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中旬。
之前由张周派出海到南洋的船只,顺利返航了。
由唐寅和徐俌联名上奏,将此番出海南洋的“战果”详细跟朝廷奏报……除了带回黄金一百六十两,白银六千两之外,还带回了香料等一万多斤,再加上各种稀奇古怪的产品,还有带回来的三百多名南洋俘虏……这次的出海的保底收入是两万五千两。
刨除船上将士的赏赐,还有用炮等损失,净收入超过两万两。
此消息由李荣,在朝堂上对大臣宣布,而这天不出意外的,张周仍旧没来。
张周上朝,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其实更接近于一天打鱼十天筛网,反正也没人强求他非要哪天上朝,张周年后只有一次出现在朝堂上。
朱祐樘一脸欣慰之色道:“在秉宽说要派兵出海时,朕还有所顾虑,认为如此不会带来什么成效,但如今看来,朕低估了出海的收入啊。”
当皇帝的都喜欢派船只出海,无论是当初的郑和下西洋,还是这次张周派船出海,都是皇帝所热衷的。
之前在成化时,宪宗也想派船出海,引出了刘大夏烧郑和航海图的传闻,这件事并不作准,至于是不是确有其事,也难定论,但间接也说明,皇帝对于征服海外的事情还是非常热衷的,包括得回海外的财货。
吏部尚书马文升走出来道:“陛下,若以船只配备将士和火炮出海,掠番人子女、劫海外之财,则形同于盗寇,实不足取也。”
该反对还是要反对的。
出海收入这么高,能保证每次都这么高吗?
第一次去,人家没防备,你一条船就掠夺了两万两银子回来,沾沾自喜,就怕你下次出海什么都没捞着,还可能被南洋的那些番邦小国认为,大明泱泱大国居然喜欢干一些海盗才干的事情,那时对于大明声望的损失,可就不是几万两银子能摆平的。
朱祐樘问道:“最近几年,南洋那些藩国,有进贡的先例吗?”
马文升道:“陛下,对南洋的贸易,各市舶司仍在做,若是贸然改变贸易的规则,只怕会引起南洋番人的抵触,令大明王华无法推进。”
“不必了。”朱祐樘道,“朕认为,要将王化布道于四海,不应该用仁义,对那些爪哇国的番邦人来说,他们也不会懂得什么叫王化之道。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火炮征服他们,让他们臣服……朕并不认为只单纯倚靠于礼教,能带来长治久安。这件事,朕认为秉宽做得很好。”
马文升见皇帝如此态度,也就不好再说什么。
朱祐樘道:“魏国公和唐寅在上奏中还提到,第一批的三条船,已经差不多要造好,朕已着令从永平府等处,调运火炮等南下,除了镇戍南京之外,还有用以配备上船只,以出兵于海外之用。朕希望用半年的时间,收获一些东西……具体是什么,朕现在还不清楚。诸位卿家应该不会有异议吧?”
一次是不够的。
这次是出海南洋,下次就直接下西洋,越走越远,直接来个横渡太平洋。
虽然发现美洲大陆已经来不及了,但征服美洲,把美洲的矿山、财货带回大明,可并不费劲。
更重要的是,美洲地大物博,那边将会是大明在海外重要的领地,所产的粮食、矿产等,将会极大补充大明在资源上的不足,尤其是张周要发展大明的工业化,美洲大陆近乎是必不可少的。
刘健道:“陛下,出海之事,当慎重。不宜贸然决定。”
没有反对,只是传统文臣觉得,还是不要轻易去改变。
朱祐樘则显得很自信道:“诸位卿家对于海外有什么都不知,连哪里有海岛、人丁也不知晓,说这些有何意义呢?朕放手交给秉宽了,相信用不了几年,从海外能得回的财货,便能充分补充到大明军需调用,如此既能安民,又能平北疆,有何不可呢?”
你们文臣不是总在哔哔,说是秉宽的北方用兵策略,是穷兵黩武吗?
