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古没有骨鲠正气,面对皇权,他的选择不是大喊:杀我十族又何妨!
毕竟在大明文人的笔下,方孝孺面对成祖文皇帝入南京时的骨鲠,那一声怒吼,可是文人们塑造出的道德楷模,成祖文皇帝的暴君模样也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而方孝孺的经历,也成为了一段令人扼腕痛惜的故事。
当然,现实是方孝孺没有被杀十族,早在仁宗登基后,方孝孺沦为官籍奴仆的家眷,都被释放为民,发还他们田地。
在万历初年,还有人鼓噪声势,要朝廷褒扬、编录建文朝的忠臣,建表忠祠以示忠勇,被旌表者名单之上,徐辉祖为首,其次就是方孝孺。
朱翊钧对此批复:想为建文君尽忠,尽管去殉葬。
这话的意思是,再鼓噪这种声势,就物理送他下去尽忠去,之后,便再也没人提这事儿了。
徐辉祖是被猪队友朱允炆给坑了,而这个方孝孺的‘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万士和十分明确的告诉朱翊钧,也是假的。
成祖文皇帝入京之时,皇宫大火,当时南京城有不少人为建文君自缢殉葬,这个方孝孺是逃出了南京,又被人抓了回来。
有趣的是,大明的读书人们极力塑造的忠臣模样,是虚妄的,因为诛十族的谣言起源于祝枝山《枝山野记》,主要讲的是方孝孺的后代变成了蛇妖复仇。
可当虚妄照进了现实之时,读书人们又开始畏惧了起来。
嘉靖四十四年,海瑞抬棺上谏,嘉靖嘉靖,家家皆净。
海瑞的这个做法,就是虚妄照进了现实的典型,当现实真的出现了,出现了忠臣发愤的楷模时,读书人发现这英雄不要也罢,海瑞清查徐阶贪腐兼并,最后落得个升官致仕的下场。
当英雄没有出现时,大明读书人期盼着英雄出现,甚至不惜余力的塑造一個虚假的英雄,可当英雄出现时,又畏惧英雄,诋毁英雄、残害英雄。
大明读书人总是如此的矛盾。
王崇古当然不会高喊杀我十族又何妨,因为他知道成祖文皇帝不会杀人十族,但陛下真的会把他满门抄斩,所以王崇古一直在内部清查,而且做的比朝廷的更加严格彻底。
阳城白氏这两万斤硝石是王谦查出来的,不仅仅是泽州府,山西、陕西、陕西行都司都有人负责此事,王崇古在清党。
山西按察使乔壁星是晋党的人,而且是嫡系,但面对关键问题的关键选择时,王崇古没有任何提示,一旦乔壁星未能如实上报,乔壁星必死无疑。
“王次辅真的是好狠的心。”朱翊钧有些感慨的说道。
“父亲不狠点,就该臣家里遭殃了,这种事,压根就瞒不住,到时候真的案发了,即便是陛下肯私宥,朝臣们也会追杀。”王谦看完了阶级论后,立刻明白了自己家的情况,私通番夷这种事,一旦坐实,大明无论是打赢了还是打输了,他们老王家必输无疑。
所以,王崇古要清党,不服他王崇古可以,王家屏、范应期都是葛守礼的关门弟子,都跟王崇古不对付,王崇古也没打算对付他们,有不同意见很正常,但是通番不行,因为真的会死。
王谦话风一转,低声说道:“陛下,臣弄到了一卷书。”
“什么东西?”朱翊钧眼前一亮的问道。
王谦将手中的一卷书递给了张宏,眼睛锃亮的说道:“是大司徒王国光还未中举前写的话本,名叫《靖康遗事》,近讲史而非口谈,似而无捏合,一共五十四回,大司徒家境不算优渥,在考中功名前,化名梳庵山人写出了此作,让书坊刊印贩售,以供养家用。”
“当真是荡气回肠,跌宕起伏,唯一可惜的是,这本书还没写完,大司徒就中举了,中举后,就再没写过了。”
王谦已经看完了这本话本,的确是个话本,但非常接近于讲史书,都是有根有据,并非空谈,主要内容写的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被金国灭国抓到了五国城的旧事。
最有趣的是王国光早些年写的是神魔话本,里面的主角是岳鹏举,乃是冥海鲲鹏转世,就是那个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的冥海鲲鹏,这个岳鹏举的原型,毫无疑问就是岳飞。
天地混沌合一起,分开天地是鲲鹏。
朱翊钧津津有味的看了一节,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没想到浓眉大眼的王国光,也有这段青春岁月,他还写过,虽然没写完,就看这结构,就是奔着一百回去的,但写到了五十四回,就中举了。
王谦在调查李清婉之死的过程中,才彻底的了解了王国光的生平,年轻时候的王国光,就已经很有才华了,也是十里八乡的俊后生,成丁后,那说媒的媒婆都快把门槛给踏破了。
王谦为陛下分享了他得到的八卦,朱翊钧得了本神魔,也是收获满满。
“王御史啊,你说这奸臣难对付,还是忠臣能臣难对付呢?”朱翊钧也是闲来无事,跟王谦闲聊了几句,他召见王谦的目的就是闲谈,但王谦来的目的可不是闲谈,他是来表忠心的。
大明和俺答汗的战争已经从搜集情报、对峙进入到了突破的阶段,大明兵强马壮,步步为营,俺答汗的机会少之又少,东胜卫都啃不下来,那大明唯一有可能输的地方,就是大明出内鬼。
在这场战争中,最有可能出内鬼、出‘中国某人’的就是他们晋党,王崇古要做足姿态,而且要真切的找到这些内鬼,防止他们影响战争胜负天平。
表完了忠心之后,王谦就有点放松了下来,面对陛下的问题,他思索了片刻说道:“看人。”
“看人?”
