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可以解释很多的问题。”朱载堉说道:“比如,倭国和大明辽东处于同一维度,为何更加暖和的原因。”
大明皇家格物院的核心理念是行之者一,信实而已,而立身之本是郭守敬郭神仙的‘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进行实际的、长期的观测和绘测为实践主题去修订历法,最终由对历法的研究,拓展到对万物无穷之理的研究。
自从大明从郭守敬的旧案里翻出了关于纬度的讨论,也就是天北极出地角度的观测之后,一个长久的困惑,一直困扰着大明朝的五经博士们,这些五经博士里除了朱载堉、邢云路、焦竑、张嗣文、黄子复、李开芳之外,还有王泮、王多栉、赵可怀、王佐、吴中明、郭子章、冯应京等等五经博士。
这个问题就是明明是同一纬度,大明的绥远、辽东地方,就会更加寒冷,冬日里的风雪会更大,无霜期更短,结霜日来的更早,这让五经博士们极为困惑。
最开始的时候,五经博士们认为是位于漠北上空的冷空气团、和海洋中广泛存在的暖流共同作用下导致的结果。
“在长崎,是可以种椰子树的,但是在相同纬度的南京、松江府等地,椰子树决计无法种植。”朱载堉极为感慨的说道:“只有漠北冷气和大洋暖流,这两种原因,还不足以完美的解释,倭国比辽东更暖和的原因。”
“对水的加热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巨大水体。”
“陛下以为,地球的热量来源是什么?”
“太阳啊,日出开始升温,日落开始降温,很显然,大明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太阳。”朱翊钧立刻说道。
“大臣们没有丝毫的恭顺之心,就不能把国事完全处置好,让陛下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格物之道上吗!”朱载堉听完由衷的说道,怒骂了群臣不给力,让陛下把精力浪费在了国事之上,没有更多的精力参与到对人类认知边界探索这件事上。
对认知边界,无穷之理的探索,是一個互相印证、循环渐进的方式,而不是囊锥露颖的方式,在认知边界上破开一个大洞,一路向前,而是这里突破一点,那里突破一点,然后不断的将认知边界扩大。
而对于陛下这种什么都懂一点的人才,格物院是极为渴望的。
“那不是怠政了吗?”朱翊钧笑着说道:“皇叔继续说。”
朱载堉拨动着手中略微有些倾斜的地球仪,由衷的说道:“我们之前说到了比热,水为1的话,那泥土的比热是0.2,也就是说水能够容纳和释放的热量是泥土的五倍。”
“而倭国拥有巨大的水体,广阔的沧溟宗太平洋,这就造成了倭国现在更加温暖的现实,水体在炎热的时候,蒸发吸收更多的热量,在寒冷的时候,释放更多的热量,整体温差会更小。”
“再加上洋流之下,来自赤道的暖流不断流过,就更加让倭国的气候变得温暖了。”
“所以,没有巨大水体的辽东、绥远更冷,而有巨大水体的倭国更加暖和。”
朱翊钧思索了片刻说道:“汤婆子?”
汤婆子,大明的热水袋,不过多数都是铜锡制作,自唐时就已经普遍存在了,放到被窝里可以取暖,朱载堉讲的其实不复杂,就是倭国拥有一个因为洋流存在,不断加热的巨大汤婆子太平洋,所以,倭国更加暖和。
朱载堉被狠狠的噎了下,思索了下说道:“陛下圣明啊!”
陛下的比喻通俗易懂,他就是这个意思,只不过是用更加明确的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去解释这个问题。
巨大水体的存在,就是保证气候不会剧烈波动的必要生存条件,如果地球没有这么多的水体,而都是土地,地球白天和夜晚的温差波动会增加五倍,这是何等恐怖的场景,皇家格物院根本不敢去设想。
“我们发现,水厚德载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找到比水比热容更高的物质了。”朱载堉感慨万千的说道。
水在物理意义上的厚德载物。
比热容可以解释很多的问题,比如格物院改良了温度计,选择了使用水银,而不是之前的酒精,比如煤的热量计算,都是以一个标准单位的水进行衡量,对于煤质量的好坏,又有了新的定义。
这也是度数旁通的一部分,万历维新的生产,在度数旁通的影响下,已经有了精密度量的概念,万事万物都进行了数学上的定义,这样变得更加规范了起来。
“草原在永乐年间起开始变冷,从当初还有开平卫,和鞑靼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百七十年里,归化城附近的无霜期,从平均102天缩短到了现在平均只有81天左右的时间,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模样,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是百草枯黄、冰天雪地的景象。”朱载堉面色凝重的说道:“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巨大的考验。”
“来自天运的考验。”
“81天的无霜期啊,这生产时间真的太短了,游牧的方式,人根本没办法在这段时间,创造出足够满足一年所需的生活所必须的物质来。”
天运,是大明对于气候变化的一个总体称呼,这是自皇家格物院建立以来,一直在进行的一个课题,而朱载堉所言的天运的考验,就是后世常说的小冰川时代。
身处于这个时代的人们,在皇家格物院成立并且开始研究之前,对气候变迁造成的影响,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清晰的认知。
而现在,皇家格物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详细的研究,表明了气候对大明的考验在加剧。
大明小冰川士气,全球平均气温低了2°,这看起来不多,但其实因为地球是个水球的缘故,小冰川时代对于沿海地区的影响并不是特别的剧烈,但是对于绥远、辽东、陕西等地而言,就是天灾,寒冬末日一样的天灾。
“因为水的厚德载物,越是远离巨大水体,温度的变化就会越大,伴随着降温,就是土地荒漠化的加剧。”朱载堉开始讲解其中的逻辑。
其实很简单。
降温意味着东南暖湿的信风时间变短,这就导致了降水量急速降低,伴随着无霜期的时间必然变短,水草变得不再丰茂、生产生活的成本加剧,为了生存不得不养更多的牛羊来帮助迁徙,漫长的百草枯黄时间和剧烈的大风带走了土壤,让土地荒漠,生产生活成本进一步的加剧。
小冰川时代,让本不富裕的草原,雪上加霜。
“所以,开海是唯一能够抗住天运考验的办法。”朱载堉颇为振奋的说道:“其实在我们研究了水的比热容,得到大明的气温在一百七十年的时间不断下降,而且还会继续下降的时候,所有的五经博士,就只有一种绝望的情绪。”
“但是很快,我们就查阅万历元年至万历十一年开海至今,粮食过市舶司都饷馆的数据,让我们振奋的是,开海粮食的入关,能够抵挡住天运考验下造成的粮食减产!”
