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周一行抵达大同镇驻地大同府城。

    王守仁亲自出城迎接。

    当王守仁到城门口时,发现这次迎接张周的阵仗明显跟他来的时候不同,本地官绅、将领、商贾、百姓等,近乎都是自发组织出来迎接,论热闹程度似乎比之前火筛入城时都要高。

    这也让王守仁见识到了张周在西北边关的号召力。

    王守仁也不会羡慕妒忌恨,他很清楚论军功,自己跟张周还没法比。

    张周抵达城门口后。

    王守仁迎上前,而张周也下马拱手见礼,简单寒暄之后,张周抬头笑看着远处的人山人海,笑道:“看来大同的军民很热情啊,如同我到宣府时一般啊。”

    王守仁道:“西北军民也是希望张制台能守土安民。”

    他一边在说,一边也在想,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去宣府受到热情欢迎,那是因宣府巡抚马中锡想给你个下马威,跟你讨人。

    这次大同的军民热情,才是真的对你有所寄望。

    “这次开矿,也太疲累,入城后都想好好休息,可惜不能懈怠。伯安,咱到公廨再谈。”

    ……

    ……

    张周作为宣大总制,同时节制西北各关口的军务,驻地移到大同,似乎也意味着王守仁要把巡抚衙门让出来。

    张周也很不客气,就跟王守仁一起到了巡抚衙门内。

    本来本地的官员和将领、士绅等,给张周准备了接风宴,却被张周婉言谢绝,却是张周进城后随即便把王守仁叫到内堂,同时叫过来的也只有大同总兵王玺,以及宣府副总兵张鹤龄。

    “王巡抚,我也不遮掩,事比较仓促,赶着在七月底之前漂漂亮亮做完。”

    张周说话时,不但是张鹤龄和王玺,就连王守仁也带着好奇,张周这是有什么大事非要在七月底之前完成?

    但听张周道:“我打算让王巡抚,再带兵去一趟威宁海。”

    “什么?”

    最激动的是张鹤龄。

    他在跟张周勘探矿脉结束之后,来大同之前,张周的确是跟他说过,此番到大同是为用兵的,当时他还以为只是小打小闹,结果现在告诉他,又要出兵威宁海,这似乎意味着大同周边又要不太平。

    王守仁没有张鹤龄那么大惊小怪,只是他微微摇头道:“于此时去,或会横生枝节。”

    张周笑道:“火筛跟亦不剌在威宁海周边做过一番争夺,虽然战略上,火筛略占上风,但他也不得不退出威宁海,撤到猫儿庄以南,威宁海之地眼看就要落到亦不剌等部族手里……但那可是我大明将士用鲜血打下来的土地,怎可能轻易拱手让人呢?”

    “嗯。”

    王守仁觉得,这话没毛病。

    张周道:“所以这次出兵的目的,并不是要奇袭,或者打硬仗,而是常态化巡逻,为接下来我们在猫儿庄筑城做准备。猫儿庄距离威宁海也不过一百多里,如果威宁海常驻着鞑靼部族,我们如何安心把工匠和役夫调去猫儿庄?”

    王守仁一听就明白了。

    张周这次不是为了去打仗的,就是为了出兵震慑草原。

    告诉整个草原部族,虽然之前大明在威宁海打完了就走,但威宁海不是旁人说占就占的,哪怕大明现在不能在威宁海筑城,也要进行日常巡防。

    “我会给你五千骑兵,仍旧是老规则,一人两马,从大同以平常速度到威宁海,前后大概六天就能完成。如果王巡抚你觉得有必要在威宁海驻扎几日,也可,每个士兵带十天的口粮。”

    “但一定要赶着在万寿圣节之前完成,是为给万寿圣节献礼。”

    张周给王守仁布置任务。

    理由还很充分,既要展现大明对威宁海的控制权,威慑草原,又为皇帝寿诞献礼。

    既有战略意义,还能拍皇帝的马屁,让皇帝在朝中大臣面前装个逼。

    王守仁听了都似乎觉得,没理由拒绝。

    旁边的王玺急忙道:“制台大人,大同镇虽有五千骑兵,但一次要调五千兵和一万马,只怕……劳民伤财。”

    一旁的张鹤龄听不下去,笑呵呵道:“就打不到十天,劳什么民,伤什么财?”