王谦郑重的说道:“如果是明君,那就是忠臣能臣难对付,君子欺之以方,但下一句是难罔以非其道,若有英主,忠臣能臣的抱负得以展布,那他们几近于无敌。”
“若是昏主,那就奸臣难对付。”
“那你说王次辅是什么臣?”朱翊钧笑着问道,这是王谦今天不喝酒不找姑娘的根本目的,为王家表忠心,朱翊钧谈到了今日的关键问题。
“奸臣!”王谦颇为确切的说道:“无论是陛下登极之前还是之后,父亲都是奸臣。”
“父亲告诉我,不必自作聪明的嘲讽那些看似愚蠢的坚持,因为那些人的坚持,争取到的光明,也会照耀到我们这些馁弱之人的身上。”
陛下是明君英主,所以这个情况下,忠臣能臣是最难对付的,一如张居正、王国光、谭纶、戚继光等人,道爷焚修不管国事之后,奸臣当道,严嵩严世藩父子,为祸天下,却始终屹立不倒。
而王崇古是奸臣,在当下的环境下,那就是好对付的那一种人,引起皇帝忌惮的臣子就是案犯,好对付的臣子才是忠臣。
王崇古真的这么说过,他说的是:恶言恶语讥君子,长夜难明怪翩跹[piān xiān]。
“大忠似奸,大奸似忠,王御史啊,忠奸二字,哪有那么容易的划分?若是天下事,都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那反而简单了呢。”朱翊钧站起身来,看着王谦笑着说道:“王次辅是朕眼里的忠臣,自万历元年回宣府大同堵了长城鼎建的窟窿后,就是忠臣,在朝臣们眼里,王次辅以前是忠臣,现在是投献皇帝的奸臣。”
“这都是王次辅。”
“臣叩谢陛下隆恩,恭送陛下!”王谦重重的松了口气,赶紧见礼,恭送了陛下。
陛下的话很明白了,王次辅仍然圣眷正隆,在陛下眼里是个忠臣,这对老王家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王崇古不怕朝臣们的攻讦,朝臣把他骂成千古奸臣又何妨?他们无法对王崇古造成伤害,王崇古又不是王国光那种慎独之人,因为些许道德污点就会致仕,作为奸臣,不要脸面和名声,非常合理。
王崇古唯独怕皇权的蛮不讲理。
最近朝中掀起了一股对王国光的弹劾,这让王崇古颇为担忧,生怕这破事跟自己有关,毕竟王国光是晋党的叛徒,王崇古这个晋党党魁有充分的出手动机。
朱翊钧看完了王国光早些年写的神魔,非常喜欢,他没有下旨让人补全,也没有让王国光续写,因为那是王国光的少年意气,现在的王国光也写不出那样的文章来了。
朝堂上对于王国光的攻讦,也是大明对外战争的一部分,这种彼此的攻讦,并没有形成党争,只能算一股微风,俺答汗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当正面战场打不过的时候,他遵循之前的路径依赖,试图内部瓦解大明攻势。
但俺答汗还是没能成功。
万历九年四月份,大明已经进入了初夏,天气还是变得燥热了几分,路边有了蝉鸣,气温和光照条件相对稳定之后,冬小麦开始抽穗,到了这个时候,如果雨水不够充分,麦粒就会干瘪,产量也会降低,农夫就必须灌溉,徐贞明告诉朱翊钧这叫灌浆,每年这个时候,也是争水最厉害的时候。
今年三月初四,下了一场桃花雪,让冬小麦的抽穗早了二十多天,如果四月降水不够,就要小心今年的粮食产量。
天公作美,今年北方的降雨,三月末四月初开始增多。
大明万物竞发,欣欣向荣。
等了许久的朱翊钧,最终没能等到山西按察使乔壁星奏闻白氏通番的奏疏,这让朱翊钧很失望,也让王崇古极为失望,很快,晋党的喉舌,开始弹劾山西按察使乔壁星,与其让别人发现问题,不如自己动手。
陕西监察御史张鼎思一封弹劾奏疏入朝,引起了京堂的轩然大波,王国光在这次的攻讦中岿然不动,而乔壁星却被同党、同乡弹劾,朝廷的动作很快,这本身就是王崇古带头清党的一部分,乔壁星倒了,连带着拔起了近七十名官吏,十二家山西望族,被缇骑调查。
坊间流传:陛下执意动武、国帑内帑空虚、抄家以盈国帑、次辅投献认捐、望族假托按察使反抗无果,抄家砍头已成定局。
这个传闻非常非常的合理,因为事情的起因也是王国光被弹劾开始,王国光受命四处找钱,瞄准望族在情理之中,真的是有鼻子有眼,逻辑自洽的谣言。
随着乔壁星、白执礼等一众案犯陆续入京,这次的朝堂倾轧算是告一段落了,王国光也知道了当年李氏李清婉的真正死因,但王国光并没有对当年的事儿追击,只是写了一副字帖,交给了王崇古,算是承了调查真相的情。
疏泉日永花初放,幽院人来鸟不惊。
生生不息的泉水就像是太阳一样升起落下,泉水边的花也像当初那般绽放,这孤寂幽深的庭院里,就是人来了,鸟儿也不会受到惊吓而飞走。