朱翊钧摇头说道:“皇叔,有没有考虑到人口增加的因素呢?”
“嗯?!”朱载堉面色一变,他愣了许久许久,才摇头说道:“没有,这…”
朱翊钧是极为擅长泼冷水的,当头给朱载堉的唯开海论泼了一头冷水,让朱载堉冷静了下来。
按照人口三十年翻一倍的大概模型,万历三十二年,最晚到万历四十年的时候,大明的人口将会增加到2.4亿左右,但是恶劣的气候,并没有结束的征兆,人口的增加、天气变得更加恶劣,这似乎成了一个无解的、令人绝望的困局。
“所以,皇家格物院任重而道远。”朱翊钧倒是极为乐观的说道:“生命自然会找到出路,这是《天演论》里极为重要的一个成果,作为朝廷,如果不想被百姓所抛弃,就得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大秦帝国在统一了六国之后,依旧不给老秦人向下分配利益,最终导致了老秦人抛弃了大秦朝,选择了拥抱刘邦,老秦人在刘邦的带领下,又打了一遍天下。
这就是基本逻辑,无法满足百姓的需求,大明朝廷就会被抛弃,作为皇帝,朱翊钧的第一责任就是维持国朝的持续存在,结果再坏,也不过是歪脖树下一根绳罢了。
朱翊钧对此早就做好了准备。
“水肥的结果不及预期。”朱载堉又奏闻了一个让人悲伤的消息,就是水肥的出现,的确起到了增产作用,但也是数量级的增加,并非指数级的增加。
人口数增长是指数级的膨胀,粮食的增产,仍然只是数量级,对于粮食安全的焦虑,没有随着水肥的出现而彻底解决。
因为新的问题出现了:伏倒。
万历十一年一共三十万亩田的水肥实验田,这些试验田,分别做了堆肥、贫肥、半肥、足肥和丰肥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结果就是在水利灌溉几乎没有区别的情况下,水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那么的厉害。
半肥的情况下,也就和堆肥差不了太多,足肥的产量还不如半肥和丰肥。
足肥的结果就是麦秧过高、过大,反而不结穗,半人高、甚至一人高的麦苗,麦穗小而瘪,并且因为长得太高,风一吹遍地都是伏倒,这可把负责这些田亩的农户给急坏了,足肥的麦苗比人还高,着实是预料之外的问题。
而宝岐司的农学博士,也是焦头烂额,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半肥和堆肥产量相当,足肥的结果是麦苗长的实在是太高了,秆又细又高,麦子又瘪又小、快到收获季节时大面积的伏倒,这些‘怪麦’,让农学博士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足肥之下,非但没有增产,反而减产了,收成只有半肥的五分之一。
至于丰肥,结果就是烧苗,麦苗压根就没有机会长大。
作为一个农夫,朱翊钧太清楚这种感觉了,辛苦奔波,到了收获的时候,却是这个结果,任何一个农夫都会痛心不已。
而宝岐司给出的办法,仍然是足肥种植,而且是大面积足肥的试验田里,去寻找在足肥的情况下,依旧矮小的单株进行培育移植,再经过各种育种的手段,培育出在足肥状态下仍然能够长得矮、麦穗饱满而且产量高的种子来。
育种试验一次,就要一年,只有多年种植和孜孜不倦的培育,最终才有可能得到想要的答案,当然也有可能,忙忙碌碌数年期望皆成空。
朱翊钧为了帮扶宝岐司,甚至下诏在世界各地寻找矮小小麦,帮助宝岐司选育良种,只要验证之后,每一种矮小麦种,都会得到五千银的赏赐。
选育出良种后,再进行推广,又是以五年、十年为单位去计算。
这是一场不知道是否能够达到彼岸的旅行,而且一路荆棘遍地,但所有出发的人,并没有任何的犹豫,哪怕现在无法完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终有一天,能够完成。
这就是对历史负责这种文化惯性的好处,一旦开始,将时间线拉长到百年、千年的长度,最终都会得到回应,这是独属于历史长河的浪漫,当年诸葛亮走了一生,都没有从成都走到长安,现在已经变成了通途。
对历史负责,就是大明高道德劣势的最根本来源。
“陛下,没人跟陛下说,足肥后一年亩产上千斤的奇闻?”朱载堉比较好奇的问道,按照大明官僚们的秉性,这种不切实际的鼓吹,早就应该开始了。
宋仁宗也曾亲事农桑,搞了两年也变成了面子工程,因为宦官/大臣们为了讨皇帝欢心,将结了两个麦穗的麦子都放到了一块地里,创造出了亩产千斤的神话故事,搞得宋仁宗只能远离田地了。
好好的事儿,在贱儒的操作下,就会变成一个个类似于‘皇帝的新衣’这样的笑话。
“王次辅不敢这么干,因为朕真的种地,大兴县县薄就打算报一个这样的祥瑞,奏疏刚入内阁,王次辅就从西山煤局冲到了大兴县衙,狠狠的教训了一顿这个县簿,拳脚相加,砰砰砰,哈哈哈。”朱翊钧叉着腰哈哈大笑起来了。
他想到了好玩的事儿,只有王崇古自己知道,张居正告诉他大兴县县簿报喜的时候,王崇古是什么样的心态。
这是报喜?这根本就是敲响了王崇古满门的丧钟!