    张周笑道:“我也是这意思,现在不是秋收的时候,将士们出兵不会影响到军屯耕作等。至于将士和马匹,我是这么分配的,我之前已下调令往偏关,让偏关调两千骑兵和四千马匹,运一批威武天火药过来。”

    “如果要出兵草原,不能没有准备,之前宣府和大同之地的火药基本消耗殆尽,而偏关却囤积了不少,这东西容易受潮,也容易出意外,不如早点消耗了,以后再造。偏关的火器,目前也足够用,正好也调一批过来。”

    王守仁本来也想提,如果出兵草原,必须要有所凭靠才行。

    五千骑兵听起来不少……但若是亦不剌、满都赉阿固勒呼,甚至是达延汗亲自带兵过来,要为草原部族正名,这点骑兵不够看。

    现在张周就告诉他,已从偏关调了必要的兵马和火器。

    王守仁点头道:“那不知以何人为将?”

    旁边的王玺一听便激动起来。

    既然张周一次把他和张鹤龄叫来,大概就是让他王玺和张鹤龄协同出兵了。

    “呵呵。”张周笑道,“王巡抚,这次我给你整了个名将过来。安边侯!你看如何?”

    “哈哈哈哈……”

    旁边的张鹤龄乐不可支。

    王玺本知晓有机会跟随王守仁巡防威宁海,还是张周亲自策划,这么好的立功机会,带兵的资格没落到自己身上,还有些失落。

    但听说张周是要用朱凤,他瞬间没脾气。

    说是“名将”,还真是名将,朱凤除了年轻一点,好像没别的毛病,那是皇帝和张周都信任的人,更重要的是……朱凤这半年锋芒毕露,谁都觉得他有大能耐。

    但王守仁却多少了解朱凤……研武堂时候就看明白那小子了,算什么名将?

    张周问道:“寿宁侯,你笑什么?”

    张鹤龄笑呵呵摆摆手道:“没事,听到是朱知节,忍不住想笑,他可真是祖坟冒青烟,年纪轻轻就混到名将了,他要是名将……嘿。”

    本来还想臭朱凤一顿,但他适时还是忍住了。

    张周道:“王巡抚,你对安边侯领兵之事,可有认为不妥的地方?”

    王守仁一想,虽然朱凤这货是不怎么样,但关键是军功在身,西北将士乃至草原部族都能被他的“威名”给唬住,如果以打硬仗为目标,王守仁可能会提出给换个人,但既然是巡防去彰显国威和军威的,那找朱凤去是再合适不过。

    “甚好。”王守仁道,“只是偏关之地……”

    张周凑过去,轻叹道:“偏关有另一位王巡抚镇守,安边侯就能放心随伯安你出征了。”

    就差说,有王琼在偏头关,朱知节这小子人在哪,无关乎大局。

    别人不知道,你王伯安不知道辽东宁远那一战,主要功劳在谁身上?要不是有王琼给朱知节出谋划策,甚至帮他镇住辽东的牛鬼蛇神,展现军威,朱知节有独自取得大捷的本事?

    “嗯。”

    王守仁点头。

    他对张周的识人之明也很佩服。

    重用朱凤,但不盲目去用,知道朱凤身上的闪光点在哪,也知道朱凤身上的劣势在哪。

    “几时出兵?”

