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音随着李勖步入屋中,只见北侧高榻上坐着位肤色黑红、身材矮胖的中年妇人,看年纪大概四十出头,心知这位定然就是他的继母荆氏了。

    荆氏今日穿了一身簇新的绛红色葛布衫子,两靥贴了圆圆的花胜,衬得皮肤愈发红亮,肥圆脸盘上顶了个高耸的塔状假髻,旁边斜簪了一枝明晃晃的粗大金簪,看样子是精心打扮过。

    一见人进来,荆氏立刻抻开眉眼,笑得很是热烈,“哦呦,这孩子生得是真好!”作势要扶着身旁的李四娘起身。

    李勖上前一步,道了声“阿母”,荆氏的屁股又重新落了回去,仍是喜孜孜地看着他身旁的韶音。

    韶音看她脸上油漆彩绘画得跟庙里的泥塑一般,言辞、神态俱都张致,便觉得这妇人浑身上下都透着股喜庆,怪有意思的,因就笑吟吟地行了礼,脆生生道了一句:“阿家”。

    荆氏果然露出喜不自胜的表情,拍着大腿道:“哎呀呀,真是前世修来的福分,我儿能娶到这样的新妇,也不枉费我含辛茹苦将他拉扯大,若是他的父亲还在……”

    说到此处,荆氏先前的一脸喜色转瞬间凝结成惨淡愁云,紧接着就下起雨来,“若是他的父亲还在……”荆氏哽咽起来,边哭边用那簇新的衣袖抹眼泪。

    豹儿从赵氏怀里好奇地抬起脑袋,奶声奶气里带着一丝担忧,“咦,大母也是被伯母吓哭的吗?”

    “少胡说!”赵氏急忙叱了一声,一边尴尬地给李勉使了个眼色。李勉是个腼腆之人,在生人面前更是局促,只冲着荆氏小声道:“阿母!大喜的日子,说这个干啥?”

    “你懂什么?”荆氏瞪了儿子一眼,“我一个寡妇人家将你们两个儿郎拉扯大岂是容易?你们阿父两腿一蹬倒是走得干净,撇下我一个人妇道人家,一边要苦苦撑着这个家,一边又要给你们做饭、浆洗,缝补衣裳,一晃十来年呐,我是怎么熬过来的?终于盼着你们都娶上了新妇,我这心里……唉!是又欢喜又难受,一股说不上来的滋味儿……”

    荆氏说到了伤心处,化雷霆大雨为连绵小雨,黏糊糊地哽咽起来。

    韶音瞄了李勖一眼,他正好也在看她,见她眸中露出促狭之色,很快便转了眸。

    “阿母”,李勖沉声开口,荆氏不绝如缕的抽噎顿时静了一瞬,“阿母的养育之恩,李勖时刻铭记在心,往后定会与新妇一道好好孝敬阿母。”

    荆氏擦了擦眼角,“一家人,说什么恩情不恩情的,只要你们能过得好,阿母就心满意足了!”说着转悲为喜,又笑起来,招呼韶音入座,“瞧我,一时高兴,都忘了给你介绍。那是你三弟李勉,那是他媳妇阿赵,她和你一样,也是大户人家出身的好孩子,她叔父便是咱们徐州的赵都督。”

    韶音有些惊讶地看向赵氏,赵氏却已经尴尬得涨红了脸,急声解释道:“阿家说笑了,我们那样的人家,如何能与阿嫂家相提并论?和赵都督他们家早出了五服,算不得正经亲戚的。”

    韶音心下了然,看荆氏偷瞪赵氏,愈发觉得好笑。

    “豹儿,过来!”

    荆氏将豹儿招呼过来,指着一侧的韶音道:“这是你伯母,快过去给你伯母磕头。”

    这孩子倒是很听他祖母的话,迈开两只小短腿就走了过来,到韶音跟前扑通跪下,结结实实地磕了个响头,“伯母”,抬头用一对圆鼓鼓的豹子眼在李勖和韶音面上来回打量。

    韶音咧了咧嘴,“快起来吧!”

    身后的阿筠立即取出一只长命锁戴到豹儿黑乎乎的小脖子上,豹儿拿起长命锁看了看,又放到嘴里咬了咬,随后跑向荆氏,“大母,金的!”

