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杨博的见识,多少能看出来,皇帝对他们这些人畜无害的晋人意见极大。
上次他给儿子杨俊卿塞去修昭陵,混个资历,皇帝还特意敲打他,让杨俊卿注意点,要是连大雨都防不住,到时候脸上都不好看。
简直岂有此理,还没有开始伸手,就已经假定他要贪污了。
不止如此,此前高仪还一度嘱咐他,入了阁就要不偏不倚,不要一味拔擢或是袒护山西人。
这话是谁让高仪说的,他心里可门清。
可见皇帝对他们的成见。
是故,皇帝让王崇古入京之事,一再拖延,也是杨博的主张。
非要王崇古安排好了后手,才能入京。
杨博自认对皇帝了解极深,听到王崇古给皇帝说好话,更是不由暗暗摇头,心知这位同乡,必然受了皇帝哄骗。
王崇古摇了摇头:“倒是只寒暄客套了一番,并未具体说及什么事。”
他顿了顿,充满风霜的干练脸庞上,露出一丝古怪之色:“不过,似乎对我颇为热情。”
“对俺答封贡之事大加称颂,屡屡肯定我的才干,还说让我入主兵部,乃是为了借我俺答封贡的经验,以期封贡土蛮汗。”
“期间……频频把臂而谈,执手交心。”
话音刚落。
杨博撇了撇嘴。
张四维以手扶额,语气无奈道:“舅父,皇帝单独召见大臣对谁都这样。”
王崇古一怔,狐疑道:“果真?”
亏他还以为皇帝单纯欣赏他。
张四维有气无力点了点头:“当真如此。”
“如今朝臣中,都说,这位陛下私下里话本看多了,尤爱把臂言欢,执手相看。”
虽然知道很多朝臣吃这一套,但看到舅父也上钩,多少有点好笑。
杨博倒是说了句中肯话:“不过,想借你的声望,平息土蛮汗,倒可能是真的。”
“学甫献策了吗?”
以王崇古在蒙古人中的声望,想要平息土蛮汗,还真缺不得他。
王崇古摇了摇头:“只客套了一番,并未献策。”
说到这里,叹了一口气:“要献策也不是现在。”
杨博露出探究的神色,看来这位后进,还真有献策的意思。
张四维直接问道:“舅父怎么不献策?若是能得圣眷,岂不是再好不过?”
当初他做日讲官的时候,对皇帝不屑一顾,认为是一个掌不了权的儿皇帝。
但现在看来,还是多少有些武断了。
纵使不喜欢如今这位皇帝,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位登基不过一年,就已经能左右朝局了。
只听王崇古叹了口气:“你们久在中枢,竟是都以为封贡这般简单。”
他突然有些怀念高拱了。
王崇古就事论事,继续说道:“早在庚戌之变后,世宗皇帝就有意互市。”
“此后却仍是拉锯了二十年,这自然并非无端由来。”
“彼时也尝试过互市,但俺答汗一面答应,一面继续放纵劫掠。”
“甚至前脚卖马,后脚率人抢回来。”
“朝廷向俺答汗问罪,其人则是大言不惭说‘我能自不入犯,不能禁部下之不盗’。”
“在这二十年中,我朝逐渐在军备上压制了俺答汗,才能使其约束部族,安心互市。”
“若是要对土蛮汗如法炮制,至少也得将其打服了才行。”
说到这里,他忍不住摇了摇头。
这不仅仅是军备上的需求,也是人心的必然准备。
占据上风的互市,是眼光卓绝,处于下风的互市,则是卑躬屈膝。
世宗改制之前,朝中对于军中主战派,可是强势压制——“虏寇临边尚未入境,官军不得出兵捣巢,以启边衅”。
而到了隆庆年间,朝中反倒全是鼓励军官主动出击的声音——“臣请亟施其禁,如虏贼临边住牧,听将领提兵袭击,有功如例升赏”。
这些都建立在军备的优势上。
只有对土蛮汗军备上占据优势,才有希望对土蛮汗封贡。
这,就不是献策所能改变的了。
如今蓟辽长城外的土蛮汗,屡屡侵边,时常劫货掳人,满载而归。
即便偶尔被边军撵跑,也不过吃些小亏。
完全没有被打痛,哪里会轻易俯首称臣。
杨博面无表情,佯装仔细听着,不时点头,实则是左耳进右耳出,他一个要致仕的人,根本懒得听。
张四维反倒认真思忖起来。
想了想,突然有些恍然大悟的感觉:“难怪无论是高拱张居正,还是皇帝,都想调舅父入京!”
