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是一个勤快的人,铁人不会觉得累,他自然也觉得其他人不会累。
朱允熥现在就是如此,已经不让朱允熥上朝了,已经不让他每天坐衙,这就是老朱所认为的给了足够多的空闲时间。
要是再不去做点事情肯定不行,都已经是皇储了,而且心智成熟。当然得多做事才行,这样才能够早点接过权柄,这样才能够坐稳江山。
朱允熥回到了文华殿,直接下令,“召许观、詹徽、赵勉、杨靖、茹瑺。”
张福生立刻去传旨,心里头也怦怦直跳。因为这一次召过来的人,有四个是尚书。
詹徽是吏部尚书,赵勉是户部尚书,而杨靖则是刑部尚书,而茹瑺则是兵部尚书。
六部尚书一口气召见了四位,以至于让人怀疑没有召见六部尚书,那是因为现在礼部尚书的位置是空缺的。工部尚书也是一样,沈溍被免职后,工部尚书现在也是空缺的。
四大尚书忽然被召见,自然匆匆赶往文华殿。
朱允熥翻看着手里的奏章,对许观说道,“你就在旁旁听,记得记下本宫与诸位尚书言谈。”
许观自然领命,他不是史官,自然不是记奏对,而是记下一些要点以备太孙事后翻看。
詹徽此刻心情是最为复杂,因为他始终觉得太孙对他有成见。而现在看到了另外几个尚书也被召见,下意识的反应就是有大事发生。
在几个人问安后,朱允熥说道,“洪武二十三年,赵卿与杨卿换官,同年沈溍也是和工部尚书秦逵换官。诸位爱卿想来也是知道,汝等皆是朝廷重臣,有匡扶社稷之能。久在一部并非好事,多多历练、寻迁,才能目光长远,勘破全局。”
四大尚书愣了一下,朝廷此前也是有几大尚书对调的例子。
别看太孙说的是冠冕堂皇,实际上大家都心里清楚,无非就是皇帝担心某个尚书久在一个衙门,培植起来太多的羽翼而已。
朱允熥继续说道,“只是如今暂且不用,只是诸位爱卿还是专心做好自己的本分,不要身兼多职。”
这一下有人下意识的看向詹徽,如果只是一些加官倒无所谓,毕竟有些都是虚衔。
可是詹徽不一样啊,本来吏部就是六部之首掌管着天下文官,他还兼任着都察院,这就显得有些太过显赫、权柄太重。
詹徽立刻跪下,说道,“殿下明鉴,蒙陛下恩典委以重任。臣素来恭谨勤勉,不敢负陛下所托。只是臣愚钝智短,常觉力有不逮。还望殿下开恩,允准臣请辞。”
想要退休?想要致仕?
这是不可能的,不管是老朱还是朱允熥,都是觉得逮着蛤蟆攥出尿的性格。
詹徽这样的人还是有些才华和本事,岂能让他轻易的离开朝堂。吏部尚书这样的位置,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
更何况在老朱和朱允熥的计划里,詹徽还留有大用呢。
朱允熥笑着说道,“詹卿多虑了,朝廷现在离不得爱卿。所兼都察院之职让出来吧,吏部尚书还管着言官是有些不太妥当。”
掌管着文官的仕途,还掌管着监察之权,这是有些说不过去了。
詹徽心里微微有些苦涩,不过还是说道,“臣谨遵教谕。”
指了指许观,朱允熥问道,“吏部掌管文官考评,爱卿觉得许卿如何?”
以前的詹徽哪里记得一个从六品的官,无非就是许观六首状元的名声大值得关注一二。可是在翰林院里,也有太多的前三甲了,不是每个状元都能成为尚书。
但是詹徽立刻回答说道,“回殿下,许修撰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为人至孝。入仕以来勤勉、谦逊,吏部考评皆为上等。”
詹徽也算是张口就来,谁让他知道这个六首状元近些时日时常被太孙召见呢。
朱允熥微微点头说道,“他也只是在翰林院做学问,只是在观政还不临事。这样吧,迁为应天府经历,让他去做些实务官。”
詹徽这个时候绝口不提正常的官员升迁调动的程序等等,皇太孙的旨意最重要。
许观有些激动,“臣叩谢殿下厚恩。”
朱允熥严肃起来,说道,“你在翰林院清贵,也是做学问的好去处。只是你才学斐然,既然学了济世之才,当报效朝廷。何为报效朝廷?我看来匡扶天下是报效朝廷,保境安民是报效朝廷,牧守一方、活一县之民,皆是如此。万万不可辜负圣人之教诲,不能忘了陛下的恩典。”
许观更是严肃的叩首,“臣谨遵殿下教谕!”
