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帮助秦琼等人渡河之后,刘裕也带着九百多个士兵开始准备,他们这次可以说是倾巢出动,不成功便成仁。
刘裕今天见到鲜卑军队在对岸伐树的时候,就用天象卡看了下天气。
虽然这几天一直刮的都是西北风,可是保不准老天爷突然抽风,改刮东南风了。
幸好这次老天站在他们这边,今天还刮的是西北风,而且刘裕还从天象卡中看到,在子时三刻有一阵强烈的风期,时间会持续半个时辰。
他们必须在那个时候,乘着这股大风,在鲜卑军营中制造混乱,纵火烧营。
在阿史那沙比把两个大营合在一起后,刘裕就想到了历史上的夷陵之战。
现在的局势不也是和那时候一样吗?
只是这次连营的是鲜卑人,而要纵火的是他们汉军。
至于他如何带着这九百人去偷营?
他早在鲜卑军队来到之后就已经开始准备了,这还是董卓带给他的灵感。
话说当年,哦不对,是几年之后,也就是中平元年,西北韩遂在凉州聚众反叛,朝廷派了六路人马出征陇西讨伐韩遂,董卓带兵到了望垣硖以北的地区,被羌人包围。
董卓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董卓在河道上游筑堰,等到河水上涨,汉军掘开水坝,等胡兵闻知汉军追击时,河水已深,无法渡过。董卓的军队才死里逃生。
《后汉书》有记载:温时亦使卓将兵三万讨先零羌,卓于望垣北为羌胡所围,粮食乏绝,进退逼急。乃于所度水中伪立焉,以为捕鱼,而潜从焉下过军。比贼追之,决水已深,不得度。时,众军败退,唯卓全师而还,屯于扶风,封黧乡侯,邑千户。
《三国志》也有记载:“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只有董卓指挥的一路完整地撤退回来,没遭到什么损失。董卓率部队驻扎在扶风郡,因为讨伐韩遂提升为前将军,封乡侯,封邑一千户。
而刘裕让人每天在河边捕鱼,就是在不断的麻痹鲜卑人,让他们以为汉军只是因为粮草匮乏,所以才会每天都去捕鱼。
等到他们放下警惕之后,刘裕就会进行下一步动作。
其实刚开始也是想着和董卓一样,沿着河水逃走。
可是计划不如变化快。
在前两日见到鲜卑大营那连绵不绝的营帐之后,刘裕就想到了火烧连营的计划。
毕竟就这样被鲜卑人撵跑了,他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
兵法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将领要根据敌情随时随机应变,“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
他这次就会带着这九百人顺着河水去袭营,至于怎么渡过河水而不被鲜卑人发现?
也不知是不是刘裕的运气太好了,在他们营地的河岸对面山上有几颗柳树,这让他想到前世学生时代用柳树皮吹口哨的经历。
于是他前一晚,就偷偷带人去河对岸砍了许多柳枝回来,教导众人用剑把柳树皮完整的抽出来,在放入河水中浸泡,防止他们干裂。
现在就是用到这些柳树皮的时候了。
“二哥,这次就看你的了。”刘裕站在河岸边对着刘盛做着告别。
其实刘盛是想要跟刘裕换一换的,只可惜刘裕不同意:“放心,老四,一切就交给我吧。”
刘裕对刘盛点了点头,而后就抱着一根木头,带着众人向鲜卑营地前进。
……
鲜卑营地中,一支小队正哈欠连天的沿河巡视,这几天不间断的攻击汉军大营,已经弄的他们有些疲惫不堪了,大晚上还要巡视军营。
如果是前几天他们还会提高警惕,毕竟汉军在他们扎营的初夜就带人过来袭营。
可是到了现在他们已经放弃了警惕心,毕竟他们已经很疲惫了,而面对他们一整天不间断攻势的汉人,他们就不相信汉军还会有力气前来袭营。
如果是这样,他们也是求之不得,毕竟汉军来袭营也只是来骚扰一阵就会走,如果多来几次,那汉军明天还守不守营了。
“哎呦!”
