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黄昏,李瑄带着李玉莹归家。
那群士女,被李瑄用一首后世韩愈的《晚春》打发走。她们不在乎李瑄写诗的含义,只在乎李瑄吟出新诗。
实际上,李瑄在寓意他将抓住这一次与突厥作战的机会,向国家和皇帝,展现自己的价值。
“七兄,她们都说战场上会死人,你不去行吗?”
李玉莹得知李瑄将要去很远的地方打仗,不舍地说。
“男儿宿命在此,家国天下。放心,阿兄会平安归来。”
李瑄摸了摸李玉莹的脑袋。
她不是很懂。
李适之曾在幽州军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回长安一次,她以为李瑄也会一样。
第日,清晨。
坊间的晨鼓第一次敲响时,李瑄便起床洗漱。
他的婢女霜儿,又为李瑄清点一次行礼。
七郎即将远离,霜儿更难过。这么多年,李瑄是她的依靠。
“你就在家里,看好我的花园。我随时都会回来。”
李瑄看穿霜儿的心思,向她安慰道。
此次军中就职,李瑄只带罗兴一个人。
“七郎放心,奴婢不会让一株花树枯萎。”
她没有资格对李瑄说注意安全,只能在心里祝福李瑄。
李瑄笑了笑。他已让李玉莹照看一下,别让府中其他奴婢欺负霜儿。
“罗兴,将我的一石强弓,和皇帝赏赐的雕弓都带上。”
李瑄着重向罗兴吩咐。
军中不一定有一石骑弓,李瑄要自备。
马槊和枪,就不必要带了,军中必然存在。
马槊没有后世传得那么神奇,再好的槊,经过几次战斗,都要如盔甲一样,重新修理。
那些传世的名剑,千年锋利,是因为它们不上战场。
铁与血的考验,使这个时代的兵器都是消耗品。
这一日,李瑄的兄长们都回来为李瑄送行,对李瑄嘘寒问暖。
等李适之下朝,他们就会出发。
至于李瑄的朋友和王维,他故意告诉他们,下个月才会离开,他不想让他们送行。
辰时刚过没多久,李适之匆匆回来,他反复提醒李瑄带足金银钱财,带足衣物。
“七郎现在也有鱼符了,它就如你的衣冠,兼具国家和百姓的意志,你要时刻提醒自己要恢宏德行。为父智慧虽不如你,但为官多年,却不曾缺失这些。”在李瑄上马之前,李适之亲自为李瑄整理衣袍。
李瑄的腰间不仅挂着皇帝赐予的飞鸟衔花玉佩,还有装着鱼符的银袋。
李适之取出银袋中的鱼符,提示李瑄。
“孩儿知晓。”
李瑄点头,他将原则看得很重。
“父亲,李白是孩儿的朋友,如果有可能,照顾他一下。”
李瑄很遗憾,他只在曲江柳岸见李白一面。
“李白想一步入青云,为父可办不到。”李适之眉头一皱。
意思是,李白想一步登天,成为宰相。
“他是想上天当神仙吧!”
李瑄知道李白的诗里,确实有这种意味。但李瑄还是幽默地对李适之解释。
终究是世俗大道,让李白陷入矛盾与挣扎。
罢了,李瑄不再劝李适之,还是顺其自然吧!
挎着宝剑上马,李适之和李瑄的兄长们,一路送李瑄出通化门,送李瑄到长安北方的渭水桥上。
本来李玉莹也要跟来,却被李适之喝住。
李玉莹最怕李适之。
她天真地让李瑄下個月就回来看她。
李瑄只是答应,下次回来,带一朵草原上的花。
“保重!”
渭水之畔,兄弟几人下马攀谈许久,依依惜别。
“七郎果决而有力量。但凡事量力而行,不可焦躁,有事可写信告诉父兄。”
李霅拍着李瑄的肩膀。
“大兄。”
李瑄紧紧握住李霅的手。
长兄如父,李适之在当刑部尚书前一直不在长安,李霅对他最照顾。
“长安的多少别离,都在这渭桥之上。”
李适之在一旁感慨。
“昨夜孩儿的建议,父亲要好好想想。”
李瑄不想说这些,而是又提醒李适之一句。
昨晚李瑄与李适之促膝长谈到半夜。主要是整饬兵部,以防李林甫抓住把柄。
只要李适之将兵部抓牢固,以李隆基现在对李适之的信任,即便李林甫动用“罗钳吉网”,也不可能“攻陷”兵部。
甚至李适之可以反告污蔑,够李林甫喝一壶。
前世李适之因兵部官吏贪污罢相,那时候,李适之已经不被李隆基信任,他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
“为父知道要怎么做了,以后有什么事情,一定会与心腹幕僚讨论,防止是老匹夫的阴谋。”李适之微微点头,又道:“将为父写的书信,交给王忠嗣,他会照顾七郎。那丰安军使陈回光或许等不到你去,就会被调回长安。”
“孩儿明白。”
王忠嗣刚正不阿,治军严谨,李瑄估计李适之的亲笔信不一定有用。
李瑄也不打算交给王忠嗣。
“东晋时司马道子因为经常酗酒,使朝野王公大失所望,众叛亲离,父亲还是要节制一些。”
重新上马后,李瑄向李适之提醒。
主要是李适之太能喝酒了,几乎无酒不欢。
特别是不上朝的时候,喝得酩酊大醉。李瑄担心这一点被有心人利用。
“为父以后会少饮美酒!”