或许是朱翊钧有些过分解读,总感觉王国光在感慨物是人非事事休,春日还在、泉水还在,花也在,只有人不在了,而到了他这个年纪这个地位,真实的感情早已经被层层的面具所遮掩,就像是那曲径幽深的庭院一般。
以王国光的为人,他承情归承情,党争绝不会帮王崇古的忙,但是!大司徒的人情,依旧很值钱。
后方战争告一段落之后,前线的战争又有了突破。
李如松率领三个骑营,已经攻入了集宁海子,集宁海子是个湖,是俺答汗重要的牧场之一,俺答汗帐下的万户察罕淖尔虽然用尽了全力抵挡,但面对同样是骑兵的骑营,所有的优势都荡然无存,若非俺答汗从西线大同府战线调动了一个万人队支援,察罕淖尔已经溃败。
虽然稳住了战线,但李如松如同一把尖刀插在了集宁海子,让俺答汗左右为难,攻破大同府威逼大明撤军的想法已经彻底破产,庙算判断,俺答汗很有可能会准备西逃,从河套、和阴山山脉两个方向逃往西域。
但前线的戚继光、李如松、梁梦龙、吴百朋、焦承勋的判断和大明朝廷截然相反,戚继光判断俺答汗会集中精锐兵力,在大同方向,和大明展开决战。
俺答汗快死了,他跑不动了,他筑城板升,他离开了这里,就不再是可汗,而是丧家之犬。
朝堂对前线的局势并不了解,前线的局势一日三变,索性直接放权给了前线指挥的戚继光等人,让他们自行判断调整战术。
战局仍然对大明极为有利,京营主力还在突进,俺答汗宛如困兽,战争的天平早已经随着振武在向大明倾斜,因为欠饷表现不佳的大明边军,这次发挥的极好,牢牢地守住了战线,让俺答汗不得寸进。
当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兵部尚书、大司马谭纶病倒了,不是繁忙的部事让谭纶病情加重,解刳院的大医官对谭纶的作息进行了严格的规范,是谭纶的病情在随着老迈自然加重。
万历九年四月十三日,谭纶如常参加完了廷议,还没走回兵部,就扶着墙大喘气的休息,坚挺了一辈子的腰背,慢慢弯曲,沿着墙角蹲下,而后不省人事。
当解刳院的大医官赶到的时候,谭纶已经醒了过来,但出现了一些记忆混乱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对过去的事记忆深刻,对最近的事儿记忆十分模糊,拿起了笔忘记了要写什么,当谭纶和家人讨论复套,必要征伐俺答汗的时候,家人们发现,谭纶连大明军出塞征战的事儿都忘记了。
从这一刻起,谭纶就不得不离开朝堂了,连浙党党魁也不适合继续担任了,谭纶不是谁的提线木偶,当身体已经撑不住的时候,自然要选择离去。
万历九年四月十七日,谭纶将早就写好的致仕奏疏递到了左顺门,左右通政将奏疏送往文渊阁只得到了空白浮票,京堂六部的人事任命,是皇权的核心,谭纶的位置极为关键,他也一直在寻找兵部尚书的合适人选,殷正茂、凌云翼、梁梦龙、刘应节等等。
朱翊钧拿到了奏疏,思考了许久,拿着奏疏前往了谭纶的全浙会馆,谭纶对浙党党魁的身份并不看重,他也不喜欢结党营私,所以全浙会馆拢共就十亩地,每次恩科,也不会招待入京的南衙学子,但南衙学子要在这里举办同乡会、谢师宴之类的活动,谭纶也没有拒绝。
全浙会馆和全楚、全晋会馆格局完全不同,少了几分园林的秀气,多了几分肃杀,入门影壁墙之后,是一片宽阔的校场,校场两侧的厢房有兵器架,上面放着长短兵,九年前,谭纶还能在李如松大意的时候打赢李如松。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岁金安。”谭纶带着家人行礼,朱翊钧扶住了谭纶,很早很早以前,朱翊钧就免了谭纶私下奏对的跪礼,但显然,谭纶忘了,他的病已经影响到了他的记忆力。
朱翊钧从谭纶眼神里看到了陌生和浑浊,显然他对皇帝的记忆有了些偏差,或许在他印象里,皇帝还是个有些虚胖的孩子,而不是现在春秋鼎盛孔武有力的青年。
朱翊钧看到这个陌生的时候,心如同被人攥着狠狠地揪了一把,帝师反复告诉朱翊钧,生老病死人之常情,陛下十岁登极,这一生会面临无数次这样的场面,那些熟悉的面孔一个个离去的生死离别。
大明官员能爬到和皇帝每日见面的地位,最小的也要五十岁了。
但每一次,朱翊钧还是会悲伤,想要捉住什么却抓不住,想要留下却留不住,这种离别也在时时刻刻的提醒朱翊钧,他是人君,人间君王。
“免礼免礼。”朱翊钧扶起了谭纶,笑着说道:“大司马,咱们大明军出塞了,戚帅带着去的,你且安心养病,朝廷的事儿,不必担忧。”
“能打赢吗?”谭纶颇为担心的说道:“这鞑子仗着兵快马快,总是一击不中则远遁,出塞作战,还是太过冒险了。”
谭纶絮絮叨叨了自己的担心,朱翊钧没有任何的急切,耐心的听谭纶说着话,这些话对于现在的大明而言并不适用,但朱翊钧还是一句一句的记着。
