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打起来,大明必输,打赢了,也是输。”吴百朋回答了谭纶的问题。
谭纶问,大明和俺答汗发生冲突,大明有几成的胜算,而吴百朋给的答案是大明很难赢,打赢了也是输,大明输,北虏输,这就是个双输的局面。
之前那二十五年的冲突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在剧烈冲突之后,才有了隆庆议和,俺答封贡。
吴百朋和谭纶详细的沟通了其中的问题所在。
吴百朋根据过往的经验指出,北虏强就强在会逃跑,所以生生不息,强就强在不知其踪,强就强在往草原沙漠里一钻,凭借着天时地利,压根就找不到、杀不干净,如同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
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机动能力的差距,强如明成祖文皇帝,五次北伐,后面三次,战果寥寥,因为北虏发现,只要不跟大明军正面接触,远遁之后,大明根本奈何不了他们。而俺答汗、土蛮汗在和大明交易的时候,根本不卖战马和种马,就是为了维持这种战略机动能力的领先。
出塞作战,大明收获太少,付出太多,只要开战,就是必输无疑。
“朝中有精算之风。”吴百朋阐述自己第二个理由,他十分痛惜的说道:“在精算之风下,朝廷相继丢掉了交趾、大宁卫、奴儿干都司、河套,得亏京师在北衙,要是在南衙,怕是连咱们脚下的地,都要精算出去。”
吴百朋可不是开玩笑,从永乐十九年迁都之后,大明朝南迁的风力舆论就没有断过,在正统十四年,土木堡天变之后,徐有贞为首的南迁派,就主张迁回南衙,躲避瓦剌锋芒。
吴百朋十分明确的说道:“如此普遍存在的精算之风,其实也是有些道理的,且不论奴儿干都司这个羁縻之地,就以河套而言,朝廷要是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河套也不过是片草场而已,同样,大明北伐,征战所得之土,也不过是羁縻之地,其产不得入腹地,大明军力无法投入草原,必然不能持久。”
“所以,要有路。”
打回来做什么?都是些负收益的地区,拿回来也是吃朝廷的财政,朝廷穷的叮当响,哪有银子、哪有粮食支援塞外新占领土?打下来的土地,全都是需要扶贫的地方,自然得不到广泛的支持。
大宁卫有一座桃吐山,桃吐山的白土,可以有效的漂洗羊毛,让羊毛脱脂,祛除异味的同时,更加光泽洁白,易于染色,这大宁卫才算是被广泛认同下来。
但是再接着打,需要理由,需要收益,一年连三尺水都降不了,怎么耕种,怎么维持长久的占领?靠腹地供养,腹地真的没有意见吗?就算腹地的所有人为了国朝大计,可以输血,但问题是,腹地现在也是矛盾重重,并无余力供养。
修路需要征召劳役,而劳役需要给人粮食,胡元野蛮的治理黄河的历史教训,历历在目。
开发一个很可能赔钱的地方,对于没有完整财税体系、四处都是避税缙绅的大明而言,还是太难了一些。
“听说近来,还有些人在鼓噪风力,要裁撤松江、福建、广州市舶司的都饷馆。”吴百朋说起这个就是一阵的头疼不已,都饷馆百值抽六,都要被反对,而且反对的声浪很大,对于朝廷又要官营丝绸又要收税的行为,无数的喉舌,在鼓噪着这些风力。
谭纶摇头说道:“不必理会,聒噪而已。”
因为光懋那封奏疏,朝廷现在开始筹备着前往琉球,帮助琉球王平倭,这次的平倭是为了大明白银流入能够少一些中间商赚差价,在如此情况下,革除都饷馆,拿什么养水师?没有水师拿什么来保卫海路畅通无阻?没有水师,拿什么来保障大明海疆的安全?
所以谭纶的评价是聒噪。
其实不仅仅是都饷馆,清丈、还田、屯耕、稽税房等等,反对声也是此起彼伏,认为朝廷在苛责鱼肉缙绅,恐酿大患。
“说回对草原用兵。”吴百朋眉头紧蹙的说道:“其实我最担心的还是西北胡汉混居导致西北多间谍细作。”
吴百朋人在宣大做督抚,自然知道当地的情况,和俺答汗偷偷摸摸走私交易的,只有张四维和他的同党吗?并不尽然。
晋商不仅仅只有张四维,还有王崇古,还有杨博,还有许许多多的晋商,和西北胡虏走私贸易,张四维的出现绝非偶然。
和过去失败原因相同,大明对俺答汗动武的结果就是:俺答汗跟开了天眼一样,知道大明军卒的一举一动,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胡汉混居的社会背景。
这也是吴百朋主张和三娘子等议和派修睦的主要原因,扩大官方贸易,走私贸易才能大幅度的减少,才更加容易打击。
谭纶和吴百朋聊了很久,才结束了这次的见面。
吴百朋又去见过了张居正,最后在文华殿上被皇帝召见奏对,吴百朋得到了明旨,才打算回到宣府去。
朱翊钧赞同了吴百朋的提议,仍然拒绝俺答汗请金印,让三娘子入京来朝贡,扩大边贸的各种主张。
万历五年四月十三日,大明的廷议开始了,缺席了十天廷议的谭纶终于回到了文华殿上,气色都好了很多,群臣见礼之后落座,准备廷议。
“大司马的病好了?”万士和关切谭纶的身体健康。
谭纶多少有点无奈的说道:“我没病。”
“没病歇了十天?”万士和立刻回答道。
“好吧,我有病,养好了。”谭纶放弃了争吵。
整个京堂都认为谭纶病了,而且病的很重,很多朝臣都前往谭纶府邸探病,既然大家说他病了,那他就承认就是了。
这没病为什么要歇十天?