宣大承平数年,究竟是有待巩固成果,还是可以将重心放在土蛮汗身上,中枢恐怕心里也没数。
自家舅父在宣大,经营得铁板一块,便让中枢起了心思。
想要将人调走之后,再换人慢慢查看。
若是局势稳固,便逐渐减少发去宣大的钱粮、募兵、客兵,转而放在别的紧要地方。
反之,则继续固守。
张四维逐渐学着,站在中枢的立场上思考。
王崇古点了点头:“所以我以为,皇帝和内阁,应该只是想着眼于土蛮汗,并非像你们先前所说,想骗我入京,对我不利。”
杨博替王崇古忧心道:“这些话,学甫怎么不跟皇帝说?”
“学甫没有献策,就怕被皇帝误会啊。”
献策好不好使且不说,但封疆大吏入京,不陈述一番地方情事,针砭时弊,很难不让皇帝怀疑这是态度问题。
这是老前辈的经验教训。
王崇古失笑:“虞坡公多虑了,陛下让我将宣大见闻,整理成奏疏呈上。”
杨博这才放心颔首。
正在这时,管家进来,走到杨博身边,耳语了一番才退下。
杨博颔首,挥退管家,对王崇古笑道:“尧封跟君采也到了,咱们先去会馆宴堂吧。”
尧封跟君采是霍冀和石茂华的字。
霍冀是根正苗红的晋人,石茂华虽然是山东人,但祖籍山西,又久在杨博手下做事,与霍冀也有姻亲关系,自然算是晋党中人。
这就是晋党宴会了。
大臣私下设宴相聚,多少不合制度。
但杨博口中的会馆,乃是全晋会馆,本身就是给山西的士子、官员寄宿饮食的地方。
如今一票山西人恰好去会馆吃喝,顺便给王崇古接风洗尘,还真算是合情合理。
杨博起身了,王崇古跟张四维也起身跟上。
会馆就在杨博府邸旁边,之间也就隔了一堵墙。
甚至于,杨博作为党魁,有一半时间都住在会馆。
也是如今要致仕,这才把位置腾了出来。
三人刚走出来,霍冀跟石茂华便迎了上来。
“杨阁老、王尚书、张尚书。”石茂华位份最低,礼数也最周全。
霍冀只是略微拱手,朝杨博行了一礼。
杨博坦然受下后,才回礼道:“尧封、君采不必多礼。”
一旁的张四维跟王崇古也拱手:“霍都御史、石侍郎。”
五人一路寒暄,穿厅过巷子。
石茂华最是殷勤,一路上活跃气氛。
杨博作为魁首,自然明白其所求,不咸不淡道:“此前兵部尚书缺位、侍郎肺疾,这些时日,倒是辛苦君采了。”
略微点了一句石茂华的功劳,后面的话就留给别人接了。
王崇古闻弦知意。
昨日廷议后,协理京营戎政的位置,已经成了众皆瞩目的焦点。
对于很多朝臣而言,京营最好是攥在兵部手中。
譬如当初的赵贞吉,霍冀,提议撤除京营总督,让文臣总理京营戎政。
可惜穆宗皇帝不愿意。
这个想法告吹之后,朝臣的期望,基本上都是,保持着京营现在半死不活的样子,便是最好。
没事给皇帝举举仪仗,修修陵墓,就够了。
否则,中枢周边养一支强军,是要对付谁?