“陛下都长这么大了。”谭纶看着剑眉星目、满面英气的君王,还是有些不敢置信的说道:“那高老倌,总是说陛下不为人君,就该让他看看现在的陛下。”
“新郑公听到你这么说他,会不乐意的。”朱翊钧笑着搭话。
“我就是见了他,我也这么说。”谭纶坐在凳子上,觉得熟悉又陌生,陌生的是奏对臣子坐答,熟悉的是,好像一直都是如此。
谭纶显然忘记了,高拱已经离世了。
“大司马,这兵部尚书一职位,梁梦龙、刘应节、曾省吾,大司马以为应该选谁?”朱翊钧问起了谭纶的想法,谭纶的确病了,但这些人谭纶一早就认识,朱翊钧要参考下他的意见。
“梁梦龙,他最为合适,刘应节不太行,曾省吾也可以。”谭纶不是失忆,是记忆产生了错乱,他对自己的身体情况非常了解,早就写好了致仕的奏疏和备用的人选。
刘应节刚刚被启用,不适合直接担任兵部尚书,曾省吾有战功在身,履历和资质都足够了。
朱翊钧和谭纶说了很久的话,他这是探望,谭纶的话失去了往日的逻辑连贯性,总是东一下西一下,偶尔还会说起当初的平倭,朱翊钧看着时辰,也看到了谭纶的倦色,才选择了离开。
“大司马病情如何了?”朱翊钧问起了李时珍和陈实功。
“大司马醒了之后,一会儿说热,一会儿说冷,被子掀了盖,盖了掀,前天开始手脚变得不协调起来,而且变得喜怒无常,有间歇性的不能视物。”李时珍如实回答了这个问题,谭纶的病根太深了,即便是大医官也不能根治,隆庆元年,土蛮汗入寇,谭纶连续七日没怎么合眼,就有些面瘫,这是中风的前兆。
十三日这次昏迷,就是典型的中风了,运动支配、语言、认知、情感等等多个功能开始丧失控制,那不是谭纶的本愿,但人已经无法控制自己了。
“还有…多久?”朱翊钧深吸了口气,抿了下嘴唇问道。
“短则三个月,长则一年。”陈实功如实回答了这个问题,谭纶的身体不仅仅是中风,还有积疾,平倭身先士卒的旧伤,造成了他的病药石难医。
“照顾好大司马。”朱翊钧离开了全浙会馆。
谭纶离任后,同样会搬出全浙会馆,朱翊钧早就在大将军府的隔壁,为谭纶营造了家宅,不大,就比琉球王府要大一些。
当天下午,朱翊钧的圣旨传到了内阁,而后冯保带着两个六科廊的给事中,前往了全浙会馆宣旨。
冯保看着已经拉开的圣旨,快速的浏览了一遍,大声的说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大司马谭纶鞠躬尽瘁,擘画运量公兵之间,节制诸酋股掌之上。”
“公为子孝、为臣忠、为兄友、为弟恭、临民有宽有严,驭将有恩有威。与人交久而益敬,功利绝口不谈。器量足以包天下,精诚足以孚天下,廉洁足以服天下,学识足以周天下。又有实才略实事功付天下,敬业三朝流名万古。”
“长剑埋狱,光犹在天。蛟龙还渎,液犹在田。”
“加官太子太保,赠西城大功坊宅院一座,令长子世袭锦衣卫指挥、次子世袭国子监监正。”
“累朝成宪,布德施惠,诏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加官太子太保,卸任兵部尚书,赠宅院一处,恩荫长子谭河图世袭锦衣卫指挥,次子谭洛书世袭国子监监正,比较特殊的是,在这之外,朱翊钧还专门弄了个戏班子。
戎马一生的谭纶,平身没有什么其他的爱好,唯独喜欢听戏,雅好音律,酷爱戏曲,朱翊钧专门弄了个戏班子给他,为大明忙碌奔波了一生,该想想自己了。
朱翊钧没有责怪大医官的想法,在原来的历史上,谭纶在万历五年时就已经撒手人寰,大医官们精湛的医术让他又清清醒醒的过了四年,亲眼看到了大明收复大宁卫,看到了大明军出塞意图收复河套。
朱翊钧并没有因为谭纶生病,就催促戚继光加速进军,如果谭纶清楚,一定会阻止这样的乱命,复套是激进派最大的主张,谭纶自己都不愿意让复套出现任何的意外。
曾省吾走马上任,从兵部左侍郎升任了兵部尚书,成为了兵部的堂上官,曾省吾、梁梦龙都是张党,谭纶到离任之前,都没有考虑过浙党的利益,他这个浙党,从一开始是为胡宗宪平反而组建,胡宗宪平反之后,浙党就更加松散了。
刘应节刚刚起复,哪怕是皇帝诏命让他空降,他也掌控不了兵部,对前线战事不利。
唯一可惜的是,曾省吾不是个激进派。
(本章完)
毕竟在大明文人的笔下,方孝孺面对成祖文皇帝入南京时的骨鲠,那一声怒吼,可是文人们塑造出的道德楷模,成祖文皇帝的暴君模样也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而方孝孺的经历,也成为了一段令人扼腕痛惜的故事。
当然,现实是方孝孺没有被杀十族,早在仁宗登基后,方孝孺沦为官籍奴仆的家眷,都被释放为民,发还他们田地。
在万历初年,还有人鼓噪声势,要朝廷褒扬、编录建文朝的忠臣,建表忠祠以示忠勇,被旌表者名单之上,徐辉祖为首,其次就是方孝孺。