“大司马,定要小心看顾好自己的身体。”朱翊钧对谭纶发出了关切。
“谢陛下关怀怜爱。”谭纶赶忙俯首谢恩,大明天子多薄凉寡恩,小皇帝蓬头垢面穿错鞋到解刳院的情景,实在是让谭纶百感交集,陛下虽然暴戾爱杀人,但还是很爱护臣子的。
“三娘子后日入朝,仍由鸿胪寺卿陈学会接洽事宜。”张居正翻出了第一本奏疏,看着马自强,交代着任务,三娘子入朝之前批准,传到了西北,三娘子入朝动作很快,后天就该到了。
“三娘子带了些美人,一律送于皇叔。”朱翊钧做出了补充的交待。
三娘子入朝,专门带了草原的海拉尔,也就是草原明珠,共计十三人,带这些海拉尔的目的,自然是共襄皇帝大婚选秀盛举,宗主国大婚,藩属国不意思意思那还是藩属国?
大明皇帝不会收,但是三娘子得带,这样一来入京便有了正经的理由。
“臣遵旨。”马自强俯首领命。
谁说陛下苛责宗室,没有亲亲之谊,郑王世子朱载堉第一个不服,眼下朱载堉仍然不是德王,不是原来德王府不肯让出这个德字,是朱载堉他亲爹还活着,等到朱载堉的父亲去世,才会封王。
所以朱载堉的府邸就是德王府,但是朱载堉没有德王的封号。
就像是沐王府的爵位其实是黔国公,但是大家都习惯叫沐王府一样,无名有实,一应礼仪,皆以亲王待遇。
“大司马不在这十多日,兵部诸事一切正常,尤其是筹措军粮、军备,供大明所需,而户部准备在八月前,征调七万失地佃户为力役,随军前往大宁卫,运送粮草、军备、开挖沟渠、架桥等工兵营造之事。”张居正和谭纶交代了下他不在这十多天,朝廷的动作。
这是早就定好的国策,柔西北,伐东北,仍然要把土蛮汗彻底赶出辽东,防止土蛮汗和建奴成为军事同盟的可能。
大明这台战争机器再次开始转动,筹备军粮、军械已经进行了四个月的时间,要一直筹备到秋高气爽的九月,九月大明京营将会再次前往大宁卫,依旧是过去无赖的打法,等下雪。
战争不会是突然开始的,一定是有预兆的。
大明仍然要对土蛮汗进攻,首先拒绝了土蛮汗再次进行互市的请求,上一次的羊毛互市大获成功,土蛮汗想再接再厉,和大明继续互市,结果被拒绝,这是经济上的封锁,也是对目标不再表达善意。
大明让三娘子进京,不仅仅要安抚俺答汗没有获得金印的不满,也是和三娘子沟通,安定西北。
对目标不再善意、外交协调防止两线作战,这是政治层面。
而在军事层面,筹备军粮、军械,征调力役运送粮草之大宁卫、京营的斥候、墩台远侯奔赴前线,探察敌情,下令让密云、永平、山海关小心防守、京营和三镇开始协调、李成梁筹措准备前往彰武。
在社会层面,大明的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开始出京宣谕,例如近期不得前往大宁卫、修缮城墙、阅视军备,防止大明军可能出现的前线兵败大溃败后带来的京畿震动,这是公开的行动,不公开的行动则有清点成丁、筹措准备募集客兵、粮草转运、查捕间谍等等。
大明要动武这种事,根本瞒不住,所以,所以大宁总兵王如龙,已经完全进入了战时状态,防止土蛮汗狗急跳墙,这也是李成梁前往彰武的原因。
这一切准备工作,都是张居正主持下进行的,在有张居正在朝的时候,朱翊钧这个皇帝说要有光,那么廷议批准后就有了光,他这个皇帝说要攻伐全宁卫,把土蛮汗彻底赶出辽东,经过廷议批准后,大明这台战争机器就开始了转动。
朱翊钧又想起了当初李成梁要出抚顺关荡平古勒寨,生擒逆酋王杲之战,那是大明时隔多年的出塞的战争,而张居正给李成梁准备了戚继光的京营、陈大成等三镇军两个预备役,云集山海关,作为后援掠阵,防止生变。
张居正主持军务之事,总是这样准备极其充足,也令人安心。
李成梁在张居正死前,一直是大明的忠骨良臣,但之后,李成梁就开始尾大不掉,弛防徇敌来保证自己的地位了,这固然是李成梁这个家伙不为人臣,也跟朝中风力转向有很大的关系。
张居正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布置,朱翊钧一句话没说,不停的奋笔疾书做着笔记,若是有不懂的就标记出来,等到廷议之后的讲筵再细细询问,朱翊钧这是在抄作业,学习如何处理国事。
“至于东征倭国之事。”张居正眉头紧皱的说道:“陛下,容臣缓思定策。”
“先生不赞同进攻倭国吗?”朱翊钧奇怪的问道,上次,户科都给事中光懋专门上奏说反对一条鞭法,举出了一个理由是大明贫银,银路也不在大明的掌控之中,依仗大明不丰饶之物进行新政,必然会出现纰漏。
而后光懋在问答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个攻打倭国的结论,当时张居正基于大明必须自己掌控银路的立场,赞同了光懋的说法。
张居正摇头说道:“陛下,攻打倭国,恐怕要数十年之久,短期内很难成行。”
大明的风力舆论有一种可怕的精算风气,同样还有一种功利的风气,短期内不能见到成效,就会被广泛反对,进而政令偃旗息鼓不再被人提及,基于这种功利风气之下,一些长策,很难推行。
说什么千秋大业,千秋之后,你我他都不在了,谈什么日后。
但是攻伐倭国这事,真的急不得,急功近利的下场,就是不能成行。
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定下了十五个不征之国的祖宗成法,大明不攻占倭国,一劳永逸的解决倭患问题,似乎是受限于祖宗成法,但是这个祖宗成法,早在永乐初年,就被破坏了。
英国公张辅荡平安南,建立交趾十三司,将交趾郡县化,安南国也是十五不征之国,明成祖文皇帝不还是打了吗?
