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令的制定都和这个集体没有丝毫的关系,那朝廷是站在什么立场来对他们征税呢?这才是真正的自由。”李贽完整表述了自己的观点,他对自由的理解。
尼德兰地区的独立斗争,就是无代表、不纳税,就是没有利益代言人,不参与政令制定,我尼德兰地区为何要给你西班牙地区交税呢?沉重的税赋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尼德兰人上到贵族下到奴隶,都只能下海当海盗为生,极尽所能的压迫来到了无处不在的反抗。
最终形成了尼德兰地区的独立,北同盟南联盟共同组建议会,共议国是。
朱翊钧好奇李贽是不是从泰西尼德兰人斗争中吸取了经验,但仔细想想,大约不是,因为在这块上,中原的造反经验,也是极其丰富的。
李贽的观点,其实更进一步就是:权力只会对权力的来源,比如大明官僚的完全对上负责制度,就是如此,大明官员的权力完全来自于皇帝的任命,李开芳的弟弟李开藻就是因为鼓噪邀名,被皇帝划去了进士录上的名字。
台下的名儒们、过来看热闹的儒学士们已经有点麻了,刚才就不该回来,就该直接离开的!
看看这个李贽说的这些话!太大逆不道了!
“即便是那些喊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士大夫们,他们口中的民,他们对民的定义,不是当牛做马的穷民苦力,而是乡贤缙绅及以上,虽然穷民苦力才是多数。”
这都是蓄势。
全天下的朝官得罪王崇古,很有可能会上《清流名儒风流韵事》的,唯独王崇古被张居正欺负了,只能嘴硬一句,不跟你一般计较。
收回成命,对于一个皇帝而言,比杀了他还难受。
“可不能胡说!”李贽直接就急了,他立刻说道:“我可没有指斥乘舆的想法,你找死别带上大家啊!”
朱翊钧立刻开口说道:“那么民选的标准呢?”
李贽沉默了下来,说不过根本说不过。
朱翊钧有的时候也知道自己的一些政令不太合适,宁愿它成为沉睡条款,也不愿意收回成命,比如他曾经下旨土地荒废纳入考成,一旦荒废四分之一,那就是下下评,但最终实践的结果就是,不合适,或者说时机不对,这个条款陷入了沉睡之中,不在考成的范围之内。
“好了,今天就谈到这里了,咱先回了,你们继续吧。”
对付狂夫朱翊钧经验丰富,比他厉害就行了,当然现在朱载堉在格物一道一骑绝尘,朱翊钧也只能仰望那座高山了。
“不知。”李贽也是老老实实的回答道,他连有这件事都不知道,更遑论原因了。
不蓄势当然也能当皇帝,比如隆庆皇帝就直接神隐,自己躲在宫里逍遥快活去了,但隆庆皇帝能够逍遥快活,是因为高拱、张居正等人,都是当年裕王府的人。
朱翊钧这十多年来,跟朝臣们口诛笔伐,来来往往的辩论了那么多的问题,其思辨能力,连张居正都要说一句:陛下,看看帝鉴图说,就是转移话题。
刚才编排皇帝谜面的时候,怎么没见你怕呢?!
刚才那副桀骜不驯的样子呢?恢复一下!
王谦都要乐死了,他太了解陛下了,陛下最擅长的就是这一招以彼之道还之彼身,用你的话狠狠的回敬你,让你见识一下什么叫做回旋镖。
你李贽也知道怕啊!
李贽提出了一个绝对自由下的理想国,但这个理想国的观点,刚刚被抛出来,其地基就被同为自由派的林辅成的观点,给驳倒了。
李开芳犹豫了很久很久,最后还是在黄昏时分,毅然决然的迈出了那一步,整个皇宫都洋溢着兴奋的鼓声,这么多年了,缇骑们打廷杖的手艺都生疏了!
“好,我们再抛开这个问题不谈。”朱翊钧又退了一步,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继续讨论下去,他选择放过了李贽,李贽都认输了,真的没必要。
“那么朝堂之上,有哪些集体没有代表呢?江陵公的阶级论将人划分为了穷民苦力、乡贤缙绅、势要豪右、官选官、世袭官等等阶级,那么是哪个阶级集体失声,无法表达自己的诉求,无法影响朝廷的决策呢?”朱翊钧从包厢里走了出来,站在凭栏处,大声的问道。
朱翊钧接着说道:“为什么说李开芳是个傻子呢?也就是皇帝爱惜人才,懒得跟他计较,他开了伏阙这个头儿,这么久了,一个朝官都不敢去伏阙,就是知道皇帝会杀人,谁去谁死。”
从洪武十年起,太子朱标开始视事,就是所有的事儿他都可以发表意见,但整个洪武朝,朱标都没有发过一份太子令,洪武十五年起到洪武三十年,朝中大小事都是朱元璋一个人在管,直到龙驭上宾。
所以,朱元璋收回成命,是真的觉得这样做不行。
朱翊钧发出了第三问,如何遴选辅官?
“民选!”李贽大声的说道,他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官选官对应的是什么?是民选官!
