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张潮两开花
随着《大医》被主流媒体关注并报道,《青春派》销量也再上一个台阶。在青少年群体当中,买一本《青春派》,贴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封面,俨然成为一种潮流。
看着《青春派》的加印订单像雪片一样从全国各地飞向《新芽》的编辑部,赵常田却有点开心不起来。
因为把“读者自己设计封面”视为“小把戏”,所以他拒绝了让《新芽》参与作者漫画形象贴纸的印刷,他认为杂志里既然都已经送一张了,读者尝过鲜以后,不可能花钱买新的贴纸。
毕竟3张贴纸,几乎就能再买一本杂志了。
结果一个星期后他从合作的印刷厂得到消息,作者漫画形象贴纸都卖疯了,印刷数量是杂志销量的近10倍。
而如果只算毛利润,卖出1张贴纸给张潮赚的钱,几乎就等于卖出1本杂志赚的钱了……
知道这个消息的赵常田胸口一闷,差点没有背过气去——怪不得张潮在利润分成上那么爽快,几乎没有讨价还价,人家盯准的根本就不是卖杂志这点辛苦钱!
现在再腆着脸说自己也要掺一脚,赵常田是拉不下这个脸的,他只是决定张潮后面再有什么主意,自己先把脑子放一边,跟着走就是了。
也有不少出版社,直接开始向张潮预定《大医》的单行本出版,甚至有开价到版税17%的疯子。不过张潮全部都回绝了,他表示《大医》至少会在杂志上连载2年,然后再考虑出单行本。
这个消息,虽然让出版社失望了,但是却让《青春派》的作者们感到安心。一本杂志有一个王牌长篇连载,那么杂志的整体销量肯定不会差,还能把其他作者也都带动起来。
此外“午夜潮汐”的各种业务也都逐渐铺展开了。
马伯慵的两本《风起陇西》《她死在QQ上》,都交给了长江文学出版社,版税都是8%。其中前者的首印是5万册,后者则是3万册,都摸到了“畅销书”的底线。
这让第一次接触实体书出版的马伯慵感到很满意。
让他更满意的是张潮通过夏答,联系了一个叫于谚舒的画师,准备将他的《风起陇西》漫画化。
如果顺利的话,张潮还会帮忙联系集英社那边——毕竟对三国题材,岛国人的兴趣还是很浓厚的。
近来,张潮明显感觉到亲王工作更加卖力了,偶尔来办公室,也很少抓到他上班摸鱼写——毕竟每期《青春派》的审稿工作量,就快把他累趴下了。
岛国那边也喜报频传,《你的名字》的登上了角川文库轻销量排行榜的第4位,每周能卖掉超过6000本;漫画的第一个单行本以及销量也都不错。
权勇先成为了第一个来自外部的签约作者,华宜则同意以每集3万元的价格买下《悬崖》的剧本,按照40集的预估,总共120万元。
权勇先一个剧本卖了一百多万的消息被作家班的同学们知道了,一个个都眼红耳热的,都对签约给张潮的公司跃跃欲试。
权勇先作为主要执笔者,70%的稿酬收入属于他。这是他第一次从写作中赚到那么多钱,写起后续的剧本来有点拼命了,张潮都不得不劝他注意身体。
而张潮则没有拿那30%,反而添了一点,凑够了200万,和华宜达成了口头协议,《悬崖》要让他参与投资。以前不投《少年的你》是因为没有人在财务上把关,现在有了黄杰夫这个哈佛商学院的高材生,不让他大展才华就可惜了。
黄杰夫也是忙得脚不点地,张潮日常要上课,下课以后的主要时间也放在创作上,所以除了在大方向上把把关,几乎就是个甩手掌柜。
但这也正满足了黄杰夫的从商梦想。看着一部部作品在商业领域绽放光芒,张潮给他画的大饼,好像不是那么空?
