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嫂子哪里不称你心了
崇文区。
放在前世妥妥的四九城市中心二环内,可现在还属于边缘地带,跟东、西城完全没法比。
这里有着一条全四九城都少见的东西走向的街道,打磨厂胡同。
打磨厂胡同也叫两头,中间被南新华街切开,分成了东、西打磨厂胡同。
东打磨厂胡同走出去是崇文门外大街。
而西打磨厂胡同走出去就到了前门楼子底下,也就是正阳门。
因为这条胡同在外城最长,老四九城人就有了‘门到门,三里三’的说法。
据传以前皇帝也经常上这片儿来,从宫里出来走棋盘街,过了棋盘街到正阳门,出正阳门就到地方了。
至于‘打磨厂的大夫——懂得帽儿!’这句俏皮话,更是跟打磨厂胡同有关,具体由来不作细表,总之意思就是驳斥别人不懂装懂或是一知半解。
杨沛东的家在西打磨厂胡同靠近前门楼子的一座大杂院里。
院里住着十几户人家,居住环境要比前世看过的四合院差很多。
老杨家有两间房。
为了早点抱上孙子,杨沛东父母克服困难,把其中一间不到二十平的,单独让给大哥大嫂居住。
另外一间三十多平的屋子,则住着父母、二哥以及小妹。
杨沛东返城回来,昨晚就跟父母挤在一个床上凑合了一宿。
“老三回来了!”
听到院里脚步声,正在屋檐下饭棚里做三合面馒头的母亲刘玉梅探出身子。
看到杨沛东,连忙在围裙上抹了把手,快步迎了上来。
“快跟我说说,街道那边有准信儿了吗?”
“证明信开了,下午就能去办户口,不过工作的事没谱。”
杨沛东简单回了句,朝屋里走去。
莫名穿越,成为这个家里的一份子,他一时半刻很难把原主父母跟自己心中的父母形象重合起来。
这是人之常情,需要时间慢慢接受。
“哎!”
母亲刘玉梅抚了抚胸口,脸上带着愁容跟着进了屋。
“老三啊,咱们家就你在外面吃的苦多,我跟你爹最对不住你,你可千万别为了工作的事儿着急上火哈,等晚上你爹回来了,咱们再好好合计合计。
实在不行……就让你爹提前退了,你去顶班!”
“千万别介!眼下还到不了那一步,工作的事儿你们就甭操心了,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我自己会想办法。”
杨沛东出声反对,端起八仙桌上的搪瓷缸子,喝了几大口凉白开解渴。
顺手接过母亲递过来的毛巾,又去外面水井上洗了把脸。
“吆,还真别说,东子下乡锻炼这几年,个头窜的可够快的哈!
怪不得农村人总说咱们城里吃的都是三年前的陈米,不养人,敢情这话还真在辙儿上,挑不出毛病来。”
这时。
靠西边的一间屋门打开,走出个三十多岁的微胖男子,手里提着黑色皮革包。
凭原主记忆,杨沛东自然认得此人。
在王府井百货大楼上班的尤建民。
王府井百货大楼成立于五十年代,曾被誉为全国第一店,现在这个年代,百货大楼那可是相当风光的单位,令人艳羡。
况且尤建民又是货运司机,经常跑外地出差,凭着条件便利,更有机会吃到外落,日子过得在整个院子里数一数二。
‘陈米不养人,可它却能养大老鼠,没生产队供应的粮食,你丫能吃这么肥?’
杨沛东把毛巾搭在院子里的晾衣绳上,暗自冷晒。
不过脸上却没表露出来,而是一边摊开搭着的毛巾,一边随口回应道:“建民哥今天没上班?”
