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插了一手,让李世民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倒不是因为长乐说的话有重要,而是两个儿女都这么说,很显然,这里面的问题,不小。很有可能是世家给他下的套。

    同样的,萧瑀虽然居心不良,但他毕竟是元老重臣,他是不能轻动的,李世民授予李承乾全权,按照去调查他。

    看看这老狐狸狐狸,到底卖的什么样,更要知道他的长网到底有多大,从方面入手,渗透,获取信心。总而言之,李世民不管他用什么办法,必须把萧瑀经营的网络摸清楚。

    李承乾点点头,他和李世民都清楚,长乐是被长孙无忌请动的,他不敢自己来,也怕说对了,让陛下误会,所以才用了这种法子。

    可以说,有些蹩脚,但也可以说高明,因为他抓到了重点,皇帝恰巧吃这一套。

    出了承庆殿,李承乾便让长乐回府后,请长孙无忌到东宫来,并让张思政去传吴王。

    一个时辰后,李承乾、李恪、长孙无忌便坐在显德殿的茶几前。

    “老三,封德彝曾经教过你,他和萧瑀是什么关系?”

    李恪整理了一下思绪,随即陈述。封德彝是最早是跟着杨素的,给他做行军记室。因为欣赏封德彝的果断,所以把堂妹嫁给了他,结为姻亲。

    开皇年间,杨素奉旨营建仁寿宫,封德彝在他手下做土木监,萧瑀则督工程进度。

    杨素这个人生性自负,且自持功高,自然看不上靠着裙带关系上来的萧瑀。但封德彝却心思灵透,他知道自己要往上爬,自然绕不过杨广,而结交杨广的这位内弟,无疑是最佳捷径,所以他经常在杨素面前说萧瑀的好话,二人也因此交好。

    大业初年,虞世基总揽政务,但因能力有限,常有失当之举。封德彝暗中依附虞世基,为他出谋划策,让他谄媚奉承杨广、扣押违背圣意的奏章,并抑制贤能。从此,虞世基的恩宠逐日加深,而隋朝的国政则日渐败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封德彝也因此官位、权势日重。

    其实,杨广也很不喜欢封德彝,觉得他是个马屁精,经常擅自揣摩圣意。而萧瑀呢,也是投桃报李,每每杨广欲处置封德彝时,他总是会说上几句,封德彝也屡屡因此转危为安。

    到了江都之变时,宇文化及发动政变,让封德彝历数杨广的罪过。杨广奚落他没有士大夫的风骨,是个文人中败类,背君背国,这让封德彝羞愧难当。

    随后,宇文化及立秦王杨浩为帝,而在期间,萧瑀每每与之通书,劝他要远离是非之地。可封德彝当时已经踩在泥潭里了,根本就没法脱身,只能硬着头皮跟着,做宇文化及的内史令。

    再往后,宇文化及兵势日败,而负责督运粮草的封德彝,也看出来了败亡之相,便与宇文士及商量,观望一下形势,别白白丢了性命。

    就这样,等了半年有余,也就是武德二年的时候,宇文化及兵败被杀,萧瑀便修书给封德彝,让其以麾下的兵士、粮草归降大唐。

    二人听候,欣然领命,随即率部,押送军资,投唐。

    但先帝认为,封德彝是隋朝旧臣,谄媚不忠,还帮着作乱弑主,着实该死。严厉的斥责了他一顿,便把他贬为庶人,让他自顾还乡。

    封德彝没得办法,只能去寻萧瑀,还是萧瑀带着他,又一次的叩阙,进献了所谓的秘策,才让先帝改变了主意,以中书舍人留用,不久后晋中书侍郎。

    至于,是什么秘策,不得而知。恐怕只有先帝、封德彝、萧瑀桑个人清楚。

    但那之后,平定洛阳之战,封德彝进言有功,获封平原县公,而后不久又让他兼任了天策府的司马。

    之后,封德彝是平步青云,先是兼任了吏部尚书,又封了国公,最后甚至做到中书令的位置。

    “可是,玄武门之后,他们反目了!”

    这段历史,哥俩是比不得长孙无忌这个亲身经历者。玄武门之后,李世民又做了三个月的太子,随即登基称帝。而封德彝因为也算是天策府的人,又是中书令,自然要再进一步,更加重要,于是晋为了尚书右仆射,与萧瑀的左仆射地位完全相当。

    按理说,他们是好友,是患难过的,萧瑀又是他来大唐的引路人,他们应该和睦才是。

    可封德彝却不知怎么的却变卦了,每次与左仆射萧瑀商议政事,都表示赞同,但到皇帝面前,却说出相反的主张。

    一次两次,萧瑀忍了,次次都这样,萧瑀那暴脾气怎么忍得了,因此二人由此交恶,甚至有时在公廨里也因为琐事争吵。

    贞观元年,封德彝在尚书省突然病重,就是因为与萧瑀争吵的缘故,封德彝直接就吐血人事不省,吏员也是赶紧上报。李世民还让人用御辇将他送回家中,让太医住在他府里,便于治疗。

    但没过几天,封德彝便病死了!其子-封言道,欲与萧瑀争论,可即便他是淮南公主的驸马都尉,又怎么能与萧瑀相提并论,没过几招便落了下风。

    陛下呢,也不忍封家落魄,便将封言道外放了宋州,做了刺史。这件事,也是间接导致了后来房玄龄与李靖,拉萧瑀下马的诱因。

    朝争有限,相忍为国,谁能想到封德彝竟然被萧瑀寥寥数语给气了死呢,不得不说,这就是命。

    这么多年过去了,长孙无忌依然没想明白,他们二人到底为什么反目。就像吴王说的,这个秘密,怕是只有萧瑀一个人清楚了。

    而这次的世袭刺史制度,在长孙无忌看来,这就是没安好心,至于是什么,他想干什么不得而知,总之就是不好。

    但陛下既然统一了,那就查一查,反正查一查又不会出错。

    不过,最好不要太张扬,因为萧瑀这家伙,长孙无忌太了解,他可不是一般的机敏,若是让他找到什么毛病,那问题可就大了。