李贽觉得自己就够狂了,他觉得自己提出这个观点,一定能把京师这帮贱儒们给吓得说不出话来,事实上也是如此,那些个贱儒已经在座位上汗流浃背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已经很大胆了,结果有人比他还要大胆!
李贽以为自己的对手是王谦,信心十足的上台来,结果处处被黄公子压在了下风。
朱翊钧并没有继续为难,他看着李贽满脸通红,满头大汗也知道,这些具体的问题,李贽真的没想过,所以才如此的手足无措。
“你是想说春夏秋冬四辅官吗?”朱翊钧稍微思考了下,询问李贽的具体意思。
李贽已经满头大汗了,他就是来聚谈,为了打响自己的名声,结果可倒好,这真的是踢到了铁板之上,他现在已经有点像念经的和尚,只能念经了。
“这个,这个,唉,确实是。”李贽沉默了,他觉得自己该回泉州,而不是入京。
李贽这完全是撞枪口上了,他本意是借着太白楼的聚谈,和两位京师的大公子们搭上关系,并且抛出自己让人害怕的观点,一举成名,而后慢慢去完善自己的理论,但是这刚刚出山,就碰到了高手中的高高手。
王崇古到现在对张居正就是耗子见了猫,能躲就躲,因为陛下不拉偏架,他王崇古也斗不过。
李贽重重的叹了口气说道:“穷民苦力。”
不收回成命,就是一种我虽然错了,但朕是皇帝,朕就没有错,全是臣子们不够忠君体国,不收回成命,就是一种朕现在做不到,但以后朕能做到的时候,一定会去做,都记在小本本上。
朱翊钧这才总结性的说道:“现在朝堂上分为了两派,一派主张更多的货币,一派主张更多的货物,这两派的主张不是泾渭分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多的是一种倾向,但是这两派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普遍受惠。”
因为根基站不住脚。
这是一个需要值得探讨的问题。
“所以穷民苦力,不该纳税。”朱翊钧十分确信的说道:“李贽啊,你想过没有,如果穷民苦力不该纳税的话,咱大明是不是人人都是穷民苦力了?咱记得,林大师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说过张冠李戴,不同意恩科里以出身来眷录进士。”
起于庶民的四季辅官,就是在中书省革罢之后,朱元璋的尝试,这些庶民出身的辅官完全没有达到朱元璋的预期,在设立一年十个月后,朱元璋只能自食其言,革罢了四季辅官。
“这也是当年太祖高皇帝无法解决的问题啊,本来太祖高皇帝指望着他们能为老百姓们说几句话,结果发现他们,慢慢的就变成了士大夫的样子,和那些士大夫们说话一模一样。”朱翊钧看着李贽无奈的说道。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朱元璋是一个不肯轻易低头的人,但最后他还是取消了四辅官,选择了一力肩抗。
没想过就是没想过,被人驳斥了,提出了质疑,去思考去完善就是。
“耗子给猫系铃铛,能系的上?”
“斗不过吗?有陛下的支持也不行吗?”李贽眉头紧蹙的说道,他本来主张绝对自由,但现在居然要求助于威权头子也就是皇帝,来行使皇权主持正义。
“还有这等事儿?!”李贽大感惊讶,他根本就不知道原来大明朝早在国初,洪武年间就已经进行了制度探索,而且失败了。
李贽沉默了很久才说道:“既然辅官来自于庶民,自然要接受庶民的监督和废黜,如此一来,如此一来,人生而自由,不再枷锁之中!”
而李贽用更具体的事,来进行表述,大家的道路是一致的。
他陷入了和之前儒学士一样的窘境之中,不了解所以无法聚谈。
“谁把这些魔君放出去的?朝廷。”
理越辩越明。
那朱翊钧这个被磨坊的驴称赞的勤勉君王,面对朱元璋的时候,也是相形见绌。
李贽和耿定向的弟弟耿定理是好友,耿定向不喜欢李贽的张狂和他的主张,而耿定理强留李贽在府上久住,耿定理病逝之后,李贽到了麻城定居,后来听说京师聚谈之风,就不远千里上京来了,结果还不如不来,被一个年轻人逼问到这种地步。
李贽清楚的意识到了,自己遇到了对手,这個黄公子绝对不是传闻中的那么酒囊饭袋,酒囊饭袋看问题不会如此的鞭辟入里,直接抓到了问题的核心和本质。
朱翊钧询问着李贽这个完全自由之下的民选,他选出来的人,和科举取士选出来的朝堂明公,又有什么区别呢?不还是肉食者本身或者是狗腿子吗?
“李贽啊,咱给你讲个李开藻和李开芳的故事吧,因为李家大宗有恩李开芳,从小到大,李开芳本人所有的成就,都被李开藻给篡夺了,李开芳就像是个傻子一样,跑到午门去伏阙,去挑战至高无上的皇权,去挑衅那个暴戾血腥的皇帝!”
张居正是有了皇帝支持才斗赢了高拱、杨博、王崇古、葛守礼、张四维这帮晋党的吗?张居正是决战大获全胜,才获得了皇帝的鼎力支持。
朱翊钧看着李贽问道:“你知道为什么要革罢吗?”