朱翊钧对此批复:想为建文君尽忠,尽管去殉葬。
这话的意思是,再鼓噪这种声势,就物理送他下去尽忠去,之后,便再也没人提这事儿了。
徐辉祖是被猪队友朱允炆给坑了,而这个方孝孺的‘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万士和十分明确的告诉朱翊钧,也是假的。
成祖文皇帝入京之时,皇宫大火,当时南京城有不少人为建文君自缢殉葬,这个方孝孺是逃出了南京,又被人抓了回来。
有趣的是,大明的读书人们极力塑造的忠臣模样,是虚妄的,因为诛十族的谣言起源于祝枝山《枝山野记》,主要讲的是方孝孺的后代变成了蛇妖复仇。
可当虚妄照进了现实之时,读书人们又开始畏惧了起来。
嘉靖四十四年,海瑞抬棺上谏,嘉靖嘉靖,家家皆净。
海瑞的这个做法,就是虚妄照进了现实的典型,当现实真的出现了,出现了忠臣发愤的楷模时,读书人发现这英雄不要也罢,海瑞清查徐阶贪腐兼并,最后落得个升官致仕的下场。
当英雄没有出现时,大明读书人期盼着英雄出现,甚至不惜余力的塑造一個虚假的英雄,可当英雄出现时,又畏惧英雄,诋毁英雄、残害英雄。
大明读书人总是如此的矛盾。
王崇古当然不会高喊杀我十族又何妨,因为他知道成祖文皇帝不会杀人十族,但陛下真的会把他满门抄斩,所以王崇古一直在内部清查,而且做的比朝廷的更加严格彻底。
阳城白氏这两万斤硝石是王谦查出来的,不仅仅是泽州府,山西、陕西、陕西行都司都有人负责此事,王崇古在清党。
山西按察使乔壁星是晋党的人,而且是嫡系,但面对关键问题的关键选择时,王崇古没有任何提示,一旦乔壁星未能如实上报,乔壁星必死无疑。
“王次辅真的是好狠的心。”朱翊钧有些感慨的说道。
“父亲不狠点,就该臣家里遭殃了,这种事,压根就瞒不住,到时候真的案发了,即便是陛下肯私宥,朝臣们也会追杀。”王谦看完了阶级论后,立刻明白了自己家的情况,私通番夷这种事,一旦坐实,大明无论是打赢了还是打输了,他们老王家必输无疑。
所以,王崇古要清党,不服他王崇古可以,王家屏、范应期都是葛守礼的关门弟子,都跟王崇古不对付,王崇古也没打算对付他们,有不同意见很正常,但是通番不行,因为真的会死。
王谦话风一转,低声说道:“陛下,臣弄到了一卷书。”
“什么东西?”朱翊钧眼前一亮的问道。
王谦将手中的一卷书递给了张宏,眼睛锃亮的说道:“是大司徒王国光还未中举前写的话本,名叫《靖康遗事》,近讲史而非口谈,似而无捏合,一共五十四回,大司徒家境不算优渥,在考中功名前,化名梳庵山人写出了此作,让书坊刊印贩售,以供养家用。”
“当真是荡气回肠,跌宕起伏,唯一可惜的是,这本书还没写完,大司徒就中举了,中举后,就再没写过了。”
王谦已经看完了这本话本,的确是个话本,但非常接近于讲史书,都是有根有据,并非空谈,主要内容写的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被金国灭国抓到了五国城的旧事。
最有趣的是王国光早些年写的是神魔话本,里面的主角是岳鹏举,乃是冥海鲲鹏转世,就是那个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的冥海鲲鹏,这个岳鹏举的原型,毫无疑问就是岳飞。
天地混沌合一起,分开天地是鲲鹏。
朱翊钧津津有味的看了一节,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没想到浓眉大眼的王国光,也有这段青春岁月,他还写过,虽然没写完,就看这结构,就是奔着一百回去的,但写到了五十四回,就中举了。
王谦在调查李清婉之死的过程中,才彻底的了解了王国光的生平,年轻时候的王国光,就已经很有才华了,也是十里八乡的俊后生,成丁后,那说媒的媒婆都快把门槛给踏破了。
王谦为陛下分享了他得到的八卦,朱翊钧得了本神魔,也是收获满满。
“王御史啊,你说这奸臣难对付,还是忠臣能臣难对付呢?”朱翊钧也是闲来无事,跟王谦闲聊了几句,他召见王谦的目的就是闲谈,但王谦来的目的可不是闲谈,他是来表忠心的。
大明和俺答汗的战争已经从搜集情报、对峙进入到了突破的阶段,大明兵强马壮,步步为营,俺答汗的机会少之又少,东胜卫都啃不下来,那大明唯一有可能输的地方,就是大明出内鬼。
在这场战争中,最有可能出内鬼、出‘中国某人’的就是他们晋党,王崇古要做足姿态,而且要真切的找到这些内鬼,防止他们影响战争胜负天平。
表完了忠心之后,王谦就有点放松了下来,面对陛下的问题,他思索了片刻说道:“看人。”
“看人?”