“不经实务,不知民生之难,不历事务,不知做事之准。”朱允熥继续说道,“好多人能夸夸其谈,只是纸上谈兵不可取。去了应天府,好好学学如何处置实务,陛下不喜浮夸之辈,我也不喜眼高手低之流。”
赵勉这些人按说是不需要羡慕许观,原因自然是他们这些正二品的尚书,没必要羡慕从六品的应天府经历。
可是另一方面他们也羡慕,许观还不到而立之年,看来深得储君赏识,这以后升迁的速度肯定慢不了。
最重要的是年轻啊,皇储年少、许观也年轻,未来就有无限可能了。
詹徽心里更是酸溜溜的,要是皇太孙对他谆谆教诲,他立马就拿出最谄媚的嘴脸。只可惜到现在,太孙对他都是不冷不热,最多也就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许观的调动不算什么,这是小事。
为了他的这点事情叫来四大尚书,那显然也是太夸张,朱允熥还有正事。
看着詹徽等人,朱允熥说道,“本次建昌卫复叛,朝廷虽说及时镇压了,只是劳师远征、所耗不小。思来想去也是民心未附、教化不够,朝廷也要迁民至少二十万。”
詹徽等人安静的听着,迁民的事情他们早就知道,也早就做了准备。
朱允熥继续说道,“只是这一趟到底是在云贵,所迁百姓之中,一来不得多老幼,二来各籍百姓都要有。”
詹徽等人立刻高声称颂,“殿下仁慈!”
朱允熥不置可否,只是继续说道,“各司衙门去做好事情,若有推脱、贻误,本宫绝不宽恕。再一个迁徙之中,要是让本宫听说有欺压、凌辱之事,本宫不只是要罚那些恶吏,伱们这些上官也不会轻饶!”
詹徽等人心里咯噔一下,历来迁民的时候,路上肯定少不了一些龌龊事。可是太孙认真了,对这一次的迁民十分的慎重。
朱允熥也不管詹徽等人如何想,他只是提着自己的要求,“除那些戴罪之身之外,寻常百姓迁民,不得擅自拆家,若能举家迁移是最好。各衙门所供应粮食、草药,但凡有短缺以致百姓损减,本宫先杀主事之人,可明白了?”
詹徽等人心里更是直哆嗦,皇太孙将他们叫过来,真的是安排了苦差事啊。
看向朱忠,朱允熥说道,“锦衣卫也别闲着,和都察院一起监察。”
“行了,这这样了。”朱允熥自顾自的说道,“三天后拿出草拟方案送过来,七天后要在朝堂上议事。当以所迁之民能安居乐业、宣扬教化为主,读书人但凡有所志,该旌表就旌表,该赏官就赏官,不能全都是黔首。”
詹徽等人只能领命,其实他们也都心里明白,这位皇太孙所说所作之事,其实不太符合规矩。明明皇帝陛下还没有下旨,哪能是这位皇储在这里安排呢,还是这么大的事情。
但是他们也都觉得习以为常,以前皇太子在的时候,大事小事都是太子直接安排清楚。现在这位太孙算好的,只是提了一些要求而已。
更何况这件事情太孙也是有分寸,最终还是要报到皇帝那里去批复。
詹徽等人也是打算这么做的,太孙提出来了要求,还是要去征询皇帝的意见。
“明天叫沐春兄长过来,凉国公、颍国公也都叫过来。”朱允熥开口说道,“曹国公和魏国公也一并过来吧。”
张福生自然是将这些事情记在心里,一会儿就要去宣旨了。
朱允熥继续翻看着奏章,在仔细的思考老朱昨天给的那些奏章,在想着如何去处理好一些事情。
忙到晚饭的时候,这才在张福生的提醒下抓紧时间朝着武英殿跑。
皇宫还是有些大,好在朱允熥也经常锻炼,走一段路也不要紧。
一看到朱允熥,老朱眼里就是藏不住的笑意,“你也是胆子大,六部尚书你叫去了四个,还给安排那些差事,也不怕外头人瞎说。”
“这不还是仗着祖父庇佑,这才有恃无恐吗?”朱允熥一边盯着桌子上的饭菜打量,一边说道,“怎么今天吃的这么清淡?”
老朱笑着说道,“你要吃就让人送来。”
老朱随即笑着夸奖,说道,“你今天这事办的好,咱迁民填充地多人少之处,只是这到底也是没法子的法子,多少也会扰民。你能有如此仁爱百姓之心,咱心里高兴。”
迁移百姓,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可是也确实不得不这么做。
朱允熥就说道,“我就是觉得既然迁民了,总该是多些照料。过两天我去求个名声,请旨免去迁民赋税,到时候还得祖父允准。”
老朱立刻说道,“是这个理,过几天你上朝去,这事就该你去求情、扬名。”
老朱有些话没说,比如说朱允熥刚召见完尚书们,他就安排人去大肆宣扬皇太孙勤政爱民了。自家孙儿如此仁善,天下人都得知道才行!
