈啊!”
“二皇孙之才,当世同辈之人,无人能及,可笑还有人说他无才?”
“夏虫不可语冰,有些人见识浅薄,无礼狂妄,不知天高地厚,还以为自己有才呢。”
“他如何能与二皇孙相比?”
……
一众文臣议论纷纷。
朱允炆,乃是吕氏之后。
吕氏一族又是文官中人。
他们自然乐意看到朱允炆上位。
至于武将勋贵,他们懂诗词歌赋吗?
文官们评价,他们也就只能在旁边看热闹了!
“三皇孙,你还有何话可说?”
“三皇孙殿下,不知你的诗词可曾想好了?”
“三皇孙殿下,不会一柱香的时间过去,你还写不出来吧?”
众文官一个個询问,充满了戏谑之意。
黄子澄显然不会帮他。
也就意味着他不可能事先写好。
要在一柱香的时间内,写出一首诗词,还要水平不能低于朱允炆的,这可不是一件易事。
在场的许多人都是进士出身,作诗写词乃是一等一的好手,信手拈来。
但易地而处,纵然他们自己,也未必能轻易写出来。
毕竟时间紧迫。
何况朱允熥不过是一名十四岁的少年而已。
众人都在等着看他出丑。
朱允熥不慌不忙,朗声道:
“为君者,治国为要。”
“诗词歌赋,终究只是小道。”
“昔李后主好诗词,笔下有千古名句,仍不免为亡国之君!”
“读书人最重要的学以致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真本事。”
他的话音刚落,立即就有人反驳。
“刚才还大言不惭,自许能力才华远胜二皇孙,现在却巧言令色,不敢写诗了吗?”
“就是,休得托言多语,还是写一首诗词来证明吧。”
“虽然诗词是小道,无关治国,但却能看出一个人的才气能力。三皇孙是因为才华远不及二皇孙,故而写不出来吗?”
……
众人纷纷出言。
话语也越说越过分,越说越难听。
若非顾及他的皇孙身份,恐怕这帮家伙,早就骂起来了。
朱元璋开口道:“熥儿,既然已经出题,你就该作题,若是写不出来,就乖乖承认自己不如炆儿。”
“皇爷爷有旨,孙儿自当遵从。”
朱允熥道:“诗词我早已在心中写好,可拿笔记录。”
他不打算自己亲自去写。
实在是因为一手毛笔字,写得委实有点烂。
今日既然要表现自己的才华,便不能自爆弱点。
“遵命!”
旁边的小太监连忙备好笔墨。
众人都不再言语,皆一齐望了过来。
但眸中的神光,便已说明了一切。
都在等着朱允熥出糗呢。
朱允熥开口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此句一出,众人顿时皆觉眼前一亮。
这起句倒也算不错了。
此子狂妄,却也有一些才华。
只是不知道接下又如何?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朝堂越发安静,唯有呼吸声起伏可闻。
朱允熥继续念道:“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好!”
蓝玉击掌大赞。
他曾多次出征北漠,见过北国风光。
此时朱允熥的几句诗一写出来,顿觉与自己昔日所见所闻,一般无二。
更重要是用词朴实雄迈,有吞天下山河之气势。
蓝玉虽是一个大老粗,不懂诗词,却只觉得写得好。
一言喊出,却见朝堂上所有人都望了过来,才惊觉自己失态,连忙闭口不语。
文官们也是一个个都不言不语,面色变得极为复杂。
朱允熥高声诵念。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上方,老朱的双眸内,骤然射出两道精芒。
好气魄啊!
想不倒他竟然有如此气魄,以前倒是一直忽视了。
朱允熥微微一笑,吐出最后一句。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