    王守仁不多哔哔,既然知道要出兵草原,还要赶着献礼,大概也就知道出兵近在眼前。

    张周道:“以我给安边侯规定的期限,明日之前,他就会抵达大同。”

    “另外,除了威武天火药之外,你们还会带二百门轻炮,仍旧是以马匹驮着出关隘。每炮配备炮弹二十发。”

    王守仁一听,这配置可比奇袭威宁海时候高多了。

    “燧石铳五百支,少是少了点,但料想此战基本不会发生短兵相接的情况。若真有,也要靠伯安你随机应变了。”

    “出关隘之前,要跟火筛的蒙郭勒津部沟通好,不要让他们以为我们是出塞灭他们的。”

    “再就是,伯安你出兵之后,我也会亲率一万兵马,拖着远炮、重炮等,我这一路的中军目的地只是猫儿庄,我也会在猫儿庄等着跟你汇兵于一处。”

    张周显然不会让王守仁贸然带五千骑兵跟鞑靼人死磕。

    必要的后勤保障,张周必须要提供,显然这也比他从宣府出兵要更为方便,毕竟从大同到威宁海连三百里都不到。

    “如果伯安你遭遇鞑靼部族人马,可审时度势,决定是继续用兵还是回撤,我带兵马到猫儿庄之后,也会审时度势继续北上与你会合,还是看停留等你南下。”

    “嗯。”

    王守仁这次有底气多了。

    曾经威宁海周边最牛逼的武装力量,火筛的蒙郭勒津部现在已经归顺大明了,火筛更是人在往大明京师去的路上。

    至于亦不剌等部族,似乎也就不足为虑。

    达延汗虽然实力强,但威宁海本身就不是察哈尔部的地盘,这一战怎么看都像是出关渡假的,而且是兵马、火器充沛,后援稳定而强劲,进可攻退可守。

    “那我呢?”张鹤龄在一旁问道。

    张周笑道:“两位就随本官在中军之中,一同往猫儿庄。”

    “好,好。”张鹤龄一听自己又是跟着打酱油的,没危险还有军功,登时也是喜笑颜开。

    ……

    ……

    因为威宁海3.0并不是秘密行动,在张周跟王守仁说明情况后,随即便把消息公之于众。

    这也是为打消蒙郭勒津部的疑虑。

    当然张周也要防备蒙郭勒津部在背后捅刀,所以发调令,让蒙郭勒津部往河套所在的西南方向转移。

    大同镇上下军民得知此消息,也都非常振奋,将士们似乎很久没享受过这种“天朝上邦”子民的待遇,知道要巡防威宁海,看起来是危机重重,但每个人都想去建功立业……

    终于轮到我们了!

    张周调的五千巡防骑兵,有五百京营神机营和五百宣府随同而来的兵马,两千偏头关跟朱凤来的兵马,两千大同本地的骑兵。

    充分考虑到了这次是宣大本地的协同作战,雨露均沾。

    当朱凤带着两千骑兵抵达大同镇时,也受到了大同城内军民的夹道欢迎。

    张周没有亲自出城迎接,而是在巡抚衙门内等朱凤的到来。

    “张兄。”

    朱凤跟着王守仁他们一起到巡抚衙门,见到张周时所用的称呼,也就是与众不同。

    张周从案桌后走出来,到朱凤面前,将他上下打量一番感慨道:“知节啊,怎么觉得你往偏关一段时间,都发福了呢?”

    “啊?”

    朱凤低头看了看自己。

    他也在琢磨,虽然最近我没过磅,但应该不至于胖吧?

    “要多锻炼啊。”张周道,“这次你跟我们研武堂的王教官去一趟威宁海,不会太为难你吧?”

    “不会。”

    朱凤面色还是有些回避的。

    虽然他是最早知道要跟王守仁去威宁海的人,但心理活动起伏最大的人也是他,抵触心理最大的也是他。

    “那就别让陛下和我失望。”

    ……

    ……

    张周要再次派兵出征威宁海的上奏,传到了朱祐樘这里。

    张周在回大同之前,才把奏疏送过来,以张周作为宣大总制的身份,要出兵威宁海进行巡防,根本无须跟皇帝请示,他也不过是例行把这个计划告知于朱祐樘,不至于被人说他做什么事都要藏掖。

    “很好,很好。”

    朱祐樘看完张周的上奏之后,心情很是舒畅。

    戴义笑道:“说是要为万寿圣节献礼,张先生真是有心了。”

    朱祐樘问道:“有关白于阁部?兵部那边知晓吗?”