王谦郑重的说道:“如果是明君,那就是忠臣能臣难对付,君子欺之以方,但下一句是难罔以非其道,若有英主,忠臣能臣的抱负得以展布,那他们几近于无敌。”
“若是昏主,那就奸臣难对付。”
“那你说王次辅是什么臣?”朱翊钧笑着问道,这是王谦今天不喝酒不找姑娘的根本目的,为王家表忠心,朱翊钧谈到了今日的关键问题。
“奸臣!”王谦颇为确切的说道:“无论是陛下登极之前还是之后,父亲都是奸臣。”
“父亲告诉我,不必自作聪明的嘲讽那些看似愚蠢的坚持,因为那些人的坚持,争取到的光明,也会照耀到我们这些馁弱之人的身上。”
陛下是明君英主,所以这个情况下,忠臣能臣是最难对付的,一如张居正、王国光、谭纶、戚继光等人,道爷焚修不管国事之后,奸臣当道,严嵩严世藩父子,为祸天下,却始终屹立不倒。
而王崇古是奸臣,在当下的环境下,那就是好对付的那一种人,引起皇帝忌惮的臣子就是案犯,好对付的臣子才是忠臣。
王崇古真的这么说过,他说的是:恶言恶语讥君子,长夜难明怪翩跹[piān xiān]。
“大忠似奸,大奸似忠,王御史啊,忠奸二字,哪有那么容易的划分?若是天下事,都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那反而简单了呢。”朱翊钧站起身来,看着王谦笑着说道:“王次辅是朕眼里的忠臣,自万历元年回宣府大同堵了长城鼎建的窟窿后,就是忠臣,在朝臣们眼里,王次辅以前是忠臣,现在是投献皇帝的奸臣。”
“这都是王次辅。”
“臣叩谢陛下隆恩,恭送陛下!”王谦重重的松了口气,赶紧见礼,恭送了陛下。
陛下的话很明白了,王次辅仍然圣眷正隆,在陛下眼里是个忠臣,这对老王家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王崇古不怕朝臣们的攻讦,朝臣把他骂成千古奸臣又何妨?他们无法对王崇古造成伤害,王崇古又不是王国光那种慎独之人,因为些许道德污点就会致仕,作为奸臣,不要脸面和名声,非常合理。
王崇古唯独怕皇权的蛮不讲理。
最近朝中掀起了一股对王国光的弹劾,这让王崇古颇为担忧,生怕这破事跟自己有关,毕竟王国光是晋党的叛徒,王崇古这个晋党党魁有充分的出手动机。
朱翊钧看完了王国光早些年写的神魔,非常喜欢,他没有下旨让人补全,也没有让王国光续写,因为那是王国光的少年意气,现在的王国光也写不出那样的文章来了。
朝堂上对于王国光的攻讦,也是大明对外战争的一部分,这种彼此的攻讦,并没有形成党争,只能算一股微风,俺答汗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当正面战场打不过的时候,他遵循之前的路径依赖,试图内部瓦解大明攻势。
但俺答汗还是没能成功。
万历九年四月份,大明已经进入了初夏,天气还是变得燥热了几分,路边有了蝉鸣,气温和光照条件相对稳定之后,冬小麦开始抽穗,到了这个时候,如果雨水不够充分,麦粒就会干瘪,产量也会降低,农夫就必须灌溉,徐贞明告诉朱翊钧这叫灌浆,每年这个时候,也是争水最厉害的时候。
今年三月初四,下了一场桃花雪,让冬小麦的抽穗早了二十多天,如果四月降水不够,就要小心今年的粮食产量。
天公作美,今年北方的降雨,三月末四月初开始增多。
大明万物竞发,欣欣向荣。
等了许久的朱翊钧,最终没能等到山西按察使乔壁星奏闻白氏通番的奏疏,这让朱翊钧很失望,也让王崇古极为失望,很快,晋党的喉舌,开始弹劾山西按察使乔壁星,与其让别人发现问题,不如自己动手。
陕西监察御史张鼎思一封弹劾奏疏入朝,引起了京堂的轩然大波,王国光在这次的攻讦中岿然不动,而乔壁星却被同党、同乡弹劾,朝廷的动作很快,这本身就是王崇古带头清党的一部分,乔壁星倒了,连带着拔起了近七十名官吏,十二家山西望族,被缇骑调查。
坊间流传:陛下执意动武、国帑内帑空虚、抄家以盈国帑、次辅投献认捐、望族假托按察使反抗无果,抄家砍头已成定局。
这个传闻非常非常的合理,因为事情的起因也是王国光被弹劾开始,王国光受命四处找钱,瞄准望族在情理之中,真的是有鼻子有眼,逻辑自洽的谣言。
随着乔壁星、白执礼等一众案犯陆续入京,这次的朝堂倾轧算是告一段落了,王国光也知道了当年李氏李清婉的真正死因,但王国光并没有对当年的事儿追击,只是写了一副字帖,交给了王崇古,算是承了调查真相的情。
疏泉日永花初放,幽院人来鸟不惊。
生生不息的泉水就像是太阳一样升起落下,泉水边的花也像当初那般绽放,这孤寂幽深的庭院里,就是人来了,鸟儿也不会受到惊吓而飞走。