以致于王崇古不顾年迈,也要物理上揍这个县簿一顿,才肯罢休,堂堂大明次辅,跑到县衙里暴揍了县簿一顿,也算是万历笑话里的一个小故事了。
这件事不好操作是因为皇帝是真不好糊弄,你说亩产千斤,陛下就敢让缇骑跑马圈地,以相同的条件再种一轮,要是达不到,那雷霆之怒,就不是人能够承受的了。
现在是封建帝制,欺君等同于把全家老小放到了赌桌。
“挺好,挺好。”朱载堉不停的念叨着,拨动着手中的地球仪,脸上都是欣慰的笑容。
朱载堉对这些欺上瞒下的招数,显然是深有体会,当年他爹的冤案,就是这种欺上瞒下导致的。
朱翊钧和朱载堉的相遇,都是各取所需,皇帝要朱载堉入京,只是为了表达亲亲之谊,毕竟十五年住在郑王府外草庐的朱载堉,是个非常合适的人选;而朱载堉只是为了那个精密的六分仪,搞历律的人,根本无法拒绝六分仪的诱惑。
十一年时间匆匆而过,朱载堉亲眼看着大明皇帝从一个小胖子,长大到现在如此壮硕,从孩子到现在膝下育有数个子女,陛下为了大明国朝付出了多少的心力,朱载堉全都看在了眼里。
十一年时间,一块石头都捂热了,陛下一口一个皇叔,叫了十一年了,朱载堉也曾担心自己这个出了五服的侄子,陛下的所有努力,只会换来更大的失望。
但现在还好,至少王崇古真的怕死,不敢欺君,也不让别人在农桑之事上欺君。
朱翊钧和朱载堉聊了很久农桑之事,尤其是关于如何增产的话题。
两分种、三分管、五分肥,这唯独不需要关注的就是三分管,大明的生产从来不缺少积极性,这是朱翊钧践履之实关注到的结果。
岗漠地上遍麦秧,就是大明百姓勤劳的真实写照。
在朝阳门上,总是有一个身影喜欢站在那里看,一看就是大半天的时间。
那是大明皇帝,朱翊钧没事就到朝阳门的五凤楼上观察人间百态。
他在朝阳门见到了整日里不避风雨也要努力奔波的人力车车夫,见到了纤绳勒入肩膀、身体倾斜到伸手就能够得着地面的纤夫,见到了扛着一百八十斤的粮袋子,往返于码头的装卸工;
而在西山煤局朱翊钧见到了连牙齿都是黑色的窑民、见到了手上全都是老茧的洗煤工,见到了身上有无数烫伤的炉前大师傅、小师傅,在毛呢厂见到了双手被染缸染到变色的染工。
苦吗?累吗?当然苦,当然累,但他们的生活,已经是无数农户们梦寐以求的生活了,因为四个字,旱涝保收,一场大雨、一场狂风、一场干旱,都会让农户颠沛流离。
一个个看起来有些瘦弱的身体,如同蕴含着无限的力量一样。
谁要是对皇帝说,百姓是刁民偷奸耍滑,好逸恶劳,如果说是个别现象,那必然存在,人都有惰性,如果要否认大明百姓整体的生产积极性,朱翊钧必然当面给他一巴掌,把他扔进窑井里好好干几个月的活儿。
亲自种地的大明皇帝,对百姓生产积极性,是有极为清楚的认知的。
朱翊钧只需要把育种、肥料、生产关系梳理清楚,大明百姓就会用辛勤的劳动,告诉大明皇帝,什么叫人力可胜天。
这一点朱翊钧从未怀疑。
朱载堉汇报了皇家格物院的各个大项目的进展,除了蒸汽轮机进展依旧为零之外,其他都比较顺利,尤其是蒸汽机,大明的往复式蒸汽机已经从十六匹马力的极限上升到了三十二匹马力,仍在试车的阶段,预计在万历十二年年末,实现年生产四千台的产能。
基本符合皇家格物院的步伐,一年到两年的时间,马力会翻一倍,产能也会翻一倍。