    “尚未,要等陛下吩咐。”

    虽然张周要出兵威宁海,是要大张旗鼓去,别说是大明军民,就连鞑靼人都不隐瞒,但有关是否让朝中大臣知晓这件事上,戴义可不敢擅做决断。

    朱祐樘道:“没什么可隐瞒的,告知一下吧。”

    “是。”

    戴义把奏疏接回来。

    朱祐樘突然想到什么,问一旁的萧敬:“派去阙里的人,未有耽搁吧?”

    萧敬道:“快马出发,换马不换人,三日之内便可抵达。”

    “嗯。”朱祐樘再点头,“那孔家入朝之人,最近几日在京师中可有何动向?”

    朱祐樘一边安排去调查曲阜宣圣庙可能会有人纵火之事,一边也在关心孔弘泰……其实朱祐樘也有点不太自信,怕李东阳真的不管不顾把事泄露出去。

    “回陛下,衍圣公最近几日拜访过不少朝中的臣僚,还曾私下拜会过吏部的屠部堂,据说是提及到有关孔家跟李家的联姻,大概是想让屠部堂为之说项。”萧敬小心翼翼讲述。

    虽然弘治一朝,东厂显得很低调。

    但有关刺探官员日常交际、言辞等事上,却并未有懈怠,萧敬也算是有能力的人,眼下东厂和锦衣卫中也有一批好手。

    以前也只是因为文臣强势,才令东厂萎靡不振。

    “也是,当初是屠滽牵头给说的媒,孔家找屠滽也无可厚非。”

    朱祐樘道,“这几日,要把孔家在京的人给盯紧了,一旦他们有何通风报信的举动,要及时阻拦。”

    萧敬急忙应声道:“奴婢知晓了。”

    ……

    ……

    内阁值房。

    由萧敬亲自把张周再次出兵威宁海的消息,告知过来。

    等萧敬走之后,刘健神色有些木讷,大概觉得西北无论怎么折腾,都是张周的事,朝廷想干涉除非能让张周吃个大瘪……再加上巡防威宁海有助于提升大明的国威,连挑剔的刘健也挑不出刺。

    谢迁则笑盈盈道:“他军功都在手了,何必给自己惹麻烦呢?以为鞑子每次都无所防备?更何况,此番还是这般大张旗鼓用兵!他还是太过于张扬了!”

    在谢迁看来。

    张周去西北之后,用一次奇袭威宁海奠定在西北的声威就够了,火筛都投降归顺,你张周在那边闷声发展,甚至是闷声发大财就行了。

    可你非不知道低调,要搞什么二次出兵威宁海,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

    刘健侧目望了李东阳一眼,他本是想问问李东阳对此的意见,但见李东阳正低头拟写票拟,如同对张周再次出兵威宁海充耳不闻一般,不由问道:“宾之,这几日看你魂不守舍的,可是家中有何事烦扰?”

    刘健不知道其中原委,只当李东阳是在为嫁女儿的事发愁。

    李东阳放下笔,抬头看着二人,认真道:“前两日,陛下召见我,跟我说了个张秉宽的谶言,并嘱咐让我在事发之前不得对外张扬。我想刘阁老和于乔,你们能理解我是吧?”

    “呵呵。”谢迁笑道,“宾之,你这可不对啊,陛下不允许你张扬,你却告诉我们有这回事,你是想让我们瞎猜吗?”

    刘健皱眉问道:“有关此番出兵的?”

    以他对李东阳的了解,皇帝既然不让说,你守着秘密就行,干嘛提前告诉我们有这么个秘密,还不明说?

    这不是你李东阳的风格啊。

    李东阳当然是有苦说不出,他要为几天后可能发生的事来“甩锅”,所以他就趁着刘健问询,把有事说出来,却不明确说是什么事。

    就是想假借刘健和谢迁的口,告诉外人,这事不是我不想通知孔家,是皇帝不让我说。

    “并非出兵之事,两位也请不要妄自揣测,即便言中我也不会明说。但也请做个见证,我并非有意遮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