朱翊钧这是经验之谈,当初他躲在李太后、冯保、张居正这个铁三角之下,小心翼翼的试探,一点点的斗争,权力一点点稳固,那都是刀刀见血,四大案哪一次不是血雨腥风?朱翊钧连大婚头一天,都得去观刑。
“科举进士出身的文官,是科举考出来的,县试考中了秀才,乡试考中了举人,长途跋涉入了京,考中了进士,在官场沉沉浮浮爬到了高位,这是现在的官选官制,你说的辅官代表该怎么遴选呢?”
他还在想讨论可行性,这位黄公子已经去思考实践了!
显然李贽只能硬着头皮吃下这一记回旋镖了。
“身份嘛,是可以变的。”
“额…”李贽愣了愣说道:“黄公子,敢请问,这个春夏秋冬四辅官,是什么?”
“官场可是个最大的名利场,这里每一分权力都是刀刀见血斗出来的。”
“普遍受惠这个当然是好!陛下英明,所以朝堂才会如此清朗!”李贽选择歌功颂德,他的主张还是一根嫩苗,和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的科举官选,此时,还不能相提并论的。
搞身份政治,而不是以生产资料去划分,就会出现这个问题,身份是可以变的,你说你是电视机,我还是武装直升机呢。
“没事,又没当着皇帝的面说,皇帝日理万机,哪有空理咱们这点闲言碎语。”朱翊钧笑着说道。
“实话说,我的想法还停留在一个…一个假想的范畴之内,并没有想过实践的问题。”李贽终于承认了,承认自己想的少了,李开芳伏阙的事,闹的沸沸扬扬,天下皆知,其中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
朱翊钧对李贽的想法是十分认同的,其实大明现在倡导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和李贽的想法殊途同归,都是权力要对权力来源进行解释,民为邦本,就是说大明权力的根本是民,这个民的定义,在万历初年就已经讨论过了,是大明所有人,而不是贱儒们定性的乡贤缙绅及以上。
“我…黄公子说得对。”李贽头疼无比,这个黄公子有点过于难缠了,就黄公子提到的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是李贽能够回答的问题,因为李贽还没想过实践,他就是提出了这么一个主张。
很多人都说相比较李开藻的不仁不义、不孝不悌、不信不实,李开芳仁义孝悌信实就更加难能可贵了,但黄公子说他傻。
朱翊钧有的时候实在是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时,都会用读书人来形容,比如林辅成搞得那个三座大山,大明不合适,但林辅成搞出来就是要兜售给泰西的…实在是不知道怎么骂合适,就说对方是读书人。
“李家大宗真的有恩于李开芳,但是恩情还没大到李开芳要用命去还的地步,李开藻的成就都是来自李开芳,但声名在外的是李开藻,那李开藻到底是他本人,还是李开芳呢?”
“洪武十五年七月,取消了四辅官,至此太祖高皇帝一元专政,至天崩方休。”朱翊钧颇为感慨的说道。
“我们讨论下一个问题。”朱翊钧笑着说道:“咱知道,在民间,朝廷啊,就是最大的恶,比如,咱看过一本叫《水浒传》的书,这第一话就是: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说是洪太尉放走了这三十六天罡、契七十二地煞,一百单八个魔君,也就是后来的梁山一百单八位好汉。”
朱翊钧还真的把万士和注解的内容都看完了,所以和人坐而论道的时候,朱翊钧背后有整个礼部作为弹药库,弹药极为的充足。
“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了,我们如何保证这个民选官我们百姓要选的人,表里如一,他的所有的成就都是他本人的,他的名望、他的善举、他的种种行为,不是一场从小就开始精心设计过的表演呢?”
“那四季辅官,王本、杜佑、龚敩等人,还有太祖高皇帝支持呢,不还是大败亏输?”朱翊钧两手一摊,看着李贽无奈的说道。
对付狂夫朱翊钧很有经验,谁还不是个狂夫啊?当年皇叔朱载堉可比李贽狂多了,扯道爷大嘴巴子扯了十五年,郑王世子在王府外草庐住着,到底扯谁的嘴巴子不言而喻。
“那么回到伱的观点本身。”朱翊钧看着李贽,有些不解的问道:“我觉得你说的有道理,穷民苦力不参与到了国朝政令的制定,手里攥着权力的人,不需要对穷民苦力解释,那么问题来了,你所说的代表,代表穷民苦力在朝中争斗的人,应该如何保证他们不会背叛穷民苦力呢?”
这么多年,这么多事,朱翊钧从自己的脑海里稍微检索了下,就找到了案例,李开藻真的是李开藻吗?李开藻在外的名声,都是用李开芳的成就打造出来的。
“只有穷民苦力没有任何人代表他们的利益,在朝堂上撕扯,这也是整个兼并,生产资料集中的根本原因,没人在乎他们的死活,所以他们就成了代价本身。”
“我们从阶级论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从庶民提拔为了四辅官后,他们就已经实现了阶级的跃迁,从都穷民苦力跃迁到了官选官的阶级,这个时候,他们的阶级变了,自然立场也会改变。”
读书人那个弯弯肠子,这些个庶民出身的辅官,实在是无力招架。
“咱听大将军说,从来没什么两难自解,万物万事都是抉择之间,那些看起来最完美的政令,反而是最危险的,比有魄力的政令,还要危险。”
黄公子收起了手中的折扇,继续问道:“李贽啊,还是这个耗子给猫系铃铛的问题,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没有利益代表则不纳税这个事上,你这个代表是穷民苦力吗?”