不过随着人手越来越多,原先的两居室已经完全不够了,张潮被逼无奈,又在附近买了一套四居室,才让马伯慵和黄杰夫不至于挤到一张桌子上办公。
原先的两居室彻底成了夏答为首的漫画和设计团队的地盘。
黄杰夫其实挺不满的,他认为现在应该去租个写字楼办公了,老在小区办公不够高大上。
张潮一巴掌拍在他的后背道:“未来几年,咱们的办公室只买不租。”
《少年如你》也即将上映了,目前正在各处做点映热身。在张潮居中联系和燕大中文系的安排下,其中一场点映会兼主创人员见面会,放在了燕大。
燕大还别出心裁地将这场点映与燕大剧社《窝头会馆》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放在了一起,邀请来了青华、燕师大、燕理工、人大……诸多大学的戏剧社团来观摩,作为专业评判的中戏自然也没有缺席。
《少年如你》剧组自然十分乐意。一次点映,能让十几个大学的活跃分子看到这部电影,何乐而不为?而且《窝头会馆》的编剧也是张潮,也算给自己人捧场。
燕大中文系将“张潮编剧作品演&映联排”的活动海报发布以后,燕大沸腾了。
大家早就听说剧社在排练一出牛到不行的大戏,整整2个小时,由前人艺导演、副院长,现燕大戏剧研究所所长、戏剧家林兆华亲自指导。
校领导看完排练版后,直接拨了5万元的经费让他们置办道具和服装。
《少年如你》就更不用说了,作为五一档期国产片里人气最高的一部,能够提前在自己学校里看到这部由自己同学编剧的电影,自然是与有荣焉。
但是剧院的座位是有限的,又不能真的卖挂票。所以入场券刚分配到各个院系,就被一抢而空。就张潮自己都只弄到了两张内部票,一张给了亲王,一张给了于华。
4月24日,五一假期前最后一个星期天,下午1点钟,燕大剧院里座无虚席、人声鼎沸,就连坐在前排的校领导都有些惊了,平时有些大教授的讲座都没这么热闹。
张潮和《少年如你》剧组的主创坐在台下,感受着“后方”传来的阵阵声浪,心情都有些紧张。
燕大、青华这些顶级院校的学生,口味是十分刁钻的,想要征服他们不容易。他们的评价,甚至可以逆转一部电影的口碑。
周星星的《大话西游》,在1995年上映的时候,被认为是一部没人看得懂的大烂片,票房也很不理想。
但是在近两年,随着各大BBS里,大学生们对这部电影的不断解构、演绎、解读,《大话西游》居然口碑反转,成了一部“后现代主义”经典。
这是连导演刘镇伟都没有想到的。
打头的是《窝头会馆》的首次公演。随着剧院内灯光暗下,悠悠的口琴声响彻,嘈杂的人声很快平静下来,每个人都瞪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想看看这部在燕大内部口耳相传了两个多月的大戏是什么样。
张潮也十分期待。
舞台大幕拉开,一个活灵活现的破旧四合院的内景就展现在观众面前——单单从布景和道具来看,燕大这5万块钱就没有白花。
随着人物一个个登场,小小四合院内一幕幕悲欢离合,很快揪住了观众的心。
在张潮看来,学生们的演技,自然不如人艺的演员那么成熟、自然,很多地方有些过于用力——但正是这些“过度用力”,构成了一种独属于学生戏剧的特殊艺术张力。
何冀萍侧头对张潮说道:“这个剧,你在资料上没少下功夫吧?”
她自己在写《天下第一楼》的时候,为了让剧本里的细节真实再现历史上的原貌,仅仅体验生活、拜访老艺人、老厨师、学习烤鸭技巧,就用了整整一年时间。
剧本还没写完,何冀萍就考下了个二级厨师证书。
《窝头会馆》虽然没有那么多专业细节,但是其中对解放前各种小人物的职业安排,就是一门大学问。掏粪的、卖膏药的、卖卤煮的、大学生……言行都得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
张潮有些感慨地道:“一出好剧,比电影难写。”
何冀萍深有感触地点点头。
伊哲则不改本色,问张潮道:“这出戏,很适合改成电视连续剧,你看,只要再加两个人物……”
张潮轻轻摆手道:“现在不谈这个。看戏,看戏。”
在演员们精彩的演绎下,2个小时时间,不知不觉的就过去了。等到大幕再次落下,灯光亮起,演员们到舞台中央谢幕,观众们才如梦方醒。
如雷如潮的掌声,响彻了燕大剧院。不少同学甚至都站起来鼓掌。
演员们连续谢幕了三次,最后一次把张潮都拉上台了,才让掌声平静下来。
被邀请来观摩的青华、燕师大、燕理工等学校戏剧社的成员,脸上的表情都十分精彩,有震惊、有失落、有佩服……
青华大学的剧社社长喃喃自语道:“这……这还是学生戏剧吗?”
负责组织今年大学生戏剧节的几名中戏老师面面相觑,发出了另一个疑问:“这……我们的中戏的同学能排出这样的戏吗?”
燕大的领导对这个效果满意极了,拿起话筒,对学生们道:“大家稍安勿躁,马上,我们将放映张潮同学编剧的另一部作品,电影《少年如你》。
张潮同学来我们燕大不到一年时间,戏剧电影两开花,希望大家能通过观摩张潮同学的作品,有所体会,也能创作出让燕大骄傲的作品!”