其实早在嘉靖年间,倭患四起时候,就有朝臣提出了各种的方法,想要进攻倭国的本土,一劳永逸。
倭寇的核心力量是倭寇,虽然羽翼是大明的亡命之徒,雇佣他们的人是江南地面的势要豪右。
广东海道副使汪柏、都指挥使黄庆曾经上奏过,雇佣佛郎机人,攻灭倭国,嘉靖三十九年,嘉靖皇帝准了他们俩的奏疏,结果没有了下文,佛郎机人为什么要给大明拼命?浑水摸鱼捞好处,才符合他们的利益。
这两个家伙收受贿赂,割让领土,最后被腾出手的殷正茂给驱逐了,两个人贪腐事被殷正茂弹劾,最后以失土罪名论斩。
在万历十九年,是风云激荡的一年,自诩天下人丰臣秀吉写信给朝鲜国王李昖,要求朝鲜国王脱离大明的藩属,向倭国朝贡,以倭国马首是瞻,而朝鲜国王拒绝,引发了第一次倭国侵略朝鲜。
同样在这一年,大明开始搜集关于倭国的诸多情报,比如万历十九年四月,福建海商陈申奏闻:倭奴造船挑兵,倾国入寇,七月,浙江巡抚常居敬和福建巡抚赵参鲁再奏东南倭患,而大明开始快速备倭。
万历皇帝那时候已经开始摆烂,但是备倭这件事,万历皇帝还是多次亲自下旨,严旨督促,并且令臣工万民上奏言备倭之策,两广总督刘继文就上奏说:仍将倭奴入犯情节晓喻粤夷倭贼,令其擒斩关白入献,重加赏赉,尤消患安邦之一策也。
关白意思是奏闻,就是倭国的宰相,这个词来自于《汉书霍光传》,说的是当时天下大事都先告诉霍光,再告诉皇帝,等同于大明首辅、当国。
而天下人,则是天之下第一人,织田信长是第一任,丰臣秀吉是第二任。
两广总督刘继文的意思是:谁能杀了丰臣秀吉进献朝廷,就重重有赏,万历皇帝准许了这个奏议,而后各地都开始奏闻杀死了丰臣秀吉,弄的朝廷焦头烂额,连陕西都奏闻有神人梦斩丰臣秀吉。
仇俊卿死之岁,闻平秀吉将入寇,犹愤发,贻书浙抚,请如汉横海楼船故事,张中国威,观者状之,这个仇俊卿是个缙绅,听闻倭患,留下遗书给浙江巡抚,说一定要造能横渡大洋的楼船,彰显国威。
当时还有谕结暹罗、琉球等国合兵抄击倭国,共同伐倭东征的闹剧。
这处闹剧之中,还有个妄男子程鹏,先骗浙江巡抚、再骗兵部尚书,最后骗了万历皇帝,这个程鹏忽悠兵部尚书石星,说自己对暹罗十分熟悉,可以作为使者前往,骗了万历皇帝十几万两银子后便出海了,出海后,便再也没有了消息。
大明在第一次援朝之后,就开始了筹备灭倭,而且制定了极为周详的计划和时间表,比如下旨给了朝鲜,让朝鲜准备随大明出战朝鲜以人不习下洋事拒绝了朝廷的命令。
暹罗太远,琉球那时已经被倭国全面入寇,最终灭倭之举,在精算的风力下,终究不能成行。
万历皇帝是非常想要灭倭的,他一个摆烂大王,对诸事都漠不关心,但对灭倭之事,总是亲力亲为,可当时大明国力已经开始衰弱,根本没有那个能力做成了。
“几十年就就几十年吧,朕吃好喝好,争取活到那个时候。”朱翊钧开了句不太好笑的玩笑话,继续说道:“先生有何奇策,细细道来?”