两世为人,尤建民这种嘚瑟显摆的劲儿显然还影响不到他。
“我倒是想上班,可是出差一个多星期,昨天才刚进的山海关,单位非得让今天在家休息嘛,这不闲着没事,带你嫂子去公园散散心,溜达溜达。”
尤建民迈着方步,说话的功夫已经打开了自行车锁。
“等会儿,我没听错吧?大晌午头的顶着毒太阳出门溜公园儿?你这么说我可就好奇了,嫂子到底哪里不称你心了,犯得上这么拾掇她。”
杨沛东闻言用调侃的语气回敬了一句。
这下,顿时说到了尤建民的痛处。
因为全院的人都知道,尤建民结婚三年多了,一直没要上孩子,为这事两口子经常干架,埋怨他媳妇生不出孩子对不起他。
原主昨天回城,晚上吃饭期间,自然也听说了很多院子里的事情,因此杨沛东猜测这两口子指定是趁着中午人少,又要外出寻医问药,但却不想让人知道。
尤建民脸色变得不自然起来,被杨沛东隐晦说到尴尬处,一时不知该怎么回应。
好在这时他媳妇也出门了,先是冲尤建民羞愤瞪了眼,随后朝杨沛东干笑道:
“你就是杨家老三吧,少听你建民哥胡咧咧,说话一点谱都没有,我是让他带我回趟娘家,以后你有空来家里坐哈。”
说着,就急匆匆催促尤建民推上自行车走出了大院。
杨沛东晾好毛巾,没有立刻进屋。
而是在院子里踅摸起来,最后相中了一些靠在墙角背阴处的木板。
大小、厚薄差不多都合适,擦掉表面灰尘,再放太阳底下晒一晒,拼个床板没问题。
眼下身上只有几块钱,去外面租房子不现实。
接下来只能在这个家里继续生活一段时间。
不过老跟父母挤在一张床上可不是个办法,他需要在屋里给自己安排个睡觉的位置。
木板是别人家的,杨沛东上前敲门,最后用三毛钱买下了那几块木板。
趁着母亲刘玉梅做饭的功夫,他又借来锤子、锯子,叮叮咣咣不一会儿便钉起了一张床板。
擦拭干净,靠在饭棚上晾晒,这样到晚上就能用了。
如今屋里三面靠墙边都住着人,他决定每天晚上,就把八仙桌挪一边,用两条板凳拼起来当床腿,搭上床板睡觉。
等早上睡醒了,床板放外面房檐下,屋里再恢复成原来摆设。
这样虽然麻烦了点,但好在不用跟父母挤着睡。
中午饭是刚蒸好的三合面馒头,母亲刘玉梅又特意做了个西红柿鸡蛋汤。
杨沛东吃过午饭,下午再次挎上帆布工作包走出了家门。
先是到有关部门办理完户口的手续,然后溜达着去了中四胡同。
这里有着一处比较大的鸽子市。
说是鸽子市,其实花鸟鱼虫这些都有,甚至还有很多摊贩也在摆摊,卖些日常生活用品,吃的、用的应有尽有。
走在人来人往的繁闹集市里,杨沛东认真观察了一圈,更加坚定了做买卖的想法。
傍晚返回大杂院。
母亲刘玉梅已经准备好了晚饭,全家人也都下班回来了。
就连同样待业没正式工作但一天没见到人影的小妹杨沛霞也在场。
一进屋,所有目光全看向了他。
放在前世妥妥的四九城市中心二环内,可现在还属于边缘地带,跟东、西城完全没法比。
这里有着一条全四九城都少见的东西走向的街道,打磨厂胡同。
打磨厂胡同也叫两头,中间被南新华街切开,分成了东、西打磨厂胡同。
东打磨厂胡同走出去是崇文门外大街。
而西打磨厂胡同走出去就到了前门楼子底下,也就是正阳门。
因为这条胡同在外城最长,老四九城人就有了‘门到门,三里三’的说法。
据传以前皇帝也经常上这片儿来,从宫里出来走棋盘街,过了棋盘街到正阳门,出正阳门就到地方了。
至于‘打磨厂的大夫——懂得帽儿!’这句俏皮话,更是跟打磨厂胡同有关,具体由来不作细表,总之意思就是驳斥别人不懂装懂或是一知半解。
杨沛东的家在西打磨厂胡同靠近前门楼子的一座大杂院里。
院里住着十几户人家,居住环境要比前世看过的四合院差很多。
老杨家有两间房。
为了早点抱上孙子,杨沛东父母克服困难,把其中一间不到二十平的,单独让给大哥大嫂居住。
另外一间三十多平的屋子,则住着父母、二哥以及小妹。
杨沛东返城回来,昨晚就跟父母挤在一个床上凑合了一宿。
“老三回来了!”
听到院里脚步声,正在屋檐下饭棚里做三合面馒头的母亲刘玉梅探出身子。
看到杨沛东,连忙在围裙上抹了把手,快步迎了上来。
“快跟我说说,街道那边有准信儿了吗?”
“证明信开了,下午就能去办户口,不过工作的事没谱。”
杨沛东简单回了句,朝屋里走去。
莫名穿越,成为这个家里的一份子,他一时半刻很难把原主父母跟自己心中的父母形象重合起来。
这是人之常情,需要时间慢慢接受。
“哎!”
母亲刘玉梅抚了抚胸口,脸上带着愁容跟着进了屋。
“老三啊,咱们家就你在外面吃的苦多,我跟你爹最对不住你,你可千万别为了工作的事儿着急上火哈,等晚上你爹回来了,咱们再好好合计合计。
实在不行……就让你爹提前退了,你去顶班!”