现在朕就是让秉宽帮忙创造财富呢,如果北方打仗都不用朝廷额外开销的话,那是不是你们就不会罗里吧嗦的?
……
……
朝议结束之后。
朱祐樘心情也有些不佳。
“出海得到如此多的财货,竟还能被说成不仁义,有仁义的话,就会有人给大明进贡吗?海外几时会给大明提供赋税呢?”朱祐樘义愤填膺。
他觉得留在宫里也没意思,问清楚当天张周人就在城里,没去西山,便就改换了装束,带李荣等人出宫去找张周。
张周在城内的工坊内。
当张周得知朱祐樘要来,亲自带朱凤出来迎接。
朱祐樘笑道:“不用多礼,秉宽,朕闲来无事,来你这里看看,你以往就能造出不少好东西,最近可有新物件?”
“陛下请。”张周让开一条路。
朱祐樘出宫之后,脸上的笑容似乎也多了,走出宫门的他,心情也难得放松。
君臣数人一起进到工坊内,却见里面正有一个好似锅炉的东西,一边在烧水,而旁边则“咔咔咔咔咔”响,一个机器在被锅炉带动运转,正是张周最近在搞的蒸汽织布机。
旁边有两名工匠正在调试。
二人好像旁若无人一般,无论是张周、朱凤来,还是朱祐樘带人来,他们都不会过来行礼,只专心做自己手头上的事情。
朱祐樘好奇问道:“这是何物?”
因为响声比较大,再加上机器是不用人力就能动,朱祐樘没有贸然走上前去观察。
张周道:“陛下,这是织布机。”
“织布机?没有人织布吗?”朱祐樘好奇。
只看到两个人在一堆机器面前走,却没见有人在用脚踩、手提等方式织布,朱祐樘自然觉得不理解。
张周笑道:“这是用水汽带动转轴,以转轴的运动,使得织布机运转,一堆的织布机只需要有几个人照看,随时在出现断线等事时,进行补救便可。如此一来,一个熟手的织布女工,便可以照看五六台织布机,速度更快,一天便能织出来几十丈布。”
李荣苦笑道:“张先生,言笑了吧?”
“嗯?”
朱祐樘回头看了李荣一眼。
你个老太监,居然质疑朕的秉宽在信口开河?
张周笑着指了指道:“李公公,真不是言笑,传统的织布机也有一些弊端,我也经过改进了,这是飞梭,有了飞梭,织布便无须人手去增加横线,以后应该发愁的不是缺少女工,或者织布慢,应该担心草棉不够用了。”
草棉也就是棉花。
在华夏历史上,提到“棉”,其实更多是木棉。
一直到宋元之后,草棉才逐渐成为百姓日常御寒之用,但因为织布效率低下,棉花多也是用以作为填充物使用,明太祖时就规定每农户必须要种植一定的草棉,以保证军需和百姓日常所用,草棉也算是大明很重要的经济作物。
“那倒是挺有意思的。”
朱祐樘知道那机器不过是个织布机,对自己没危险之后,也终于敢走过去,好好观察一番。
但见布匹在没有人织就的情况下,便一点点产生,并开始逐渐成布卷,朱祐樘也会觉得很神奇。
……
……
因为织布的房间很吵,朱祐樘也只是简单观察之后,便与张周到了工坊旁的实验室内。
“秉宽,这织布机,你准备几时推广开来?”
朱祐樘作为皇帝,当然知道大明百姓对于衣食住行的需求。
种植粮食这种事,暂时看来还无解,开垦荒地没那么容易,剩下的就是从海外找寻新作物,这也需要时间。
但若是在织布效率上起来,会极大改善大明百姓穿衣的制约,毕竟对于一般人来说,一身普通的粗布麻衣穿个十年八载的都是正常的,缝缝补补又一年,甚至有人一件衣服穿一辈子,在很多地方也都有。
张周道:“陛下,要推广还是要先能制造出那么多的织布机。臣的想法是,先以官办的织布工坊,招募女工回来进行学习和训练,等她们学会之后,织布机数量增加之后,再逐渐推广到民间。过个几年,争取在大明每个大一点的州府,都会有织布工坊,所产出的布匹也可先用于军需调度。”
“对对对,先保证西北将士的用度。”朱祐樘听了之后大感欣慰,“西北过去数年也早就跟朝廷提出,要更换军服等,但哪有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呢?若真能做到大批量的织布……那大明布匹还不是想用多少有多少?”