“所以,穷民苦力应该参与到朝廷的政令制定过程中,应该问问他们的意见!”李贽的思路是非常活跃的,他立刻换了个方向,朝中应该有穷民苦力的代表,穷民苦力是很好分辨的,劳动会在身体上留下痕迹。
“好,我们现在抛开事实不谈。”朱翊钧终于拿出了贱儒的不二法门,抛开事实不谈,如果谈事实的话,这个话题就谈不下去了。
“这,黄公子所言的问题,的确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还没想到。”李贽十分明确的承认了自己的不足,没想到就是没想到,跟贱儒一样嘴硬,实在是没必要。
“让更多的人的读书,通过科举走进仕途,在考成法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下,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逐渐走到决策层,这当然不是最完美的解法,但也算是实践之中算是比较可靠的办法了,你觉得呢?”
“这里面有个悖论,这个辅官,如果他不是穷民苦力,他如何代表穷民苦力呢?如果他是穷民苦力,又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他呢?没有人知道,怎么获得支持?你说的民选,最后选出来的辅官,不还是乡贤缙绅、势要豪右,或者说他们的狗腿子吗?”
也不是朱翊钧显摆自己文化素养高,读的史料多,这都是万士和读史整理后的札记,呈送到了宫里,万士和当初因为不读史被骂的老惨了,现在是手不释卷,他自己读,读完了也给陛下送去一份,主要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知错就改,有恭顺之心。
“比如这位王公子的父亲,王崇古就主办了三级学堂,督办了皇家理工学院的修建,现在正在建第二期,第三期的规划已经做好了,这也是一种解法。”
这非常的矛盾,但是已经是李贽在当下这个时代,能够想到的最好的解法了,寻求皇帝的鼎力支持,来实现政治主张,一个自由派主张由皇帝来完成自由政令,这略显有些滑稽了。
“我们抛开庶民出身的辅官斗不过科举进士出身的文官,抛开他们自己阶级跃迁带来的心理变化以及利益背叛,我们就讨论一个问题,这个辅官代表的问题。”
巴依老爷家的驴看了朱翊钧的勤勉都要竖起大拇指,说:论上磨,还是你厉害!
“再比如,衣冠禽兽,本来说的是达官显贵身上的补子,结果其意思,慢慢成为了外表光鲜但道德沦丧。那朝廷是错的,民间就是对的吗?你怎么保证这个辅官宣传的那些,主张的那些,就真的利国利民呢?”
皇叔朱载堉仗着自己有才华,可狂了,一进宫就要给皇帝上数学课。
“揠苗助长一样,把庶民提拔为辅臣,他自己都在朝堂上站不住脚,那再多的帮衬,他还是站不住的。”
黄公子实在是太博学了!
朱翊钧笑着说道:“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后,设立了四季辅佐官,这四季辅官,都是起自庶民的儒生,太祖高皇帝皇明祖训有云:且卿等昨为庶民,今辅朕以掌民命,出类拔萃,显扬先亲,天人交庆,于戏盛哉!当佐理赞化,以安生民,以臻至治。”
理由也很简单,这些庶民出身的辅官,根本不是朝堂士大夫的对手。
“你说呢?”朱翊钧看李贽不肯回答,就继续追问。
朱翊钧摇头说道:“李贽啊,你不觉得你的表述过于空洞而不具体吗?谁来监督?怎么监督?谁来废黜?怎么废黜?按照阶级论从上到下的绝对压制而言,穷民苦力,怎么监督、废黜掌握了权力之人呢?”
朱翊钧一脸复杂的说道:“因为斗不过啊,这读书人心肠太歹毒。”
“啊这…”李贽沉默了,他这京师第一炮,好像是哑火了,还没打出去,就被一个黄公子给堵的哑口无言,他那么多的理论,还没有开始描述,就已经结束了…
朱翊钧颇为感慨的说道:“这就像是一个台阶一样,需要一步一步的走上来,江陵公也是出身寒门,江陵公家里也就有个门而已,但是他一步步的走到了文华殿,这一步步的走来,都是在蓄势,他身后的人越来越多,最终江陵公可以决定大明的命运。”
包装,张冠李戴。
“其实你这个主张,最大的困难是说服皇帝啊,你想想那可是皇帝啊,这官选官人人都是天子门生,君师一体君国一体君父一体,你让皇帝放弃权力,给皇帝这只最大的猫系铃铛,你怎么说服皇帝呢?”朱翊钧笑着说道:“要想好这个问题哦。”
林辅成也坐在台下,他在看李贽的笑话,李贽一入京,就把林辅成给打到了自由派的叛徒这个耻辱柱上,现在轮到李贽吃瘪了。
林辅成屹立不倒的秘诀,就是他从来不提解决办法和思路,他就指出问题来,至于怎么解决,他又不是朝廷明公,这是一条非常明确的线,林辅成从不越线。
(本章完)
尼德兰地区的独立斗争,就是无代表、不纳税,就是没有利益代言人,不参与政令制定,我尼德兰地区为何要给你西班牙地区交税呢?沉重的税赋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尼德兰人上到贵族下到奴隶,都只能下海当海盗为生,极尽所能的压迫来到了无处不在的反抗。
最终形成了尼德兰地区的独立,北同盟南联盟共同组建议会,共议国是。
朱翊钧好奇李贽是不是从泰西尼德兰人斗争中吸取了经验,但仔细想想,大约不是,因为在这块上,中原的造反经验,也是极其丰富的。
李贽的观点,其实更进一步就是:权力只会对权力的来源,比如大明官僚的完全对上负责制度,就是如此,大明官员的权力完全来自于皇帝的任命,李开芳的弟弟李开藻就是因为鼓噪邀名,被皇帝划去了进士录上的名字。
台下的名儒们、过来看热闹的儒学士们已经有点麻了,刚才就不该回来,就该直接离开的!