张居正站起身来,来到了职官书屏面前说道:“臣以为灭倭之事,急不得,急不得的原因有几点:其一,大明水师已一百五十余年未曾远渡重洋,当下的水师战力仍然不足;其二,我大明舟车劳顿至倭国乃是疲兵,而倭寇以逸待劳;其三,倭国九百万口,兵甲二十万有余,需多少强兵可灭倭?仍需振武。”
“此为急不得。”
“若是要灭倭,臣有长策,还请陛下圣裁。”
“先生请讲。”朱翊钧十分认同张居正的灭倭急不得的说法,嘉靖年间闹倭患,万历年间两次入朝作战,都是打的倭寇,若是好打,历史上好大喜功的万历皇帝就做了。
“臣有《捣巢扫穴灭倭长策疏》。”张居正摸出了一本奏疏。
朱翊钧看完之后,让张宏誊抄一份,放到文华殿偏殿的第四个橱窗兵学之中,后人不会,可以照着抄就是了。
张居正这个灭倭长策,在朱翊钧这个坏到流脓和王谦一丘之貉的皇帝眼里,也有点恶毒了。
“大明不知倭国岛情,水文地理一概不知,如何灭倭?”张居正端着手说道:“倭国多闽广两省之人,可以策应,周旋,询问岛情。”
“臣请命,准许商舶前往倭国,搜集情报,以供灭倭使用,准许大明商贾在倭国设立各种商行,分头派人赴倭国各地,地理测绘,山川河流,沿岸兵力部署等,既可掩人耳目,也可供调查费用。”
朱翊钧明白张居正的意思,商贾做间谍细作,探查倭国大小之事,他眉头紧皱的说道:“此事不宜张扬,只需一人细心整理送至京堂,但是这人选,朕着实犯难。”
“松江孙氏孙克毅,累受国恩,此事交给孙克毅可行。”张居正既然开口,那自然有人选,而且还选到了一个松江首富孙克毅,孙克毅这个首富,可是凭借朝廷政令大风,让孙克毅做这个脏活,最为合适。
而且孙克毅还是个海商。
孙克毅乐意不乐意?他的根基在大明,他不乐意也得乐意,而且张居正专门去信询问过松江巡抚汪道昆,孙克毅这个人,是愿意为大明效力的,而且是真心实意的,不是畏惧朝廷威罚。
当年倭寇入寇松江府,不是海防同知罗拱辰救援迅速,恐怕孙克毅等不到徐阶倒霉的那一天,就已经全家死于倭寇手中。
灭倭,在大明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这可不是朝廷的一厢情愿,东南沿海遭受倭寇袭扰数十年,家家有血债,户户有死仇。
两广的势要豪右、缙绅巨富们,殷正茂说要银子平倭荡寇,虽然一万个不情愿,还是接受了纳捐,把钱拿了出来,刀子放在他们脖子上,只是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平倭的确得帮帮场子,否则平不了倭寇,倭寇真的杀你全家。
“嗯,如此,先生接着说。”朱翊钧眼前一亮,张居正从来不会无的放矢,既然皇帝说要灭倭,他就会悉心筹备,而不是让陛下的政令如同那镜花水月,一纸空文。
张居正看着堪舆图继续说道:“如此至少十余年的时间,那这十余年的时间,难不成就这样空耗着吗?当然不是。”
“倭奴贼酋织田信长,背道逆天,虐用其众,闻各岛愤怨已非一日,各岛大名联合围困贼酋已经数次,然皆不能成行,联合倭国反对织田家的势力,利用他们之间的内部矛盾,是个不错的主意。”
里挑外撅是读书人的本能,被动技能,张居正当然会利用内部矛盾分而化之,逐个击破的道理。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探查敌情这十余年的时间里,不仅仅要厉兵秣马,还要不断的在倭国内部扶持各种一揆,也就是民乱的各种魁首,让倭国自顾不暇。”张居正的里挑外撅,可不仅仅在顶层建筑,还有地基。
一揆是倭国的起义,活不下去就造反,倭人也是如此,那么扶持各种魁首,小事化大,大事倍之,就是张居正这个策略的肮脏之处,而且要放大各种矛盾,放大的手段张居正手里一大把,毕竟大明读书人最擅长的就是扩大化了。
王崇古掏出了一块方巾,擦了擦额头的汗,一想到当初自己是张居正的政敌,就没由来的出了一脑门的汗。
张居正这个玩法,别说倭国了,就是大明都得玩死,跟张居正做政敌,那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
朱翊钧思虑了片刻,眼前一亮说道:“好好好,先生请接着说。”
“这十余年时间里,除了里挑外撅之外,则是培养亲慕友人,倭国近九百万口,要是杀哪怕把大明东征军卒的刀都砍完了,也都要卷刃,所以这些个友人,以夷制夷为宜。”张居正补充道:“这些个亲慕友人,在大明攻伐之前、之中、之后,都能发挥作用。”
“攻伐之前,可以为我大明商贾探闻提供便利情报,攻伐之中,可以为我大明提供倭奴贼情,清楚其动向,在之后,则可以以夷制夷,用倭人治理倭人。”
“亲慕友人。”朱翊钧摇了摇头,张居正这说的太好听了,其实就是培养倭奸。
此时的倭国,仰慕大明的倭人,可不在少数,这又和大明商贾在倭国活动,相得益彰,张居正的灭倭计划,突出了一个谋而后定,突出了一个环环相扣。
张居正其实也是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这些个招数,都不算稀奇,诡诈就诡诈在,这些招数要统统要用在倭国的身上。
“倭国倭人矮小,自古便泛舟至大明度种,期许长高,但是倭国船小力弱不抗风浪,则准许倭女入明度种,但是来了,便不能回去了。”张居正的声音有点低,他也知道,自己作为当国首辅,太傅帝师,当着皇帝的面儿,教小皇帝这种招数,实在是有点太歹毒了。
张居正这最后的毒计,就是人口买卖,而且是专项的女子买卖。
倭国度种由来已久,但是倭国船很难到大明,把女人都拉到大明来,一来缓解大明男女数量不平衡,二来则是给倭国换个种。
只要朝廷默许,大明逐利的商贾们,怕是要倭国的女子掏空才肯罢休。
倭国连倭人都不存在了,那还有倭国吗?