(本章完)
朱允熥现在就是如此,已经不让朱允熥上朝了,已经不让他每天坐衙,这就是老朱所认为的给了足够多的空闲时间。
要是再不去做点事情肯定不行,都已经是皇储了,而且心智成熟。当然得多做事才行,这样才能够早点接过权柄,这样才能够坐稳江山。
朱允熥回到了文华殿,直接下令,“召许观、詹徽、赵勉、杨靖、茹瑺。”
张福生立刻去传旨,心里头也怦怦直跳。因为这一次召过来的人,有四个是尚书。
詹徽是吏部尚书,赵勉是户部尚书,而杨靖则是刑部尚书,而茹瑺则是兵部尚书。
六部尚书一口气召见了四位,以至于让人怀疑没有召见六部尚书,那是因为现在礼部尚书的位置是空缺的。工部尚书也是一样,沈溍被免职后,工部尚书现在也是空缺的。
四大尚书忽然被召见,自然匆匆赶往文华殿。
朱允熥翻看着手里的奏章,对许观说道,“你就在旁旁听,记得记下本宫与诸位尚书言谈。”
许观自然领命,他不是史官,自然不是记奏对,而是记下一些要点以备太孙事后翻看。
詹徽此刻心情是最为复杂,因为他始终觉得太孙对他有成见。而现在看到了另外几个尚书也被召见,下意识的反应就是有大事发生。
在几个人问安后,朱允熥说道,“洪武二十三年,赵卿与杨卿换官,同年沈溍也是和工部尚书秦逵换官。诸位爱卿想来也是知道,汝等皆是朝廷重臣,有匡扶社稷之能。久在一部并非好事,多多历练、寻迁,才能目光长远,勘破全局。”
四大尚书愣了一下,朝廷此前也是有几大尚书对调的例子。
别看太孙说的是冠冕堂皇,实际上大家都心里清楚,无非就是皇帝担心某个尚书久在一个衙门,培植起来太多的羽翼而已。
朱允熥继续说道,“只是如今暂且不用,只是诸位爱卿还是专心做好自己的本分,不要身兼多职。”
这一下有人下意识的看向詹徽,如果只是一些加官倒无所谓,毕竟有些都是虚衔。
可是詹徽不一样啊,本来吏部就是六部之首掌管着天下文官,他还兼任着都察院,这就显得有些太过显赫、权柄太重。
詹徽立刻跪下,说道,“殿下明鉴,蒙陛下恩典委以重任。臣素来恭谨勤勉,不敢负陛下所托。只是臣愚钝智短,常觉力有不逮。还望殿下开恩,允准臣请辞。”
想要退休?想要致仕?
这是不可能的,不管是老朱还是朱允熥,都是觉得逮着蛤蟆攥出尿的性格。
詹徽这样的人还是有些才华和本事,岂能让他轻易的离开朝堂。吏部尚书这样的位置,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
更何况在老朱和朱允熥的计划里,詹徽还留有大用呢。
朱允熥笑着说道,“詹卿多虑了,朝廷现在离不得爱卿。所兼都察院之职让出来吧,吏部尚书还管着言官是有些不太妥当。”
掌管着文官的仕途,还掌管着监察之权,这是有些说不过去了。
詹徽心里微微有些苦涩,不过还是说道,“臣谨遵教谕。”
指了指许观,朱允熥问道,“吏部掌管文官考评,爱卿觉得许卿如何?”
以前的詹徽哪里记得一个从六品的官,无非就是许观六首状元的名声大值得关注一二。可是在翰林院里,也有太多的前三甲了,不是每个状元都能成为尚书。
但是詹徽立刻回答说道,“回殿下,许修撰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为人至孝。入仕以来勤勉、谦逊,吏部考评皆为上等。”
詹徽也算是张口就来,谁让他知道这个六首状元近些时日时常被太孙召见呢。
朱允熥微微点头说道,“他也只是在翰林院做学问,只是在观政还不临事。这样吧,迁为应天府经历,让他去做些实务官。”
詹徽这个时候绝口不提正常的官员升迁调动的程序等等,皇太孙的旨意最重要。
许观有些激动,“臣叩谢殿下厚恩。”
朱允熥严肃起来,说道,“你在翰林院清贵,也是做学问的好去处。只是你才学斐然,既然学了济世之才,当报效朝廷。何为报效朝廷?我看来匡扶天下是报效朝廷,保境安民是报效朝廷,牧守一方、活一县之民,皆是如此。万万不可辜负圣人之教诲,不能忘了陛下的恩典。”
许观更是严肃的叩首,“臣谨遵殿下教谕!”