看看这个李贽说的这些话!太大逆不道了!
“即便是那些喊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士大夫们,他们口中的民,他们对民的定义,不是当牛做马的穷民苦力,而是乡贤缙绅及以上,虽然穷民苦力才是多数。”
这都是蓄势。
全天下的朝官得罪王崇古,很有可能会上《清流名儒风流韵事》的,唯独王崇古被张居正欺负了,只能嘴硬一句,不跟你一般计较。
收回成命,对于一个皇帝而言,比杀了他还难受。
“可不能胡说!”李贽直接就急了,他立刻说道:“我可没有指斥乘舆的想法,你找死别带上大家啊!”
朱翊钧立刻开口说道:“那么民选的标准呢?”
李贽沉默了下来,说不过根本说不过。
朱翊钧有的时候也知道自己的一些政令不太合适,宁愿它成为沉睡条款,也不愿意收回成命,比如他曾经下旨土地荒废纳入考成,一旦荒废四分之一,那就是下下评,但最终实践的结果就是,不合适,或者说时机不对,这个条款陷入了沉睡之中,不在考成的范围之内。
“好了,今天就谈到这里了,咱先回了,你们继续吧。”
对付狂夫朱翊钧经验丰富,比他厉害就行了,当然现在朱载堉在格物一道一骑绝尘,朱翊钧也只能仰望那座高山了。
“不知。”李贽也是老老实实的回答道,他连有这件事都不知道,更遑论原因了。
不蓄势当然也能当皇帝,比如隆庆皇帝就直接神隐,自己躲在宫里逍遥快活去了,但隆庆皇帝能够逍遥快活,是因为高拱、张居正等人,都是当年裕王府的人。
朱翊钧这十多年来,跟朝臣们口诛笔伐,来来往往的辩论了那么多的问题,其思辨能力,连张居正都要说一句:陛下,看看帝鉴图说,就是转移话题。
刚才编排皇帝谜面的时候,怎么没见你怕呢?!
刚才那副桀骜不驯的样子呢?恢复一下!
王谦都要乐死了,他太了解陛下了,陛下最擅长的就是这一招以彼之道还之彼身,用你的话狠狠的回敬你,让你见识一下什么叫做回旋镖。
你李贽也知道怕啊!
李贽提出了一个绝对自由下的理想国,但这个理想国的观点,刚刚被抛出来,其地基就被同为自由派的林辅成的观点,给驳倒了。
李开芳犹豫了很久很久,最后还是在黄昏时分,毅然决然的迈出了那一步,整个皇宫都洋溢着兴奋的鼓声,这么多年了,缇骑们打廷杖的手艺都生疏了!
“好,我们再抛开这个问题不谈。”朱翊钧又退了一步,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继续讨论下去,他选择放过了李贽,李贽都认输了,真的没必要。
“那么朝堂之上,有哪些集体没有代表呢?江陵公的阶级论将人划分为了穷民苦力、乡贤缙绅、势要豪右、官选官、世袭官等等阶级,那么是哪个阶级集体失声,无法表达自己的诉求,无法影响朝廷的决策呢?”朱翊钧从包厢里走了出来,站在凭栏处,大声的问道。
朱翊钧接着说道:“为什么说李开芳是个傻子呢?也就是皇帝爱惜人才,懒得跟他计较,他开了伏阙这个头儿,这么久了,一个朝官都不敢去伏阙,就是知道皇帝会杀人,谁去谁死。”
从洪武十年起,太子朱标开始视事,就是所有的事儿他都可以发表意见,但整个洪武朝,朱标都没有发过一份太子令,洪武十五年起到洪武三十年,朝中大小事都是朱元璋一个人在管,直到龙驭上宾。
所以,朱元璋收回成命,是真的觉得这样做不行。
朱翊钧发出了第三问,如何遴选辅官?
“民选!”李贽大声的说道,他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官选官对应的是什么?是民选官!
李贽觉得自己就够狂了,他觉得自己提出这个观点,一定能把京师这帮贱儒们给吓得说不出话来,事实上也是如此,那些个贱儒已经在座位上汗流浃背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已经很大胆了,结果有人比他还要大胆!