“这就是引雷塔吗?”朱翊钧走出了工坊,站在了两个高耸入云的引雷塔面前,避雷可以防止火灾,是有现实意义的,格物院也好奇雷电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所以在格物院树立了两根引雷塔。
两根引雷塔高三十三丈,由粗到细,直插云霄,用几根斜拉的钢索固定,周围设有石制围栏,围栏在醒目的地方,立着告示牌:禁止翻越,雷雨避让。
“陛下,其实正衙钟鼓楼最上面也有类似的引雷针。”朱载堉介绍着正衙钟鼓楼的引雷设计,正衙钟鼓楼是大明皇宫附近最高的建筑,正衙钟鼓楼将雷电吸引可以防火。
天雷是皇宫失火的第一个诱因,人为纵火是第二原因,毕竟明武宗都亲自把乾清宫给点了,住进了豹房。
精妙的设计,已经无用了,大明皇帝不住皇宫之后,皇宫变成了官署衙门一样的地方,若不是大臣们拦着,以陛下的性格,恐怕早就开始卖门票赚钱了。
“日后皇叔在民间的形象,会不会变成雷震子?”朱翊钧看着朱载堉乐呵呵的说道。
雷震子,掌握雷电的神,而此时朱载堉就在做这种事,试图去掌控雷电。
“或许吧。”朱载堉稍微设想了一下,就是自嘲的笑了笑,雷震子也挺好玩的,朱载堉还活着已经被人弄成了北极玄灵荡魔、南极赤炎广利、洪圣天尊,水火神之一的火神了。
朱载堉知道自己是水火神之一的时候,和现在一样的无奈,他从不信鬼神,皇家格物院院长的他,研究自然伟力的他,一生都在致力于去了解自然,去解释人们不了解的怪相,防止愚昧对人们的伤害,可成为水火神之一的火神,朱载堉最终还是捏着鼻子认了。
水火神其实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蒸汽机的神奇,水火碰撞到一起产生的伟力。
雷电,也在皇家格物院的研究范围之内。
朱翊钧心满意足的离开了皇家格物院,回到了通和宫,坐在龙池旁,翻动着手里的杂报。
“万阁老这个战斗力,是真的厉害啊。”朱翊钧看着杂报上的讨论兴趣盎然的对着冯保说道。
“那是,论骂人,鲜有人是现在万阁老的对手了。”冯保由衷的说道,修炼气人经的他,有的时候都要避其锋芒,冯保多少有点怀念当初的万士和,那时候万士和,真的好欺负。
现在,万阁老,不好惹。
万士和的战斗力实在是太强了,编纂《诸子百家汇编注释》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这些人在热切的讨论着万士和作为儒生成为进士,现在反而离经叛道,这是对儒学的背叛!
可是论吵架,这帮贱儒压根就吵不赢万士和,因为文人吵架的方式,多数都是引经据典,在这方面,贱儒们就输定了,他们读的书真的没有万士和多,以致于被万士和在杂报上,骂的抬不起头来。
本来以为能够舌战群儒的林辅成、李贽等人,已经很强了,但现在万士和只需要略微出手,就已经让贱儒们知道了什么叫做残忍。
无论怎么吵,诸子汇编这件事还是如火如荼的展开了,万士和在皇家理工学院之下,开了一个汇编馆,招揽四方共襄盛举,本来等着看万士和热闹的贱儒们,没有看到热闹,汇编馆报名的读书人络绎不绝,甚至都要考校才能进入。
这和贱儒们设想的完全不同!儒家成为显学都已经一千七百年了,在贱儒们看来,这汇编馆一个人也招不到才是正常。
结果是不仅有,而且很多,这里面尤其治法家巨著的法家弟子最多。
这和儒皮法骨有很大的关系,当万士和领了皇命,树了旗的那一刻,这帮人干脆把儒皮一脱,摊牌了,不装了,老子就是法家弟子!
