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慕正光很不喜欢这句话。在他看来,这又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在有些人的命运中,是没有蝴蝶的,无论他们的生命之花开得多么鲜艳,香气有多么浓郁,能吸引多少只蜜蜂、多少只蜂鸟,都不会吸引一只蝴蝶。
有的人觉得花开了,蝴蝶就会来,有的人觉得蜜蜂来了、蜂鸟来了,蝴蝶应该也会来,这些想法都没有根据。偶尔想一想,而后一笑了之,倒是没有太大影响。但若是把这句话当做自己的信心支柱,那就有点可怕了。
鸭子不会变成天鹅,这个道理大多数人都明白。
花开了,蝴蝶不一定会来,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不多了。
与之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配不上你”。还没谈恋爱的两个人,或者是正在谈恋爱的两人,或者是结婚的两人,都有可能忽然想起这四个字。
哪有什么配得上、配不上?只要结果能成,配得上、配不上还重要吗?若是结果不能成,配得上、配不上还有意义吗?
“配不上你”,那是为自己找的借口。以后回想为什么两人没在一起,“配不上你”这四个字脱口而出。这是什么话?这是不负责任的话。两人没有在一起,其原因不是这个。
还有一部分人是发自内心地坚信自己配不上对方,他们准备付出努力,直到盛开,然后再回去追求对方。有的人还能追上,有的人就永远错过了。
而那些错过的人,回过头来,也会说出这四个字,“配不上你”,他们把这句话当成错过的理由,而这种说法显然远远偏离事实。
两个人从相遇到错过,从主观上来看,是因为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或者,确实是因为个人条件不符合,又或是因为其他原因,但是从客观上来看,原因只有一个,命中注定如此。
命中注定有蝴蝶,时间到了蝴蝶就会来,不一定要等到花开。
命中注定没有蝴蝶,无论开出怎样的花,都吸引不到蝴蝶。
崔匀清不打算再继续试探了。与其用一个个小的观点试探他,尝试打开缺口,还不如把古往今来、勤国内外的名言归类、汇总,全部丢给他,以量取胜。
杨树雨有意挑战较低浓度的罪恶。崔匀清每抛出一句话、一个观点,她都要颇费心思地思考、分析、判别、回击,她发现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她的回击速度远不如慕正光。
崔匀清不知道杨树雨也在对抗罪恶,她只知道慕正光好像能战胜几乎所有以语言为载体的较低浓度的罪恶。要想在不增加浓度的情况下反败为胜,只能改变形式了。
故事,从校园开始。
在慕正光生活过但从未注意过的地方,纷争从未中断。
通常,校园里的罪恶,浓度不会太高,想在这种地方找到较低浓度的罪恶,略有难度,但有一个办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把行为、言语和思想结合。
慕正光上初中一年级时的班长名为罗辛园,他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罗辛园能当上班长。到了下半学期,这个问题换了一种形式:同样是女生,为什么当上班长的是罗辛园,而不是徐?
和罗辛园相比,徐同学至少有两个优势。
一、虽然徐没有像罗辛园一样的拍桌子的手段,但她可以学。她比罗辛园更高,由她来拍桌子,更有威慑力。
二、徐同学的分数在女生之中是不可动摇的第一名,是全班前三,是全校前五。反观罗辛园,她的排名顶多在前1/3的位置。
慕正光看了一些画面,听了一些声音,勉强得出结论:罗辛园能当上班长,不是因为暗箱操作,而是班主任“任人唯才”。
有一天,下午放学后,晚自习前,教室里人很少,罗辛园从第一排走到最后一排,从右边走到左边。她走了一圈又一圈,边走边计算每走一圈能消耗多少能量,以及要走多少圈才能耗掉她手里的那袋方便面的能量。
罗辛园自言自语的声音不算小,并不是只有她自己能听见。其他坐在教室里的人都没有发出太大声音,她的声音足以传到空旷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咱们班班长家里很穷。”
“啊?怎么看出来?我觉得她的衣服比我还多啊。”
“现在谁家买不起几件衣服?她家的房子建在路边,院墙特别矮。”
“哦,那她还有钱买衣服?”
“她总不能把‘我家很穷’四个字写在脸上吧?她当然要多买衣服了,而且衣服又不贵。”
慕正光已经记不得与这两种声音对应的名字具体是谁了,但其中一个人说的话,表达出的意思和说话的人没有太大关联,无论是谁,说出这样的话,都是不合适的。
在我以为的风平浪静的教室里,曾经出现过一段这样的对话?罗辛园正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其他同学竟然还敢私底下议论她的家庭情况,而且还是带着恶意的议论?