如今赵孔昭即将致仕,总要有个人选出面,压制顾寰才行——顾寰在京营沉寂了半年,已然开始蠢蠢欲动了。
王崇古不动声色道:“赵侍郎肺疾可有好些?”
石茂华扼腕:“夏日热痰,难了。”
肺病一般冬日多发,熬过冬日就能再好转一段时间,但现在是夏日,半点没有好转的迹象,那就基本没得救了。
王崇古作为兵部尚书,只能跟着叹息一声:“我前日才入京,对部中事务不甚清楚,如今京营大小戎政之事是谁在处置?”
石茂华轻飘飘接过话:“小事是兵部司务厅和几位员外郎处置,处置不了,便是我出面。”
王崇古点了点头:“若是赵侍郎不能好转,咱们部里恐怕得早做准备了,机务繁忙,缺位太久不是好事。”
几人各有心思,一路说着便走进了会馆。
这时候,右都御史霍冀冷不丁开口道:“不止兵部有人选,内阁也有人选,皇帝八成也有想法,人选太多了,此事多半是要廷推了。”
霍冀虽然也是协理戎政,但是都御史的协理,和兵部的协理却不同。
能纠察、罢免、弹劾,但对于具体军备上的事,却不太插得上手。
杨博闷头在前走着,见众人突然没了动静。
抬头一看,见众人都盯着自己看。
杨博迎上众人的目光,微微偏过头,有些无奈道:“我明日第三次请致仕,陛下就不会再留我了。”
言外之意,反正就是要致仕了,什么协理京营、什么廷推,都跟他关系不大了。
不是不愿意管事,实在是到点了,无能为力了。
杨博说的也是实情,众人自然都知道。
石茂华当即将目光转向了张四维——接下来内阁的席位,就是这位上去了。
张四维倒是没什么避讳,只是有些担忧道:“就怕虞坡公致仕后,陛下故意拖延时日,等到廷推后再让我入阁。”
廷推向来是三品以上的九卿、侍郎、都御史等,再加上佥都御史、祭酒。
但人头是一样的,话语权却不同。
张四维在不在内阁,反倒是极为关键的影响因素。
霍冀按捺不住,冷哼一声:“内阁的张居正、高仪之辈,尽是幸进之臣!”
“不思大局,整日谄媚献上,必有果报!”
如今皇帝与文臣有了共治的趋势,乃是不知道多少代治世能臣争取而来的。
何其难得!?
难道还想回到太祖之时,如同宰杀鸡鸭一般,凌辱朝臣吗?
别看如今这位皇帝满口仁德道义,可真要给他大权独揽,什么样还是两说。
英宗都被赶到瓦剌去了,一朝得势,还不是清洗功臣,杀害贤良。
哪怕是旁支入继的世宗皇帝,也继承了这份薄凉,一掌握权势,就杖杀朝臣,弃市首辅。
这要是手握一支京边强军,能独夫到什么地步,简直不敢想。
朱家人的苛刻,难道还想用性命再验证一遍?
杨博撇了一眼愤慨的霍冀,暗自摇头。
他耐心解释道:“今日陛下让我推举一人,代我签署内阁事,我已然将子维荐上去了。”
总而言之,这就是无缝衔接,他要功成身退,都别想再让他上去顶事。
张四维一喜:“虞坡公何不早说!?”
杨博懒得答话。
闷头往前走,不时与来往的官吏、学子回礼。
人多了,众人也收敛了谈话,跟在杨博身后,不时勉励学子,宽慰官吏。
会馆今日宴请了一众山西官吏、进京准备明年春闱的学子。
一楼二楼都坐满了人。
楼里戏曲歌舞、楼外可远眺打铁花,好不热闹。
杨博几人却是一路来到会馆最高一层楼,僻静安逸,风景独好。
众人纷纷落座。
“其实,倒也不必非要皇帝从了咱们的议。”石茂华理了理袖口,接上方才的话,“只要能将那些媚上小人,挡在外面即可。”
石茂华对协理京营戎政,兴趣倒不是很大。
就是怕又来个栗在庭这种人。
霍冀忍不住点了点头:“若是知道皇帝想用谁,不妨先搜集罪证,上弹章将人按住!”