诸子百家的著作,其实一直有人在读,否则这些著作早就应该失传了才对,比如祖冲之父子写的《缀术》就因为没人看懂,所以失传了,后来在抄家王锡爵的时候,在书海里,找到了孤本。
诸子百家很多经典,在儒家为显学的时候,只能披着一层儒家的皮,去解释而已。
“啧啧,原来大明也有不少人和先生一样,骨子里都是个法家弟子,但是世势不容,只能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儒学士。”朱翊钧看着汇编馆的消息。
张居正确实该死,他干的那些事儿,确实不是儒学士该干的。
诸子汇编的进展一切顺利,万历维新的滚滚大势,不是贱儒们叫唤两声,就可以阻拦的。
以前是贱儒在出招,朱翊钧只能疲于应对,现在轮到朱翊钧出招了,这些盘大根深的贱儒们,毫无招架之力。
“陛下,王次辅送来了奏疏,请陛下明日前往皇家格物院颁今岁的技术进步奖,然后前往西山煤局,发今年的开工银。”冯保将一本奏疏放在了陛下面前。
技术进步奖和开工银,是陛下年后必然会参加的两个典礼,这一次是在皇家格物院进行颁奖,开工银也核算清楚明白,每个窑民能领到近11银的分红。
开工银,大明向下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章完)
大明皇家格物院的核心理念是行之者一,信实而已,而立身之本是郭守敬郭神仙的‘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进行实际的、长期的观测和绘测为实践主题去修订历法,最终由对历法的研究,拓展到对万物无穷之理的研究。
自从大明从郭守敬的旧案里翻出了关于纬度的讨论,也就是天北极出地角度的观测之后,一个长久的困惑,一直困扰着大明朝的五经博士们,这些五经博士里除了朱载堉、邢云路、焦竑、张嗣文、黄子复、李开芳之外,还有王泮、王多栉、赵可怀、王佐、吴中明、郭子章、冯应京等等五经博士。
这个问题就是明明是同一纬度,大明的绥远、辽东地方,就会更加寒冷,冬日里的风雪会更大,无霜期更短,结霜日来的更早,这让五经博士们极为困惑。
最开始的时候,五经博士们认为是位于漠北上空的冷空气团、和海洋中广泛存在的暖流共同作用下导致的结果。
“在长崎,是可以种椰子树的,但是在相同纬度的南京、松江府等地,椰子树决计无法种植。”朱载堉极为感慨的说道:“只有漠北冷气和大洋暖流,这两种原因,还不足以完美的解释,倭国比辽东更暖和的原因。”
“对水的加热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巨大水体。”
“陛下以为,地球的热量来源是什么?”
“太阳啊,日出开始升温,日落开始降温,很显然,大明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太阳。”朱翊钧立刻说道。
“大臣们没有丝毫的恭顺之心,就不能把国事完全处置好,让陛下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格物之道上吗!”朱载堉听完由衷的说道,怒骂了群臣不给力,让陛下把精力浪费在了国事之上,没有更多的精力参与到对人类认知边界探索这件事上。
对认知边界,无穷之理的探索,是一個互相印证、循环渐进的方式,而不是囊锥露颖的方式,在认知边界上破开一个大洞,一路向前,而是这里突破一点,那里突破一点,然后不断的将认知边界扩大。
而对于陛下这种什么都懂一点的人才,格物院是极为渴望的。
“那不是怠政了吗?”朱翊钧笑着说道:“皇叔继续说。”
朱载堉拨动着手中略微有些倾斜的地球仪,由衷的说道:“我们之前说到了比热,水为1的话,那泥土的比热是0.2,也就是说水能够容纳和释放的热量是泥土的五倍。”
“而倭国拥有巨大的水体,广阔的沧溟宗太平洋,这就造成了倭国现在更加温暖的现实,水体在炎热的时候,蒸发吸收更多的热量,在寒冷的时候,释放更多的热量,整体温差会更小。”
“再加上洋流之下,来自赤道的暖流不断流过,就更加让倭国的气候变得温暖了。”
“所以,没有巨大水体的辽东、绥远更冷,而有巨大水体的倭国更加暖和。”
朱翊钧思索了片刻说道:“汤婆子?”
汤婆子,大明的热水袋,不过多数都是铜锡制作,自唐时就已经普遍存在了,放到被窝里可以取暖,朱载堉讲的其实不复杂,就是倭国拥有一个因为洋流存在,不断加热的巨大汤婆子太平洋,所以,倭国更加暖和。
朱载堉被狠狠的噎了下,思索了下说道:“陛下圣明啊!”
陛下的比喻通俗易懂,他就是这个意思,只不过是用更加明确的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去解释这个问题。
巨大水体的存在,就是保证气候不会剧烈波动的必要生存条件,如果地球没有这么多的水体,而都是土地,地球白天和夜晚的温差波动会增加五倍,这是何等恐怖的场景,皇家格物院根本不敢去设想。
“我们发现,水厚德载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找到比水比热容更高的物质了。”朱载堉感慨万千的说道。
水在物理意义上的厚德载物。
比热容可以解释很多的问题,比如格物院改良了温度计,选择了使用水银,而不是之前的酒精,比如煤的热量计算,都是以一个标准单位的水进行衡量,对于煤质量的好坏,又有了新的定义。
这也是度数旁通的一部分,万历维新的生产,在度数旁通的影响下,已经有了精密度量的概念,万事万物都进行了数学上的定义,这样变得更加规范了起来。
“草原在永乐年间起开始变冷,从当初还有开平卫,和鞑靼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百七十年里,归化城附近的无霜期,从平均102天缩短到了现在平均只有81天左右的时间,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模样,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是百草枯黄、冰天雪地的景象。”朱载堉面色凝重的说道:“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巨大的考验。”
“来自天运的考验。”
“81天的无霜期啊,这生产时间真的太短了,游牧的方式,人根本没办法在这段时间,创造出足够满足一年所需的生活所必须的物质来。”
天运,是大明对于气候变化的一个总体称呼,这是自皇家格物院建立以来,一直在进行的一个课题,而朱载堉所言的天运的考验,就是后世常说的小冰川时代。
身处于这个时代的人们,在皇家格物院成立并且开始研究之前,对气候变迁造成的影响,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清晰的认知。
而现在,皇家格物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详细的研究,表明了气候对大明的考验在加剧。
大明小冰川士气,全球平均气温低了2°,这看起来不多,但其实因为地球是个水球的缘故,小冰川时代对于沿海地区的影响并不是特别的剧烈,但是对于绥远、辽东、陕西等地而言,就是天灾,寒冬末日一样的天灾。
“因为水的厚德载物,越是远离巨大水体,温度的变化就会越大,伴随着降温,就是土地荒漠化的加剧。”朱载堉开始讲解其中的逻辑。
其实很简单。
降温意味着东南暖湿的信风时间变短,这就导致了降水量急速降低,伴随着无霜期的时间必然变短,水草变得不再丰茂、生产生活的成本加剧,为了生存不得不养更多的牛羊来帮助迁徙,漫长的百草枯黄时间和剧烈的大风带走了土壤,让土地荒漠,生产生活成本进一步的加剧。
小冰川时代,让本不富裕的草原,雪上加霜。
“所以,开海是唯一能够抗住天运考验的办法。”朱载堉颇为振奋的说道:“其实在我们研究了水的比热容,得到大明的气温在一百七十年的时间不断下降,而且还会继续下降的时候,所有的五经博士,就只有一种绝望的情绪。”
“但是很快,我们就查阅万历元年至万历十一年开海至今,粮食过市舶司都饷馆的数据,让我们振奋的是,开海粮食的入关,能够抵挡住天运考验下造成的粮食减产!”