李贽以为自己的对手是王谦,信心十足的上台来,结果处处被黄公子压在了下风。
朱翊钧并没有继续为难,他看着李贽满脸通红,满头大汗也知道,这些具体的问题,李贽真的没想过,所以才如此的手足无措。
“你是想说春夏秋冬四辅官吗?”朱翊钧稍微思考了下,询问李贽的具体意思。
李贽已经满头大汗了,他就是来聚谈,为了打响自己的名声,结果可倒好,这真的是踢到了铁板之上,他现在已经有点像念经的和尚,只能念经了。
“这个,这个,唉,确实是。”李贽沉默了,他觉得自己该回泉州,而不是入京。
李贽这完全是撞枪口上了,他本意是借着太白楼的聚谈,和两位京师的大公子们搭上关系,并且抛出自己让人害怕的观点,一举成名,而后慢慢去完善自己的理论,但是这刚刚出山,就碰到了高手中的高高手。
王崇古到现在对张居正就是耗子见了猫,能躲就躲,因为陛下不拉偏架,他王崇古也斗不过。
李贽重重的叹了口气说道:“穷民苦力。”
不收回成命,就是一种我虽然错了,但朕是皇帝,朕就没有错,全是臣子们不够忠君体国,不收回成命,就是一种朕现在做不到,但以后朕能做到的时候,一定会去做,都记在小本本上。
朱翊钧这才总结性的说道:“现在朝堂上分为了两派,一派主张更多的货币,一派主张更多的货物,这两派的主张不是泾渭分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多的是一种倾向,但是这两派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普遍受惠。”
因为根基站不住脚。
这是一个需要值得探讨的问题。
“所以穷民苦力,不该纳税。”朱翊钧十分确信的说道:“李贽啊,你想过没有,如果穷民苦力不该纳税的话,咱大明是不是人人都是穷民苦力了?咱记得,林大师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说过张冠李戴,不同意恩科里以出身来眷录进士。”
起于庶民的四季辅官,就是在中书省革罢之后,朱元璋的尝试,这些庶民出身的辅官完全没有达到朱元璋的预期,在设立一年十个月后,朱元璋只能自食其言,革罢了四季辅官。
“这也是当年太祖高皇帝无法解决的问题啊,本来太祖高皇帝指望着他们能为老百姓们说几句话,结果发现他们,慢慢的就变成了士大夫的样子,和那些士大夫们说话一模一样。”朱翊钧看着李贽无奈的说道。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朱元璋是一个不肯轻易低头的人,但最后他还是取消了四辅官,选择了一力肩抗。
没想过就是没想过,被人驳斥了,提出了质疑,去思考去完善就是。
“耗子给猫系铃铛,能系的上?”
“斗不过吗?有陛下的支持也不行吗?”李贽眉头紧蹙的说道,他本来主张绝对自由,但现在居然要求助于威权头子也就是皇帝,来行使皇权主持正义。
“还有这等事儿?!”李贽大感惊讶,他根本就不知道原来大明朝早在国初,洪武年间就已经进行了制度探索,而且失败了。
李贽沉默了很久才说道:“既然辅官来自于庶民,自然要接受庶民的监督和废黜,如此一来,如此一来,人生而自由,不再枷锁之中!”
而李贽用更具体的事,来进行表述,大家的道路是一致的。
他陷入了和之前儒学士一样的窘境之中,不了解所以无法聚谈。
“谁把这些魔君放出去的?朝廷。”
理越辩越明。
那朱翊钧这个被磨坊的驴称赞的勤勉君王,面对朱元璋的时候,也是相形见绌。
李贽和耿定向的弟弟耿定理是好友,耿定向不喜欢李贽的张狂和他的主张,而耿定理强留李贽在府上久住,耿定理病逝之后,李贽到了麻城定居,后来听说京师聚谈之风,就不远千里上京来了,结果还不如不来,被一个年轻人逼问到这种地步。
李贽清楚的意识到了,自己遇到了对手,这個黄公子绝对不是传闻中的那么酒囊饭袋,酒囊饭袋看问题不会如此的鞭辟入里,直接抓到了问题的核心和本质。
朱翊钧询问着李贽这个完全自由之下的民选,他选出来的人,和科举取士选出来的朝堂明公,又有什么区别呢?不还是肉食者本身或者是狗腿子吗?
“李贽啊,咱给你讲个李开藻和李开芳的故事吧,因为李家大宗有恩李开芳,从小到大,李开芳本人所有的成就,都被李开藻给篡夺了,李开芳就像是个傻子一样,跑到午门去伏阙,去挑战至高无上的皇权,去挑衅那个暴戾血腥的皇帝!”
张居正是有了皇帝支持才斗赢了高拱、杨博、王崇古、葛守礼、张四维这帮晋党的吗?张居正是决战大获全胜,才获得了皇帝的鼎力支持。
朱翊钧看着李贽问道:“你知道为什么要革罢吗?”