求月票,嗷呜!!!!!!
(本章完)
谭纶问,大明和俺答汗发生冲突,大明有几成的胜算,而吴百朋给的答案是大明很难赢,打赢了也是输,大明输,北虏输,这就是个双输的局面。
之前那二十五年的冲突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在剧烈冲突之后,才有了隆庆议和,俺答封贡。
吴百朋和谭纶详细的沟通了其中的问题所在。
吴百朋根据过往的经验指出,北虏强就强在会逃跑,所以生生不息,强就强在不知其踪,强就强在往草原沙漠里一钻,凭借着天时地利,压根就找不到、杀不干净,如同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
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机动能力的差距,强如明成祖文皇帝,五次北伐,后面三次,战果寥寥,因为北虏发现,只要不跟大明军正面接触,远遁之后,大明根本奈何不了他们。而俺答汗、土蛮汗在和大明交易的时候,根本不卖战马和种马,就是为了维持这种战略机动能力的领先。
出塞作战,大明收获太少,付出太多,只要开战,就是必输无疑。
“朝中有精算之风。”吴百朋阐述自己第二个理由,他十分痛惜的说道:“在精算之风下,朝廷相继丢掉了交趾、大宁卫、奴儿干都司、河套,得亏京师在北衙,要是在南衙,怕是连咱们脚下的地,都要精算出去。”
吴百朋可不是开玩笑,从永乐十九年迁都之后,大明朝南迁的风力舆论就没有断过,在正统十四年,土木堡天变之后,徐有贞为首的南迁派,就主张迁回南衙,躲避瓦剌锋芒。
吴百朋十分明确的说道:“如此普遍存在的精算之风,其实也是有些道理的,且不论奴儿干都司这个羁縻之地,就以河套而言,朝廷要是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河套也不过是片草场而已,同样,大明北伐,征战所得之土,也不过是羁縻之地,其产不得入腹地,大明军力无法投入草原,必然不能持久。”
“所以,要有路。”
打回来做什么?都是些负收益的地区,拿回来也是吃朝廷的财政,朝廷穷的叮当响,哪有银子、哪有粮食支援塞外新占领土?打下来的土地,全都是需要扶贫的地方,自然得不到广泛的支持。
大宁卫有一座桃吐山,桃吐山的白土,可以有效的漂洗羊毛,让羊毛脱脂,祛除异味的同时,更加光泽洁白,易于染色,这大宁卫才算是被广泛认同下来。
但是再接着打,需要理由,需要收益,一年连三尺水都降不了,怎么耕种,怎么维持长久的占领?靠腹地供养,腹地真的没有意见吗?就算腹地的所有人为了国朝大计,可以输血,但问题是,腹地现在也是矛盾重重,并无余力供养。
修路需要征召劳役,而劳役需要给人粮食,胡元野蛮的治理黄河的历史教训,历历在目。
开发一个很可能赔钱的地方,对于没有完整财税体系、四处都是避税缙绅的大明而言,还是太难了一些。
“听说近来,还有些人在鼓噪风力,要裁撤松江、福建、广州市舶司的都饷馆。”吴百朋说起这个就是一阵的头疼不已,都饷馆百值抽六,都要被反对,而且反对的声浪很大,对于朝廷又要官营丝绸又要收税的行为,无数的喉舌,在鼓噪着这些风力。
谭纶摇头说道:“不必理会,聒噪而已。”
因为光懋那封奏疏,朝廷现在开始筹备着前往琉球,帮助琉球王平倭,这次的平倭是为了大明白银流入能够少一些中间商赚差价,在如此情况下,革除都饷馆,拿什么养水师?没有水师拿什么来保卫海路畅通无阻?没有水师,拿什么来保障大明海疆的安全?
所以谭纶的评价是聒噪。
其实不仅仅是都饷馆,清丈、还田、屯耕、稽税房等等,反对声也是此起彼伏,认为朝廷在苛责鱼肉缙绅,恐酿大患。
“说回对草原用兵。”吴百朋眉头紧蹙的说道:“其实我最担心的还是西北胡汉混居导致西北多间谍细作。”
吴百朋人在宣大做督抚,自然知道当地的情况,和俺答汗偷偷摸摸走私交易的,只有张四维和他的同党吗?并不尽然。
晋商不仅仅只有张四维,还有王崇古,还有杨博,还有许许多多的晋商,和西北胡虏走私贸易,张四维的出现绝非偶然。
和过去失败原因相同,大明对俺答汗动武的结果就是:俺答汗跟开了天眼一样,知道大明军卒的一举一动,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胡汉混居的社会背景。
这也是吴百朋主张和三娘子等议和派修睦的主要原因,扩大官方贸易,走私贸易才能大幅度的减少,才更加容易打击。
谭纶和吴百朋聊了很久,才结束了这次的见面。
吴百朋又去见过了张居正,最后在文华殿上被皇帝召见奏对,吴百朋得到了明旨,才打算回到宣府去。
朱翊钧赞同了吴百朋的提议,仍然拒绝俺答汗请金印,让三娘子入京来朝贡,扩大边贸的各种主张。
万历五年四月十三日,大明的廷议开始了,缺席了十天廷议的谭纶终于回到了文华殿上,气色都好了很多,群臣见礼之后落座,准备廷议。
“大司马的病好了?”万士和关切谭纶的身体健康。
谭纶多少有点无奈的说道:“我没病。”
“没病歇了十天?”万士和立刻回答道。
“好吧,我有病,养好了。”谭纶放弃了争吵。
整个京堂都认为谭纶病了,而且病的很重,很多朝臣都前往谭纶府邸探病,既然大家说他病了,那他就承认就是了。
这没病为什么要歇十天?
