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的桃木剑,原本是她师傅,云华观掌门人天算道人的法器。
天算道人在得道飞升前,活了一千年,共收过十个弟子。
其中,清秋排行第三。
到了七十年前,天算道人飞升在即,观中剩下的亲传弟子,只剩下了清秋,九师弟清风,以及小师弟,也就是周悬的师傅,清云三人。
至于徒子徒孙,加起来也不过二十余人。
在飞升之前,天算道人做了三项决定。
一,他将性格成熟稳重的九徒弟清风,立为云华观的下一代掌门人。
二,他把自己的法器,也就是那柄据说是他师傅留给他的、在往后千余年间斩杀过无数妖魔的桃木剑,交给了三徒弟清秋——在清秋的记忆中,那柄桃木剑还在师傅手中时,就是断掉的。
三,他把小徒弟清云叫到身边,与他说了一番“密话”——内容是什么,无人知晓。
完成这一切后,天算道人便了无牵挂地飞升了,观内的道人们甚至不知道他离开的具体时间,直到第二天清晨才发觉,师祖的厢房已经空无一人了。
不过这也说明一个问题。
坊间传说中,仙人飞升后会留下自己的遗骸,也就是所谓“仙蜕”,经事实证明,是骗人的。
那些自称飞升,却留下皮囊的高人们……大概应该也许有可能还是因为,面子上抹不开。
应该说,最了解徒弟的,还得是师傅。
果不其然,在天算道人飞升后不久,清秋和清云便向师弟/师兄、当时的掌门人清风请辞,说是要离开云华观,四处游历一段时间。
面对着师兄弟的道别,清风心中其实早有预感——这几年间,清秋在外游历的时间本就远胜过待在道观里清修的日子,毕竟以她现如今的道行与心境,无论是否有意,想在别处另开宗派,完全是绰绰有余。
更别提师傅如今已经飞升,这云华观,自然是留不住她。
而小师弟清云,正是二十来岁年轻气盛的年纪,就连师傅都夸赞过他,在法术修行上的天赋是“百年来第一人”,如今只是欠缺一些下山历练的经验,假以时日,必成大器——留他在这儿,反倒是浪费师弟的天份。
所以纵然心中有千百般不舍,清风也还是没有过份挽留,并在两人相约离去的那一日,亲自送他们下山。
在山脚下,已是半百老人的清风掌门,泪流满面地目送昔日的师兄弟们一个向东,一个向西的背影,渐渐远去。
再说回清秋这边,在离开云华观后,她背着师傅留下的桃木剑游历四方,尽管她偶尔也履行道门弟子斩妖除魔的“本分”,但要说那柄桃木剑上冲天的煞气与她相关,那也是冤枉——虽然信奉“以杀止杀”的原则,但清秋却并非弑杀之人,若非遇到恶贯满盈者,她一般不会出手。
在四处游历的日子里,她一直和两位师弟保持着书信联络,虽然从一开始的一年、五年,变成了最后的十年一次,但三人的情谊却没有变过。
期间清秋也抽空回过几次师门,直到清风道长以九十岁高龄逝世以后,她才彻底和师门断了联系,成了那些个徒子徒孙们传言中,“云游在外、不老不死的神秘师祖”。
而后的事情,周悬已经知道了——十年之期已满,清秋却没有收到师弟清云的来信,于是便来到安平市探查情况,这才得知师弟已经身死三年,甚至即将开启新一段人生的消息。
听完自己“秘密线人”的汇报后,白璟夸赞了一声“good”,随后便躺在周悬家的沙发上,把电视切换到“动物世界”,仰头打起了呼噜。
想来这两日,他并不像表面上的那样放松,否则也不至于一到晚上就急匆匆的来到周悬家,打探情况;而清秋那边估计也是差不多的想法,她选择在和周悬单独出门的时候,将自己和师门的情况告知他,很显然是对九尾狐有所防范。