李荣笑着提醒道:“陛下,您忘了张先生所说的?到时应该担心草棉不够用了。”
朱祐樘道:“是该做出一定的改善。回头下旨到各地方,增加种植草棉的田亩,以后由朝廷来收购,以保证棉农不至于有损失。”
张周道:“陛下,光靠官府采办还不够,应该派专人进行采办才可。否则要靠地方官的话……只怕会打击到棉农的积极性。”
“嗯。”
朱祐樘大概明白张周的担忧。
这是上层跟底层之间沟通的断层,如果全靠地方官府的话,这种割裂还会加剧。
只有皇帝直接派人去,才能最大程度改善这种状况,但这也并非是一劳永逸的办法,毕竟办事的仍旧是人,所谓的制度也都是人在执行。
……
……
说完了织布的事,朱祐樘坐下来,显得很感慨道:“秉宽,去南洋的船回来了,带回不少东西,有你需要的,应该会在一个月之后,送到京城来。”
张周拱手道:“多谢陛下挂心。”
朱祐樘道:“而今要派船去西洋的话,你看是否合适呢?”
朱祐樘这是先做决定,再来问张周的意见。
之前张周已经跟他规划过,让他知道,原来在海外还有一片很大的领地,甚至比大明的领土都要大,而且地广人稀,更重要的是那边的人近乎与刀耕火种,没有马匹、牛羊这些牲口,甚至连轮子都没有,甚至一些有几百万人口的大部族,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更没有铁器,甚至连青铜器都只是作为贵族装饰之用。
这样的部族,简直是一打一个准,派几千人的军队,就能征服一整个国家。
历史上,阿兹特克人、印加帝国都是被欧洲殖民者靠几百人征服的。
所以朱祐樘才会有那么深的执念,要把海外之地纳入到大明的版图……
张周道:“以江南造船上的上奏,按照臣图纸所造的大船,到现在仍旧未造好,只是造出几条中型的船只,若是要远洋航行的话,只怕要先等到二月之后。但臣又怕,在未来数月之内,正是海上飓风横行之时……”
既要出海,张周就要把出海的所有困难说清楚。
不是说派出船队,就一定能收获回报的,万一船只一去不回,从此之后连音信都没有,别到时被朝臣赖在我头上,说是我把他们给害的。
朱祐樘点头道:“海上风大浪大,若是再遭遇到极端的气候,出任何意外都是有可能的,但也不能因噎废食,秉宽你不是说了,那西洋的领地,已有一些外族人发现,并且他们会在未来去征服那里?要抓紧啊。”
张周道:“陛下,臣的想法是,第一次出海,主要先探查海外之地的位置,并顺利找回臣提出的几种粮食作物根茎、种子等,以方便大明广泛种植。为以后出海做准备。”
“那几时出海?”朱祐樘好似急不可耐。
张周见皇帝如此简直,也就没什么避讳了,道:“陛下,有船队下南洋的经验,配合几条新船,哪怕规模小一些,即刻便可下令出海。”
“好。”
朱祐樘道,“朕早就在等了,若是能通过一次出海,根本改变大明的国运,并以此来征服四海,甚至比征服北疆的鞑靼异族更有意义。秉宽,你可有航海图?”
