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毕业答辩的分数就出来了。
满分一百。
答辩委员会所有的评审都给了满分,大部分评审连报告都没听懂,他们想找扣分的地方都没办法。
陈天泽倒是听懂了,也是张硕一对一辅导、针对性解答才弄明白的。
当然了,多少分都没关系。
毕业论文最终留下的只有一个字的评价--‘优’。
九十分以上都是‘优’。
张硕完成了毕业论文答辩也感觉轻松了不少,后来又感觉有点小空虚。毕业了?
这就毕业了?
半年前穿越过来的时候,博士生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半年后就毕业了,以后再不能说自己是个博士生,心里感觉还有那么点……小遗憾?
学校方面早就把毕业证和学位证准备好了,差的就只是签字录入而已。
一切都是从快处理。
学校方面很希望张硕能毕业,到时候才能有底气的对外说,“张硕是苏东大学培养出来的。”
否则,就在大学里读个博,而且还没毕业,怎么能说培养呢?
张硕的毕业仪式也很简单。
在一个学校的小礼堂里,导师罗勇军、院长谭友铭,再包括数学系主任王朵菊,副校长张秋生等人都在。
多数人就是来看個热闹。
前来的领导、教授们不少,毕业的学生只有张硕一个人,院长谭永明双手捧着毕业证和学位证郑重的递给了张硕。
“张硕同学,最后一次这么称呼你。”
“你在学校的成绩优异,论文优异,经过学术委员会评定,特批准许你提前毕业,并授予你理学博士学位。”
“祝愿你在学术的道路上,永攀高峰,再创辉煌!”
张硕双手接过了毕业证和学位证,也郑重道,“感谢苏东大学对我的培养,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教诲!”
“我会深深记住学校对我的祝愿,未来努力在学术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
八月底,学生们入学和返校的时节。
张硕毕业了。
他背着个单肩包,一个人走在学校的道路上,看着两旁提着行李返校的学生,心里有种‘再回不到从前’的感慨。
学生的身份,已经离他而去,以后就又是研究员了,回想着过去半年时间的经历,他对自己的心情都难以描述。
“学长,好久不见!”
有个女生远远的招手,她拉着行李箱快步走过来。
是钟怡静。
钟怡静走到近前,眼神有些幽怨,“学长啊,暑假里我给你发信息,你都没回过……”
“信息太多,看不过来。”张硕解释了句,转了个话题问道,“你这是刚回学校?”
钟怡静轻轻点了一下头,随后笑道,“还没恭喜伱,完成了那么多研究,那个会议上的研究我不太明白,但是杰波夫猜想我知道。”
“谢谢。”
张硕说完也寒暄了一句,“暑假过得还好吗?”
“不好。”
“怎么了?”
钟怡静用力抿着嘴,郁闷道,“我闷在家里闭关了一个月,然后我发现自己可能不适合学数学,你发的论文我都看不懂。”
“什么论文?”
张硕疑惑,“怎么要看我的论文?有些很难的,确实看不懂。”
“那篇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目标解转化。”钟怡静解释道,“发表在《应用数学与计算上》的论文。”
张硕听罢才反应过来。
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目标解转化,就只是一个小的变换方法,他总结了一篇论文发表在《应用数学与计算》上。
然后,就没在意了。
“怎么看这篇论文?”张硕疑惑的问道。
“还不是因为你!”
钟怡静苦叹一声,“最开始童老师让我研究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并围绕这种方程写一篇论文。”
“我研究的是方程解的存在性,你直接找方法解出来了……”
她说的话音带上了悲伤,“然后,童老师就让我去看你的论文,说先把论文内容弄明白,再找一个类型差不多的方程去研究。”
“唉~~~”
她长叹一口气,“论文都没看懂,别说其他了。”
“张硕学长啊,你成功让我失去了方向!”
“这样啊。”
张硕笑了笑,安慰道,“其实你也不用着急,数学论文是最好写的,只要有个明确的方向,研究个小的方法,很快就能写好了。”
“你想想,数学论文有内容就可以,把核心写出来,答辩的时候,评审也会问主要内容,其他的要求不高。”
“你就一心按照老师说的做,顺着方向想个核心内容就没问题了!”
钟怡静思索的点头,“好像是这样啊。”
“加油!相信自己!”
张硕朝着钟怡静熟悉大拇指,他安慰了一下学妹,感觉自己的心情都舒畅了。
钟怡静侧身看着学长离去的背影,凝着眉头思考着刚才的话,也不知道为什么,心中总有种被忽悠了的感觉。
数学论文,最好写?
