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相信自家四叔肯定不会有一些乱七八糟的心思,就算是有,也只敢在内心最深处想想,不敢有半点的表露,更别说有什么小动作了。
可是他依然要将道衍和尚给弄过来,不是相信所谓的道衍和尚打算给燕王送上一顶白帽子。
单纯的就是这个黑衣宰相、妖僧在历史上留下了太过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人不是黄子澄那类无用军师,这人算得上是谋主,当然得弄走。
以前还想过或许过个几年再名正言顺的要人,不过现在也算得上是名正言顺。
朱棣脸色不断变化,许久之后才说道,“臣遵令。”
当年老朱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道衍和尚以荐入选,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住持大庆寿寺。
而现在朱允熥直接要求诸王为皇帝祈福,那些高僧必须要送回来。哪怕和道衍和尚详谈甚契,可是在这件事情上,朱棣也知道自己没有任何的主动权。
舍不得、心里不高兴,这是真的。但是作为藩王,他真的没办法拒绝。
老朱也笑着说道,“你这混小子,此前还不许咱诅咒自个儿,现如今闹的更厉害了。这一下怕是那些文武都要信了,说不定要开始给咱准备后事了。”
儿子们回来朝觐,老朱自然也是比较开心的。有些儿子能够看破,有些儿子就看不破。
朱允熥笑着点头,不过还是说道,“锦衣卫的事情我也是在筹谋,他们权力也大了点。虽说祖父先前压制一二,只是用起来了,这些人权力就大。我想着拆分一下,我准备筹建一个镇抚司。”
对于一些官员的弄虚作假等等,朱允熥也是心里明白。
老朱随即翻出一份奏章,说道,“你看这里,前两年遭了灾,现在还在报灾。这天高皇帝远的,一些小灾他能报成滔天之祸。咱许下万石赈灾的粮食,他能扣在手里半月不发下去。”
“所以你用锦衣卫,咱心里高兴。”老朱认真说道,“你以后当了天子,一定要耳目顺通,这样才不用被那些官吏诓骗。想想那胡亥,久居深宫还以为天下太平!”
于情于理、于公于私,他现在都需要将道衍和尚送回应天府。出身皇家,有些事情就要看的开一些。
听着这些,朱棣更是明白自己没有选择,道衍和尚必须要送回来。
朱允熥这个皇太孙在忙着制造火药,在忙着监督龙江船厂的大舰施工等等。
老朱仔细想了想,说道,“是这个理,前些年锦衣卫天怒人怨,咱也觉得这些爪牙有些势大了。”
以前老朱欲办大案,往往不经刑部,直接交给锦衣卫镇抚司。镇抚司一时权势赫赫,恣肆枉法、以致洪武二十年皇帝下诏“悉焚卫刑具,以囚送刑部审理”。
上朝的事情看似是没有以往积极了,对于很多的政事批复也没有以前及时,就好像真的是有些年老体衰、精力不济一般。
“允熥,你看这。”在武英殿,老朱指着奏章说道,“这看着是在征求咱的旨意,只是这人包藏祸心。倘若咱要是松了口,那底下州府的赋税是不是要减免?”
朱允熥点头,也说道,“虽说遭了灾是该赈济,只是这事情不能放手给底下州府。先不说灾情是真是假,就是这一旦放了手,以后底下州府就能自己做主了。”
“是这個理,咱情愿缓几天,也不能把钱粮大事送出去。”老朱也有些无奈的说道,“咱也知道真要是遭了灾,百姓生计艰难。只是这些当官的,哪怕这些个是出于好心、爱民,咱也不能就真的信了!”
但是这对于老朱来说也不算什么,他现在已经开始进一步的激发演技了。
而北镇抚司这些,实际上是朱棣在位时期新设的,专治诏狱。
在忙着对勋贵进行整治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对于京军的掌控。
朱允熥对于这一点也是认可的,说到底就是给地方一些自主权没问题。可是有些底线不能触碰,要不然的话底下的官吏权力太大,并非就是什么好事情。
“除了制衡锦衣卫,我还是想着将一些事情给分开。”朱允熥就说道,“现在锦衣卫还兼着刺探境外军情的职责,这有些不太好。我想着建个北镇抚司,一来是制衡锦衣卫,二来就是收集军情。”
老朱也不反对,说道,“这事你要是愿意做,就看着去做。只是你记好了,既然是制衡锦衣卫,你那个北镇抚司就不该让锦衣卫管着。他们若是要刺探军情,五军都督府可以知道些许事情,只是不该让五军都督府管着。”
朱允熥直接说道,“那是自然,北镇抚司还是祖父亲管比较好。”
老朱就笑着拒绝,“北镇抚司说来也是和锦衣卫相似,以后自然是天子亲自管束。咱现在年纪大管不了,伱筹建北镇抚司,你就先兼着。”
朱允熥也没客气,就答应了,“那行。只是这么一来,锦衣卫的人要说我了。那些文武官员的话,心里头肯定是牢骚不断。”
一个锦衣卫就够他们提心吊胆的,现在皇太孙还要弄个北镇抚司,这不就是另一个锦衣卫么!