一番官话听得张潮只想战术后仰……
(下一章晚上发。)
看着《青春派》的加印订单像雪片一样从全国各地飞向《新芽》的编辑部,赵常田却有点开心不起来。
因为把“读者自己设计封面”视为“小把戏”,所以他拒绝了让《新芽》参与作者漫画形象贴纸的印刷,他认为杂志里既然都已经送一张了,读者尝过鲜以后,不可能花钱买新的贴纸。
毕竟3张贴纸,几乎就能再买一本杂志了。
结果一个星期后他从合作的印刷厂得到消息,作者漫画形象贴纸都卖疯了,印刷数量是杂志销量的近10倍。
而如果只算毛利润,卖出1张贴纸给张潮赚的钱,几乎就等于卖出1本杂志赚的钱了……
知道这个消息的赵常田胸口一闷,差点没有背过气去——怪不得张潮在利润分成上那么爽快,几乎没有讨价还价,人家盯准的根本就不是卖杂志这点辛苦钱!
现在再腆着脸说自己也要掺一脚,赵常田是拉不下这个脸的,他只是决定张潮后面再有什么主意,自己先把脑子放一边,跟着走就是了。
也有不少出版社,直接开始向张潮预定《大医》的单行本出版,甚至有开价到版税17%的疯子。不过张潮全部都回绝了,他表示《大医》至少会在杂志上连载2年,然后再考虑出单行本。
这个消息,虽然让出版社失望了,但是却让《青春派》的作者们感到安心。一本杂志有一个王牌长篇连载,那么杂志的整体销量肯定不会差,还能把其他作者也都带动起来。
此外“午夜潮汐”的各种业务也都逐渐铺展开了。
马伯慵的两本《风起陇西》《她死在QQ上》,都交给了长江文学出版社,版税都是8%。其中前者的首印是5万册,后者则是3万册,都摸到了“畅销书”的底线。
这让第一次接触实体书出版的马伯慵感到很满意。
让他更满意的是张潮通过夏答,联系了一个叫于谚舒的画师,准备将他的《风起陇西》漫画化。
如果顺利的话,张潮还会帮忙联系集英社那边——毕竟对三国题材,岛国人的兴趣还是很浓厚的。
近来,张潮明显感觉到亲王工作更加卖力了,偶尔来办公室,也很少抓到他上班摸鱼写——毕竟每期《青春派》的审稿工作量,就快把他累趴下了。
岛国那边也喜报频传,《你的名字》的登上了角川文库轻销量排行榜的第4位,每周能卖掉超过6000本;漫画的第一个单行本以及销量也都不错。
权勇先成为了第一个来自外部的签约作者,华宜则同意以每集3万元的价格买下《悬崖》的剧本,按照40集的预估,总共120万元。
权勇先一个剧本卖了一百多万的消息被作家班的同学们知道了,一个个都眼红耳热的,都对签约给张潮的公司跃跃欲试。
权勇先作为主要执笔者,70%的稿酬收入属于他。这是他第一次从写作中赚到那么多钱,写起后续的剧本来有点拼命了,张潮都不得不劝他注意身体。
而张潮则没有拿那30%,反而添了一点,凑够了200万,和华宜达成了口头协议,《悬崖》要让他参与投资。以前不投《少年的你》是因为没有人在财务上把关,现在有了黄杰夫这个哈佛商学院的高材生,不让他大展才华就可惜了。
黄杰夫也是忙得脚不点地,张潮日常要上课,下课以后的主要时间也放在创作上,所以除了在大方向上把把关,几乎就是个甩手掌柜。
但这也正满足了黄杰夫的从商梦想。看着一部部作品在商业领域绽放光芒,张潮给他画的大饼,好像不是那么空?