李适之随口一说,但并没有将这话放在心上。
唐人谁会不爱酒呢?
更何况是饮中八仙。
“大兄、三兄、四兄、五兄告辞,父亲注意身体。”
最后向李适之和兄长们行一礼,李瑄骑马上渭桥。
此时,渭水桥上,行人和过往商人不少。
他们都知道,这是长安权贵,送行亲子,不敢靠近冒犯。
李瑄在渭水桥中央,勒马侧身,大声向李适之吟唱:
“孩儿立志出乡关,不建功勋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通俗易懂的小诗,却感人肺腑。
声音传得很远,岸边的李适之听得一清二楚。
“七郎!”
李适之听到李瑄为他吟唱的诗,万般不舍,想要叫停李瑄。
但李瑄已经驰马过渭水桥,扬尘愈远。
罗兴的马上挂两弓,背着包袱跟在李瑄身后。
一句“人生无处不青山”,触动李适之心弦,让他捂住眼睛。
他是堂堂宰相,怎么能在众目睽睽下流泪呢。
李霅和李季卿赶忙上前安抚李适之。
想到李瑄的年纪,他们心中也难过起来,李瑄这段是时间的表现,让他们忘记,李瑄才十六而已!
看李适之和李霅、李季卿等父子相拥,泣不成声,路过的行人,闻者落泪。
这首诗传开后,对长安的青年影响巨大。
引起一时的从军热潮。
即便战死,又何必埋葬在故乡的土地,国家到处都是秀丽壮阔的山河。
李隆基读后,都夸赞李瑄“忠贞果毅”,期望“建立功勋”。
……
那群士女,被李瑄用一首后世韩愈的《晚春》打发走。她们不在乎李瑄写诗的含义,只在乎李瑄吟出新诗。
实际上,李瑄在寓意他将抓住这一次与突厥作战的机会,向国家和皇帝,展现自己的价值。
“七兄,她们都说战场上会死人,你不去行吗?”
李玉莹得知李瑄将要去很远的地方打仗,不舍地说。
“男儿宿命在此,家国天下。放心,阿兄会平安归来。”
李瑄摸了摸李玉莹的脑袋。
她不是很懂。
李适之曾在幽州军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回长安一次,她以为李瑄也会一样。
第日,清晨。
坊间的晨鼓第一次敲响时,李瑄便起床洗漱。
他的婢女霜儿,又为李瑄清点一次行礼。
七郎即将远离,霜儿更难过。这么多年,李瑄是她的依靠。
“你就在家里,看好我的花园。我随时都会回来。”
李瑄看穿霜儿的心思,向她安慰道。
此次军中就职,李瑄只带罗兴一个人。
“七郎放心,奴婢不会让一株花树枯萎。”
她没有资格对李瑄说注意安全,只能在心里祝福李瑄。
李瑄笑了笑。他已让李玉莹照看一下,别让府中其他奴婢欺负霜儿。
“罗兴,将我的一石强弓,和皇帝赏赐的雕弓都带上。”
李瑄着重向罗兴吩咐。
军中不一定有一石骑弓,李瑄要自备。
马槊和枪,就不必要带了,军中必然存在。
马槊没有后世传得那么神奇,再好的槊,经过几次战斗,都要如盔甲一样,重新修理。
那些传世的名剑,千年锋利,是因为它们不上战场。
铁与血的考验,使这个时代的兵器都是消耗品。
这一日,李瑄的兄长们都回来为李瑄送行,对李瑄嘘寒问暖。
等李适之下朝,他们就会出发。
至于李瑄的朋友和王维,他故意告诉他们,下个月才会离开,他不想让他们送行。
辰时刚过没多久,李适之匆匆回来,他反复提醒李瑄带足金银钱财,带足衣物。
“七郎现在也有鱼符了,它就如你的衣冠,兼具国家和百姓的意志,你要时刻提醒自己要恢宏德行。为父智慧虽不如你,但为官多年,却不曾缺失这些。”在李瑄上马之前,李适之亲自为李瑄整理衣袍。
李瑄的腰间不仅挂着皇帝赐予的飞鸟衔花玉佩,还有装着鱼符的银袋。
李适之取出银袋中的鱼符,提示李瑄。
“孩儿知晓。”
李瑄点头,他将原则看得很重。
“父亲,李白是孩儿的朋友,如果有可能,照顾他一下。”
李瑄很遗憾,他只在曲江柳岸见李白一面。
“李白想一步入青云,为父可办不到。”李适之眉头一皱。
意思是,李白想一步登天,成为宰相。
“他是想上天当神仙吧!”