在这样的皇太孙手底下效力,心里头肯定也会有压力,会觉得非常不自在。
“牢骚就牢骚,这事轮不着他们去管。”老朱就霸道的说道,“真要是依着他们,他们恨不得你垂拱而治,他们想着的你就是个泥胎菩萨。”
这倒也是实话了,一个不断放权的皇帝,才是一些文臣武将眼里的好皇帝。
只是现在看起来他们肯定不会如愿,老朱不是那样的性格,朱允熥也没有那么‘仁’。
“祖父,我现在想着户部那边的事情,也是要收一收。”朱允熥说道,“税收的事情,咱们得想想法子。”
老朱立刻瞪眼,直接拒绝,“不准!”
“祖父!”朱允熥也急了,他知道历史上大明亡国,很大的原因就是税收不上来,“祖父,我也不是想着要从百姓手里收税,现在也是该休养生息。只是如今的税制,肯定会让有心人钻空子。”
如今的大明是延续着两税法,额评定依据南方与北方地理种植而定。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现金为主,一年两次征税,分夏、秋两季征收。
虽然地方不同,也有一些区别。
但是总的来说,南方一年两熟的水稻要负担两次的税收。
田赋占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盐政为第二大项收入。其余是:炒关税、商税、船运税、门摊税、酒醋税、房地契税、矿银、渔税等。
朱允熥就急着对老朱说道,“祖父,历朝历代败亡,多是土地兼并。洪武十四年,朝廷编制鱼鳞册,百姓不足六千万人。早年赏赐功臣、宽待读书人,免了他们很多田税,这不好!”
当年老朱大封功臣,自然也是赏赐王侯、功臣、贵族非常多的土地,这些土地被载入了田策,享有免收赋税和差役的特权。
而且朝廷在职官员也享有一定特权,他们按照各自的官阶品级可以免除一定数量的差役,一品大员可以免税田一万亩,按序递减,最末的生员也能免交八十亩的税粮,虽然法制规定只是免役,但明代役法是以民为役,以田治役。
田亩和丁口都可以作为征役的对象,由“忧免田”而获得“忧免粮”,那就给以免役为名而实行逃税之实,留下了缺口。
现在的大明田税每亩才收两升到三升左右的税,与元代持平,甚至比宋代还要轻。
可是有些杂税还有,一些有心人也明白了,大明的田税基础是人口和土地。有田就有租,有田就有役。
朱允熥继续说道,“若是我,我就把田投效到地主人家,从他们手里租田种。我免了税,地主还能有更多的田。要是运作一番,这些田也都要免税。到时候权贵的土地越来越多,朝廷收上来的税越来越少,真要是税收得少了,朝廷就巧立各种名目变得法地收税,而赋税越重,老百姓就倾向把土地卖给权贵就越多!”
朱允熥忧心忡忡,说道,“祖父,长此以往那还如何得了!”
老朱愤怒的一拍桌子,“他们敢!”
“怎么不敢?”朱允熥就说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现在好多勋贵、地主都是这般做的!就是那欧阳伦,他明里暗里不也是攒了不少土地,有几亩是要纳税的?再者说了,那些投效之后的百姓,就不登记造册,不用赋税!”
历史上的明朝中后期就是如此,朝廷收不上来税收,但是地主权贵富得流油。
敢增税,就喊着与民夺利。想清丈土地,无数忧国忧民的大臣就声嘶力竭的去阻止。
老朱仔细的想了想,说道,“再议!”
朱允熥也是没法子,老朱这样从布衣成为开国皇帝的,从来都不缺少自信。所以老朱定下《祖训录》,定下万世之法,认为只要子孙照办肯定能够守住天下、当好皇帝。
可是现在合适的政策,不要说一两百年之后了,几十年后就不一定合适了。
再者说了,老朱定下的一些政策,朱允熥还是很想吐槽的。所以改变,要从现在开始!