朱翊钧摇头说道:“皇叔,有没有考虑到人口增加的因素呢?”
“嗯?!”朱载堉面色一变,他愣了许久许久,才摇头说道:“没有,这…”
朱翊钧是极为擅长泼冷水的,当头给朱载堉的唯开海论泼了一头冷水,让朱载堉冷静了下来。
按照人口三十年翻一倍的大概模型,万历三十二年,最晚到万历四十年的时候,大明的人口将会增加到2.4亿左右,但是恶劣的气候,并没有结束的征兆,人口的增加、天气变得更加恶劣,这似乎成了一个无解的、令人绝望的困局。
“所以,皇家格物院任重而道远。”朱翊钧倒是极为乐观的说道:“生命自然会找到出路,这是《天演论》里极为重要的一个成果,作为朝廷,如果不想被百姓所抛弃,就得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大秦帝国在统一了六国之后,依旧不给老秦人向下分配利益,最终导致了老秦人抛弃了大秦朝,选择了拥抱刘邦,老秦人在刘邦的带领下,又打了一遍天下。
这就是基本逻辑,无法满足百姓的需求,大明朝廷就会被抛弃,作为皇帝,朱翊钧的第一责任就是维持国朝的持续存在,结果再坏,也不过是歪脖树下一根绳罢了。
朱翊钧对此早就做好了准备。
“水肥的结果不及预期。”朱载堉又奏闻了一个让人悲伤的消息,就是水肥的出现,的确起到了增产作用,但也是数量级的增加,并非指数级的增加。
人口数增长是指数级的膨胀,粮食的增产,仍然只是数量级,对于粮食安全的焦虑,没有随着水肥的出现而彻底解决。
因为新的问题出现了:伏倒。
万历十一年一共三十万亩田的水肥实验田,这些试验田,分别做了堆肥、贫肥、半肥、足肥和丰肥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结果就是在水利灌溉几乎没有区别的情况下,水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那么的厉害。
半肥的情况下,也就和堆肥差不了太多,足肥的产量还不如半肥和丰肥。
足肥的结果就是麦秧过高、过大,反而不结穗,半人高、甚至一人高的麦苗,麦穗小而瘪,并且因为长得太高,风一吹遍地都是伏倒,这可把负责这些田亩的农户给急坏了,足肥的麦苗比人还高,着实是预料之外的问题。
而宝岐司的农学博士,也是焦头烂额,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半肥和堆肥产量相当,足肥的结果是麦苗长的实在是太高了,秆又细又高,麦子又瘪又小、快到收获季节时大面积的伏倒,这些‘怪麦’,让农学博士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足肥之下,非但没有增产,反而减产了,收成只有半肥的五分之一。
至于丰肥,结果就是烧苗,麦苗压根就没有机会长大。
作为一个农夫,朱翊钧太清楚这种感觉了,辛苦奔波,到了收获的时候,却是这个结果,任何一个农夫都会痛心不已。
而宝岐司给出的办法,仍然是足肥种植,而且是大面积足肥的试验田里,去寻找在足肥的情况下,依旧矮小的单株进行培育移植,再经过各种育种的手段,培育出在足肥状态下仍然能够长得矮、麦穗饱满而且产量高的种子来。
育种试验一次,就要一年,只有多年种植和孜孜不倦的培育,最终才有可能得到想要的答案,当然也有可能,忙忙碌碌数年期望皆成空。
朱翊钧为了帮扶宝岐司,甚至下诏在世界各地寻找矮小小麦,帮助宝岐司选育良种,只要验证之后,每一种矮小麦种,都会得到五千银的赏赐。
选育出良种后,再进行推广,又是以五年、十年为单位去计算。
这是一场不知道是否能够达到彼岸的旅行,而且一路荆棘遍地,但所有出发的人,并没有任何的犹豫,哪怕现在无法完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终有一天,能够完成。
这就是对历史负责这种文化惯性的好处,一旦开始,将时间线拉长到百年、千年的长度,最终都会得到回应,这是独属于历史长河的浪漫,当年诸葛亮走了一生,都没有从成都走到长安,现在已经变成了通途。
对历史负责,就是大明高道德劣势的最根本来源。
“陛下,没人跟陛下说,足肥后一年亩产上千斤的奇闻?”朱载堉比较好奇的问道,按照大明官僚们的秉性,这种不切实际的鼓吹,早就应该开始了。
宋仁宗也曾亲事农桑,搞了两年也变成了面子工程,因为宦官/大臣们为了讨皇帝欢心,将结了两个麦穗的麦子都放到了一块地里,创造出了亩产千斤的神话故事,搞得宋仁宗只能远离田地了。
好好的事儿,在贱儒的操作下,就会变成一个个类似于‘皇帝的新衣’这样的笑话。
“王次辅不敢这么干,因为朕真的种地,大兴县县薄就打算报一个这样的祥瑞,奏疏刚入内阁,王次辅就从西山煤局冲到了大兴县衙,狠狠的教训了一顿这个县簿,拳脚相加,砰砰砰,哈哈哈。”朱翊钧叉着腰哈哈大笑起来了。
他想到了好玩的事儿,只有王崇古自己知道,张居正告诉他大兴县县簿报喜的时候,王崇古是什么样的心态。
这是报喜?这根本就是敲响了王崇古满门的丧钟!