张周笑道:“其实在臣北上还京之前,已留下了航海图,甚至还留下了不少出海的图志,包括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方略。只要有足够的火炮和火铳,还有几百名将士,要从海外顺利带回想要的东西……就看天公是否作美了。”
(本章完)
之前由张周派出海到南洋的船只,顺利返航了。
由唐寅和徐俌联名上奏,将此番出海南洋的“战果”详细跟朝廷奏报……除了带回黄金一百六十两,白银六千两之外,还带回了香料等一万多斤,再加上各种稀奇古怪的产品,还有带回来的三百多名南洋俘虏……这次的出海的保底收入是两万五千两。
刨除船上将士的赏赐,还有用炮等损失,净收入超过两万两。
此消息由李荣,在朝堂上对大臣宣布,而这天不出意外的,张周仍旧没来。
张周上朝,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其实更接近于一天打鱼十天筛网,反正也没人强求他非要哪天上朝,张周年后只有一次出现在朝堂上。
朱祐樘一脸欣慰之色道:“在秉宽说要派兵出海时,朕还有所顾虑,认为如此不会带来什么成效,但如今看来,朕低估了出海的收入啊。”
当皇帝的都喜欢派船只出海,无论是当初的郑和下西洋,还是这次张周派船出海,都是皇帝所热衷的。
之前在成化时,宪宗也想派船出海,引出了刘大夏烧郑和航海图的传闻,这件事并不作准,至于是不是确有其事,也难定论,但间接也说明,皇帝对于征服海外的事情还是非常热衷的,包括得回海外的财货。
吏部尚书马文升走出来道:“陛下,若以船只配备将士和火炮出海,掠番人子女、劫海外之财,则形同于盗寇,实不足取也。”
该反对还是要反对的。
出海收入这么高,能保证每次都这么高吗?
第一次去,人家没防备,你一条船就掠夺了两万两银子回来,沾沾自喜,就怕你下次出海什么都没捞着,还可能被南洋的那些番邦小国认为,大明泱泱大国居然喜欢干一些海盗才干的事情,那时对于大明声望的损失,可就不是几万两银子能摆平的。
朱祐樘问道:“最近几年,南洋那些藩国,有进贡的先例吗?”
马文升道:“陛下,对南洋的贸易,各市舶司仍在做,若是贸然改变贸易的规则,只怕会引起南洋番人的抵触,令大明王华无法推进。”
“不必了。”朱祐樘道,“朕认为,要将王化布道于四海,不应该用仁义,对那些爪哇国的番邦人来说,他们也不会懂得什么叫王化之道。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火炮征服他们,让他们臣服……朕并不认为只单纯倚靠于礼教,能带来长治久安。这件事,朕认为秉宽做得很好。”
马文升见皇帝如此态度,也就不好再说什么。
朱祐樘道:“魏国公和唐寅在上奏中还提到,第一批的三条船,已经差不多要造好,朕已着令从永平府等处,调运火炮等南下,除了镇戍南京之外,还有用以配备上船只,以出兵于海外之用。朕希望用半年的时间,收获一些东西……具体是什么,朕现在还不清楚。诸位卿家应该不会有异议吧?”
一次是不够的。
这次是出海南洋,下次就直接下西洋,越走越远,直接来个横渡太平洋。
虽然发现美洲大陆已经来不及了,但征服美洲,把美洲的矿山、财货带回大明,可并不费劲。
更重要的是,美洲地大物博,那边将会是大明在海外重要的领地,所产的粮食、矿产等,将会极大补充大明在资源上的不足,尤其是张周要发展大明的工业化,美洲大陆近乎是必不可少的。
刘健道:“陛下,出海之事,当慎重。不宜贸然决定。”
没有反对,只是传统文臣觉得,还是不要轻易去改变。
朱祐樘则显得很自信道:“诸位卿家对于海外有什么都不知,连哪里有海岛、人丁也不知晓,说这些有何意义呢?朕放手交给秉宽了,相信用不了几年,从海外能得回的财货,便能充分补充到大明军需调用,如此既能安民,又能平北疆,有何不可呢?”
你们文臣不是总在哔哔,说是秉宽的北方用兵策略,是穷兵黩武吗?