    赵氏臊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头几日荆氏就在家里念叨,要豹儿给初见的伯母磕头,意思是要讨一份厚礼。赵氏当时便不同意,人家高门士族,该有的礼数自然周全,哪里用得着如此?退一万步说,就算人家不给又如何,怎么还能上赶着讨要?

    士庶之别,云泥之隔,本就身份悬殊,这么一来,往后如何还能在人家面前抬起头来!

    赵氏急得要去拽孩子,连声道:“这也太贵重了,他一个小孩子,阿嫂给他这个做什么。”

    可荆氏已经将孙儿抱在了怀里,眉开眼笑道:“还不快谢谢你伯母?”

    豹儿看着韶音眨了眨眼睛,忽然不好意思似的,扭头钻到了荆氏怀里。赵氏只得又尴尬地坐了下去,声音细得像蚊子,“多谢阿嫂。”

    阿筠一见如此,便从韶音身后走上前来,先是向荆氏献上一对玲珑玉如意,又分别给了赵氏和李四娘一人一套金玉镶嵌的首饰,连李勉这位小叔都备了一方玉尺,见众人手中俱满,方才笑道:“这是我家女郎的一点心意,不成敬意,还望老夫人、三叔和两位娘子笑纳。”

    自打韶音进屋,李三娘就一直躲在母亲身边一眼不眨地盯着她看,这会儿接了礼物才舍得移开目光,捧着手中精致的锦盒看了又看,犹豫了一会儿,到底没好意思当场打开。

    韶音笑眯眯地望向荆氏,心里有点好奇她会回赠给自己什么见面礼。荆氏却像是忘了这茬,将手一伸,直接抢过四娘的锦盒,干脆利落地打了开来,待看清了那里面宝光灿烂的物什后,不禁发出一连串的啧啧之声,“哎呀!啧啧!这钗、这步摇!”

    说着从里面取出一只金玉打造、上饰珠花的的玉珑璁,一边往四娘头上比划,一边稀罕道:“这物倒是头一回见!诶呦,这么大一个,这是戴在哪的,怎么也不见钗脚?”

    四娘被她摆弄得小脸通红。

    韶音掩嘴轻笑,冲她招呼道:“四娘过来,我教你戴。”

    荆氏赶紧推了一把,“阿嫂叫你,还不快过去!”

    四娘只得拘谨地走过来,到韶音跟前却不敢抬头,先前通红的小脸已经涨得发紫了。

    昨日阿嫂面前遮着扇子,只露出个侧脸便已令人惊艳不已,此刻面前无遮无挡,还这么近地挨着自己……四娘只觉得眼前一片华光令人眩晕,阿嫂脖子上的皮肤又白又滑,身上有一股从来没闻过的香味,衣裳的料子也是又轻又软,好像是天上的云霞做的一般。

    韶音将玉珑璁戴在她头上,为她理了下鬓角碎发,上下打量一阵,又取下头上一枝金雀衔珠钗插在她髻上,“嗯,这回好了,阿家看着可还满意?”

    荆氏笑得嘴巴都合不拢了,“满意、满意!这一下子就从小雀变成凤凰了!”

    韶音又是掩嘴一笑,她还是头一回见到荆氏这么有意思的妇人,吝啬又贪财,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跟唱百戏的似的,端的是有趣。

    韶音正乐不可支,余光里瞥见李勖正看着自己,目光中似乎带了惊讶,侧头看过去,他已经垂头饮茶了。

    李勖坐了一会儿就起身离去,说是去演武场操练,临出门时看了一眼李勉,李勉便也起告辞。

    荆氏望着跟在李勖身后亦步亦趋的儿子,面上喜色一收,埋怨道:

    “这孩子,新婚第二日都不肯歇歇,如今又不是战时,有什么好操练的?他自己劳累也就罢了,还要弄得亲戚也跟着不得安生,三郎是他亲兄弟,自然没话说,旁人可就没这么好说话了,就算当面不敢说,背地里哪个不埋怨?往后弄得离心离德,吃亏的还不是他自己!好孩子,你说一句胜过我啰嗦一万句,回头你说说他。”