议论的和被议论的,两人之间,必然积怨已久。是因为罗辛园太霸道了,经常拍桌子,还是因为她经常换衣服,并且她的衣服都很干净,甚至还很新?应该不是因为这些外在的原因吧。不确定。也许就是那些最浅显的原因,缔造了难以想象的恶意。
罗辛园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不全是为了减肥。在同学面前摆出减肥的架势,对她来说更有意义。她计算数值,并不只是为了给自己确立目标。在学业上做到博学多识,太有难度。在学业以外的一件小事上,做到“博学多识”,就容易得多了。
慕正光看到了罗辛园的想法。
在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多买几件衣服,这无可厚非。
在这个年龄、这种环境里,当一个稍微有些爱慕虚荣的人,这也常见,她不应该因此遭到非议。
至于她的家境,这就是更不应该是她遭受非议的缘由了。她没有义务把他的家境如实告诉她的同学,反过来看,她的同学也没有权利得知她的家庭状况。
也许小徐同学比她更适合、更有资格当班长,但这个职位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老师让她当班长,并不是把权力和荣誉送给她,而是把责任和工作交给她。但人们得到了这个职位后,通常会给自己添加很多权力,并认为自己是个有权力的人。以前的我是这么认为的,初中一年级时的小徐同学,肯定也是这么认为的。
一念之差,两种看法,截然不同。嫉妒厌恶,坦然接受,错误与正确,两种做法,就此形成。
初中二年级时,慕正光的同桌是鲁秋婷。
慕正光对鲁秋婷的印象很好,多年以来一直如此,那个高高瘦瘦的女孩子身上透露着一种和小徐同学大不相同的美感。
鲁秋婷同学的考试分数远不如小徐同学,她总是有很多题目不会做。我给她讲题时,她偶尔会盯着我看。我给她讲的题目,她偶尔能听懂。后来她也考上了凭霖高级中学,再后来,就没有听到她的消息了。她的名字始终停留在我的好友列表里,但她的动态和模样都停留在我的回忆中。
画面出现,声音响起。
“张茁的条件也不是特别好吧,不一定非要选他。”
“他家在聚江市还有一套房子,至少100万。”
“可靠吗?如果他家在聚江市有房子,那他为什么还留在启川市?”
“应该可靠。等我找到机会了再去问问他。”
当年的鲁秋婷同学,非常关注其他人的家庭条件?在这个年龄就开始打听别的男生家里有几套房子,是不是太早了?十年以后再打听也不迟啊。
我们曾经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们的聊天内容并不仅限于书本上的题目,她也向我打听过我的家庭条件。
那不过是几句很随意的话,“你家住在哪里呀”“你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吗”“你学习这么好,是不是因为爸爸妈妈每天辅导你写作业啊”。
为什么?为什么在这样的随意的话背后,隐藏的并不是我所理解的友善?我能感觉得到她的好奇,但我不知道,她竟然是在这样的好奇心的支配下,才说出了这些话。
我对别人的家庭条件没有兴趣,别人问我,我的回答也很简单。
“住在学校后面,街道左边”“没有”“不是”。
他们提到的那个男生,张茁,似乎和其中一个女生交往甚密?他们不仅仅是朋友?我们在同一个教室里上了一年课,我对此怎么一点知觉都没有呢?
张茁的排名也是全校前十,他常常呼朋唤友。如果他的朋友都聚在他身边,一伙人走在一起,竟有成群结队之感。我不是和他成群结队的的,但我和他也有些交情,我从未听他说过在我们的同班同学里,有一个和他私交甚密的女生。
那个女生的成绩很一般,和鲁秋婷差不多。即使当年我见到了那两个人走在一起,可能也不会觉得他们之间有超出友谊的关系吧?
原来,在我身边、在那个教室里,发生了如此多的奇怪的事?
慕正光忽然感到有些压抑:我认为的美好的时光、重要的地方,都是在我不了解它的基础上产生的?我并不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如果我知道了,我还会认为那个承载我的珍贵回忆的地方很重要吗?还会认为那些人都很好吗?
原来,我引以为傲的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还存在许多缺陷。
他在心痛。
不是为自己的缺陷而心痛,而是为在那段时间里,大家做的所有的错误的事、产生的所有错误的想法而心痛。
为什么在那么多年以前,他们就已经沾染了恶习?但我却误以为他们很单纯。长久以来,在我所认为的美好的、珍贵的回忆中,竟然藏着一个又一个不美好的人!