当初顾寰就是这么被弹劾回家的,可惜彼时的盟友赵贞吉已经不在中枢了。
张四维无奈道:“现在内廷被皇帝赶走了一半人,自己又躲在西苑,可不像以前了。”
以前内廷跟个马蜂窝似的,别说皇帝见了谁说了什么,就是拉了什么形状的屎,朝臣第二天都能知道。
如今可就没这么轻易了。
几人正说着话,门突然被敲响。
纷纷疑惑回头。
只见大理寺少卿罗凤翔,着急忙慌跑进来。
凑到杨博耳边说了几句话。
杨博愕然抬头,忍不住啊了一声:“当真?”
罗凤翔区区举人,能做到四品官身,自然是因为同为山西蒲州人。
受了杨博的提拔,也知道该怎么做人。
哪怕其余四位大员都皱眉看着他,他也仍只是凑到杨博旁边小声耳语。
说完,才缓缓退了出去。
杨博听罢便陷入沉思。
一直到张四维轻咳一声,才回过神来。
他环顾在场的几位同僚,面色带着古怪、幸灾乐祸,最后才收敛神色,严肃道:“陛下去年让刑科给事中张楚城,巡查湖广矿税案。”
“过程略过不表,总之,似乎查到了关键地方,关键人头上……”
“刚才收到消息。”
“刑科给事中张楚城,与湖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汤宾,一同遭逢大火,生死难料。”
“方才,皇帝让海瑞、温纯连夜入宫了。”
说罢,在场众人纷纷一惊。
突兀地,石茂华突然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这样,恐怕没精力在京营搅风搅雨了吧?”
杨博最是敏感,二话不说,立刻让下人准备起了笔墨。
就在宴会当场,准备起了第三份致仕的奏疏。
(本章完)
上次他给儿子杨俊卿塞去修昭陵,混个资历,皇帝还特意敲打他,让杨俊卿注意点,要是连大雨都防不住,到时候脸上都不好看。
简直岂有此理,还没有开始伸手,就已经假定他要贪污了。
不止如此,此前高仪还一度嘱咐他,入了阁就要不偏不倚,不要一味拔擢或是袒护山西人。
这话是谁让高仪说的,他心里可门清。
可见皇帝对他们的成见。
是故,皇帝让王崇古入京之事,一再拖延,也是杨博的主张。
非要王崇古安排好了后手,才能入京。
杨博自认对皇帝了解极深,听到王崇古给皇帝说好话,更是不由暗暗摇头,心知这位同乡,必然受了皇帝哄骗。
王崇古摇了摇头:“倒是只寒暄客套了一番,并未具体说及什么事。”
他顿了顿,充满风霜的干练脸庞上,露出一丝古怪之色:“不过,似乎对我颇为热情。”
“对俺答封贡之事大加称颂,屡屡肯定我的才干,还说让我入主兵部,乃是为了借我俺答封贡的经验,以期封贡土蛮汗。”
“期间……频频把臂而谈,执手交心。”
话音刚落。
杨博撇了撇嘴。
张四维以手扶额,语气无奈道:“舅父,皇帝单独召见大臣对谁都这样。”
王崇古一怔,狐疑道:“果真?”
亏他还以为皇帝单纯欣赏他。
张四维有气无力点了点头:“当真如此。”
“如今朝臣中,都说,这位陛下私下里话本看多了,尤爱把臂言欢,执手相看。”
虽然知道很多朝臣吃这一套,但看到舅父也上钩,多少有点好笑。
杨博倒是说了句中肯话:“不过,想借你的声望,平息土蛮汗,倒可能是真的。”
“学甫献策了吗?”