至于周悬,他完全能理解双方的心思。
一方是这座城市的“妖怪领袖”,对突然到访的天师有所提防,那是再正常不过的“本能反应”。
换句话来说,如果连这点警惕心都没有,那么白璟也不可能在这座城市里“作威作福”这么多年。
另一方,是正统传承的天师……老实说,以周悬对这一行业人士的了解,换成其他天师来到了这么一座“妖物丛生”的城市,其反应,只可能比清秋更加夸张。
而一天的接触下来,尽管清秋对师傅的上心程度,虽然让周悬有些自惭形秽,但终归还是人之常情的范畴以内……
没错,“人”之常情。
要知道,哪怕是白璟这种长年累月混迹在人群中的妖怪,其本身的思维、做事方式,也依然是从妖怪的角度出发,最多只能称得上是“很了解人类的妖怪”而已——说句不好听的话,这叫本性难移,哪怕是再怎么投入的演员,也不会演到最后忘记自己是谁。
而清秋不同,尽管因为双方的身份特殊,在聊天的时候,不免会牵扯到一些“神神鬼鬼”的话题,但无论如何,她的表现都不像是在刻意扮演一个人类。
如果说,白璟是“很了解人类的妖怪”,那么清秋就是“很像人类的妖怪”。
这与她是不是道士、天师无关。
所以哪怕无关乎彼此身份,这两妖之间的不对付也是天生的。
白璟认为以清秋是在装模作样,清秋则对白璟的“道德指标”和“作风”,予以充分鄙视。
偏偏,这两妖又对周悬抱有充分信任,都把他当成是“自己人”。
只能说,被夹在两人中间,难做人。
被夹在两妖之间,更难做人。
好在,周悬的“周旋”很快就要结束了——伴随着师傅的降生,清秋将不再有理由在这座城市继续逗留,而白璟估计也会象征性给出一些保证,以确保她别提着剑,隔三差五地来看看师弟最近过得开不开心。
“两天后见,师傅。”
他在心里悄悄说。
天算道人在得道飞升前,活了一千年,共收过十个弟子。
其中,清秋排行第三。
到了七十年前,天算道人飞升在即,观中剩下的亲传弟子,只剩下了清秋,九师弟清风,以及小师弟,也就是周悬的师傅,清云三人。
至于徒子徒孙,加起来也不过二十余人。
在飞升之前,天算道人做了三项决定。
一,他将性格成熟稳重的九徒弟清风,立为云华观的下一代掌门人。
二,他把自己的法器,也就是那柄据说是他师傅留给他的、在往后千余年间斩杀过无数妖魔的桃木剑,交给了三徒弟清秋——在清秋的记忆中,那柄桃木剑还在师傅手中时,就是断掉的。
三,他把小徒弟清云叫到身边,与他说了一番“密话”——内容是什么,无人知晓。
完成这一切后,天算道人便了无牵挂地飞升了,观内的道人们甚至不知道他离开的具体时间,直到第二天清晨才发觉,师祖的厢房已经空无一人了。
不过这也说明一个问题。
坊间传说中,仙人飞升后会留下自己的遗骸,也就是所谓“仙蜕”,经事实证明,是骗人的。
那些自称飞升,却留下皮囊的高人们……大概应该也许有可能还是因为,面子上抹不开。
应该说,最了解徒弟的,还得是师傅。
果不其然,在天算道人飞升后不久,清秋和清云便向师弟/师兄、当时的掌门人清风请辞,说是要离开云华观,四处游历一段时间。
面对着师兄弟的道别,清风心中其实早有预感——这几年间,清秋在外游历的时间本就远胜过待在道观里清修的日子,毕竟以她现如今的道行与心境,无论是否有意,想在别处另开宗派,完全是绰绰有余。
更别提师傅如今已经飞升,这云华观,自然是留不住她。
而小师弟清云,正是二十来岁年轻气盛的年纪,就连师傅都夸赞过他,在法术修行上的天赋是“百年来第一人”,如今只是欠缺一些下山历练的经验,假以时日,必成大器——留他在这儿,反倒是浪费师弟的天份。