现在朕就是让秉宽帮忙创造财富呢,如果北方打仗都不用朝廷额外开销的话,那是不是你们就不会罗里吧嗦的?
……
……
朝议结束之后。
朱祐樘心情也有些不佳。
“出海得到如此多的财货,竟还能被说成不仁义,有仁义的话,就会有人给大明进贡吗?海外几时会给大明提供赋税呢?”朱祐樘义愤填膺。
他觉得留在宫里也没意思,问清楚当天张周人就在城里,没去西山,便就改换了装束,带李荣等人出宫去找张周。
张周在城内的工坊内。
当张周得知朱祐樘要来,亲自带朱凤出来迎接。
朱祐樘笑道:“不用多礼,秉宽,朕闲来无事,来你这里看看,你以往就能造出不少好东西,最近可有新物件?”
“陛下请。”张周让开一条路。
朱祐樘出宫之后,脸上的笑容似乎也多了,走出宫门的他,心情也难得放松。
君臣数人一起进到工坊内,却见里面正有一个好似锅炉的东西,一边在烧水,而旁边则“咔咔咔咔咔”响,一个机器在被锅炉带动运转,正是张周最近在搞的蒸汽织布机。
旁边有两名工匠正在调试。
二人好像旁若无人一般,无论是张周、朱凤来,还是朱祐樘带人来,他们都不会过来行礼,只专心做自己手头上的事情。
朱祐樘好奇问道:“这是何物?”
因为响声比较大,再加上机器是不用人力就能动,朱祐樘没有贸然走上前去观察。
张周道:“陛下,这是织布机。”
“织布机?没有人织布吗?”朱祐樘好奇。
只看到两个人在一堆机器面前走,却没见有人在用脚踩、手提等方式织布,朱祐樘自然觉得不理解。
张周笑道:“这是用水汽带动转轴,以转轴的运动,使得织布机运转,一堆的织布机只需要有几个人照看,随时在出现断线等事时,进行补救便可。如此一来,一个熟手的织布女工,便可以照看五六台织布机,速度更快,一天便能织出来几十丈布。”
李荣苦笑道:“张先生,言笑了吧?”
“嗯?”
朱祐樘回头看了李荣一眼。
你个老太监,居然质疑朕的秉宽在信口开河?
张周笑着指了指道:“李公公,真不是言笑,传统的织布机也有一些弊端,我也经过改进了,这是飞梭,有了飞梭,织布便无须人手去增加横线,以后应该发愁的不是缺少女工,或者织布慢,应该担心草棉不够用了。”
草棉也就是棉花。
在华夏历史上,提到“棉”,其实更多是木棉。
一直到宋元之后,草棉才逐渐成为百姓日常御寒之用,但因为织布效率低下,棉花多也是用以作为填充物使用,明太祖时就规定每农户必须要种植一定的草棉,以保证军需和百姓日常所用,草棉也算是大明很重要的经济作物。
“那倒是挺有意思的。”
朱祐樘知道那机器不过是个织布机,对自己没危险之后,也终于敢走过去,好好观察一番。
但见布匹在没有人织就的情况下,便一点点产生,并开始逐渐成布卷,朱祐樘也会觉得很神奇。
……
……
因为织布的房间很吵,朱祐樘也只是简单观察之后,便与张周到了工坊旁的实验室内。
“秉宽,这织布机,你准备几时推广开来?”
朱祐樘作为皇帝,当然知道大明百姓对于衣食住行的需求。
种植粮食这种事,暂时看来还无解,开垦荒地没那么容易,剩下的就是从海外找寻新作物,这也需要时间。
但若是在织布效率上起来,会极大改善大明百姓穿衣的制约,毕竟对于一般人来说,一身普通的粗布麻衣穿个十年八载的都是正常的,缝缝补补又一年,甚至有人一件衣服穿一辈子,在很多地方也都有。
张周道:“陛下,要推广还是要先能制造出那么多的织布机。臣的想法是,先以官办的织布工坊,招募女工回来进行学习和训练,等她们学会之后,织布机数量增加之后,再逐渐推广到民间。过个几年,争取在大明每个大一点的州府,都会有织布工坊,所产出的布匹也可先用于军需调度。”
“对对对,先保证西北将士的用度。”朱祐樘听了之后大感欣慰,“西北过去数年也早就跟朝廷提出,要更换军服等,但哪有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呢?若真能做到大批量的织布……那大明布匹还不是想用多少有多少?”