以王崇古在蒙古人中的声望,想要平息土蛮汗,还真缺不得他。
王崇古摇了摇头:“只客套了一番,并未献策。”
说到这里,叹了一口气:“要献策也不是现在。”
杨博露出探究的神色,看来这位后进,还真有献策的意思。
张四维直接问道:“舅父怎么不献策?若是能得圣眷,岂不是再好不过?”
当初他做日讲官的时候,对皇帝不屑一顾,认为是一个掌不了权的儿皇帝。
但现在看来,还是多少有些武断了。
纵使不喜欢如今这位皇帝,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位登基不过一年,就已经能左右朝局了。
只听王崇古叹了口气:“你们久在中枢,竟是都以为封贡这般简单。”
他突然有些怀念高拱了。
王崇古就事论事,继续说道:“早在庚戌之变后,世宗皇帝就有意互市。”
“此后却仍是拉锯了二十年,这自然并非无端由来。”
“彼时也尝试过互市,但俺答汗一面答应,一面继续放纵劫掠。”
“甚至前脚卖马,后脚率人抢回来。”
“朝廷向俺答汗问罪,其人则是大言不惭说‘我能自不入犯,不能禁部下之不盗’。”
“在这二十年中,我朝逐渐在军备上压制了俺答汗,才能使其约束部族,安心互市。”
“若是要对土蛮汗如法炮制,至少也得将其打服了才行。”
说到这里,他忍不住摇了摇头。
这不仅仅是军备上的需求,也是人心的必然准备。
占据上风的互市,是眼光卓绝,处于下风的互市,则是卑躬屈膝。
世宗改制之前,朝中对于军中主战派,可是强势压制——“虏寇临边尚未入境,官军不得出兵捣巢,以启边衅”。
而到了隆庆年间,朝中反倒全是鼓励军官主动出击的声音——“臣请亟施其禁,如虏贼临边住牧,听将领提兵袭击,有功如例升赏”。
这些都建立在军备的优势上。
只有对土蛮汗军备上占据优势,才有希望对土蛮汗封贡。
这,就不是献策所能改变的了。
如今蓟辽长城外的土蛮汗,屡屡侵边,时常劫货掳人,满载而归。
即便偶尔被边军撵跑,也不过吃些小亏。
完全没有被打痛,哪里会轻易俯首称臣。
杨博面无表情,佯装仔细听着,不时点头,实则是左耳进右耳出,他一个要致仕的人,根本懒得听。
张四维反倒认真思忖起来。
想了想,突然有些恍然大悟的感觉:“难怪无论是高拱张居正,还是皇帝,都想调舅父入京!”
宣大承平数年,究竟是有待巩固成果,还是可以将重心放在土蛮汗身上,中枢恐怕心里也没数。
自家舅父在宣大,经营得铁板一块,便让中枢起了心思。
想要将人调走之后,再换人慢慢查看。
若是局势稳固,便逐渐减少发去宣大的钱粮、募兵、客兵,转而放在别的紧要地方。
反之,则继续固守。
张四维逐渐学着,站在中枢的立场上思考。
王崇古点了点头:“所以我以为,皇帝和内阁,应该只是想着眼于土蛮汗,并非像你们先前所说,想骗我入京,对我不利。”
杨博替王崇古忧心道:“这些话,学甫怎么不跟皇帝说?”