或许是朱翊钧有些过分解读,总感觉王国光在感慨物是人非事事休,春日还在、泉水还在,花也在,只有人不在了,而到了他这个年纪这个地位,真实的感情早已经被层层的面具所遮掩,就像是那曲径幽深的庭院一般。
以王国光的为人,他承情归承情,党争绝不会帮王崇古的忙,但是!大司徒的人情,依旧很值钱。
后方战争告一段落之后,前线的战争又有了突破。
李如松率领三个骑营,已经攻入了集宁海子,集宁海子是个湖,是俺答汗重要的牧场之一,俺答汗帐下的万户察罕淖尔虽然用尽了全力抵挡,但面对同样是骑兵的骑营,所有的优势都荡然无存,若非俺答汗从西线大同府战线调动了一个万人队支援,察罕淖尔已经溃败。
虽然稳住了战线,但李如松如同一把尖刀插在了集宁海子,让俺答汗左右为难,攻破大同府威逼大明撤军的想法已经彻底破产,庙算判断,俺答汗很有可能会准备西逃,从河套、和阴山山脉两个方向逃往西域。
但前线的戚继光、李如松、梁梦龙、吴百朋、焦承勋的判断和大明朝廷截然相反,戚继光判断俺答汗会集中精锐兵力,在大同方向,和大明展开决战。
俺答汗快死了,他跑不动了,他筑城板升,他离开了这里,就不再是可汗,而是丧家之犬。
朝堂对前线的局势并不了解,前线的局势一日三变,索性直接放权给了前线指挥的戚继光等人,让他们自行判断调整战术。
战局仍然对大明极为有利,京营主力还在突进,俺答汗宛如困兽,战争的天平早已经随着振武在向大明倾斜,因为欠饷表现不佳的大明边军,这次发挥的极好,牢牢地守住了战线,让俺答汗不得寸进。
当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兵部尚书、大司马谭纶病倒了,不是繁忙的部事让谭纶病情加重,解刳院的大医官对谭纶的作息进行了严格的规范,是谭纶的病情在随着老迈自然加重。
万历九年四月十三日,谭纶如常参加完了廷议,还没走回兵部,就扶着墙大喘气的休息,坚挺了一辈子的腰背,慢慢弯曲,沿着墙角蹲下,而后不省人事。
当解刳院的大医官赶到的时候,谭纶已经醒了过来,但出现了一些记忆混乱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对过去的事记忆深刻,对最近的事儿记忆十分模糊,拿起了笔忘记了要写什么,当谭纶和家人讨论复套,必要征伐俺答汗的时候,家人们发现,谭纶连大明军出塞征战的事儿都忘记了。
从这一刻起,谭纶就不得不离开朝堂了,连浙党党魁也不适合继续担任了,谭纶不是谁的提线木偶,当身体已经撑不住的时候,自然要选择离去。
万历九年四月十七日,谭纶将早就写好的致仕奏疏递到了左顺门,左右通政将奏疏送往文渊阁只得到了空白浮票,京堂六部的人事任命,是皇权的核心,谭纶的位置极为关键,他也一直在寻找兵部尚书的合适人选,殷正茂、凌云翼、梁梦龙、刘应节等等。
朱翊钧拿到了奏疏,思考了许久,拿着奏疏前往了谭纶的全浙会馆,谭纶对浙党党魁的身份并不看重,他也不喜欢结党营私,所以全浙会馆拢共就十亩地,每次恩科,也不会招待入京的南衙学子,但南衙学子要在这里举办同乡会、谢师宴之类的活动,谭纶也没有拒绝。
全浙会馆和全楚、全晋会馆格局完全不同,少了几分园林的秀气,多了几分肃杀,入门影壁墙之后,是一片宽阔的校场,校场两侧的厢房有兵器架,上面放着长短兵,九年前,谭纶还能在李如松大意的时候打赢李如松。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岁金安。”谭纶带着家人行礼,朱翊钧扶住了谭纶,很早很早以前,朱翊钧就免了谭纶私下奏对的跪礼,但显然,谭纶忘了,他的病已经影响到了他的记忆力。
朱翊钧从谭纶眼神里看到了陌生和浑浊,显然他对皇帝的记忆有了些偏差,或许在他印象里,皇帝还是个有些虚胖的孩子,而不是现在春秋鼎盛孔武有力的青年。
朱翊钧看到这个陌生的时候,心如同被人攥着狠狠地揪了一把,帝师反复告诉朱翊钧,生老病死人之常情,陛下十岁登极,这一生会面临无数次这样的场面,那些熟悉的面孔一个个离去的生死离别。
大明官员能爬到和皇帝每日见面的地位,最小的也要五十岁了。
但每一次,朱翊钧还是会悲伤,想要捉住什么却抓不住,想要留下却留不住,这种离别也在时时刻刻的提醒朱翊钧,他是人君,人间君王。
“免礼免礼。”朱翊钧扶起了谭纶,笑着说道:“大司马,咱们大明军出塞了,戚帅带着去的,你且安心养病,朝廷的事儿,不必担忧。”