朱翊钧这是经验之谈,当初他躲在李太后、冯保、张居正这个铁三角之下,小心翼翼的试探,一点点的斗争,权力一点点稳固,那都是刀刀见血,四大案哪一次不是血雨腥风?朱翊钧连大婚头一天,都得去观刑。
“科举进士出身的文官,是科举考出来的,县试考中了秀才,乡试考中了举人,长途跋涉入了京,考中了进士,在官场沉沉浮浮爬到了高位,这是现在的官选官制,你说的辅官代表该怎么遴选呢?”
他还在想讨论可行性,这位黄公子已经去思考实践了!
显然李贽只能硬着头皮吃下这一记回旋镖了。
“身份嘛,是可以变的。”
“额…”李贽愣了愣说道:“黄公子,敢请问,这个春夏秋冬四辅官,是什么?”
“官场可是个最大的名利场,这里每一分权力都是刀刀见血斗出来的。”
“普遍受惠这个当然是好!陛下英明,所以朝堂才会如此清朗!”李贽选择歌功颂德,他的主张还是一根嫩苗,和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的科举官选,此时,还不能相提并论的。
搞身份政治,而不是以生产资料去划分,就会出现这个问题,身份是可以变的,你说你是电视机,我还是武装直升机呢。
“没事,又没当着皇帝的面说,皇帝日理万机,哪有空理咱们这点闲言碎语。”朱翊钧笑着说道。
“实话说,我的想法还停留在一个…一个假想的范畴之内,并没有想过实践的问题。”李贽终于承认了,承认自己想的少了,李开芳伏阙的事,闹的沸沸扬扬,天下皆知,其中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
朱翊钧对李贽的想法是十分认同的,其实大明现在倡导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和李贽的想法殊途同归,都是权力要对权力来源进行解释,民为邦本,就是说大明权力的根本是民,这个民的定义,在万历初年就已经讨论过了,是大明所有人,而不是贱儒们定性的乡贤缙绅及以上。
“我…黄公子说得对。”李贽头疼无比,这个黄公子有点过于难缠了,就黄公子提到的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是李贽能够回答的问题,因为李贽还没想过实践,他就是提出了这么一个主张。
很多人都说相比较李开藻的不仁不义、不孝不悌、不信不实,李开芳仁义孝悌信实就更加难能可贵了,但黄公子说他傻。
朱翊钧有的时候实在是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时,都会用读书人来形容,比如林辅成搞得那个三座大山,大明不合适,但林辅成搞出来就是要兜售给泰西的…实在是不知道怎么骂合适,就说对方是读书人。
“李家大宗真的有恩于李开芳,但是恩情还没大到李开芳要用命去还的地步,李开藻的成就都是来自李开芳,但声名在外的是李开藻,那李开藻到底是他本人,还是李开芳呢?”
“洪武十五年七月,取消了四辅官,至此太祖高皇帝一元专政,至天崩方休。”朱翊钧颇为感慨的说道。
“我们讨论下一个问题。”朱翊钧笑着说道:“咱知道,在民间,朝廷啊,就是最大的恶,比如,咱看过一本叫《水浒传》的书,这第一话就是: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说是洪太尉放走了这三十六天罡、契七十二地煞,一百单八个魔君,也就是后来的梁山一百单八位好汉。”
朱翊钧还真的把万士和注解的内容都看完了,所以和人坐而论道的时候,朱翊钧背后有整个礼部作为弹药库,弹药极为的充足。
“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了,我们如何保证这个民选官我们百姓要选的人,表里如一,他的所有的成就都是他本人的,他的名望、他的善举、他的种种行为,不是一场从小就开始精心设计过的表演呢?”
“那四季辅官,王本、杜佑、龚敩等人,还有太祖高皇帝支持呢,不还是大败亏输?”朱翊钧两手一摊,看着李贽无奈的说道。
对付狂夫朱翊钧很有经验,谁还不是个狂夫啊?当年皇叔朱载堉可比李贽狂多了,扯道爷大嘴巴子扯了十五年,郑王世子在王府外草庐住着,到底扯谁的嘴巴子不言而喻。
“那么回到伱的观点本身。”朱翊钧看着李贽,有些不解的问道:“我觉得你说的有道理,穷民苦力不参与到了国朝政令的制定,手里攥着权力的人,不需要对穷民苦力解释,那么问题来了,你所说的代表,代表穷民苦力在朝中争斗的人,应该如何保证他们不会背叛穷民苦力呢?”
这么多年,这么多事,朱翊钧从自己的脑海里稍微检索了下,就找到了案例,李开藻真的是李开藻吗?李开藻在外的名声,都是用李开芳的成就打造出来的。
“只有穷民苦力没有任何人代表他们的利益,在朝堂上撕扯,这也是整个兼并,生产资料集中的根本原因,没人在乎他们的死活,所以他们就成了代价本身。”
“我们从阶级论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从庶民提拔为了四辅官后,他们就已经实现了阶级的跃迁,从都穷民苦力跃迁到了官选官的阶级,这个时候,他们的阶级变了,自然立场也会改变。”
读书人那个弯弯肠子,这些个庶民出身的辅官,实在是无力招架。
“咱听大将军说,从来没什么两难自解,万物万事都是抉择之间,那些看起来最完美的政令,反而是最危险的,比有魄力的政令,还要危险。”
黄公子收起了手中的折扇,继续问道:“李贽啊,还是这个耗子给猫系铃铛的问题,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没有利益代表则不纳税这个事上,你这个代表是穷民苦力吗?”