遗憾与伤痛交织,虽然很轻,但是很深,从过去而来、从内心深处而来,将与之相关的过去和现在的所有美好,尽数否定。
上初中三年级时,慕正光常常看到程铭浩在朋友圈里发他和黄新月的合照。
程铭浩是男生,黄新月是女生。
时至今日,慕正光看到了他们拍合照的地点,才终于明白那一天的那张图片的意义。
那个房间里有白色的被子和枕头,那两人的距离也并不仅限于搂搂抱抱。
那两个人的学习成绩,大约是全校前五十,也可能是全校前三十,老师偶尔会表扬他们,夸赞他们在某一个学科上的排名,或是学习态度,或是在纪律方面,等等等等。
在其他同学眼中,他们看起来也循规蹈矩,他们按时交作业,从来不迟到,上课不打瞌睡,下课后不串班,也不和别人打闹,和同学交流时很不热情,甚至有些腼腆、内向。任凭是谁,都很难想到在他们身上发生过那么多事。
其实他们也是很热情的人,但只对彼此热情,并且大多数人见不到。
他们为什么要在不合适的时间做着不合适的事?
究竟是什么样的迫不得已的理由在驱使着他们这么做!
慕正光没有找到任何迫不得已的成分:那个女生是自愿的,那个男生总是很尊重女生。他们曾多次相约、相聚,唯独这一次,与以往不同。他们为所做的事感到高兴、满足、自豪,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么做是不对的!
慕正光很讨厌他们的做的事,也讨厌这样的人。在步入社会之前,他们已经更复杂,在步入社会之后,他们会让自己、让整个世界都变得更复杂,但他并不期望看到他们今生今世被苦果砸中。
因为他们做的事危害性不大,如果他们能结婚领证,到那时,再回想那天发生的事,无论怀着怎样的心情,无论是把那件事看为对还是看为错,都算是对这件事做了弥补。但愿他们此生不会因此后悔,也不会因此面临巨大的坎坷。
崔匀清抓住了慕正光内心动荡的片刻,她不再按部就班地在他身边翻开旧的故事,而是满足他的愿望,让他看到那两人的未来。
在有些人的命运中,是没有蝴蝶的,无论他们的生命之花开得多么鲜艳,香气有多么浓郁,能吸引多少只蜜蜂、多少只蜂鸟,都不会吸引一只蝴蝶。
有的人觉得花开了,蝴蝶就会来,有的人觉得蜜蜂来了、蜂鸟来了,蝴蝶应该也会来,这些想法都没有根据。偶尔想一想,而后一笑了之,倒是没有太大影响。但若是把这句话当做自己的信心支柱,那就有点可怕了。
鸭子不会变成天鹅,这个道理大多数人都明白。
花开了,蝴蝶不一定会来,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不多了。
与之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配不上你”。还没谈恋爱的两个人,或者是正在谈恋爱的两人,或者是结婚的两人,都有可能忽然想起这四个字。
哪有什么配得上、配不上?只要结果能成,配得上、配不上还重要吗?若是结果不能成,配得上、配不上还有意义吗?
“配不上你”,那是为自己找的借口。以后回想为什么两人没在一起,“配不上你”这四个字脱口而出。这是什么话?这是不负责任的话。两人没有在一起,其原因不是这个。
还有一部分人是发自内心地坚信自己配不上对方,他们准备付出努力,直到盛开,然后再回去追求对方。有的人还能追上,有的人就永远错过了。
而那些错过的人,回过头来,也会说出这四个字,“配不上你”,他们把这句话当成错过的理由,而这种说法显然远远偏离事实。
两个人从相遇到错过,从主观上来看,是因为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或者,确实是因为个人条件不符合,又或是因为其他原因,但是从客观上来看,原因只有一个,命中注定如此。
命中注定有蝴蝶,时间到了蝴蝶就会来,不一定要等到花开。
命中注定没有蝴蝶,无论开出怎样的花,都吸引不到蝴蝶。
崔匀清不打算再继续试探了。与其用一个个小的观点试探他,尝试打开缺口,还不如把古往今来、勤国内外的名言归类、汇总,全部丢给他,以量取胜。
杨树雨有意挑战较低浓度的罪恶。崔匀清每抛出一句话、一个观点,她都要颇费心思地思考、分析、判别、回击,她发现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她的回击速度远不如慕正光。
崔匀清不知道杨树雨也在对抗罪恶,她只知道慕正光好像能战胜几乎所有以语言为载体的较低浓度的罪恶。要想在不增加浓度的情况下反败为胜,只能改变形式了。
故事,从校园开始。
在慕正光生活过但从未注意过的地方,纷争从未中断。
通常,校园里的罪恶,浓度不会太高,想在这种地方找到较低浓度的罪恶,略有难度,但有一个办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把行为、言语和思想结合。
慕正光上初中一年级时的班长名为罗辛园,他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罗辛园能当上班长。到了下半学期,这个问题换了一种形式:同样是女生,为什么当上班长的是罗辛园,而不是徐?