李荣笑着提醒道:“陛下,您忘了张先生所说的?到时应该担心草棉不够用了。”
朱祐樘道:“是该做出一定的改善。回头下旨到各地方,增加种植草棉的田亩,以后由朝廷来收购,以保证棉农不至于有损失。”
张周道:“陛下,光靠官府采办还不够,应该派专人进行采办才可。否则要靠地方官的话……只怕会打击到棉农的积极性。”
“嗯。”
朱祐樘大概明白张周的担忧。
这是上层跟底层之间沟通的断层,如果全靠地方官府的话,这种割裂还会加剧。
只有皇帝直接派人去,才能最大程度改善这种状况,但这也并非是一劳永逸的办法,毕竟办事的仍旧是人,所谓的制度也都是人在执行。
……
……
说完了织布的事,朱祐樘坐下来,显得很感慨道:“秉宽,去南洋的船回来了,带回不少东西,有你需要的,应该会在一个月之后,送到京城来。”
张周拱手道:“多谢陛下挂心。”
朱祐樘道:“而今要派船去西洋的话,你看是否合适呢?”
朱祐樘这是先做决定,再来问张周的意见。
之前张周已经跟他规划过,让他知道,原来在海外还有一片很大的领地,甚至比大明的领土都要大,而且地广人稀,更重要的是那边的人近乎与刀耕火种,没有马匹、牛羊这些牲口,甚至连轮子都没有,甚至一些有几百万人口的大部族,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更没有铁器,甚至连青铜器都只是作为贵族装饰之用。
这样的部族,简直是一打一个准,派几千人的军队,就能征服一整个国家。
历史上,阿兹特克人、印加帝国都是被欧洲殖民者靠几百人征服的。
所以朱祐樘才会有那么深的执念,要把海外之地纳入到大明的版图……
张周道:“以江南造船上的上奏,按照臣图纸所造的大船,到现在仍旧未造好,只是造出几条中型的船只,若是要远洋航行的话,只怕要先等到二月之后。但臣又怕,在未来数月之内,正是海上飓风横行之时……”
既要出海,张周就要把出海的所有困难说清楚。
不是说派出船队,就一定能收获回报的,万一船只一去不回,从此之后连音信都没有,别到时被朝臣赖在我头上,说是我把他们给害的。
朱祐樘点头道:“海上风大浪大,若是再遭遇到极端的气候,出任何意外都是有可能的,但也不能因噎废食,秉宽你不是说了,那西洋的领地,已有一些外族人发现,并且他们会在未来去征服那里?要抓紧啊。”
张周道:“陛下,臣的想法是,第一次出海,主要先探查海外之地的位置,并顺利找回臣提出的几种粮食作物根茎、种子等,以方便大明广泛种植。为以后出海做准备。”
“那几时出海?”朱祐樘好似急不可耐。
张周见皇帝如此简直,也就没什么避讳了,道:“陛下,有船队下南洋的经验,配合几条新船,哪怕规模小一些,即刻便可下令出海。”
“好。”
朱祐樘道,“朕早就在等了,若是能通过一次出海,根本改变大明的国运,并以此来征服四海,甚至比征服北疆的鞑靼异族更有意义。秉宽,你可有航海图?”
张周笑道:“其实在臣北上还京之前,已留下了航海图,甚至还留下了不少出海的图志,包括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方略。只要有足够的火炮和火铳,还有几百名将士,要从海外顺利带回想要的东西……就看天公是否作美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