“不经实务,不知民生之难,不历事务,不知做事之准。”朱允熥继续说道,“好多人能夸夸其谈,只是纸上谈兵不可取。去了应天府,好好学学如何处置实务,陛下不喜浮夸之辈,我也不喜眼高手低之流。”
赵勉这些人按说是不需要羡慕许观,原因自然是他们这些正二品的尚书,没必要羡慕从六品的应天府经历。
可是另一方面他们也羡慕,许观还不到而立之年,看来深得储君赏识,这以后升迁的速度肯定慢不了。
最重要的是年轻啊,皇储年少、许观也年轻,未来就有无限可能了。
詹徽心里更是酸溜溜的,要是皇太孙对他谆谆教诲,他立马就拿出最谄媚的嘴脸。只可惜到现在,太孙对他都是不冷不热,最多也就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许观的调动不算什么,这是小事。
为了他的这点事情叫来四大尚书,那显然也是太夸张,朱允熥还有正事。
看着詹徽等人,朱允熥说道,“本次建昌卫复叛,朝廷虽说及时镇压了,只是劳师远征、所耗不小。思来想去也是民心未附、教化不够,朝廷也要迁民至少二十万。”
詹徽等人安静的听着,迁民的事情他们早就知道,也早就做了准备。
朱允熥继续说道,“只是这一趟到底是在云贵,所迁百姓之中,一来不得多老幼,二来各籍百姓都要有。”
詹徽等人立刻高声称颂,“殿下仁慈!”
朱允熥不置可否,只是继续说道,“各司衙门去做好事情,若有推脱、贻误,本宫绝不宽恕。再一个迁徙之中,要是让本宫听说有欺压、凌辱之事,本宫不只是要罚那些恶吏,伱们这些上官也不会轻饶!”
詹徽等人心里咯噔一下,历来迁民的时候,路上肯定少不了一些龌龊事。可是太孙认真了,对这一次的迁民十分的慎重。
朱允熥也不管詹徽等人如何想,他只是提着自己的要求,“除那些戴罪之身之外,寻常百姓迁民,不得擅自拆家,若能举家迁移是最好。各衙门所供应粮食、草药,但凡有短缺以致百姓损减,本宫先杀主事之人,可明白了?”
詹徽等人心里更是直哆嗦,皇太孙将他们叫过来,真的是安排了苦差事啊。
看向朱忠,朱允熥说道,“锦衣卫也别闲着,和都察院一起监察。”
“行了,这这样了。”朱允熥自顾自的说道,“三天后拿出草拟方案送过来,七天后要在朝堂上议事。当以所迁之民能安居乐业、宣扬教化为主,读书人但凡有所志,该旌表就旌表,该赏官就赏官,不能全都是黔首。”
詹徽等人只能领命,其实他们也都心里明白,这位皇太孙所说所作之事,其实不太符合规矩。明明皇帝陛下还没有下旨,哪能是这位皇储在这里安排呢,还是这么大的事情。
但是他们也都觉得习以为常,以前皇太子在的时候,大事小事都是太子直接安排清楚。现在这位太孙算好的,只是提了一些要求而已。
更何况这件事情太孙也是有分寸,最终还是要报到皇帝那里去批复。
詹徽等人也是打算这么做的,太孙提出来了要求,还是要去征询皇帝的意见。
“明天叫沐春兄长过来,凉国公、颍国公也都叫过来。”朱允熥开口说道,“曹国公和魏国公也一并过来吧。”
张福生自然是将这些事情记在心里,一会儿就要去宣旨了。
朱允熥继续翻看着奏章,在仔细的思考老朱昨天给的那些奏章,在想着如何去处理好一些事情。
忙到晚饭的时候,这才在张福生的提醒下抓紧时间朝着武英殿跑。
皇宫还是有些大,好在朱允熥也经常锻炼,走一段路也不要紧。
一看到朱允熥,老朱眼里就是藏不住的笑意,“你也是胆子大,六部尚书你叫去了四个,还给安排那些差事,也不怕外头人瞎说。”
“这不还是仗着祖父庇佑,这才有恃无恐吗?”朱允熥一边盯着桌子上的饭菜打量,一边说道,“怎么今天吃的这么清淡?”
老朱笑着说道,“你要吃就让人送来。”
老朱随即笑着夸奖,说道,“你今天这事办的好,咱迁民填充地多人少之处,只是这到底也是没法子的法子,多少也会扰民。你能有如此仁爱百姓之心,咱心里高兴。”
迁移百姓,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可是也确实不得不这么做。
朱允熥就说道,“我就是觉得既然迁民了,总该是多些照料。过两天我去求个名声,请旨免去迁民赋税,到时候还得祖父允准。”
老朱立刻说道,“是这个理,过几天你上朝去,这事就该你去求情、扬名。”
老朱有些话没说,比如说朱允熥刚召见完尚书们,他就安排人去大肆宣扬皇太孙勤政爱民了。自家孙儿如此仁善,天下人都得知道才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