“奥黑马,怎么回事?”
“队长,我不小心踩泥坑里了。”
“该死的,那就赶紧起来,我们巡视完还要回去睡觉呢。”
“是,是。”
奥黑马赶紧起身追上了这支鲜卑小队的队长。
“哼,下次小心点。”
“嘿嘿,抱歉队长,下次不会了。”
“踏马的,这么黑的天还要让我们到河边巡视,上面是不是有病啊!?”那队长踢了一脚脚下的石子发泄道,而后便唤上小队继续开始了巡视。
在他们走后不久。
原本平静的水面突然泛起阵阵涟漪,接着一个又一个的脑袋从河水中露了出来。
至于那些木头,早在他们在河面上看清楚鲜卑大营里的灯火后,直接就把它舍弃了,再把柳树皮咬在嘴中,潜入河底一点点的朝着河岸边摸索而去。
刘裕第一个从河面钻了出来,之后是赵折,高顺等人。
为了防止被河水冲走,他们还用裤腰带,每九个人绑在一起,尽量手拉手而行。
等到所有人从河里出来,刘裕又等了片刻,发现再也没有人后,这才低声对众人说道:“随我来。”
而鲜卑大营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靠近河边的这里也只是简单的垒了个栅栏,然后就没有其他的防御了。
这在刘裕第一次袭营的时候就发现了,本想着鲜卑人会不会把这个漏洞补上,没想到对方见汉军之后几夜也没有袭营,就放弃了继续完善营地防御。
这让刘裕不由得大喜。
“真是天助我也。”
于是就带着八百多个汉军,悄悄的翻过栅栏。
这里是一处无人的空地,刘裕就这鲜卑军营中的火光左右看了看,于是就吩咐张秦三人开始各自带人去四处纵火,并且让周括,赵折,高顺三人也各自跟着他们一同前去。
而刘裕自己则是带着屠特若尸逐就和等人,开始寻找起了匈奴人的营帐。
刘裕今天见到鲜卑军队在对岸伐树的时候,就用天象卡看了下天气。
虽然这几天一直刮的都是西北风,可是保不准老天爷突然抽风,改刮东南风了。
幸好这次老天站在他们这边,今天还刮的是西北风,而且刘裕还从天象卡中看到,在子时三刻有一阵强烈的风期,时间会持续半个时辰。
他们必须在那个时候,乘着这股大风,在鲜卑军营中制造混乱,纵火烧营。
在阿史那沙比把两个大营合在一起后,刘裕就想到了历史上的夷陵之战。
现在的局势不也是和那时候一样吗?
只是这次连营的是鲜卑人,而要纵火的是他们汉军。
至于他如何带着这九百人去偷营?
他早在鲜卑军队来到之后就已经开始准备了,这还是董卓带给他的灵感。
话说当年,哦不对,是几年之后,也就是中平元年,西北韩遂在凉州聚众反叛,朝廷派了六路人马出征陇西讨伐韩遂,董卓带兵到了望垣硖以北的地区,被羌人包围。
董卓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董卓在河道上游筑堰,等到河水上涨,汉军掘开水坝,等胡兵闻知汉军追击时,河水已深,无法渡过。董卓的军队才死里逃生。
《后汉书》有记载:温时亦使卓将兵三万讨先零羌,卓于望垣北为羌胡所围,粮食乏绝,进退逼急。乃于所度水中伪立焉,以为捕鱼,而潜从焉下过军。比贼追之,决水已深,不得度。时,众军败退,唯卓全师而还,屯于扶风,封黧乡侯,邑千户。
《三国志》也有记载:“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只有董卓指挥的一路完整地撤退回来,没遭到什么损失。董卓率部队驻扎在扶风郡,因为讨伐韩遂提升为前将军,封乡侯,封邑一千户。
而刘裕让人每天在河边捕鱼,就是在不断的麻痹鲜卑人,让他们以为汉军只是因为粮草匮乏,所以才会每天都去捕鱼。
等到他们放下警惕之后,刘裕就会进行下一步动作。
其实刚开始也是想着和董卓一样,沿着河水逃走。
可是计划不如变化快。
在前两日见到鲜卑大营那连绵不绝的营帐之后,刘裕就想到了火烧连营的计划。
毕竟就这样被鲜卑人撵跑了,他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
兵法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将领要根据敌情随时随机应变,“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
他这次就会带着这九百人顺着河水去袭营,至于怎么渡过河水而不被鲜卑人发现?