    韶音不知道她是如何得出这句“你说一句胜过我一万句”的,只觉得她说起话来一套一套,光是听着就很有好玩,因就笑眯眯地点了头。

    荆氏满意地笑笑,又东一句、西一句地拉起家常,说起了李勖小时候的事。

    李勉随着兄长来到校场,与谢家三位郎君问候几句,很快便归入所属队列,依照长官号令操练起来。

    这校场占地几十顷,可容上千名士兵同时演练。这里原是江边一片无主的草甸,李勖升为建武将军后,拿出全部饷银和赏钱,号令手下兵勇将此处修建成了演武场,此后便日日操练,除正、朔日和年节休整以外,风雨不误。

    此刻烈日高照,演武场上无遮无挡,兵勇们身披铠甲,手持长矛厚盾,于炙烤之下奋力对搏,其中辛苦可想而知。

    谢迎一眼望去,但见黑压压的兵勇分成了甲乙丙丁四部,除了丁部以外,其余三部皆纪律严明、操练有序,其中尤以甲部最为出色,士兵个个神情坚毅,招式到位,有以一当十之勇。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谢迎笑着看向李勖,“甲部应该就是存之的亲兵了?”

    李勖颔首,“不错,这边请。”

    谢迎、谢往、谢候三人随着他绕到演武场西侧,没有了黑压压几千名士兵的遮挡,视线顿时开阔。只见茵草之上竟有百十来轻装骑兵,个个骑着膘肥体壮的高头大马,手持打磨得锃亮的长矛,正在烈日下奋蹄趋驰。

    谢候顿时双眼放光,“还有骑兵!”

    谢迎也是惊讶,原以为将这些京口兵痞操练起来已经不易,没想到他竟然还组织了一队骑兵,虽然只有百十来个,可若是指挥得力,一只百名的轻骑队伍足可抵步兵千人,实在不可小觑。

    胡部盛产良马,胡兵因此极擅骑射,匈奴、鲜卑、羯、羌、氐等部纵横中原如入无人之境,靠的正是这些呼哨而来、扬尘而去的铁蹄。江左却正相反,战马难得,骑兵比战马更稀罕百倍,能组织训练骑兵的将领几乎屈指可数。

    李勖小小四品建武将军,竟能组织起几千名纪律严整的水陆兵和一只骁勇的骑兵,这在整个北府恐怕也是首屈一指。

    谢迎望着江畔猎猎而动的“李”字牙旗,不由对这位与自己年岁相当的妹婿升起一股敬意,“存之远见卓识,令人佩服。”

    谢往却是一哂,为堂兄泼了一盆冷水,“我虽是一介文士,却也明白一个常理:江左多水,多高山密林,便是你再好的骑兵,恐怕也难在这样的地带施展开来。李将军此举,只能说其心可嘉,于实用上么,怕是要令人失望了。”

    “谁说江左之兵就一定得在江左施展?”谢候立即反驳,“堂兄怎知我大晋的健儿没有打过江北、驱逐胡虏的一日?”

    “打过江去?”谢往嗤笑一声,瞥了眼李勖,摇头道:“何氏悍勇,当年率十万大军依旧铩羽而归;祖父何等睿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只能拒胡马于淝水。珠玉在前,今人又有几人能相匹?逢春莫要再作儿童戏语了!”

    谢候不服气,还想要反驳,一时却想不出什么好的理由,因此憋得红头胀脸。却见李勖神色淡然,微笑道:“高溪有所不知,胡人驱驰平原靠的是重骑,我这只却是轻骑兵,最适合在高山密林中行进。”

    谢往摇摇头,语气闲闲道:“轻骑又如何,百十来人而已,成不得什么气候。”

    李勖一听这话,便知这位著作郎于行军打仗之事上一窍不通,完全不懂兵行诡道、出其不意的道理,因就一笑置之,不欲与他多费口舌。

    上半场操练结束已近午时,谢家三位已定于午饭后返回建康。李勖返回家中,准备携韶音一道为兄弟送行。

    进入后院,门口的婢子却禀告说韶音还没回来。

    李勖便调转脚步往西院而去,哪知刚走到月亮门上,迎面便被人撞了个满怀。来人身量纤纤,明丽光昳,正是他的新婚之妻。却是不知为何行步匆匆,直晃得头上步摇如飞、叮当乱响,抬起脸来却又满面怒气,眸中隐有泪光闪动。

    李勖剑眉皱起,轻声问道:“你怎么了?”

    不待韶音回答,西面忽然传来一声温婉的“表兄”,抬眸看去,原来是阿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