李瑄知道李白的诗里,确实有这种意味。但李瑄还是幽默地对李适之解释。
终究是世俗大道,让李白陷入矛盾与挣扎。
罢了,李瑄不再劝李适之,还是顺其自然吧!
挎着宝剑上马,李适之和李瑄的兄长们,一路送李瑄出通化门,送李瑄到长安北方的渭水桥上。
本来李玉莹也要跟来,却被李适之喝住。
李玉莹最怕李适之。
她天真地让李瑄下個月就回来看她。
李瑄只是答应,下次回来,带一朵草原上的花。
“保重!”
渭水之畔,兄弟几人下马攀谈许久,依依惜别。
“七郎果决而有力量。但凡事量力而行,不可焦躁,有事可写信告诉父兄。”
李霅拍着李瑄的肩膀。
“大兄。”
李瑄紧紧握住李霅的手。
长兄如父,李适之在当刑部尚书前一直不在长安,李霅对他最照顾。
“长安的多少别离,都在这渭桥之上。”
李适之在一旁感慨。
“昨夜孩儿的建议,父亲要好好想想。”
李瑄不想说这些,而是又提醒李适之一句。
昨晚李瑄与李适之促膝长谈到半夜。主要是整饬兵部,以防李林甫抓住把柄。
只要李适之将兵部抓牢固,以李隆基现在对李适之的信任,即便李林甫动用“罗钳吉网”,也不可能“攻陷”兵部。
甚至李适之可以反告污蔑,够李林甫喝一壶。
前世李适之因兵部官吏贪污罢相,那时候,李适之已经不被李隆基信任,他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
“为父知道要怎么做了,以后有什么事情,一定会与心腹幕僚讨论,防止是老匹夫的阴谋。”李适之微微点头,又道:“将为父写的书信,交给王忠嗣,他会照顾七郎。那丰安军使陈回光或许等不到你去,就会被调回长安。”
“孩儿明白。”
王忠嗣刚正不阿,治军严谨,李瑄估计李适之的亲笔信不一定有用。
李瑄也不打算交给王忠嗣。
“东晋时司马道子因为经常酗酒,使朝野王公大失所望,众叛亲离,父亲还是要节制一些。”
重新上马后,李瑄向李适之提醒。
主要是李适之太能喝酒了,几乎无酒不欢。
特别是不上朝的时候,喝得酩酊大醉。李瑄担心这一点被有心人利用。
“为父以后会少饮美酒!”
李适之随口一说,但并没有将这话放在心上。
唐人谁会不爱酒呢?
更何况是饮中八仙。
“大兄、三兄、四兄、五兄告辞,父亲注意身体。”
最后向李适之和兄长们行一礼,李瑄骑马上渭桥。
此时,渭水桥上,行人和过往商人不少。
他们都知道,这是长安权贵,送行亲子,不敢靠近冒犯。
李瑄在渭水桥中央,勒马侧身,大声向李适之吟唱:
“孩儿立志出乡关,不建功勋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通俗易懂的小诗,却感人肺腑。
声音传得很远,岸边的李适之听得一清二楚。
“七郎!”
李适之听到李瑄为他吟唱的诗,万般不舍,想要叫停李瑄。
但李瑄已经驰马过渭水桥,扬尘愈远。
罗兴的马上挂两弓,背着包袱跟在李瑄身后。
一句“人生无处不青山”,触动李适之心弦,让他捂住眼睛。
他是堂堂宰相,怎么能在众目睽睽下流泪呢。
李霅和李季卿赶忙上前安抚李适之。
想到李瑄的年纪,他们心中也难过起来,李瑄这段是时间的表现,让他们忘记,李瑄才十六而已!
看李适之和李霅、李季卿等父子相拥,泣不成声,路过的行人,闻者落泪。
这首诗传开后,对长安的青年影响巨大。
引起一时的从军热潮。
即便战死,又何必埋葬在故乡的土地,国家到处都是秀丽壮阔的山河。
李隆基读后,都夸赞李瑄“忠贞果毅”,期望“建立功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