……
张硕去了量子研究所,他找邱志超确定一下去计算中心的人员,然后一起买了机票、订了酒店。
第二天早上就要启程去首都了。
一行有六个人。
除了张硕和罗勇军以外,还有量子研究所派来的两个研究员,一个副研究员,剩下一个是管校企合作项目的周建新,他会负责就项目验收、结算的事务,和计算中心进行沟通处理。
当张硕一行人在机场的时候,计算中心召开了大型实验偏差分析算法的内部技术性会议。
近一段时间,项目组就干了一件事,就是研究张硕提交的算法规划内容。
他们的工作方向非常明确,先去研究张硕提交的算法规划,确定规划没有任何问题以后,就按照其内容去编写程序完成算法工作。
曹孟波、崔凯文等人,就是把筹码压在了对张硕的信任上。
信任张硕,按照张硕的规划去做算法。
这个方向说出来,让新加入项目组的石秋玲、程耀兴都感到很惊讶,他们发现其他人都是支持的。
比如,刘烨。
刘烨就很明确的说道,“谭院士自己带队研究大型实验的偏差算法,还说要找新的方向,根本是天方夜谭,不可能的。”
“谭院士不懂算法,他可能觉得研究很简单,实际上,就连国外的数据团队,包括核子组织的数据中心,也是按照张硕说的方向去做研究。”
廖振宇也认可这个观点,“我们之前想以小型实验偏差分析算法为基础,去做大型实验的算法研究,后来发现根本行不通,只是参数逻辑关系就根本梳理不清。”
“即便是把参数关系梳理的清清楚楚,但因为太过复杂,写程序的工作量都会很庞大,即便完成了程序,计算量也会非常庞大,超级计算机可能都无法支持。”
“所以最简单、最直接的,就是按照张硕的规划去做就行了。”
在张硕提交了算法规划以后,项目组就一直在认真研究。
算法规划中,核心算法是最难理解的。
核心算法也就是实验数字转化。
大型实验偏差分析算法,主内容就是模拟和实验的数字转化,然后对转化的数字进行对比分析。
模拟数字转化,和实验数据参数直接相关,长期和实验参数打交道的人,就能理解模拟数字转化的判定机制。
最难的是实验数字转化。
实验数字转化要分析的内容很多,相关联的内容也很多,其中还有判定机制,想理解并不容易。
“最核心要理解的部分就是实验数字转化。”
鲍贺星说道,“只要理解了实验数字转化方法,并确定算法的逻辑是完善的,其他部分都没什么问题。”
石秋玲则道,“我的组也一起研究了,实验数字转化模块中,有好多个逻辑性的判定,文字说明是概率判定,但是还是不明白……”
她说着摇了摇头。
程耀兴也说道,“不只是判定的部分,还有对各参数的概率分析,一些计算模块的描述是‘逻辑判定’,但整体上弄不清楚。”
一个个研究员开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曹孟波让人一一记录下来。
他们开会的目的就是总结算法规划中的难点,等张硕来了以后就可以一一提问,才能整体上全部弄明白。
……
实验基地,一个小办公室。
谭志明和赵春来也在谈着算法项目问题。
谭志明说起了计算中心的项目组,“他们已经拿到了张硕硕的算法规划,而且已经研究了很久,我感觉,应该是没什么希望。”
“不知道曹孟波是怎么想的,这么庞大的一个算法,让一个外人来做整体规划,可能吗?”
“张硕的算法水平确实很高,但这种研究是一个团队才能做出来的,一个人思考都不会那么周全,总会有很多问题,更别说,这么快就完成了。”
赵春来点头认可,随后道,“但是,我们不按照张硕的思路方向去做研究吗?”
“他那个想法思路,数字转换、数字对比,被很多人认可吧。”
谭志明摇了摇头,“可以适当的参考,但照搬是不可能的。”
“那只是个想法思路,不一定能实现,我觉得这种研究还是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完成。”
“我的计划是在两年之内完成算法规划,再用三年完成程序、完善算法,争取五年之内完成项目!”
赵春来思索着说道,“五年,应该也不算长,但如果计算中心那边比我们快,怎么办?”
他说的问题很关键。
吴建宁决定要把项目分开做,但谁都知道,高能所不可能支持两个同样的大型算法项目,让其他人知道了,大概率会被扣上一个浪费经费的帽子。
真实情况是,哪一个项目组更能确定完成研究,他们的项目就能够继续。
否则,就只能停下来了。
谭志明道,“我最开始也担心,但想想也不用担心,计算中心那边用的是张硕的算法规划,他这么快完成了,里面肯定有很多问题。”
“这种超大型的算法,规划也很复杂,打回修改、再修改,还不如从头到尾重新做。”
“你看吧!”