也不知是不是刘裕的运气太好了,在他们营地的河岸对面山上有几颗柳树,这让他想到前世学生时代用柳树皮吹口哨的经历。
于是他前一晚,就偷偷带人去河对岸砍了许多柳枝回来,教导众人用剑把柳树皮完整的抽出来,在放入河水中浸泡,防止他们干裂。
现在就是用到这些柳树皮的时候了。
“二哥,这次就看你的了。”刘裕站在河岸边对着刘盛做着告别。
其实刘盛是想要跟刘裕换一换的,只可惜刘裕不同意:“放心,老四,一切就交给我吧。”
刘裕对刘盛点了点头,而后就抱着一根木头,带着众人向鲜卑营地前进。
……
鲜卑营地中,一支小队正哈欠连天的沿河巡视,这几天不间断的攻击汉军大营,已经弄的他们有些疲惫不堪了,大晚上还要巡视军营。
如果是前几天他们还会提高警惕,毕竟汉军在他们扎营的初夜就带人过来袭营。
可是到了现在他们已经放弃了警惕心,毕竟他们已经很疲惫了,而面对他们一整天不间断攻势的汉人,他们就不相信汉军还会有力气前来袭营。
如果是这样,他们也是求之不得,毕竟汉军来袭营也只是来骚扰一阵就会走,如果多来几次,那汉军明天还守不守营了。
“哎呦!”
“奥黑马,怎么回事?”
“队长,我不小心踩泥坑里了。”
“该死的,那就赶紧起来,我们巡视完还要回去睡觉呢。”
“是,是。”
奥黑马赶紧起身追上了这支鲜卑小队的队长。
“哼,下次小心点。”
“嘿嘿,抱歉队长,下次不会了。”
“踏马的,这么黑的天还要让我们到河边巡视,上面是不是有病啊!?”那队长踢了一脚脚下的石子发泄道,而后便唤上小队继续开始了巡视。
在他们走后不久。
原本平静的水面突然泛起阵阵涟漪,接着一个又一个的脑袋从河水中露了出来。
至于那些木头,早在他们在河面上看清楚鲜卑大营里的灯火后,直接就把它舍弃了,再把柳树皮咬在嘴中,潜入河底一点点的朝着河岸边摸索而去。
刘裕第一个从河面钻了出来,之后是赵折,高顺等人。
为了防止被河水冲走,他们还用裤腰带,每九个人绑在一起,尽量手拉手而行。
等到所有人从河里出来,刘裕又等了片刻,发现再也没有人后,这才低声对众人说道:“随我来。”
而鲜卑大营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靠近河边的这里也只是简单的垒了个栅栏,然后就没有其他的防御了。
这在刘裕第一次袭营的时候就发现了,本想着鲜卑人会不会把这个漏洞补上,没想到对方见汉军之后几夜也没有袭营,就放弃了继续完善营地防御。
这让刘裕不由得大喜。
“真是天助我也。”
于是就带着八百多个汉军,悄悄的翻过栅栏。
这里是一处无人的空地,刘裕就这鲜卑军营中的火光左右看了看,于是就吩咐张秦三人开始各自带人去四处纵火,并且让周括,赵折,高顺三人也各自跟着他们一同前去。
而刘裕自己则是带着屠特若尸逐就和等人,开始寻找起了匈奴人的营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