以致于王崇古不顾年迈,也要物理上揍这个县簿一顿,才肯罢休,堂堂大明次辅,跑到县衙里暴揍了县簿一顿,也算是万历笑话里的一个小故事了。
这件事不好操作是因为皇帝是真不好糊弄,你说亩产千斤,陛下就敢让缇骑跑马圈地,以相同的条件再种一轮,要是达不到,那雷霆之怒,就不是人能够承受的了。
现在是封建帝制,欺君等同于把全家老小放到了赌桌。
“挺好,挺好。”朱载堉不停的念叨着,拨动着手中的地球仪,脸上都是欣慰的笑容。
朱载堉对这些欺上瞒下的招数,显然是深有体会,当年他爹的冤案,就是这种欺上瞒下导致的。
朱翊钧和朱载堉的相遇,都是各取所需,皇帝要朱载堉入京,只是为了表达亲亲之谊,毕竟十五年住在郑王府外草庐的朱载堉,是个非常合适的人选;而朱载堉只是为了那个精密的六分仪,搞历律的人,根本无法拒绝六分仪的诱惑。
十一年时间匆匆而过,朱载堉亲眼看着大明皇帝从一个小胖子,长大到现在如此壮硕,从孩子到现在膝下育有数个子女,陛下为了大明国朝付出了多少的心力,朱载堉全都看在了眼里。
十一年时间,一块石头都捂热了,陛下一口一个皇叔,叫了十一年了,朱载堉也曾担心自己这个出了五服的侄子,陛下的所有努力,只会换来更大的失望。
但现在还好,至少王崇古真的怕死,不敢欺君,也不让别人在农桑之事上欺君。
朱翊钧和朱载堉聊了很久农桑之事,尤其是关于如何增产的话题。
两分种、三分管、五分肥,这唯独不需要关注的就是三分管,大明的生产从来不缺少积极性,这是朱翊钧践履之实关注到的结果。
岗漠地上遍麦秧,就是大明百姓勤劳的真实写照。
在朝阳门上,总是有一个身影喜欢站在那里看,一看就是大半天的时间。
那是大明皇帝,朱翊钧没事就到朝阳门的五凤楼上观察人间百态。
他在朝阳门见到了整日里不避风雨也要努力奔波的人力车车夫,见到了纤绳勒入肩膀、身体倾斜到伸手就能够得着地面的纤夫,见到了扛着一百八十斤的粮袋子,往返于码头的装卸工;
而在西山煤局朱翊钧见到了连牙齿都是黑色的窑民、见到了手上全都是老茧的洗煤工,见到了身上有无数烫伤的炉前大师傅、小师傅,在毛呢厂见到了双手被染缸染到变色的染工。
苦吗?累吗?当然苦,当然累,但他们的生活,已经是无数农户们梦寐以求的生活了,因为四个字,旱涝保收,一场大雨、一场狂风、一场干旱,都会让农户颠沛流离。
一个个看起来有些瘦弱的身体,如同蕴含着无限的力量一样。
谁要是对皇帝说,百姓是刁民偷奸耍滑,好逸恶劳,如果说是个别现象,那必然存在,人都有惰性,如果要否认大明百姓整体的生产积极性,朱翊钧必然当面给他一巴掌,把他扔进窑井里好好干几个月的活儿。
亲自种地的大明皇帝,对百姓生产积极性,是有极为清楚的认知的。
朱翊钧只需要把育种、肥料、生产关系梳理清楚,大明百姓就会用辛勤的劳动,告诉大明皇帝,什么叫人力可胜天。
这一点朱翊钧从未怀疑。
朱载堉汇报了皇家格物院的各个大项目的进展,除了蒸汽轮机进展依旧为零之外,其他都比较顺利,尤其是蒸汽机,大明的往复式蒸汽机已经从十六匹马力的极限上升到了三十二匹马力,仍在试车的阶段,预计在万历十二年年末,实现年生产四千台的产能。
基本符合皇家格物院的步伐,一年到两年的时间,马力会翻一倍,产能也会翻一倍。
“这就是引雷塔吗?”朱翊钧走出了工坊,站在了两个高耸入云的引雷塔面前,避雷可以防止火灾,是有现实意义的,格物院也好奇雷电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所以在格物院树立了两根引雷塔。
两根引雷塔高三十三丈,由粗到细,直插云霄,用几根斜拉的钢索固定,周围设有石制围栏,围栏在醒目的地方,立着告示牌:禁止翻越,雷雨避让。
“陛下,其实正衙钟鼓楼最上面也有类似的引雷针。”朱载堉介绍着正衙钟鼓楼的引雷设计,正衙钟鼓楼是大明皇宫附近最高的建筑,正衙钟鼓楼将雷电吸引可以防火。
天雷是皇宫失火的第一个诱因,人为纵火是第二原因,毕竟明武宗都亲自把乾清宫给点了,住进了豹房。
