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自己也知道那第一份调查报告,只是看住唬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

    毕竟他可不敢给出解决办法,就算给出了,在公元十世纪也几乎不可能做到。

    若非寻访扬州是皇帝给他布置的“作业”,他其实都不想写这个调查报告,费事费力,效果还不大。

    若只有这第一份奏折,梁晓觉得自己也能在皇帝心中留下印象,但也就止步于此了。

    对于皇帝来说,他最需要的不是为他分析问题的人,而是帮他解决问题的人。

    真正被梁晓寄予厚望的,则是第二份关于盐法的奏折。

    这个时空的大周朝和历史上的“大宋”非常相像。

    所以很多在北宋有效的东西,梁晓可以直接照抄,这可比他自己真的搞调查研究简单多了。

    因为有顾廷烨的人脉,梁晓决定对盐政下手。

    和土地兼并这种敏感且无解的问题相比。

    盐政的问题相对好说得多。

    大周从开国至今实行的盐法叫做“官榷法”,通俗地说,就是朝廷派人专管盐政,大包大揽。

    官办,自然也就带来了效率低下、贪腐横行、私盐泛滥等问题。

    梁晓充分利用了常大管家提供的情报,在这第二份奏折前半部分,将如今盐政的种种弊端分析得极为清楚。

    治本极难,治标的方法却是有的。

    梁晓根据自己记忆中,历朝历代盐政改革的方案,选了一些较为可行,且短时间内能给朝廷带来大量财政收入的办法,写在了奏折的后半部分。

    分析问题,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才是最正经的策论写法。

    这第二本奏折,赵真仔仔细细的看了两遍,一直皱着的眉头也舒展了一些。

    显然看这第二份奏折时的心情,比看第一份奏折时,强上太多了。

    梁晓觉得自己站得腿都麻了,都已经开始在心里痛骂封建帝制的种种弊端了。

    直到此时,赵真才放下了手中的奏折,抬起头来盯着梁晓看。

    梁晓没有说话,只是“恭顺”地低着头,等待皇帝问话。

    赵真一边揉着自己的手腕,一边笑道:“四郎,你可是给了朕一个大大的惊喜。”

    梁晓露出一个得体的微笑,答道:“让陛下见笑了。”

    赵真站起身来,居高临下地盯着梁晓看,带着一点悔意地说道:“四郎,我都有些后悔将你选为垂拱殿侍卫了。”

    梁晓心中突了一下,不知道赵真为何要这样说。

    他莫名想到了“伴君如伴虎”这句话,这种感觉很不好。

    赵真顿了一下,说道“四郎,不如你回家准备科举,将来做个治世之臣。”

    梁晓这才在心中松了口气,原来赵真是这个意思。

    本朝之前,文武不分家,出将入相再出将,也都是寻常事。

    本朝立国后,文武分家,以文制武。

    勋贵子弟不经科举,也只能做武将,不能做文官。

    赵真这是觉得自己有治世之才,只做武将可惜了。

    梁晓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并不会被皇帝画的大饼所影响,当下恭敬地道:“臣愚钝,只想效仿前朝名将,为陛下开疆拓土!”

    赵真觉得有些可惜,但也不想强压着梁晓由武转文。

    于是赵真跳过了这个话题,说道:“既如此,那就罢了。朕问你,你在扬州是如何寻访的,如何得到的如此详实的材料?”

    梁晓暗中松了口气,他实在是不想去当文臣。

    原剧中齐衡走的就是这条路,明明是齐国公府的小公爷,却非要去考科举,当文臣。

    前面曾经说过,勋贵子弟就算是考中了进士,也依旧会被文官集团排斥,两边不靠。

    那平宁郡主为何执着于让她的儿子齐衡考科举呢?

    凡事有利有弊。

    勋贵出身的文臣,会被天子当作心腹,并且是心腹中的心腹。

    所有文臣都是科举出身,哪怕皇帝不愿意,也无法阻止文官集团的形成。

    单一文臣,哪怕是宰辅大相公,绝大多数时候,皇帝都可以轻松压制,就算压制不住,也可以将其逐出汴京。

    哪怕是一个派系的文官的合力,皇帝虽然需要重视,但也可以借力打力,联合其他派系的文官来压制。

    可在某些事件上,比如维护士绅利益,整个文官集团也会团结起来的。

    面对整个文官集团的集体意志,古往今来,也只有极少数的雄主能够战而胜之。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比如明太宗朱棣——如果让朱棣自己选,绝对愿意做太宗,而不是稀奇古怪的成祖。

    满清的一些皇帝也能做到,却是少数民族政权的玩法,靠的是数以万计的八旗兵丁,另起炉灶。

    所以,皇帝自然愿意看到勋贵子弟考科举,给自己当马前卒,给文官集团掺沙子。

    所以,所有考中进士的勋贵子弟,都能够一飞冲天,短时间内披上绯袍,紫袍也不算遥不可及的梦想。

    可这样就是将全部身家系于皇帝一身,没有任何退路可言,就算皇帝让他们上刀山,下火海,他们也只能硬着头皮去闯。

    失去了皇帝的支持,他们就什么都不是了。

    平宁郡主愿意赌一把,是因为她是皇帝义女,和赵真这位天子有父女之情。

    梁晓可不敢赌,也不想赌。

    还是踏踏实实的做武将吧。

    ……

    对于皇帝的问题,梁晓早有准备,先是如实说了自己是如何勾搭上时任扬州知州的刘襄,从他手中得到扬州当地大户的关键情报。

    然后,梁晓就开始编故事了,七分真三分假,夸大顾廷烨的主观能动性,说顾廷烨是主动向自己提供帮助,主动提供了两淮盐政相关的情报,目的是想要为君分忧。

    这是梁晓向白老太爷承诺过的,也是他自己想要做的。

    梁晓曾经很是犹豫,到底要不要改变顾廷烨这个好兄弟的命运。

    作为原剧的男一号,顾廷烨亲身参与了原剧中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

    改变他的命运,必然会改变原剧的剧情。

    最后捡漏当上皇帝的赵宗全,被顾廷烨救了好几次。

    若是赵宗全因此死了……原剧后半段的剧情,就彻底作废了,一点用处也没有了。

    但梁晓还是不忍心看自己异父异母的好兄弟,经受原剧中的那些磨难,尤其是气死亲生父亲这件事,这可是忤逆,天下大赦都不会赦的重罪。

    还有一重原因,那就是梁晓在扬州大杀四方,成果斐然,让他空前的自信,对原剧剧情的执着也淡了很多。

    至于顾廷烨可能会失去从龙功臣的身份?梁晓觉得,赵宗全肯定比历史上的宋英宗强一些,但也有限。

    不给他做从龙功臣,至少不用给他卖命。

    凭自己和顾廷烨的才能和背景,两人相互扶持,难道未来就不能出将入相吗?

    想通这一切后,梁晓只觉得豁然开朗,若这个世界是修仙世界的话,梁晓觉得自己这番顿悟至少能提升一个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