“学甫没有献策,就怕被皇帝误会啊。”
献策好不好使且不说,但封疆大吏入京,不陈述一番地方情事,针砭时弊,很难不让皇帝怀疑这是态度问题。
这是老前辈的经验教训。
王崇古失笑:“虞坡公多虑了,陛下让我将宣大见闻,整理成奏疏呈上。”
杨博这才放心颔首。
正在这时,管家进来,走到杨博身边,耳语了一番才退下。
杨博颔首,挥退管家,对王崇古笑道:“尧封跟君采也到了,咱们先去会馆宴堂吧。”
尧封跟君采是霍冀和石茂华的字。
霍冀是根正苗红的晋人,石茂华虽然是山东人,但祖籍山西,又久在杨博手下做事,与霍冀也有姻亲关系,自然算是晋党中人。
这就是晋党宴会了。
大臣私下设宴相聚,多少不合制度。
但杨博口中的会馆,乃是全晋会馆,本身就是给山西的士子、官员寄宿饮食的地方。
如今一票山西人恰好去会馆吃喝,顺便给王崇古接风洗尘,还真算是合情合理。
杨博起身了,王崇古跟张四维也起身跟上。
会馆就在杨博府邸旁边,之间也就隔了一堵墙。
甚至于,杨博作为党魁,有一半时间都住在会馆。
也是如今要致仕,这才把位置腾了出来。
三人刚走出来,霍冀跟石茂华便迎了上来。
“杨阁老、王尚书、张尚书。”石茂华位份最低,礼数也最周全。
霍冀只是略微拱手,朝杨博行了一礼。
杨博坦然受下后,才回礼道:“尧封、君采不必多礼。”
一旁的张四维跟王崇古也拱手:“霍都御史、石侍郎。”
五人一路寒暄,穿厅过巷子。
石茂华最是殷勤,一路上活跃气氛。
杨博作为魁首,自然明白其所求,不咸不淡道:“此前兵部尚书缺位、侍郎肺疾,这些时日,倒是辛苦君采了。”
略微点了一句石茂华的功劳,后面的话就留给别人接了。
王崇古闻弦知意。
昨日廷议后,协理京营戎政的位置,已经成了众皆瞩目的焦点。
对于很多朝臣而言,京营最好是攥在兵部手中。
譬如当初的赵贞吉,霍冀,提议撤除京营总督,让文臣总理京营戎政。
可惜穆宗皇帝不愿意。
这个想法告吹之后,朝臣的期望,基本上都是,保持着京营现在半死不活的样子,便是最好。
没事给皇帝举举仪仗,修修陵墓,就够了。
否则,中枢周边养一支强军,是要对付谁?
如今赵孔昭即将致仕,总要有个人选出面,压制顾寰才行——顾寰在京营沉寂了半年,已然开始蠢蠢欲动了。
王崇古不动声色道:“赵侍郎肺疾可有好些?”
石茂华扼腕:“夏日热痰,难了。”
肺病一般冬日多发,熬过冬日就能再好转一段时间,但现在是夏日,半点没有好转的迹象,那就基本没得救了。
王崇古作为兵部尚书,只能跟着叹息一声:“我前日才入京,对部中事务不甚清楚,如今京营大小戎政之事是谁在处置?”
石茂华轻飘飘接过话:“小事是兵部司务厅和几位员外郎处置,处置不了,便是我出面。”
王崇古点了点头:“若是赵侍郎不能好转,咱们部里恐怕得早做准备了,机务繁忙,缺位太久不是好事。”
几人各有心思,一路说着便走进了会馆。
这时候,右都御史霍冀冷不丁开口道:“不止兵部有人选,内阁也有人选,皇帝八成也有想法,人选太多了,此事多半是要廷推了。”
霍冀虽然也是协理戎政,但是都御史的协理,和兵部的协理却不同。
能纠察、罢免、弹劾,但对于具体军备上的事,却不太插得上手。
杨博闷头在前走着,见众人突然没了动静。
抬头一看,见众人都盯着自己看。
杨博迎上众人的目光,微微偏过头,有些无奈道:“我明日第三次请致仕,陛下就不会再留我了。”
言外之意,反正就是要致仕了,什么协理京营、什么廷推,都跟他关系不大了。
不是不愿意管事,实在是到点了,无能为力了。
杨博说的也是实情,众人自然都知道。
石茂华当即将目光转向了张四维——接下来内阁的席位,就是这位上去了。
张四维倒是没什么避讳,只是有些担忧道:“就怕虞坡公致仕后,陛下故意拖延时日,等到廷推后再让我入阁。”
廷推向来是三品以上的九卿、侍郎、都御史等,再加上佥都御史、祭酒。
但人头是一样的,话语权却不同。
张四维在不在内阁,反倒是极为关键的影响因素。
霍冀按捺不住,冷哼一声:“内阁的张居正、高仪之辈,尽是幸进之臣!”