和罗辛园相比,徐同学至少有两个优势。
一、虽然徐没有像罗辛园一样的拍桌子的手段,但她可以学。她比罗辛园更高,由她来拍桌子,更有威慑力。
二、徐同学的分数在女生之中是不可动摇的第一名,是全班前三,是全校前五。反观罗辛园,她的排名顶多在前1/3的位置。
慕正光看了一些画面,听了一些声音,勉强得出结论:罗辛园能当上班长,不是因为暗箱操作,而是班主任“任人唯才”。
有一天,下午放学后,晚自习前,教室里人很少,罗辛园从第一排走到最后一排,从右边走到左边。她走了一圈又一圈,边走边计算每走一圈能消耗多少能量,以及要走多少圈才能耗掉她手里的那袋方便面的能量。
罗辛园自言自语的声音不算小,并不是只有她自己能听见。其他坐在教室里的人都没有发出太大声音,她的声音足以传到空旷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咱们班班长家里很穷。”
“啊?怎么看出来?我觉得她的衣服比我还多啊。”
“现在谁家买不起几件衣服?她家的房子建在路边,院墙特别矮。”
“哦,那她还有钱买衣服?”
“她总不能把‘我家很穷’四个字写在脸上吧?她当然要多买衣服了,而且衣服又不贵。”
慕正光已经记不得与这两种声音对应的名字具体是谁了,但其中一个人说的话,表达出的意思和说话的人没有太大关联,无论是谁,说出这样的话,都是不合适的。
在我以为的风平浪静的教室里,曾经出现过一段这样的对话?罗辛园正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其他同学竟然还敢私底下议论她的家庭情况,而且还是带着恶意的议论?
议论的和被议论的,两人之间,必然积怨已久。是因为罗辛园太霸道了,经常拍桌子,还是因为她经常换衣服,并且她的衣服都很干净,甚至还很新?应该不是因为这些外在的原因吧。不确定。也许就是那些最浅显的原因,缔造了难以想象的恶意。
罗辛园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不全是为了减肥。在同学面前摆出减肥的架势,对她来说更有意义。她计算数值,并不只是为了给自己确立目标。在学业上做到博学多识,太有难度。在学业以外的一件小事上,做到“博学多识”,就容易得多了。
慕正光看到了罗辛园的想法。
在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多买几件衣服,这无可厚非。
在这个年龄、这种环境里,当一个稍微有些爱慕虚荣的人,这也常见,她不应该因此遭到非议。
至于她的家境,这就是更不应该是她遭受非议的缘由了。她没有义务把他的家境如实告诉她的同学,反过来看,她的同学也没有权利得知她的家庭状况。
也许小徐同学比她更适合、更有资格当班长,但这个职位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老师让她当班长,并不是把权力和荣誉送给她,而是把责任和工作交给她。但人们得到了这个职位后,通常会给自己添加很多权力,并认为自己是个有权力的人。以前的我是这么认为的,初中一年级时的小徐同学,肯定也是这么认为的。
一念之差,两种看法,截然不同。嫉妒厌恶,坦然接受,错误与正确,两种做法,就此形成。
初中二年级时,慕正光的同桌是鲁秋婷。
慕正光对鲁秋婷的印象很好,多年以来一直如此,那个高高瘦瘦的女孩子身上透露着一种和小徐同学大不相同的美感。
鲁秋婷同学的考试分数远不如小徐同学,她总是有很多题目不会做。我给她讲题时,她偶尔会盯着我看。我给她讲的题目,她偶尔能听懂。后来她也考上了凭霖高级中学,再后来,就没有听到她的消息了。她的名字始终停留在我的好友列表里,但她的动态和模样都停留在我的回忆中。
画面出现,声音响起。
“张茁的条件也不是特别好吧,不一定非要选他。”
“他家在聚江市还有一套房子,至少100万。”
“可靠吗?如果他家在聚江市有房子,那他为什么还留在启川市?”