“大司马,定要小心看顾好自己的身体。”朱翊钧对谭纶发出了关切。
“谢陛下关怀怜爱。”谭纶赶忙俯首谢恩,大明天子多薄凉寡恩,小皇帝蓬头垢面穿错鞋到解刳院的情景,实在是让谭纶百感交集,陛下虽然暴戾爱杀人,但还是很爱护臣子的。
“三娘子后日入朝,仍由鸿胪寺卿陈学会接洽事宜。”张居正翻出了第一本奏疏,看着马自强,交代着任务,三娘子入朝之前批准,传到了西北,三娘子入朝动作很快,后天就该到了。
“三娘子带了些美人,一律送于皇叔。”朱翊钧做出了补充的交待。
三娘子入朝,专门带了草原的海拉尔,也就是草原明珠,共计十三人,带这些海拉尔的目的,自然是共襄皇帝大婚选秀盛举,宗主国大婚,藩属国不意思意思那还是藩属国?
大明皇帝不会收,但是三娘子得带,这样一来入京便有了正经的理由。
“臣遵旨。”马自强俯首领命。
谁说陛下苛责宗室,没有亲亲之谊,郑王世子朱载堉第一个不服,眼下朱载堉仍然不是德王,不是原来德王府不肯让出这个德字,是朱载堉他亲爹还活着,等到朱载堉的父亲去世,才会封王。
所以朱载堉的府邸就是德王府,但是朱载堉没有德王的封号。
就像是沐王府的爵位其实是黔国公,但是大家都习惯叫沐王府一样,无名有实,一应礼仪,皆以亲王待遇。
“大司马不在这十多日,兵部诸事一切正常,尤其是筹措军粮、军备,供大明所需,而户部准备在八月前,征调七万失地佃户为力役,随军前往大宁卫,运送粮草、军备、开挖沟渠、架桥等工兵营造之事。”张居正和谭纶交代了下他不在这十多天,朝廷的动作。
这是早就定好的国策,柔西北,伐东北,仍然要把土蛮汗彻底赶出辽东,防止土蛮汗和建奴成为军事同盟的可能。
大明这台战争机器再次开始转动,筹备军粮、军械已经进行了四个月的时间,要一直筹备到秋高气爽的九月,九月大明京营将会再次前往大宁卫,依旧是过去无赖的打法,等下雪。
战争不会是突然开始的,一定是有预兆的。
大明仍然要对土蛮汗进攻,首先拒绝了土蛮汗再次进行互市的请求,上一次的羊毛互市大获成功,土蛮汗想再接再厉,和大明继续互市,结果被拒绝,这是经济上的封锁,也是对目标不再表达善意。
大明让三娘子进京,不仅仅要安抚俺答汗没有获得金印的不满,也是和三娘子沟通,安定西北。
对目标不再善意、外交协调防止两线作战,这是政治层面。
而在军事层面,筹备军粮、军械,征调力役运送粮草之大宁卫、京营的斥候、墩台远侯奔赴前线,探察敌情,下令让密云、永平、山海关小心防守、京营和三镇开始协调、李成梁筹措准备前往彰武。
在社会层面,大明的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开始出京宣谕,例如近期不得前往大宁卫、修缮城墙、阅视军备,防止大明军可能出现的前线兵败大溃败后带来的京畿震动,这是公开的行动,不公开的行动则有清点成丁、筹措准备募集客兵、粮草转运、查捕间谍等等。
大明要动武这种事,根本瞒不住,所以,所以大宁总兵王如龙,已经完全进入了战时状态,防止土蛮汗狗急跳墙,这也是李成梁前往彰武的原因。
这一切准备工作,都是张居正主持下进行的,在有张居正在朝的时候,朱翊钧这个皇帝说要有光,那么廷议批准后就有了光,他这个皇帝说要攻伐全宁卫,把土蛮汗彻底赶出辽东,经过廷议批准后,大明这台战争机器就开始了转动。
朱翊钧又想起了当初李成梁要出抚顺关荡平古勒寨,生擒逆酋王杲之战,那是大明时隔多年的出塞的战争,而张居正给李成梁准备了戚继光的京营、陈大成等三镇军两个预备役,云集山海关,作为后援掠阵,防止生变。
张居正主持军务之事,总是这样准备极其充足,也令人安心。
李成梁在张居正死前,一直是大明的忠骨良臣,但之后,李成梁就开始尾大不掉,弛防徇敌来保证自己的地位了,这固然是李成梁这个家伙不为人臣,也跟朝中风力转向有很大的关系。
张居正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布置,朱翊钧一句话没说,不停的奋笔疾书做着笔记,若是有不懂的就标记出来,等到廷议之后的讲筵再细细询问,朱翊钧这是在抄作业,学习如何处理国事。
“至于东征倭国之事。”张居正眉头紧皱的说道:“陛下,容臣缓思定策。”
“先生不赞同进攻倭国吗?”朱翊钧奇怪的问道,上次,户科都给事中光懋专门上奏说反对一条鞭法,举出了一个理由是大明贫银,银路也不在大明的掌控之中,依仗大明不丰饶之物进行新政,必然会出现纰漏。
而后光懋在问答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个攻打倭国的结论,当时张居正基于大明必须自己掌控银路的立场,赞同了光懋的说法。
张居正摇头说道:“陛下,攻打倭国,恐怕要数十年之久,短期内很难成行。”
大明的风力舆论有一种可怕的精算风气,同样还有一种功利的风气,短期内不能见到成效,就会被广泛反对,进而政令偃旗息鼓不再被人提及,基于这种功利风气之下,一些长策,很难推行。
说什么千秋大业,千秋之后,你我他都不在了,谈什么日后。
但是攻伐倭国这事,真的急不得,急功近利的下场,就是不能成行。
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定下了十五个不征之国的祖宗成法,大明不攻占倭国,一劳永逸的解决倭患问题,似乎是受限于祖宗成法,但是这个祖宗成法,早在永乐初年,就被破坏了。
英国公张辅荡平安南,建立交趾十三司,将交趾郡县化,安南国也是十五不征之国,明成祖文皇帝不还是打了吗?