(本章完)
可是他依然要将道衍和尚给弄过来,不是相信所谓的道衍和尚打算给燕王送上一顶白帽子。
单纯的就是这个黑衣宰相、妖僧在历史上留下了太过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人不是黄子澄那类无用军师,这人算得上是谋主,当然得弄走。
以前还想过或许过个几年再名正言顺的要人,不过现在也算得上是名正言顺。
朱棣脸色不断变化,许久之后才说道,“臣遵令。”
当年老朱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道衍和尚以荐入选,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住持大庆寿寺。
而现在朱允熥直接要求诸王为皇帝祈福,那些高僧必须要送回来。哪怕和道衍和尚详谈甚契,可是在这件事情上,朱棣也知道自己没有任何的主动权。
舍不得、心里不高兴,这是真的。但是作为藩王,他真的没办法拒绝。
老朱也笑着说道,“你这混小子,此前还不许咱诅咒自个儿,现如今闹的更厉害了。这一下怕是那些文武都要信了,说不定要开始给咱准备后事了。”
儿子们回来朝觐,老朱自然也是比较开心的。有些儿子能够看破,有些儿子就看不破。
朱允熥笑着点头,不过还是说道,“锦衣卫的事情我也是在筹谋,他们权力也大了点。虽说祖父先前压制一二,只是用起来了,这些人权力就大。我想着拆分一下,我准备筹建一个镇抚司。”
对于一些官员的弄虚作假等等,朱允熥也是心里明白。
老朱随即翻出一份奏章,说道,“你看这里,前两年遭了灾,现在还在报灾。这天高皇帝远的,一些小灾他能报成滔天之祸。咱许下万石赈灾的粮食,他能扣在手里半月不发下去。”
“所以你用锦衣卫,咱心里高兴。”老朱认真说道,“你以后当了天子,一定要耳目顺通,这样才不用被那些官吏诓骗。想想那胡亥,久居深宫还以为天下太平!”
于情于理、于公于私,他现在都需要将道衍和尚送回应天府。出身皇家,有些事情就要看的开一些。
听着这些,朱棣更是明白自己没有选择,道衍和尚必须要送回来。
朱允熥这个皇太孙在忙着制造火药,在忙着监督龙江船厂的大舰施工等等。
老朱仔细想了想,说道,“是这个理,前些年锦衣卫天怒人怨,咱也觉得这些爪牙有些势大了。”
以前老朱欲办大案,往往不经刑部,直接交给锦衣卫镇抚司。镇抚司一时权势赫赫,恣肆枉法、以致洪武二十年皇帝下诏“悉焚卫刑具,以囚送刑部审理”。
上朝的事情看似是没有以往积极了,对于很多的政事批复也没有以前及时,就好像真的是有些年老体衰、精力不济一般。
“允熥,你看这。”在武英殿,老朱指着奏章说道,“这看着是在征求咱的旨意,只是这人包藏祸心。倘若咱要是松了口,那底下州府的赋税是不是要减免?”
朱允熥点头,也说道,“虽说遭了灾是该赈济,只是这事情不能放手给底下州府。先不说灾情是真是假,就是这一旦放了手,以后底下州府就能自己做主了。”
“是这個理,咱情愿缓几天,也不能把钱粮大事送出去。”老朱也有些无奈的说道,“咱也知道真要是遭了灾,百姓生计艰难。只是这些当官的,哪怕这些个是出于好心、爱民,咱也不能就真的信了!”
但是这对于老朱来说也不算什么,他现在已经开始进一步的激发演技了。
而北镇抚司这些,实际上是朱棣在位时期新设的,专治诏狱。
在忙着对勋贵进行整治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对于京军的掌控。
朱允熥对于这一点也是认可的,说到底就是给地方一些自主权没问题。可是有些底线不能触碰,要不然的话底下的官吏权力太大,并非就是什么好事情。
“除了制衡锦衣卫,我还是想着将一些事情给分开。”朱允熥就说道,“现在锦衣卫还兼着刺探境外军情的职责,这有些不太好。我想着建个北镇抚司,一来是制衡锦衣卫,二来就是收集军情。”
老朱也不反对,说道,“这事你要是愿意做,就看着去做。只是你记好了,既然是制衡锦衣卫,你那个北镇抚司就不该让锦衣卫管着。他们若是要刺探军情,五军都督府可以知道些许事情,只是不该让五军都督府管着。”
朱允熥直接说道,“那是自然,北镇抚司还是祖父亲管比较好。”
老朱就笑着拒绝,“北镇抚司说来也是和锦衣卫相似,以后自然是天子亲自管束。咱现在年纪大管不了,伱筹建北镇抚司,你就先兼着。”
朱允熥也没客气,就答应了,“那行。只是这么一来,锦衣卫的人要说我了。那些文武官员的话,心里头肯定是牢骚不断。”
一个锦衣卫就够他们提心吊胆的,现在皇太孙还要弄个北镇抚司,这不就是另一个锦衣卫么!