所以纵然心中有千百般不舍,清风也还是没有过份挽留,并在两人相约离去的那一日,亲自送他们下山。
在山脚下,已是半百老人的清风掌门,泪流满面地目送昔日的师兄弟们一个向东,一个向西的背影,渐渐远去。
再说回清秋这边,在离开云华观后,她背着师傅留下的桃木剑游历四方,尽管她偶尔也履行道门弟子斩妖除魔的“本分”,但要说那柄桃木剑上冲天的煞气与她相关,那也是冤枉——虽然信奉“以杀止杀”的原则,但清秋却并非弑杀之人,若非遇到恶贯满盈者,她一般不会出手。
在四处游历的日子里,她一直和两位师弟保持着书信联络,虽然从一开始的一年、五年,变成了最后的十年一次,但三人的情谊却没有变过。
期间清秋也抽空回过几次师门,直到清风道长以九十岁高龄逝世以后,她才彻底和师门断了联系,成了那些个徒子徒孙们传言中,“云游在外、不老不死的神秘师祖”。
而后的事情,周悬已经知道了——十年之期已满,清秋却没有收到师弟清云的来信,于是便来到安平市探查情况,这才得知师弟已经身死三年,甚至即将开启新一段人生的消息。
听完自己“秘密线人”的汇报后,白璟夸赞了一声“good”,随后便躺在周悬家的沙发上,把电视切换到“动物世界”,仰头打起了呼噜。
想来这两日,他并不像表面上的那样放松,否则也不至于一到晚上就急匆匆的来到周悬家,打探情况;而清秋那边估计也是差不多的想法,她选择在和周悬单独出门的时候,将自己和师门的情况告知他,很显然是对九尾狐有所防范。
至于周悬,他完全能理解双方的心思。
一方是这座城市的“妖怪领袖”,对突然到访的天师有所提防,那是再正常不过的“本能反应”。
换句话来说,如果连这点警惕心都没有,那么白璟也不可能在这座城市里“作威作福”这么多年。
另一方,是正统传承的天师……老实说,以周悬对这一行业人士的了解,换成其他天师来到了这么一座“妖物丛生”的城市,其反应,只可能比清秋更加夸张。
而一天的接触下来,尽管清秋对师傅的上心程度,虽然让周悬有些自惭形秽,但终归还是人之常情的范畴以内……
没错,“人”之常情。
要知道,哪怕是白璟这种长年累月混迹在人群中的妖怪,其本身的思维、做事方式,也依然是从妖怪的角度出发,最多只能称得上是“很了解人类的妖怪”而已——说句不好听的话,这叫本性难移,哪怕是再怎么投入的演员,也不会演到最后忘记自己是谁。
而清秋不同,尽管因为双方的身份特殊,在聊天的时候,不免会牵扯到一些“神神鬼鬼”的话题,但无论如何,她的表现都不像是在刻意扮演一个人类。
如果说,白璟是“很了解人类的妖怪”,那么清秋就是“很像人类的妖怪”。
这与她是不是道士、天师无关。
所以哪怕无关乎彼此身份,这两妖之间的不对付也是天生的。
白璟认为以清秋是在装模作样,清秋则对白璟的“道德指标”和“作风”,予以充分鄙视。
偏偏,这两妖又对周悬抱有充分信任,都把他当成是“自己人”。
只能说,被夹在两人中间,难做人。
被夹在两妖之间,更难做人。
好在,周悬的“周旋”很快就要结束了——伴随着师傅的降生,清秋将不再有理由在这座城市继续逗留,而白璟估计也会象征性给出一些保证,以确保她别提着剑,隔三差五地来看看师弟最近过得开不开心。
“两天后见,师傅。”
他在心里悄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