不过随着人手越来越多,原先的两居室已经完全不够了,张潮被逼无奈,又在附近买了一套四居室,才让马伯慵和黄杰夫不至于挤到一张桌子上办公。
原先的两居室彻底成了夏答为首的漫画和设计团队的地盘。
黄杰夫其实挺不满的,他认为现在应该去租个写字楼办公了,老在小区办公不够高大上。
张潮一巴掌拍在他的后背道:“未来几年,咱们的办公室只买不租。”
《少年如你》也即将上映了,目前正在各处做点映热身。在张潮居中联系和燕大中文系的安排下,其中一场点映会兼主创人员见面会,放在了燕大。
燕大还别出心裁地将这场点映与燕大剧社《窝头会馆》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放在了一起,邀请来了青华、燕师大、燕理工、人大……诸多大学的戏剧社团来观摩,作为专业评判的中戏自然也没有缺席。
《少年如你》剧组自然十分乐意。一次点映,能让十几个大学的活跃分子看到这部电影,何乐而不为?而且《窝头会馆》的编剧也是张潮,也算给自己人捧场。
燕大中文系将“张潮编剧作品演&映联排”的活动海报发布以后,燕大沸腾了。
大家早就听说剧社在排练一出牛到不行的大戏,整整2个小时,由前人艺导演、副院长,现燕大戏剧研究所所长、戏剧家林兆华亲自指导。
校领导看完排练版后,直接拨了5万元的经费让他们置办道具和服装。
《少年如你》就更不用说了,作为五一档期国产片里人气最高的一部,能够提前在自己学校里看到这部由自己同学编剧的电影,自然是与有荣焉。
但是剧院的座位是有限的,又不能真的卖挂票。所以入场券刚分配到各个院系,就被一抢而空。就张潮自己都只弄到了两张内部票,一张给了亲王,一张给了于华。
4月24日,五一假期前最后一个星期天,下午1点钟,燕大剧院里座无虚席、人声鼎沸,就连坐在前排的校领导都有些惊了,平时有些大教授的讲座都没这么热闹。
张潮和《少年如你》剧组的主创坐在台下,感受着“后方”传来的阵阵声浪,心情都有些紧张。
燕大、青华这些顶级院校的学生,口味是十分刁钻的,想要征服他们不容易。他们的评价,甚至可以逆转一部电影的口碑。
周星星的《大话西游》,在1995年上映的时候,被认为是一部没人看得懂的大烂片,票房也很不理想。
但是在近两年,随着各大BBS里,大学生们对这部电影的不断解构、演绎、解读,《大话西游》居然口碑反转,成了一部“后现代主义”经典。
这是连导演刘镇伟都没有想到的。
打头的是《窝头会馆》的首次公演。随着剧院内灯光暗下,悠悠的口琴声响彻,嘈杂的人声很快平静下来,每个人都瞪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想看看这部在燕大内部口耳相传了两个多月的大戏是什么样。
张潮也十分期待。
舞台大幕拉开,一个活灵活现的破旧四合院的内景就展现在观众面前——单单从布景和道具来看,燕大这5万块钱就没有白花。
随着人物一个个登场,小小四合院内一幕幕悲欢离合,很快揪住了观众的心。
在张潮看来,学生们的演技,自然不如人艺的演员那么成熟、自然,很多地方有些过于用力——但正是这些“过度用力”,构成了一种独属于学生戏剧的特殊艺术张力。
何冀萍侧头对张潮说道:“这个剧,你在资料上没少下功夫吧?”
她自己在写《天下第一楼》的时候,为了让剧本里的细节真实再现历史上的原貌,仅仅体验生活、拜访老艺人、老厨师、学习烤鸭技巧,就用了整整一年时间。
剧本还没写完,何冀萍就考下了个二级厨师证书。
《窝头会馆》虽然没有那么多专业细节,但是其中对解放前各种小人物的职业安排,就是一门大学问。掏粪的、卖膏药的、卖卤煮的、大学生……言行都得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
张潮有些感慨地道:“一出好剧,比电影难写。”
何冀萍深有感触地点点头。
伊哲则不改本色,问张潮道:“这出戏,很适合改成电视连续剧,你看,只要再加两个人物……”
张潮轻轻摆手道:“现在不谈这个。看戏,看戏。”
在演员们精彩的演绎下,2个小时时间,不知不觉的就过去了。等到大幕再次落下,灯光亮起,演员们到舞台中央谢幕,观众们才如梦方醒。
如雷如潮的掌声,响彻了燕大剧院。不少同学甚至都站起来鼓掌。
演员们连续谢幕了三次,最后一次把张潮都拉上台了,才让掌声平静下来。
被邀请来观摩的青华、燕师大、燕理工等学校戏剧社的成员,脸上的表情都十分精彩,有震惊、有失落、有佩服……
青华大学的剧社社长喃喃自语道:“这……这还是学生戏剧吗?”
负责组织今年大学生戏剧节的几名中戏老师面面相觑,发出了另一个疑问:“这……我们的中戏的同学能排出这样的戏吗?”
燕大的领导对这个效果满意极了,拿起话筒,对学生们道:“大家稍安勿躁,马上,我们将放映张潮同学编剧的另一部作品,电影《少年如你》。
张潮同学来我们燕大不到一年时间,戏剧电影两开花,希望大家能通过观摩张潮同学的作品,有所体会,也能创作出让燕大骄傲的作品!”
一番官话听得张潮只想战术后仰……
(下一章晚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