“应该可靠。等我找到机会了再去问问他。”
当年的鲁秋婷同学,非常关注其他人的家庭条件?在这个年龄就开始打听别的男生家里有几套房子,是不是太早了?十年以后再打听也不迟啊。
我们曾经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们的聊天内容并不仅限于书本上的题目,她也向我打听过我的家庭条件。
那不过是几句很随意的话,“你家住在哪里呀”“你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吗”“你学习这么好,是不是因为爸爸妈妈每天辅导你写作业啊”。
为什么?为什么在这样的随意的话背后,隐藏的并不是我所理解的友善?我能感觉得到她的好奇,但我不知道,她竟然是在这样的好奇心的支配下,才说出了这些话。
我对别人的家庭条件没有兴趣,别人问我,我的回答也很简单。
“住在学校后面,街道左边”“没有”“不是”。
他们提到的那个男生,张茁,似乎和其中一个女生交往甚密?他们不仅仅是朋友?我们在同一个教室里上了一年课,我对此怎么一点知觉都没有呢?
张茁的排名也是全校前十,他常常呼朋唤友。如果他的朋友都聚在他身边,一伙人走在一起,竟有成群结队之感。我不是和他成群结队的的,但我和他也有些交情,我从未听他说过在我们的同班同学里,有一个和他私交甚密的女生。
那个女生的成绩很一般,和鲁秋婷差不多。即使当年我见到了那两个人走在一起,可能也不会觉得他们之间有超出友谊的关系吧?
原来,在我身边、在那个教室里,发生了如此多的奇怪的事?
慕正光忽然感到有些压抑:我认为的美好的时光、重要的地方,都是在我不了解它的基础上产生的?我并不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如果我知道了,我还会认为那个承载我的珍贵回忆的地方很重要吗?还会认为那些人都很好吗?
原来,我引以为傲的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还存在许多缺陷。
他在心痛。
不是为自己的缺陷而心痛,而是为在那段时间里,大家做的所有的错误的事、产生的所有错误的想法而心痛。
为什么在那么多年以前,他们就已经沾染了恶习?但我却误以为他们很单纯。长久以来,在我所认为的美好的、珍贵的回忆中,竟然藏着一个又一个不美好的人!
遗憾与伤痛交织,虽然很轻,但是很深,从过去而来、从内心深处而来,将与之相关的过去和现在的所有美好,尽数否定。
上初中三年级时,慕正光常常看到程铭浩在朋友圈里发他和黄新月的合照。
程铭浩是男生,黄新月是女生。
时至今日,慕正光看到了他们拍合照的地点,才终于明白那一天的那张图片的意义。
那个房间里有白色的被子和枕头,那两人的距离也并不仅限于搂搂抱抱。
那两个人的学习成绩,大约是全校前五十,也可能是全校前三十,老师偶尔会表扬他们,夸赞他们在某一个学科上的排名,或是学习态度,或是在纪律方面,等等等等。
在其他同学眼中,他们看起来也循规蹈矩,他们按时交作业,从来不迟到,上课不打瞌睡,下课后不串班,也不和别人打闹,和同学交流时很不热情,甚至有些腼腆、内向。任凭是谁,都很难想到在他们身上发生过那么多事。
其实他们也是很热情的人,但只对彼此热情,并且大多数人见不到。
他们为什么要在不合适的时间做着不合适的事?
究竟是什么样的迫不得已的理由在驱使着他们这么做!
慕正光没有找到任何迫不得已的成分:那个女生是自愿的,那个男生总是很尊重女生。他们曾多次相约、相聚,唯独这一次,与以往不同。他们为所做的事感到高兴、满足、自豪,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么做是不对的!
慕正光很讨厌他们的做的事,也讨厌这样的人。在步入社会之前,他们已经更复杂,在步入社会之后,他们会让自己、让整个世界都变得更复杂,但他并不期望看到他们今生今世被苦果砸中。
因为他们做的事危害性不大,如果他们能结婚领证,到那时,再回想那天发生的事,无论怀着怎样的心情,无论是把那件事看为对还是看为错,都算是对这件事做了弥补。但愿他们此生不会因此后悔,也不会因此面临巨大的坎坷。
崔匀清抓住了慕正光内心动荡的片刻,她不再按部就班地在他身边翻开旧的故事,而是满足他的愿望,让他看到那两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