在这样的皇太孙手底下效力,心里头肯定也会有压力,会觉得非常不自在。
“牢骚就牢骚,这事轮不着他们去管。”老朱就霸道的说道,“真要是依着他们,他们恨不得你垂拱而治,他们想着的你就是个泥胎菩萨。”
这倒也是实话了,一个不断放权的皇帝,才是一些文臣武将眼里的好皇帝。
只是现在看起来他们肯定不会如愿,老朱不是那样的性格,朱允熥也没有那么‘仁’。
“祖父,我现在想着户部那边的事情,也是要收一收。”朱允熥说道,“税收的事情,咱们得想想法子。”
老朱立刻瞪眼,直接拒绝,“不准!”
“祖父!”朱允熥也急了,他知道历史上大明亡国,很大的原因就是税收不上来,“祖父,我也不是想着要从百姓手里收税,现在也是该休养生息。只是如今的税制,肯定会让有心人钻空子。”
如今的大明是延续着两税法,额评定依据南方与北方地理种植而定。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现金为主,一年两次征税,分夏、秋两季征收。
虽然地方不同,也有一些区别。
但是总的来说,南方一年两熟的水稻要负担两次的税收。
田赋占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盐政为第二大项收入。其余是:炒关税、商税、船运税、门摊税、酒醋税、房地契税、矿银、渔税等。
朱允熥就急着对老朱说道,“祖父,历朝历代败亡,多是土地兼并。洪武十四年,朝廷编制鱼鳞册,百姓不足六千万人。早年赏赐功臣、宽待读书人,免了他们很多田税,这不好!”
当年老朱大封功臣,自然也是赏赐王侯、功臣、贵族非常多的土地,这些土地被载入了田策,享有免收赋税和差役的特权。
而且朝廷在职官员也享有一定特权,他们按照各自的官阶品级可以免除一定数量的差役,一品大员可以免税田一万亩,按序递减,最末的生员也能免交八十亩的税粮,虽然法制规定只是免役,但明代役法是以民为役,以田治役。
田亩和丁口都可以作为征役的对象,由“忧免田”而获得“忧免粮”,那就给以免役为名而实行逃税之实,留下了缺口。
现在的大明田税每亩才收两升到三升左右的税,与元代持平,甚至比宋代还要轻。
可是有些杂税还有,一些有心人也明白了,大明的田税基础是人口和土地。有田就有租,有田就有役。
朱允熥继续说道,“若是我,我就把田投效到地主人家,从他们手里租田种。我免了税,地主还能有更多的田。要是运作一番,这些田也都要免税。到时候权贵的土地越来越多,朝廷收上来的税越来越少,真要是税收得少了,朝廷就巧立各种名目变得法地收税,而赋税越重,老百姓就倾向把土地卖给权贵就越多!”
朱允熥忧心忡忡,说道,“祖父,长此以往那还如何得了!”
老朱愤怒的一拍桌子,“他们敢!”
“怎么不敢?”朱允熥就说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现在好多勋贵、地主都是这般做的!就是那欧阳伦,他明里暗里不也是攒了不少土地,有几亩是要纳税的?再者说了,那些投效之后的百姓,就不登记造册,不用赋税!”
历史上的明朝中后期就是如此,朝廷收不上来税收,但是地主权贵富得流油。
敢增税,就喊着与民夺利。想清丈土地,无数忧国忧民的大臣就声嘶力竭的去阻止。
老朱仔细的想了想,说道,“再议!”
朱允熥也是没法子,老朱这样从布衣成为开国皇帝的,从来都不缺少自信。所以老朱定下《祖训录》,定下万世之法,认为只要子孙照办肯定能够守住天下、当好皇帝。
可是现在合适的政策,不要说一两百年之后了,几十年后就不一定合适了。
再者说了,老朱定下的一些政策,朱允熥还是很想吐槽的。所以改变,要从现在开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