“能打赢吗?”谭纶颇为担心的说道:“这鞑子仗着兵快马快,总是一击不中则远遁,出塞作战,还是太过冒险了。”
谭纶絮絮叨叨了自己的担心,朱翊钧没有任何的急切,耐心的听谭纶说着话,这些话对于现在的大明而言并不适用,但朱翊钧还是一句一句的记着。
“陛下都长这么大了。”谭纶看着剑眉星目、满面英气的君王,还是有些不敢置信的说道:“那高老倌,总是说陛下不为人君,就该让他看看现在的陛下。”
“新郑公听到你这么说他,会不乐意的。”朱翊钧笑着搭话。
“我就是见了他,我也这么说。”谭纶坐在凳子上,觉得熟悉又陌生,陌生的是奏对臣子坐答,熟悉的是,好像一直都是如此。
谭纶显然忘记了,高拱已经离世了。
“大司马,这兵部尚书一职位,梁梦龙、刘应节、曾省吾,大司马以为应该选谁?”朱翊钧问起了谭纶的想法,谭纶的确病了,但这些人谭纶一早就认识,朱翊钧要参考下他的意见。
“梁梦龙,他最为合适,刘应节不太行,曾省吾也可以。”谭纶不是失忆,是记忆产生了错乱,他对自己的身体情况非常了解,早就写好了致仕的奏疏和备用的人选。
刘应节刚刚被启用,不适合直接担任兵部尚书,曾省吾有战功在身,履历和资质都足够了。
朱翊钧和谭纶说了很久的话,他这是探望,谭纶的话失去了往日的逻辑连贯性,总是东一下西一下,偶尔还会说起当初的平倭,朱翊钧看着时辰,也看到了谭纶的倦色,才选择了离开。
“大司马病情如何了?”朱翊钧问起了李时珍和陈实功。
“大司马醒了之后,一会儿说热,一会儿说冷,被子掀了盖,盖了掀,前天开始手脚变得不协调起来,而且变得喜怒无常,有间歇性的不能视物。”李时珍如实回答了这个问题,谭纶的病根太深了,即便是大医官也不能根治,隆庆元年,土蛮汗入寇,谭纶连续七日没怎么合眼,就有些面瘫,这是中风的前兆。
十三日这次昏迷,就是典型的中风了,运动支配、语言、认知、情感等等多个功能开始丧失控制,那不是谭纶的本愿,但人已经无法控制自己了。
“还有…多久?”朱翊钧深吸了口气,抿了下嘴唇问道。
“短则三个月,长则一年。”陈实功如实回答了这个问题,谭纶的身体不仅仅是中风,还有积疾,平倭身先士卒的旧伤,造成了他的病药石难医。
“照顾好大司马。”朱翊钧离开了全浙会馆。
谭纶离任后,同样会搬出全浙会馆,朱翊钧早就在大将军府的隔壁,为谭纶营造了家宅,不大,就比琉球王府要大一些。
当天下午,朱翊钧的圣旨传到了内阁,而后冯保带着两个六科廊的给事中,前往了全浙会馆宣旨。
冯保看着已经拉开的圣旨,快速的浏览了一遍,大声的说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大司马谭纶鞠躬尽瘁,擘画运量公兵之间,节制诸酋股掌之上。”
“公为子孝、为臣忠、为兄友、为弟恭、临民有宽有严,驭将有恩有威。与人交久而益敬,功利绝口不谈。器量足以包天下,精诚足以孚天下,廉洁足以服天下,学识足以周天下。又有实才略实事功付天下,敬业三朝流名万古。”
“长剑埋狱,光犹在天。蛟龙还渎,液犹在田。”
“加官太子太保,赠西城大功坊宅院一座,令长子世袭锦衣卫指挥、次子世袭国子监监正。”
“累朝成宪,布德施惠,诏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加官太子太保,卸任兵部尚书,赠宅院一处,恩荫长子谭河图世袭锦衣卫指挥,次子谭洛书世袭国子监监正,比较特殊的是,在这之外,朱翊钧还专门弄了个戏班子。
戎马一生的谭纶,平身没有什么其他的爱好,唯独喜欢听戏,雅好音律,酷爱戏曲,朱翊钧专门弄了个戏班子给他,为大明忙碌奔波了一生,该想想自己了。
朱翊钧没有责怪大医官的想法,在原来的历史上,谭纶在万历五年时就已经撒手人寰,大医官们精湛的医术让他又清清醒醒的过了四年,亲眼看到了大明收复大宁卫,看到了大明军出塞意图收复河套。
朱翊钧并没有因为谭纶生病,就催促戚继光加速进军,如果谭纶清楚,一定会阻止这样的乱命,复套是激进派最大的主张,谭纶自己都不愿意让复套出现任何的意外。
曾省吾走马上任,从兵部左侍郎升任了兵部尚书,成为了兵部的堂上官,曾省吾、梁梦龙都是张党,谭纶到离任之前,都没有考虑过浙党的利益,他这个浙党,从一开始是为胡宗宪平反而组建,胡宗宪平反之后,浙党就更加松散了。
刘应节刚刚起复,哪怕是皇帝诏命让他空降,他也掌控不了兵部,对前线战事不利。
唯一可惜的是,曾省吾不是个激进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