其实早在嘉靖年间,倭患四起时候,就有朝臣提出了各种的方法,想要进攻倭国的本土,一劳永逸。
倭寇的核心力量是倭寇,虽然羽翼是大明的亡命之徒,雇佣他们的人是江南地面的势要豪右。
广东海道副使汪柏、都指挥使黄庆曾经上奏过,雇佣佛郎机人,攻灭倭国,嘉靖三十九年,嘉靖皇帝准了他们俩的奏疏,结果没有了下文,佛郎机人为什么要给大明拼命?浑水摸鱼捞好处,才符合他们的利益。
这两个家伙收受贿赂,割让领土,最后被腾出手的殷正茂给驱逐了,两个人贪腐事被殷正茂弹劾,最后以失土罪名论斩。
在万历十九年,是风云激荡的一年,自诩天下人丰臣秀吉写信给朝鲜国王李昖,要求朝鲜国王脱离大明的藩属,向倭国朝贡,以倭国马首是瞻,而朝鲜国王拒绝,引发了第一次倭国侵略朝鲜。
同样在这一年,大明开始搜集关于倭国的诸多情报,比如万历十九年四月,福建海商陈申奏闻:倭奴造船挑兵,倾国入寇,七月,浙江巡抚常居敬和福建巡抚赵参鲁再奏东南倭患,而大明开始快速备倭。
万历皇帝那时候已经开始摆烂,但是备倭这件事,万历皇帝还是多次亲自下旨,严旨督促,并且令臣工万民上奏言备倭之策,两广总督刘继文就上奏说:仍将倭奴入犯情节晓喻粤夷倭贼,令其擒斩关白入献,重加赏赉,尤消患安邦之一策也。
关白意思是奏闻,就是倭国的宰相,这个词来自于《汉书霍光传》,说的是当时天下大事都先告诉霍光,再告诉皇帝,等同于大明首辅、当国。
而天下人,则是天之下第一人,织田信长是第一任,丰臣秀吉是第二任。
两广总督刘继文的意思是:谁能杀了丰臣秀吉进献朝廷,就重重有赏,万历皇帝准许了这个奏议,而后各地都开始奏闻杀死了丰臣秀吉,弄的朝廷焦头烂额,连陕西都奏闻有神人梦斩丰臣秀吉。
仇俊卿死之岁,闻平秀吉将入寇,犹愤发,贻书浙抚,请如汉横海楼船故事,张中国威,观者状之,这个仇俊卿是个缙绅,听闻倭患,留下遗书给浙江巡抚,说一定要造能横渡大洋的楼船,彰显国威。
当时还有谕结暹罗、琉球等国合兵抄击倭国,共同伐倭东征的闹剧。
这处闹剧之中,还有个妄男子程鹏,先骗浙江巡抚、再骗兵部尚书,最后骗了万历皇帝,这个程鹏忽悠兵部尚书石星,说自己对暹罗十分熟悉,可以作为使者前往,骗了万历皇帝十几万两银子后便出海了,出海后,便再也没有了消息。
大明在第一次援朝之后,就开始了筹备灭倭,而且制定了极为周详的计划和时间表,比如下旨给了朝鲜,让朝鲜准备随大明出战朝鲜以人不习下洋事拒绝了朝廷的命令。
暹罗太远,琉球那时已经被倭国全面入寇,最终灭倭之举,在精算的风力下,终究不能成行。
万历皇帝是非常想要灭倭的,他一个摆烂大王,对诸事都漠不关心,但对灭倭之事,总是亲力亲为,可当时大明国力已经开始衰弱,根本没有那个能力做成了。
“几十年就就几十年吧,朕吃好喝好,争取活到那个时候。”朱翊钧开了句不太好笑的玩笑话,继续说道:“先生有何奇策,细细道来?”