精妙的设计,已经无用了,大明皇帝不住皇宫之后,皇宫变成了官署衙门一样的地方,若不是大臣们拦着,以陛下的性格,恐怕早就开始卖门票赚钱了。
“日后皇叔在民间的形象,会不会变成雷震子?”朱翊钧看着朱载堉乐呵呵的说道。
雷震子,掌握雷电的神,而此时朱载堉就在做这种事,试图去掌控雷电。
“或许吧。”朱载堉稍微设想了一下,就是自嘲的笑了笑,雷震子也挺好玩的,朱载堉还活着已经被人弄成了北极玄灵荡魔、南极赤炎广利、洪圣天尊,水火神之一的火神了。
朱载堉知道自己是水火神之一的时候,和现在一样的无奈,他从不信鬼神,皇家格物院院长的他,研究自然伟力的他,一生都在致力于去了解自然,去解释人们不了解的怪相,防止愚昧对人们的伤害,可成为水火神之一的火神,朱载堉最终还是捏着鼻子认了。
水火神其实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蒸汽机的神奇,水火碰撞到一起产生的伟力。
雷电,也在皇家格物院的研究范围之内。
朱翊钧心满意足的离开了皇家格物院,回到了通和宫,坐在龙池旁,翻动着手里的杂报。
“万阁老这个战斗力,是真的厉害啊。”朱翊钧看着杂报上的讨论兴趣盎然的对着冯保说道。
“那是,论骂人,鲜有人是现在万阁老的对手了。”冯保由衷的说道,修炼气人经的他,有的时候都要避其锋芒,冯保多少有点怀念当初的万士和,那时候万士和,真的好欺负。
现在,万阁老,不好惹。
万士和的战斗力实在是太强了,编纂《诸子百家汇编注释》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这些人在热切的讨论着万士和作为儒生成为进士,现在反而离经叛道,这是对儒学的背叛!
可是论吵架,这帮贱儒压根就吵不赢万士和,因为文人吵架的方式,多数都是引经据典,在这方面,贱儒们就输定了,他们读的书真的没有万士和多,以致于被万士和在杂报上,骂的抬不起头来。
本来以为能够舌战群儒的林辅成、李贽等人,已经很强了,但现在万士和只需要略微出手,就已经让贱儒们知道了什么叫做残忍。
无论怎么吵,诸子汇编这件事还是如火如荼的展开了,万士和在皇家理工学院之下,开了一个汇编馆,招揽四方共襄盛举,本来等着看万士和热闹的贱儒们,没有看到热闹,汇编馆报名的读书人络绎不绝,甚至都要考校才能进入。
这和贱儒们设想的完全不同!儒家成为显学都已经一千七百年了,在贱儒们看来,这汇编馆一个人也招不到才是正常。
结果是不仅有,而且很多,这里面尤其治法家巨著的法家弟子最多。
这和儒皮法骨有很大的关系,当万士和领了皇命,树了旗的那一刻,这帮人干脆把儒皮一脱,摊牌了,不装了,老子就是法家弟子!
诸子百家的著作,其实一直有人在读,否则这些著作早就应该失传了才对,比如祖冲之父子写的《缀术》就因为没人看懂,所以失传了,后来在抄家王锡爵的时候,在书海里,找到了孤本。
诸子百家很多经典,在儒家为显学的时候,只能披着一层儒家的皮,去解释而已。
“啧啧,原来大明也有不少人和先生一样,骨子里都是个法家弟子,但是世势不容,只能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儒学士。”朱翊钧看着汇编馆的消息。
张居正确实该死,他干的那些事儿,确实不是儒学士该干的。
诸子汇编的进展一切顺利,万历维新的滚滚大势,不是贱儒们叫唤两声,就可以阻拦的。
以前是贱儒在出招,朱翊钧只能疲于应对,现在轮到朱翊钧出招了,这些盘大根深的贱儒们,毫无招架之力。
“陛下,王次辅送来了奏疏,请陛下明日前往皇家格物院颁今岁的技术进步奖,然后前往西山煤局,发今年的开工银。”冯保将一本奏疏放在了陛下面前。
技术进步奖和开工银,是陛下年后必然会参加的两个典礼,这一次是在皇家格物院进行颁奖,开工银也核算清楚明白,每个窑民能领到近11银的分红。
开工银,大明向下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