“千万别介!眼下还到不了那一步,工作的事儿你们就甭操心了,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我自己会想办法。”
杨沛东出声反对,端起八仙桌上的搪瓷缸子,喝了几大口凉白开解渴。
顺手接过母亲递过来的毛巾,又去外面水井上洗了把脸。
“吆,还真别说,东子下乡锻炼这几年,个头窜的可够快的哈!
怪不得农村人总说咱们城里吃的都是三年前的陈米,不养人,敢情这话还真在辙儿上,挑不出毛病来。”
这时。
靠西边的一间屋门打开,走出个三十多岁的微胖男子,手里提着黑色皮革包。
凭原主记忆,杨沛东自然认得此人。
在王府井百货大楼上班的尤建民。
王府井百货大楼成立于五十年代,曾被誉为全国第一店,现在这个年代,百货大楼那可是相当风光的单位,令人艳羡。
况且尤建民又是货运司机,经常跑外地出差,凭着条件便利,更有机会吃到外落,日子过得在整个院子里数一数二。
‘陈米不养人,可它却能养大老鼠,没生产队供应的粮食,你丫能吃这么肥?’
杨沛东把毛巾搭在院子里的晾衣绳上,暗自冷晒。
不过脸上却没表露出来,而是一边摊开搭着的毛巾,一边随口回应道:“建民哥今天没上班?”
两世为人,尤建民这种嘚瑟显摆的劲儿显然还影响不到他。
“我倒是想上班,可是出差一个多星期,昨天才刚进的山海关,单位非得让今天在家休息嘛,这不闲着没事,带你嫂子去公园散散心,溜达溜达。”
尤建民迈着方步,说话的功夫已经打开了自行车锁。
“等会儿,我没听错吧?大晌午头的顶着毒太阳出门溜公园儿?你这么说我可就好奇了,嫂子到底哪里不称你心了,犯得上这么拾掇她。”
杨沛东闻言用调侃的语气回敬了一句。
这下,顿时说到了尤建民的痛处。
因为全院的人都知道,尤建民结婚三年多了,一直没要上孩子,为这事两口子经常干架,埋怨他媳妇生不出孩子对不起他。
原主昨天回城,晚上吃饭期间,自然也听说了很多院子里的事情,因此杨沛东猜测这两口子指定是趁着中午人少,又要外出寻医问药,但却不想让人知道。
尤建民脸色变得不自然起来,被杨沛东隐晦说到尴尬处,一时不知该怎么回应。
好在这时他媳妇也出门了,先是冲尤建民羞愤瞪了眼,随后朝杨沛东干笑道:
“你就是杨家老三吧,少听你建民哥胡咧咧,说话一点谱都没有,我是让他带我回趟娘家,以后你有空来家里坐哈。”
说着,就急匆匆催促尤建民推上自行车走出了大院。
杨沛东晾好毛巾,没有立刻进屋。
而是在院子里踅摸起来,最后相中了一些靠在墙角背阴处的木板。
大小、厚薄差不多都合适,擦掉表面灰尘,再放太阳底下晒一晒,拼个床板没问题。
眼下身上只有几块钱,去外面租房子不现实。
接下来只能在这个家里继续生活一段时间。
不过老跟父母挤在一张床上可不是个办法,他需要在屋里给自己安排个睡觉的位置。
木板是别人家的,杨沛东上前敲门,最后用三毛钱买下了那几块木板。
趁着母亲刘玉梅做饭的功夫,他又借来锤子、锯子,叮叮咣咣不一会儿便钉起了一张床板。
擦拭干净,靠在饭棚上晾晒,这样到晚上就能用了。
如今屋里三面靠墙边都住着人,他决定每天晚上,就把八仙桌挪一边,用两条板凳拼起来当床腿,搭上床板睡觉。
等早上睡醒了,床板放外面房檐下,屋里再恢复成原来摆设。
这样虽然麻烦了点,但好在不用跟父母挤着睡。
中午饭是刚蒸好的三合面馒头,母亲刘玉梅又特意做了个西红柿鸡蛋汤。
杨沛东吃过午饭,下午再次挎上帆布工作包走出了家门。
先是到有关部门办理完户口的手续,然后溜达着去了中四胡同。
这里有着一处比较大的鸽子市。
说是鸽子市,其实花鸟鱼虫这些都有,甚至还有很多摊贩也在摆摊,卖些日常生活用品,吃的、用的应有尽有。
走在人来人往的繁闹集市里,杨沛东认真观察了一圈,更加坚定了做买卖的想法。
傍晚返回大杂院。
母亲刘玉梅已经准备好了晚饭,全家人也都下班回来了。
就连同样待业没正式工作但一天没见到人影的小妹杨沛霞也在场。
一进屋,所有目光全看向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