“今天张硕就到计算中心做验收报告,肯定会出现一大堆的问题。”
“到时候,曹孟波也要着急了……”
满分一百。
答辩委员会所有的评审都给了满分,大部分评审连报告都没听懂,他们想找扣分的地方都没办法。
陈天泽倒是听懂了,也是张硕一对一辅导、针对性解答才弄明白的。
当然了,多少分都没关系。
毕业论文最终留下的只有一个字的评价--‘优’。
九十分以上都是‘优’。
张硕完成了毕业论文答辩也感觉轻松了不少,后来又感觉有点小空虚。毕业了?
这就毕业了?
半年前穿越过来的时候,博士生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半年后就毕业了,以后再不能说自己是个博士生,心里感觉还有那么点……小遗憾?
学校方面早就把毕业证和学位证准备好了,差的就只是签字录入而已。
一切都是从快处理。
学校方面很希望张硕能毕业,到时候才能有底气的对外说,“张硕是苏东大学培养出来的。”
否则,就在大学里读个博,而且还没毕业,怎么能说培养呢?
张硕的毕业仪式也很简单。
在一个学校的小礼堂里,导师罗勇军、院长谭友铭,再包括数学系主任王朵菊,副校长张秋生等人都在。
多数人就是来看個热闹。
前来的领导、教授们不少,毕业的学生只有张硕一个人,院长谭永明双手捧着毕业证和学位证郑重的递给了张硕。
“张硕同学,最后一次这么称呼你。”
“你在学校的成绩优异,论文优异,经过学术委员会评定,特批准许你提前毕业,并授予你理学博士学位。”
“祝愿你在学术的道路上,永攀高峰,再创辉煌!”
张硕双手接过了毕业证和学位证,也郑重道,“感谢苏东大学对我的培养,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教诲!”
“我会深深记住学校对我的祝愿,未来努力在学术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
八月底,学生们入学和返校的时节。
张硕毕业了。
他背着个单肩包,一个人走在学校的道路上,看着两旁提着行李返校的学生,心里有种‘再回不到从前’的感慨。
学生的身份,已经离他而去,以后就又是研究员了,回想着过去半年时间的经历,他对自己的心情都难以描述。
“学长,好久不见!”
有个女生远远的招手,她拉着行李箱快步走过来。
是钟怡静。
钟怡静走到近前,眼神有些幽怨,“学长啊,暑假里我给你发信息,你都没回过……”
“信息太多,看不过来。”张硕解释了句,转了个话题问道,“你这是刚回学校?”
钟怡静轻轻点了一下头,随后笑道,“还没恭喜伱,完成了那么多研究,那个会议上的研究我不太明白,但是杰波夫猜想我知道。”
“谢谢。”
张硕说完也寒暄了一句,“暑假过得还好吗?”
“不好。”
“怎么了?”
钟怡静用力抿着嘴,郁闷道,“我闷在家里闭关了一个月,然后我发现自己可能不适合学数学,你发的论文我都看不懂。”
“什么论文?”
张硕疑惑,“怎么要看我的论文?有些很难的,确实看不懂。”
“那篇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目标解转化。”钟怡静解释道,“发表在《应用数学与计算上》的论文。”
张硕听罢才反应过来。
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目标解转化,就只是一个小的变换方法,他总结了一篇论文发表在《应用数学与计算》上。
然后,就没在意了。
“怎么看这篇论文?”张硕疑惑的问道。
“还不是因为你!”
钟怡静苦叹一声,“最开始童老师让我研究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并围绕这种方程写一篇论文。”
“我研究的是方程解的存在性,你直接找方法解出来了……”
她说的话音带上了悲伤,“然后,童老师就让我去看你的论文,说先把论文内容弄明白,再找一个类型差不多的方程去研究。”
“唉~~~”
她长叹一口气,“论文都没看懂,别说其他了。”
“张硕学长啊,你成功让我失去了方向!”
“这样啊。”
张硕笑了笑,安慰道,“其实你也不用着急,数学论文是最好写的,只要有个明确的方向,研究个小的方法,很快就能写好了。”
“你想想,数学论文有内容就可以,把核心写出来,答辩的时候,评审也会问主要内容,其他的要求不高。”
“你就一心按照老师说的做,顺着方向想个核心内容就没问题了!”
钟怡静思索的点头,“好像是这样啊。”
“加油!相信自己!”
张硕朝着钟怡静熟悉大拇指,他安慰了一下学妹,感觉自己的心情都舒畅了。
钟怡静侧身看着学长离去的背影,凝着眉头思考着刚才的话,也不知道为什么,心中总有种被忽悠了的感觉。
数学论文,最好写?