“所以,穷民苦力应该参与到朝廷的政令制定过程中,应该问问他们的意见!”李贽的思路是非常活跃的,他立刻换了个方向,朝中应该有穷民苦力的代表,穷民苦力是很好分辨的,劳动会在身体上留下痕迹。
“好,我们现在抛开事实不谈。”朱翊钧终于拿出了贱儒的不二法门,抛开事实不谈,如果谈事实的话,这个话题就谈不下去了。
“这,黄公子所言的问题,的确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还没想到。”李贽十分明确的承认了自己的不足,没想到就是没想到,跟贱儒一样嘴硬,实在是没必要。
“让更多的人的读书,通过科举走进仕途,在考成法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下,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逐渐走到决策层,这当然不是最完美的解法,但也算是实践之中算是比较可靠的办法了,你觉得呢?”
“这里面有个悖论,这个辅官,如果他不是穷民苦力,他如何代表穷民苦力呢?如果他是穷民苦力,又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他呢?没有人知道,怎么获得支持?你说的民选,最后选出来的辅官,不还是乡贤缙绅、势要豪右,或者说他们的狗腿子吗?”
也不是朱翊钧显摆自己文化素养高,读的史料多,这都是万士和读史整理后的札记,呈送到了宫里,万士和当初因为不读史被骂的老惨了,现在是手不释卷,他自己读,读完了也给陛下送去一份,主要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知错就改,有恭顺之心。
“比如这位王公子的父亲,王崇古就主办了三级学堂,督办了皇家理工学院的修建,现在正在建第二期,第三期的规划已经做好了,这也是一种解法。”
这非常的矛盾,但是已经是李贽在当下这个时代,能够想到的最好的解法了,寻求皇帝的鼎力支持,来实现政治主张,一个自由派主张由皇帝来完成自由政令,这略显有些滑稽了。
“我们抛开庶民出身的辅官斗不过科举进士出身的文官,抛开他们自己阶级跃迁带来的心理变化以及利益背叛,我们就讨论一个问题,这个辅官代表的问题。”
巴依老爷家的驴看了朱翊钧的勤勉都要竖起大拇指,说:论上磨,还是你厉害!
“再比如,衣冠禽兽,本来说的是达官显贵身上的补子,结果其意思,慢慢成为了外表光鲜但道德沦丧。那朝廷是错的,民间就是对的吗?你怎么保证这个辅官宣传的那些,主张的那些,就真的利国利民呢?”
皇叔朱载堉仗着自己有才华,可狂了,一进宫就要给皇帝上数学课。
“揠苗助长一样,把庶民提拔为辅臣,他自己都在朝堂上站不住脚,那再多的帮衬,他还是站不住的。”
黄公子实在是太博学了!
朱翊钧笑着说道:“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后,设立了四季辅佐官,这四季辅官,都是起自庶民的儒生,太祖高皇帝皇明祖训有云:且卿等昨为庶民,今辅朕以掌民命,出类拔萃,显扬先亲,天人交庆,于戏盛哉!当佐理赞化,以安生民,以臻至治。”
理由也很简单,这些庶民出身的辅官,根本不是朝堂士大夫的对手。
“你说呢?”朱翊钧看李贽不肯回答,就继续追问。
朱翊钧摇头说道:“李贽啊,你不觉得你的表述过于空洞而不具体吗?谁来监督?怎么监督?谁来废黜?怎么废黜?按照阶级论从上到下的绝对压制而言,穷民苦力,怎么监督、废黜掌握了权力之人呢?”
朱翊钧一脸复杂的说道:“因为斗不过啊,这读书人心肠太歹毒。”
“啊这…”李贽沉默了,他这京师第一炮,好像是哑火了,还没打出去,就被一个黄公子给堵的哑口无言,他那么多的理论,还没有开始描述,就已经结束了…
朱翊钧颇为感慨的说道:“这就像是一个台阶一样,需要一步一步的走上来,江陵公也是出身寒门,江陵公家里也就有个门而已,但是他一步步的走到了文华殿,这一步步的走来,都是在蓄势,他身后的人越来越多,最终江陵公可以决定大明的命运。”
包装,张冠李戴。
“其实你这个主张,最大的困难是说服皇帝啊,你想想那可是皇帝啊,这官选官人人都是天子门生,君师一体君国一体君父一体,你让皇帝放弃权力,给皇帝这只最大的猫系铃铛,你怎么说服皇帝呢?”朱翊钧笑着说道:“要想好这个问题哦。”
林辅成也坐在台下,他在看李贽的笑话,李贽一入京,就把林辅成给打到了自由派的叛徒这个耻辱柱上,现在轮到李贽吃瘪了。
林辅成屹立不倒的秘诀,就是他从来不提解决办法和思路,他就指出问题来,至于怎么解决,他又不是朝廷明公,这是一条非常明确的线,林辅成从不越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