张居正站起身来,来到了职官书屏面前说道:“臣以为灭倭之事,急不得,急不得的原因有几点:其一,大明水师已一百五十余年未曾远渡重洋,当下的水师战力仍然不足;其二,我大明舟车劳顿至倭国乃是疲兵,而倭寇以逸待劳;其三,倭国九百万口,兵甲二十万有余,需多少强兵可灭倭?仍需振武。”
“此为急不得。”
“若是要灭倭,臣有长策,还请陛下圣裁。”
“先生请讲。”朱翊钧十分认同张居正的灭倭急不得的说法,嘉靖年间闹倭患,万历年间两次入朝作战,都是打的倭寇,若是好打,历史上好大喜功的万历皇帝就做了。
“臣有《捣巢扫穴灭倭长策疏》。”张居正摸出了一本奏疏。
朱翊钧看完之后,让张宏誊抄一份,放到文华殿偏殿的第四个橱窗兵学之中,后人不会,可以照着抄就是了。
张居正这个灭倭长策,在朱翊钧这个坏到流脓和王谦一丘之貉的皇帝眼里,也有点恶毒了。
“大明不知倭国岛情,水文地理一概不知,如何灭倭?”张居正端着手说道:“倭国多闽广两省之人,可以策应,周旋,询问岛情。”
“臣请命,准许商舶前往倭国,搜集情报,以供灭倭使用,准许大明商贾在倭国设立各种商行,分头派人赴倭国各地,地理测绘,山川河流,沿岸兵力部署等,既可掩人耳目,也可供调查费用。”
朱翊钧明白张居正的意思,商贾做间谍细作,探查倭国大小之事,他眉头紧皱的说道:“此事不宜张扬,只需一人细心整理送至京堂,但是这人选,朕着实犯难。”
“松江孙氏孙克毅,累受国恩,此事交给孙克毅可行。”张居正既然开口,那自然有人选,而且还选到了一个松江首富孙克毅,孙克毅这个首富,可是凭借朝廷政令大风,让孙克毅做这个脏活,最为合适。
而且孙克毅还是个海商。
孙克毅乐意不乐意?他的根基在大明,他不乐意也得乐意,而且张居正专门去信询问过松江巡抚汪道昆,孙克毅这个人,是愿意为大明效力的,而且是真心实意的,不是畏惧朝廷威罚。
当年倭寇入寇松江府,不是海防同知罗拱辰救援迅速,恐怕孙克毅等不到徐阶倒霉的那一天,就已经全家死于倭寇手中。
灭倭,在大明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这可不是朝廷的一厢情愿,东南沿海遭受倭寇袭扰数十年,家家有血债,户户有死仇。
两广的势要豪右、缙绅巨富们,殷正茂说要银子平倭荡寇,虽然一万个不情愿,还是接受了纳捐,把钱拿了出来,刀子放在他们脖子上,只是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平倭的确得帮帮场子,否则平不了倭寇,倭寇真的杀你全家。
“嗯,如此,先生接着说。”朱翊钧眼前一亮,张居正从来不会无的放矢,既然皇帝说要灭倭,他就会悉心筹备,而不是让陛下的政令如同那镜花水月,一纸空文。
张居正看着堪舆图继续说道:“如此至少十余年的时间,那这十余年的时间,难不成就这样空耗着吗?当然不是。”
“倭奴贼酋织田信长,背道逆天,虐用其众,闻各岛愤怨已非一日,各岛大名联合围困贼酋已经数次,然皆不能成行,联合倭国反对织田家的势力,利用他们之间的内部矛盾,是个不错的主意。”
里挑外撅是读书人的本能,被动技能,张居正当然会利用内部矛盾分而化之,逐个击破的道理。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探查敌情这十余年的时间里,不仅仅要厉兵秣马,还要不断的在倭国内部扶持各种一揆,也就是民乱的各种魁首,让倭国自顾不暇。”张居正的里挑外撅,可不仅仅在顶层建筑,还有地基。
一揆是倭国的起义,活不下去就造反,倭人也是如此,那么扶持各种魁首,小事化大,大事倍之,就是张居正这个策略的肮脏之处,而且要放大各种矛盾,放大的手段张居正手里一大把,毕竟大明读书人最擅长的就是扩大化了。
王崇古掏出了一块方巾,擦了擦额头的汗,一想到当初自己是张居正的政敌,就没由来的出了一脑门的汗。
张居正这个玩法,别说倭国了,就是大明都得玩死,跟张居正做政敌,那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
朱翊钧思虑了片刻,眼前一亮说道:“好好好,先生请接着说。”
“这十余年时间里,除了里挑外撅之外,则是培养亲慕友人,倭国近九百万口,要是杀哪怕把大明东征军卒的刀都砍完了,也都要卷刃,所以这些个友人,以夷制夷为宜。”张居正补充道:“这些个亲慕友人,在大明攻伐之前、之中、之后,都能发挥作用。”
“攻伐之前,可以为我大明商贾探闻提供便利情报,攻伐之中,可以为我大明提供倭奴贼情,清楚其动向,在之后,则可以以夷制夷,用倭人治理倭人。”
“亲慕友人。”朱翊钧摇了摇头,张居正这说的太好听了,其实就是培养倭奸。
此时的倭国,仰慕大明的倭人,可不在少数,这又和大明商贾在倭国活动,相得益彰,张居正的灭倭计划,突出了一个谋而后定,突出了一个环环相扣。
张居正其实也是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这些个招数,都不算稀奇,诡诈就诡诈在,这些招数要统统要用在倭国的身上。
“倭国倭人矮小,自古便泛舟至大明度种,期许长高,但是倭国船小力弱不抗风浪,则准许倭女入明度种,但是来了,便不能回去了。”张居正的声音有点低,他也知道,自己作为当国首辅,太傅帝师,当着皇帝的面儿,教小皇帝这种招数,实在是有点太歹毒了。
张居正这最后的毒计,就是人口买卖,而且是专项的女子买卖。
倭国度种由来已久,但是倭国船很难到大明,把女人都拉到大明来,一来缓解大明男女数量不平衡,二来则是给倭国换个种。
只要朝廷默许,大明逐利的商贾们,怕是要倭国的女子掏空才肯罢休。
倭国连倭人都不存在了,那还有倭国吗?
求月票,嗷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