……
张硕去了量子研究所,他找邱志超确定一下去计算中心的人员,然后一起买了机票、订了酒店。
第二天早上就要启程去首都了。
一行有六个人。
除了张硕和罗勇军以外,还有量子研究所派来的两个研究员,一个副研究员,剩下一个是管校企合作项目的周建新,他会负责就项目验收、结算的事务,和计算中心进行沟通处理。
当张硕一行人在机场的时候,计算中心召开了大型实验偏差分析算法的内部技术性会议。
近一段时间,项目组就干了一件事,就是研究张硕提交的算法规划内容。
他们的工作方向非常明确,先去研究张硕提交的算法规划,确定规划没有任何问题以后,就按照其内容去编写程序完成算法工作。
曹孟波、崔凯文等人,就是把筹码压在了对张硕的信任上。
信任张硕,按照张硕的规划去做算法。
这个方向说出来,让新加入项目组的石秋玲、程耀兴都感到很惊讶,他们发现其他人都是支持的。
比如,刘烨。
刘烨就很明确的说道,“谭院士自己带队研究大型实验的偏差算法,还说要找新的方向,根本是天方夜谭,不可能的。”
“谭院士不懂算法,他可能觉得研究很简单,实际上,就连国外的数据团队,包括核子组织的数据中心,也是按照张硕说的方向去做研究。”
廖振宇也认可这个观点,“我们之前想以小型实验偏差分析算法为基础,去做大型实验的算法研究,后来发现根本行不通,只是参数逻辑关系就根本梳理不清。”
“即便是把参数关系梳理的清清楚楚,但因为太过复杂,写程序的工作量都会很庞大,即便完成了程序,计算量也会非常庞大,超级计算机可能都无法支持。”
“所以最简单、最直接的,就是按照张硕的规划去做就行了。”
在张硕提交了算法规划以后,项目组就一直在认真研究。
算法规划中,核心算法是最难理解的。
核心算法也就是实验数字转化。
大型实验偏差分析算法,主内容就是模拟和实验的数字转化,然后对转化的数字进行对比分析。
模拟数字转化,和实验数据参数直接相关,长期和实验参数打交道的人,就能理解模拟数字转化的判定机制。
最难的是实验数字转化。
实验数字转化要分析的内容很多,相关联的内容也很多,其中还有判定机制,想理解并不容易。
“最核心要理解的部分就是实验数字转化。”
鲍贺星说道,“只要理解了实验数字转化方法,并确定算法的逻辑是完善的,其他部分都没什么问题。”
石秋玲则道,“我的组也一起研究了,实验数字转化模块中,有好多个逻辑性的判定,文字说明是概率判定,但是还是不明白……”
她说着摇了摇头。
程耀兴也说道,“不只是判定的部分,还有对各参数的概率分析,一些计算模块的描述是‘逻辑判定’,但整体上弄不清楚。”
一个个研究员开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曹孟波让人一一记录下来。
他们开会的目的就是总结算法规划中的难点,等张硕来了以后就可以一一提问,才能整体上全部弄明白。
……
实验基地,一个小办公室。
谭志明和赵春来也在谈着算法项目问题。
谭志明说起了计算中心的项目组,“他们已经拿到了张硕硕的算法规划,而且已经研究了很久,我感觉,应该是没什么希望。”
“不知道曹孟波是怎么想的,这么庞大的一个算法,让一个外人来做整体规划,可能吗?”
“张硕的算法水平确实很高,但这种研究是一个团队才能做出来的,一个人思考都不会那么周全,总会有很多问题,更别说,这么快就完成了。”
赵春来点头认可,随后道,“但是,我们不按照张硕的思路方向去做研究吗?”
“他那个想法思路,数字转换、数字对比,被很多人认可吧。”
谭志明摇了摇头,“可以适当的参考,但照搬是不可能的。”
“那只是个想法思路,不一定能实现,我觉得这种研究还是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完成。”
“我的计划是在两年之内完成算法规划,再用三年完成程序、完善算法,争取五年之内完成项目!”
赵春来思索着说道,“五年,应该也不算长,但如果计算中心那边比我们快,怎么办?”
他说的问题很关键。
吴建宁决定要把项目分开做,但谁都知道,高能所不可能支持两个同样的大型算法项目,让其他人知道了,大概率会被扣上一个浪费经费的帽子。
真实情况是,哪一个项目组更能确定完成研究,他们的项目就能够继续。
否则,就只能停下来了。
谭志明道,“我最开始也担心,但想想也不用担心,计算中心那边用的是张硕的算法规划,他这么快完成了,里面肯定有很多问题。”
“这种超大型的算法,规划也很复杂,打回修改、再修改,还不如从头到尾重新做。”
“你看吧!”
“今天张硕就到计算中心做验收报告,肯定会出现一大堆的问题。”
“到时候,曹孟波也要着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