“不思大局,整日谄媚献上,必有果报!”
如今皇帝与文臣有了共治的趋势,乃是不知道多少代治世能臣争取而来的。
何其难得!?
难道还想回到太祖之时,如同宰杀鸡鸭一般,凌辱朝臣吗?
别看如今这位皇帝满口仁德道义,可真要给他大权独揽,什么样还是两说。
英宗都被赶到瓦剌去了,一朝得势,还不是清洗功臣,杀害贤良。
哪怕是旁支入继的世宗皇帝,也继承了这份薄凉,一掌握权势,就杖杀朝臣,弃市首辅。
这要是手握一支京边强军,能独夫到什么地步,简直不敢想。
朱家人的苛刻,难道还想用性命再验证一遍?
杨博撇了一眼愤慨的霍冀,暗自摇头。
他耐心解释道:“今日陛下让我推举一人,代我签署内阁事,我已然将子维荐上去了。”
总而言之,这就是无缝衔接,他要功成身退,都别想再让他上去顶事。
张四维一喜:“虞坡公何不早说!?”
杨博懒得答话。
闷头往前走,不时与来往的官吏、学子回礼。
人多了,众人也收敛了谈话,跟在杨博身后,不时勉励学子,宽慰官吏。
会馆今日宴请了一众山西官吏、进京准备明年春闱的学子。
一楼二楼都坐满了人。
楼里戏曲歌舞、楼外可远眺打铁花,好不热闹。
杨博几人却是一路来到会馆最高一层楼,僻静安逸,风景独好。
众人纷纷落座。
“其实,倒也不必非要皇帝从了咱们的议。”石茂华理了理袖口,接上方才的话,“只要能将那些媚上小人,挡在外面即可。”
石茂华对协理京营戎政,兴趣倒不是很大。
就是怕又来个栗在庭这种人。
霍冀忍不住点了点头:“若是知道皇帝想用谁,不妨先搜集罪证,上弹章将人按住!”
当初顾寰就是这么被弹劾回家的,可惜彼时的盟友赵贞吉已经不在中枢了。
张四维无奈道:“现在内廷被皇帝赶走了一半人,自己又躲在西苑,可不像以前了。”
以前内廷跟个马蜂窝似的,别说皇帝见了谁说了什么,就是拉了什么形状的屎,朝臣第二天都能知道。
如今可就没这么轻易了。
几人正说着话,门突然被敲响。
纷纷疑惑回头。
只见大理寺少卿罗凤翔,着急忙慌跑进来。
凑到杨博耳边说了几句话。
杨博愕然抬头,忍不住啊了一声:“当真?”
罗凤翔区区举人,能做到四品官身,自然是因为同为山西蒲州人。
受了杨博的提拔,也知道该怎么做人。
哪怕其余四位大员都皱眉看着他,他也仍只是凑到杨博旁边小声耳语。
说完,才缓缓退了出去。
杨博听罢便陷入沉思。
一直到张四维轻咳一声,才回过神来。
他环顾在场的几位同僚,面色带着古怪、幸灾乐祸,最后才收敛神色,严肃道:“陛下去年让刑科给事中张楚城,巡查湖广矿税案。”
“过程略过不表,总之,似乎查到了关键地方,关键人头上……”
“刚才收到消息。”
“刑科给事中张楚城,与湖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汤宾,一同遭逢大火,生死难料。”
“方才,皇帝让海瑞、温纯连夜入宫了。”
说罢,在场众人纷纷一惊。
突兀地,石茂华突然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这样,恐怕没精力在京营搅风搅雨了吧?”
杨博最是敏感,二话不说,立刻让下人准备起了笔墨。
就在宴会当场,准备起了第三份致仕的奏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